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江南春·杳杳煙波隔千里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寇準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杳杳煙波隔千里,
白苹香散東風起。
日落汀洲一望時,
柔情不斷如春水。
作品賞析
此詩大約作於詩人晚年。末句“柔情”一作“愁情”,結合詩人生平遭際看,後者更合題意。在范雍的《忠愍公詩序》中也作“愁情”。
關於這首詩,明代楊慎曾和朋友何仲默開過玩笑。他在《升庵詩話》卷十二中說,何仲默曾經揚言說:“宋人書不必信,宋人詩不必觀。”有一天他就抄了寇準此詩和張文潛等三人的詩各一首,問他說:“這是何人詩?”何仲默讀完道:“唐詩也。”這個故事說明,此詩頗具唐詩特色,情韻悠長,蘊藉空靈。
詩的一二句點明題意,並描寫出了江南春日黃昏的那種迷離艷冶之美。杳杳,指江水的深暗幽遠。夕陽西下,江面上水波渺茫,遠望好似煙霧籠罩;江水浩渺,迢遞不斷,如同遠隔千里。一陣東風,吹來縷縷白苹清香。寥寥十四字,表面寫無人之景,實是境中有人,“隔”、“風起”、“香散”,都是從人的感覺角度落筆的,因此第三句就將人推出鏡頭來。原來此時詩人正佇立在汀洲(水邊平地)之上凝望著。此屬倒裝句法,按順序而言,應把此句提到最前面,但如倒轉過來,便屬凡筆,詩意也索然了。
美景令人陶醉,也撩人傷感,尤其是悲愁鬱結的人,所以末句便轉入抒情。此時,詩人面對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湧起無限愁緒,感到自己的綿綿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無了無休。“愁情不斷如春水”,憑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化抽象為具體,含蓄地傾吐出愁情的沛然莫遏,與早於他的李煜《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晚於他的秦觀《江城子》詞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異曲同工。李詞鮮明、生動,秦詞情辭兼勝,寇準的詩則妙在首尾呼應,情景相生,另有耐人吟味之處。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洽家,位至宰相,功業彪炳,性亦剛毅,卻寫出如此柔麗感傷之詩,便是他的同時代人也覺得難以理解,議論紛然。宋僧文黃在《湘山野錄》中說:“萊公(寇準封萊國公)富貴之時所作詩,皆淒楚愁怨,嘗為《江南春》云云”;南宋胡仔說:“忠愍詩思悽惋,蓋富於情者。如《江南春》雲……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曾經作過寇準副職的范雍在《忠愍公詩序》中也談到:“嘗為《江南春》二絕,……人曰少貴無不足者,其攄辭綺靡可也,氣焰可也,惟不當含淒爾。”其實,他們都沒有說對。范雍以為只有詩人的女婿文康公(名王曙)說中了:“乃暮年遷謫流落不歸之意。詩人感物,固非偶然。時以為文康公之知言也。大約公之為詩,多有此意。”詩人在澶淵之盟後不久,就被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復相,又被丁謂排擠去位。後貶死雷州(今廣東海康)。作為一個人,他心中存有芥蒂;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感到失意和抱負難以再展;而作為一個詩人,“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他對景傷情,發為詩句,原因就在於此。
作者簡介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980(太平興國五年)進士。994年(淳化五年)除參知政事。1004年(景德元年)遼國侵入,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力排眾議,促真宗親征,迸駐澶州督戰,與遼國訂澶淵之盟。後為王欽若等所讒,罷相。1019年(天禧三年)復相,封萊國公,又受丁謂排擠,降官,後貶逐雷州,死於南方。仁宗時追贈中書令,謚忠愍。能詩,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公詩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