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宜豐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三國,秦屬九江郡。漢高祖設豫章郡置建成縣,宜豐地屬之。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析建成增置上蔡縣,宜豐地分屬兩縣。
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222~229),析建成、上蔡增置 宜豐、陽樂二縣,此為宜豐首次建縣。東晉孝武帝太元間(376~396)並宜豐入望蔡(由上蔡改名)。
南朝梁武帝(502~549)初期,復置宜豐縣,仍屬揚州豫章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宜豐與望蔡、康樂(由陽樂改名)同並建成縣。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又分建成為宜豐、望蔡、陽樂、華陽、高安五縣,屬洪州總管府靖州。八年(625),宜豐與望蔡、陽樂、華陽四縣同並高安縣,屬洪州都督府洪州。因唐代道、府、州、郡更名頻仍,宜豐地先後屬江南道洪州、江南西道洪州、豫章郡、鎮南軍的靖州、米州、筠州,但縣名仍為高安。
五代南唐李璟保大十年(952),析高安增置上高縣。又於宜豐故地置鹽步鎮,仍屬高安縣。今宜豐地域分屬筠州的高安、上高2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以高安見管14572戶,今分太平等7鄉,計4796戶於此置 新昌縣”。新昌是“以舊元而新倡”故名。宋代新昌縣先後屬江南路、江南西路、鄂州路的筠州、高安郡、瑞州。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升 新昌州。元末宜豐地曾先後被徐壽輝、陳友諒部占領。明洪武五年(1372)新昌州復改為新昌縣,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瑞州府。九年(1376)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改名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新昌縣隸屬直到清末仍舊。
民國二年(1913),全省劃為四道,宜豐屬廬陵道。三年(1914),本縣因與浙江省之新昌縣重名,以本縣三國時即名宜豐,故改名 宜豐以復古名。十五年(1926),全省撤道,縣直屬省轄。此後,省以下設行政區,宜豐先後屬第一區、第八區。二十四年(1935)以後一直屬第二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全省設立8個特別區,將今潭山鎮和天寶、同安、花橋三鄉的部份地區劃出。與毗鄰的修水、銅鼓、奉新3縣部份地區設立找橋特別區(縣級建置)。特別區政治局於翌年2月設署於潭山萬壽宮,5月遷漢塘花門樓。二十四年(1935)四月,撤銷找橋特別區,歸還建制。
1949年7月15日,宜豐縣解放,宜豐縣屬江西省袁州分區。1952年袁州區併入南昌區,宜豐隨隸南昌區。
1956年6月23日,劃上高縣官橋區的鄧坑村入宜豐棠浦區永和鄉管轄。
1958年冬,上高修建神山水庫、和平水庫、引龍飛水庫,高安修建上游水庫共占用英塘公社、江洲公社、石市公社、新莊公社土地7500多畝。
1959年1月1日,南昌專區改名宜春專區,專署由南昌遷至宜春。
1968年11月28日,宜春地區革委會決定將原上高縣徐市公社的石陂大隊劃入宜豐蓼市公社管轄。29日,又將宜豐蓼市公社的蓼市集鎮及火溪、檀塘、荷塘3個大隊劃歸上高縣徐市公社管轄。
2000年,宜春撤地設市,宜豐仍屬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建立新昌縣時,宜豐縣分為7鄉。即泰和、天寶、廣賢、天德、太平、義鈞、宣風。其中天德、太平和義鈞、宣風分別從高安、上高劃入。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轄8鄉:天德、泰和、義鈞、天寶、宣風、廣賢、新安、太平。鄉以下設社,分宜豐縣為578社,又分縣城為東北和西南兩隅。明改社為圖,分宜豐縣為123圖。
清仍明制,分宜豐縣為8鄉、41都、123圖、縣城兩隅。
民國19年(1930年),分宜豐縣為7區、214鄉鎮、7054閭、35274鄰。
民國21年(1932)3月,以老八鄉為基礎,劃宜豐縣為8區、271保、2710甲。
民國24年(1935)8月,宜豐縣分為4區、30保聯、223保、2356甲。
民國28年(1939)2月,保聯改稱鄉鎮。民國30年(1941)12月,裁撤各區署,鄉鎮直屬縣管。
民國36年(1947)2月,宜豐縣劃為13鄉、1鎮、160保、1504甲。各鄉鎮名稱如下:鹽步鎮、續良鄉、荷塘鄉、新民鄉、棠浦鄉、天德鄉、太平鄉、辛會鄉、慶凱鄉、雙庫鄉、黃崗鄉、芳溪鄉、宣化鄉、風德鄉。這種設定直到解放。
1949年7月15日,宜豐全境解放,至12月,宜豐縣為分5區,34個行政村。1951年7月,宜豐縣分為城關區、新荷區、棠浦區、潭山區、芳溪區、宣風區6區、72鄉、2街,鄉以下設選區。1956年撤區並鄉,分為橋西、雷神、良田、敖橋、澄塘、英塘、江洲、棠浦、新莊、花橋、同安、天寶、潭山、石橋、雙峰、芳溪、三村、港口、黃崗、花田、蓼市、浪源、星溪23鄉和新昌鎮,17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翌年,宜豐縣有高級社393個。
1957年1月,恢復棠浦、芳溪、潭山3個區的建制:棠浦區轄棠浦、江洲、新莊、花橋、同安、澄塘6鄉;芳溪區轄芳溪、三村、花田、黃崗、港口5鄉;潭山區轄天寶、潭山、石橋、雙峰4鄉;其餘各鄉劃為直屬片,歸縣直轄。同年12月7日,撤銷上述3個區,鄉直屬縣管。
1958年9月1日,國營黃崗山墾殖場與宜豐縣合併,實行縣場合一。9月9日,古陽寨墾殖場與石橋鄉合併為黃崗山墾殖場古陽寨分場。隨後,敖橋、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雙峰、黃崗、港口、雷神、芳溪等鄉也成為黃崗山墾殖場的分場,實行鄉、分場、人民公社三合一。其餘棠浦、新昌(橋西併入,翌年析出)、良田、英塘、江洲、新莊、先鋒等鄉鎮皆成立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高級農業生產社改名)、生產隊。1959年3月,增設院前分場。12月,因雷神分場地處北門水庫水淹區,決定撤銷雷神分場。
1960年4月1日,宜豐縣擴社並隊,將新昌、良田、橋西等3個公社合併為新昌公社;敖橋、澄塘、英塘等3個公社合併為澄塘公社;棠浦、江州、新莊等3個公社合併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2個分場合併為花橋分場;天寶、潭山、雙峰、古陽寨等4個分場合併為潭山分場;黃崗、港口2個分場合併為黃崗分場;芳溪改稱公社,與墾殖場脫鉤;先鋒、院前不變。年末,宜豐縣有生產大隊271個,生產隊1436個。
1961年6月,黃崗山墾殖場收歸省管。9月,成立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分別與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同時,調整社隊規模:潭山分場分為藍溪、天寶、潭山、石橋、雙峰等5個分場,仍為黃崗山墾殖場分場,歸屬黃崗山區管轄;黃崗分場分為黃崗、港口2個分場,同為石花尖墾殖場分場,屬石花尖區管轄;花橋分場分為花橋、同安2個公社,與黃崗山墾殖場脫鉤;先鋒公社分為蓼市、石市2個公社;新昌公社分為良田、新昌、橋西、北門4個公社;棠浦公社分為棠浦、江洲、新莊3個公社;澄塘公社分為澄塘、敖橋、英塘3個公社;芳溪公社未變動。
1963年2月,析新昌公社為新昌鎮和桂豐公社。
1965年8月,撤銷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的建制,兩區所轄各分場仍與墾殖場掛鈎。
1968年12月,黃崗山墾殖場下放縣管,所有墾殖場集體分場一律與墾殖場脫鉤。同時宜豐縣擴社並隊:英塘、澄塘兩公社合併為澄塘公社;橋西、北門兩公社合併為橋西公社;棠浦、江洲兩公社合併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兩公社合併為花橋公社;潭山、石橋兩分場和院前分場的集體部分合併為潭山公社;天寶、蘭溪兩分場合併為天寶公社;敖橋、良田、桂豐3公社合併為敖橋公社;黃崗、港口兩分場合併為黃崗公社;芳溪、新莊、蓼市、石市4公社和新昌鎮規模未變。宜豐縣生產大隊級單位由409個並為134個,生產隊由2303個並為822個。1969年10月,撤銷蓼市公社,其所屬花田、楊木、禾埠、石陂4大隊劃歸芳溪公社管轄;其餘新華、潭下、浪源、禹溪4大隊劃歸石市公社管轄。1972年11月,將花橋公社分為花橋、同安兩公社;又將黃崗公社析為黃崗、港口兩公社。1973年1月,黃崗山墾殖場再次收歸省管。
1983年9月,港口公社改名車上公社。年底,公社復名鄉,生產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
1985年,潭山撤鄉設鎮。石花尖墾殖場轄地設定石花尖鄉,實行場鄉合一。
1988年12月,天寶鄉辛會村分為辛會、辛聯、洋沙、上嶺、邢家、東港6個村。
1993年,宜豐縣為14鄉、2鎮、212個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205個,居委會3個,分場2個,林場2個,村民小組1831個。
1994年,芳溪、棠浦兩個鄉分別撤鄉建鎮。1996年,石市鄉、新莊鄉分別撤鄉建鎮,1999年12月,澄塘鄉撤鄉建鎮。
1995年1月,撤銷天寶鄉洋沙、上嶺、邢家、東港4個村,同時設天寶鄉農場,上述撤銷的4個村分別為其4個農業隊。當年宜豐縣各鄉鎮轄村、村民小組數如下:新昌鎮2村、21村民小組、3居委會、1菜科所;敖橋鄉14村、121村民小組;澄塘鄉22村、218村民小組;棠浦鎮20村、178村民小組;新莊鎮16村、123村民小組;花橋鄉8村、97村民小組;同安鄉7村、67村民小組;天寶鄉17村、121村民小組;潭山鎮15村、131村民小組;雙峰鄉13村、53村民小組;黃崗鄉9村、90村民小組;石花尖鄉5村(分場)、42村民小組;車上鄉8村、77村民小組;芳溪鎮19村、185村民小組;石市鎮17村、193村民小組;橋西鄉16村、117村民小組;省屬鑫龍集團有6分場、1林場、2村。
2000年8月2日,省屬鑫龍集團(前身為黃崗山墾殖場)成建制(企業)移交宜豐縣管理。
2003年9月3日,宜豐縣撤銷4個鄉鎮建制,其中:撤銷敖橋鄉建制,併入新昌鎮;撤銷雙峰鄉、車上鄉建制,分別成立縣屬雙峰林場、車上林場,各轄2~3個分場;撤銷石花尖鄉建制,保留石花尖墾殖場,繼續保留所屬分場、行政村。
區劃詳情
2005年末,宜豐縣有5鄉、7鎮、2墾殖場、2林場、207個村委會、1797個村民小組。
鄉鎮(場) 名 稱 | 村 委 會 | ||
村委會個 數 | 村民小組個數 | 名 稱 | |
新昌鎮 | 16 | 142 | 窯前、桂花、荷舍、敖橋、大橋、流源、楠樹、兩路口、良田鋪、良頭、樟陂、良崗、陂下、茶頭、楓源、大塘 |
澄塘鎮 | 22 | 218 | 澄塘、茜港、黃坪、名山、高坪、大廈、毛家、柏樹、秀溪、彭源、水東、黃梅、沙灣、櫪下、故村、牌樓、鉤下、橋下、英村、高梘、茜坑、新安 |
棠浦鎮 | 20 | 174 | 高家、塘嶺、姚家、楓林、南坪、沐溪、陳家、袁謝、灄田、澄溪、東劉、棠浦、西劉、車田、沙塘、稻香、講堂、嶺下、駱家、北坑 |
新莊鎮 | 16 | 123 | 萬坑、芳里、新莊、荷溪、宋家、筠山、灣溪、口溪、張家、龍溪、湖城、虎溪、上塘、鄧家、南垣、嶺背 |
花橋鄉 | 8 | 96 | 花橋、社溪、白市、山田、山口、仁義、義源、池源 |
同安鄉 | 7 | 58 | 洞山、黨田、羅家、宅里、同安、鵝頸、東槽 |
天寶鄉 | 17 | 111 | 辛會、辛聯、芳源、石井、橫嶺、鴉溪、藤橋、河思、長橋、草坪、上梅、山背、藍家店、黃沙、松溪、床源、平溪 |
潭山鎮 | 15 | 130 | 潭山、洑溪、院前、坪上、上山田、茜槽、中興、龍崗、店上、逍遙、石橋、漢塘、找橋、羊源、碓下 |
雙峰林場 | 13 | 53 | 雙峰、庫前、院南、駱家槽、夏家坊、小槽、東村、水嶺、龍袍、嚴湖、李家、斜港、雙木 |
黃崗鄉 | 9 | 90 | 潮溪、將侯、黃崗、坪田、大門洞、坳溪、汪家槽、黃陂、黃檗 |
車上林場 | 8 | 76 | 湖溪、港口、車上、東岸、小水、小洞、洞上、直源 |
石花尖墾殖場 | 2 | 18 | 官山、洪源槽、石花尖、塔下 |
芳溪鎮 | 19 | 187 | 香源、廟前、上屋、下屋、塘頭、簡家、花田、楊木、石陂、禾埠、城溪、新村、南田、芳溪、刁櫪、蕉溪、芭蕉、萬豐、溪滸 |
石市鎮 | 17 | 185 | 潭下、土橋、夏講、石崖灘、何家、車溪、庫里、竹源、凌江、石涌、楓橋、浪源、樓下、梨樹、黃花、星溪、七都 |
橋西鄉 | 16 | 115 | 傅家坪、曹家嶺、潭埠塅、大畲、柴源、灣里、潭港、橋西、刁豐、石塘、東源、黃陂前、前頭、龔家坪、石埠、城西 |
黃崗山墾殖場 | 2 | 21 | 五里村、炎嶺村、五里分場、院前、古陽寨、肖家、獅子崗、山背 |
合計 | 207 | 1797 |
•說明:居委會設定:新昌鎮6個(城南、耶溪、花門樓、桂花、窯前、流源),雙峰、車上和其餘鄉鎮各1個。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不設居委會。
人口
2012年末宜豐縣總人口291534人(公安年報),總戶數98175戶,家庭戶平均規模2.97人。2012年出生人口4060人,出生率13.65‰,死亡人口995人,死亡率6.58‰;人口自然增長率7.07‰。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宜豐縣共有12個民族。漢族人口為264154人,占宜豐縣總人口的99.8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72人,占宜豐縣總人口的0.11%,少數民族及人口數分別是:侗族129人,壯族57人,苗族36人,滿族12人,回族11人,畲族10人,瑤族8人,土家族5人,哈尼族2人,蒙古族1人,白族1人。與1982年普查比較,增加了土家族 、哈尼族,減少了藏族、朝鮮族。
2000年人口普查時,宜豐縣共有17個民族,漢族人口為265070人,占宜豐縣總人口的99.71%;少數民族人口為766人,占總人口的0.29%,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增加494人。少數民族及人口數人別是:侗族431人,苗族157人,瑤族49人,土家族48人,壯族29人,彝族12人,蒙古族11人,滿族8人,回族6人,畲族5人,土族4人,仫佬族2人,藏族1人,納西族1人,朝鮮族1人,京族1人,與1990年普查比較,增加了藏族、彝族、納西族、仫佬族、土族、京族等民族,減少了哈尼族、白族等。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宜豐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九嶺山脈東南緣。地處114°30′至115°08′、北緯28°17′至28°40′之間。東鄰高安,西接萬載,西北毗連銅鼓,北與修水、奉新接壤。境域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51公里,總面積1935平方公里。縣城新昌鎮東距省會南昌市142公里,西南離宜春市政府所在地袁州區95公里。
自然資源
已探明的礦種有煤炭、瓷土、膨潤土、金、銀等76種,其中煤炭儲量2500萬噸,瓷土儲量6000萬噸,石灰石儲量220萬噸,黃金儲量14.15噸。
經濟發展
200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0億元,同比增長13.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 10710元,淨增1819元;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達到2.28億元,增長31%,其中地方收入1.31億元,增長22.4%;農民人均純收入4296元,淨增550元;在崗職工人均工資達到1.46萬元,淨增2905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89億元,增長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6億元,增長18%;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1.79億元。新昌鎮財政收入突破兩千萬元,橋西鄉、新莊鎮財政收入相繼過千萬元。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累計撥付重點工程建設資金1.07億元,其中工業園3807.7萬元,交通公路1697.4萬元,市政工程5163.6萬元。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6.8億元,同比增長15.9%;財政總收入3.12 億元,增長37%,提前兩年實現翻番目標,其中地方收入1.73億元,增長31.8%;農民人均純收入4878元,淨增582元,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4億元,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6億元,增長23.38%。財政收入過千萬元的鄉鎮(場)達到11個。
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0.57億元,同比增長14.2%;財政總收入3.62億元,增長16%,連續兩年實現“三年翻番”,其中地方收入2.25億元,增長30.1%;農民人均純收入5237元,淨增359元;固定資產投資20.64億元,增長34.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2億元,增長18.74%。
2012年宜豐縣實現生產總值77.6億元,增長1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88億元,增長1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9.88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84億元,增長10.5%。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9.58:56.42:24.00調整為21.76:51.39:26.85。宜豐縣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26759元,合4239美元。
2012年宜豐縣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49767萬元,增長2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0801萬元;第二產業投資377815萬元,增長20.3 %,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77815萬元,增長20.3%;第三產業投資61151萬元,下降10.72%。
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90.81億元,同比增長9.1%;規上工業增加值45.5億元,增長12.7%;固定資產投資67.07億元,增長2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7億元,增長 12.5 %;財政總收入達到15億元,增長26.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3億元,增長36.7%,總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幅均列全市第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首次突破100億元,達到101.26億元,增長13.13%;各項貸款餘額57.57億元,增長22.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5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9元,增長10.1%。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5.76億元。工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0億元,增長38.83%。榮獲全省利用外資先進縣、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縣等稱號。縣國稅局榮獲“全國稅務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201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5.65億元,同比增長8.9%。完成財政總收入16.8億元,增長1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19億元,增長11.5%。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家,累計突破110家,實現增加值54.5億元,增長9.9%。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4.4億元,增長2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6億元,增長1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6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2元,增長10.8%。引進省外資金30.6億元,增長14.8%。實際利用外資5850萬美元,增長13.6%。完成出口創匯2.3億美元,增長19.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2.42億元,增長20.9%,各項貸款餘額70.59億元,增長22.6%。
2016年宜豐縣GDP為102.75億元,增長8.5%。2016年宜豐縣財政總收入17.4558億元,增長3.9%。
2017年,財政總收入突破20億元,增長14.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92億元,增長10.5%;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9.37億元,增長17.6%,以上三項指標增幅全市第一。實現生產總值115.65億元,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9億元,增長12.4%。引進省外資金38億元,增長10.79%;利用外資6439萬美元,增長9.31%;外貿出口完成2.42億美元。
第一產業
2012年宜豐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272萬元,增長16%。其中:農業總產值124350萬元,林業總產值47765萬元,畜牧業總產值118358萬元,漁業總產值24499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3300萬元。宜豐縣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68873萬元,增長15.4%。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46261公頃,糧食總產量296541噸,增長16%;其中:稻穀播種面積37279公頃,稻穀產量281641噸,增長14.9%。
宜豐縣肉類總產量29024噸,增長13.61%。其中豬肉總產量24856噸,增長32.22%。年末生豬存欄16.39萬頭,下降7.67%;生豬出欄31.89萬欄,增長14.56%;年末家禽存籠111.03萬羽,下降6.97%;家禽出籠135.9萬羽,增長4.46%。禽蛋產量18055噸,增長220.12%。2012年水產品產量17942噸,增長8.5%。
第二產業
2012年宜豐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8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34家,比上年增加12家;大中型企業17家,比上年增加7家。萬國礦業在香港成功上市。
宜豐縣工業實現增加值362334萬元,增長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32900萬元,增長16.2%。2012年技術產業增加值58610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5.17%。
工業園區投產企業116家,安置就業人員23710人,完成工業增加值205506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104898萬元,利潤總額79163萬元,利稅129223萬元。
宜豐縣規模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101.32%;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93624萬元,增長15.7%;實現利稅總額125294萬元,增長41.7%。
第三產業
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7613萬元,下降23.8%。商品房竣工面積78953平方米,同比下降65.19%,商品房銷售面積172837平方米,同比下降25.37 %,商品銷售額41218萬元,同比下降13.97%。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2億元,增長12%。按消費區域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486萬元,增長12.46%;農村消費品零售額63699萬元,增長11.36%;城鎮、農村消費品零售額所占比重分別為47%和53%。按行業構成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總額97135萬元,增長12.1%;餐飲業零售額22869萬元,增長11.8%。
2012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10114萬元,同比增長10.5%,服務業占GDP比重達27.08%,比上年提升2.84個百分點。宜豐縣共有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25家,實現增加值7020萬元。
2012年交通運輸和倉儲及郵政業完成增加值49154元,增長10%。
2012年,宜豐縣累計完成財政收入100500萬元,比上年增收33113萬元,增長49.1%。增幅在全省排第5位;總量在全省排第51位,比上年前移13位。新昌鎮首次實現財政收入過億。在總收入中:中央收入37954萬元,比上年增收10108萬元,增長36.3%;省級收入9萬元,比上年減收1萬元,下降10%;縣鄉兩級地方收入62537萬元,比上年增收23006萬元,增長58.2%。2012年財政預算累計支出158182萬元,比上年淨增支出33132元,增長26.5%。
至2012年末,宜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64122萬元,比上年末淨增123240萬元,增長19.2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年末餘額539459萬元,比上年末淨增87643萬元,增長19.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66107萬元,比上年末增加66725萬元,增長22.29%。其中,短期貸款227096萬元,比上年末增加53914萬元,增長31.13 %;中長期貸款138883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2688萬元,增長10.1%。
2012年保費收入16608萬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7113萬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9495萬元。
社會事業
民政優撫
2012年年末宜豐縣從業人員143078人,其中:在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3913人,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41839人,其它經濟從業人員8732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
2012年宜豐縣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9727元,比上年淨增3893元,增長15.06%;農民人均純收入8304元,比上年淨增1322元,增長18.94%。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年末餘額18504元,淨增2842元。
2012年宜豐縣共有48491名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34668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8900名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95263人,參保率達97%。
2012年宜豐縣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7個,福利院床位數1573張,年末在院人數1507人。
2012年社會救濟總人數17256人,發放低保資金3587萬元。各類享受優待優撫對象戶數531戶,發放優待金84.1萬元。安置退役軍人、復員幹部總計46人。
累計民生投入11.35億元,城鎮新增就業845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069人,園區務工人員達2.2萬人。建成504套廉租房,開工建設1638套公租房和廉租房,改造809戶農村危舊房。
教育科技
2012年宜豐縣共招生8978人,其中國小招生4089人,國中招生3299人,高中招生1590人。年末宜豐縣在校學生人數39007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4695人,國中在校學生10115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1950人,國小在校學生22247人。幼稚園在園幼兒11598人,增長3.73%。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為50.65%。
文化衛生
2012年宜豐縣共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16個鄉鎮(場)都有文化中心,各行政村均建立了文化室。 2012年縣圖書館總藏書量9.15萬冊,書刊流動冊數31.78萬冊,總流動人數23.14萬人次。博物館藏體5449件,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省級保護單位5處。縣檔案館晉升國家二級綜合館。
2012年末有線電視用戶69132戶,數字機頂盒用戶21784戶。
2012年末宜豐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不含診所)18個,實有床位1002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94人,其中執業醫師364人,執業助理醫師66人,註冊護士439人。
2012年7月,成功舉辦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2012年共舉辦各類民眾體育活動100餘次,參與活動的人數達10萬餘人次。在國內比賽中獲金牌1枚,銀牌1枚。
交通運輸
2012年宜豐縣城距省會南昌120公里、宜春市城區90公里,東西走向的大廣高速和南北走向的昌長高速在境內交匯。國家蒙吉鐵路確定過境宜豐,設立一個客貨運站和三個會讓站;已建設的昌萍高速在境內與大廣高速形成樞紐,在320國道新連線線相交並設立出口。
著名人物
惠洪:北宋著名詩僧,著有《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等。
雷孝友:南宋大臣,官至參知政事。
姚勉:南宋詩人,寶祐元年狀元。
釋圓至:宋元之際著名詩僧,字天隱, 為“詩禪三隱”之一。
鄒維璉:明代廉吏,東林黨成員。
胡思敬:晚清名臣,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編纂學家,編有《豫章叢書》。
熊雄:黃埔軍校政治部負責人,革命烈士。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19個市轄區、10個縣級市、70個縣 |
南昌市 | 東湖區 | 西湖區 | 青雲譜區 | 灣里區 | 青山湖區 | 新建縣 | 南昌縣 | 進賢縣 | 安義縣 |
景德鎮市 | 珠山區 | 昌江區 | 樂平市| 浮梁縣 |
萍鄉市 | 安源區 | 湘東區 | 蓮花縣 |上栗縣 | 蘆溪縣 |
九江市 | 潯陽區 | 廬山區| 瑞昌市| 九江縣 | 星子縣 | 武寧縣 |彭澤縣 | 永修縣| 修水縣|湖口縣 | 德安縣 |都昌縣 |
新余市 | 渝水區 | 分宜縣 |
鷹潭市 | 月湖區 | 貴溪市 | 餘江縣 |
贛州市 | 章貢區 | 瑞金市 | 南康市 | 石城縣 | 安遠縣 | 贛縣 |寧都縣 | 尋烏縣 | 興國縣 | 定南縣 |上猶縣 |于都縣|龍南縣 | 崇義縣| 信豐縣 | 全南縣 | 大余縣 | 會昌縣 |
吉安市 | 吉州區| 青原區 | 井岡山市 | 吉安縣 | 永豐縣 |永新縣 | 新幹縣 | 泰和縣 | 峽江縣 | 遂川縣 | 安福縣 | 吉水縣 | 萬安縣 |
宜春市 | 袁州區| 豐城市 | 樟樹市 | 高安市 | 銅鼓縣 | 靖安縣 | 宜豐縣| 奉新縣 |萬載縣| 上高縣 |
撫州市 | 臨川區 | 南豐縣 | 樂安縣 | 金谿縣 | 南城縣 | 東鄉縣| 資溪縣 | 宜黃縣 | 廣昌縣 | 黎川縣 | 崇仁縣 |
上饒市 | 信州區| 德興市 | 上饒縣 | 廣豐縣 | 鄱陽縣 | 婺源縣 | 鉛山縣 | 餘干縣 | 橫峯縣| 弋陽縣 | 玉山縣| 萬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