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保護區位於甘肅省安西縣境內,
分南北二片。南片在安西縣南部,與玉門市和肅北蒙古自治縣為鄰,在95°50′30″—96°51′00″E,39°50′45″—40°43′40″N之間,面積40萬公頃。北片位於安西縣北部,南以41°19′00″N線為界,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接,東與肅北蒙古自治縣的馬鬃山鎮接壤,西與敦煌市相毗連,在94°47′00″—95°41′00″E,41°19′00″—41°12′24″N之間,面積40萬公頃。保護區總面積80萬公頃,是中國第10位大型自然保護區。●地形地貌
保護區包括南北兩片,南片位於安西縣南端,北片位於安西縣西北角。南片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均在1300米以上,最高峰—滴水山海拔高度3547米,為安西縣境內最高峰。該區主體是走廊平原,疏勒河出口構成大型三角洲,地勢平坦,為地下水溢水帶,沼澤廣布。由於受區域構造控制,地域自南而北呈現有規律分帶現象,成為尖頂緩坡中心帶;圓頂緩坡低山丘陵帶;中等傾斜老洪積扇帶;緩傾斜新洪積扇帶;綠洲平原帶和風蝕雅丹地貌帶等。保護區北片總地形特徵是南北高,中間低,海拔高度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紅石山海拔2334米。星星峽東山和紅石山西部石低山丘陵和剝蝕準平原地型,低山丘陵地型和山前沖積平原三種地貌單原組成。保護區為石質山嶺與山間盆地相間的荒漠戈壁和荒漠型山地。南片南部為鷹嘴山,北片北部有玉石山、照壁山、紅石山、星星峽東山。
●氣候
安西深居內陸,氣候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基本特徵是降水少,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夏季炎熱,冬季嚴寒,風大沙多。安西年均溫變化在7.8℃~10℃之間,夏季6、7、8三個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一10℃以下,年較差達34.9℃。由於受大氣環流及河西走廊大地形的動力和阻力作用的影響,海洋暖濕氣流不易到達,下墊面為壁、沙漠,使得安西氣候異常乾燥,降水稀少,是中國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一。年均降水量52.0mm以下,上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的70%,冬季降水極少,一般<10mm。年蒸發量2754.9mm,高的年份可達3420mm,是降水量的48倍,最高可達87倍。安西年日照百分率平均為73%,在國內名列前茅,比同緯度的北京日照時數長481.3小時。在植物生長的關鍵季節(5—8月)日照最長,平均每天大於10小時,對植物一般沒有限制作用。安西年太陽總輻射為152,789千卡/㎡,比北京多18,650千卡/㎡。這將有利於太陽能資源的綜合利用。安西熱量資源豐富,≧10℃期間的平均積溫3295.32℃,屬熱量充沛地區。
保護區南片年平均降水量為58.2mm—75.3mm,年平均蒸發量2758.5mm,接近降水量的50倍。年平均氣溫7.6℃--8.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2.4℃--25.0℃,最冷月元月,為-11.0—11.6℃。年平均濕度38.4%。日照時數為2940.4h—3171.9h。南部祁連山地地勢較高,氣候稍濕潤。北片保護區僅依柳園氣象站觀測記錄,年平均降水量40mm—70mm,年蒸發量3100mm—3500mm,為降水量的80—50倍。年平均氣溫6.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7℃,最冷月為-12.8℃。日照時數平均為3069.5h。兩地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0%,體現了亞洲溫帶乾旱區的基本特徵。風是自然保護區有特色的氣候現象,年平均風速3.7m/s。春季3-5月工資風速最大,為4.2m/s-4.5m/s。其餘各月平均風速3.1m/s-3.8m/s。
●土壤
土壤是地質歷史的的自然體,在地球演變的歷史長河中,通過地質、地形、母質、氣候、植被、水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發育演變而來的。保護區自然地理環境複雜,決定其土壤類型比較複雜,可分為棕漠土、灰棕漠土、鹽土、草甸土、沼澤土、風沙土、灌淤土和潮土8類,30個亞類。
棕漠土是暖溫帶乾旱氣候條件下發育的地帶性土壤。其成土過程與灰棕漠土十分相似,只是氣候條件更為嚴酷。主要分布於雙塔水庫以西,柳園以南,南截山以北。占面積的25.9%,分成6個亞類。其植被類型差異較大,覆蓋度極低。灰棕漠土是溫帶荒漠區的地帶性土壤。多發育在山前平原沖積物或低山殘丘的坡積物上,主要分布於祁連山北部洪積----沖積扇中,以及馬鬃山剝蝕殘山和坡積、洪積戈壁上。面積最大,占全縣面積的61.1%。僅有一個亞類。植被覆蓋度較低,主要有紅砂(Reaumuriasoongorico)、黑柴(Sympegnaregelii)、珍珠豬毛菜(Salsolapasserina)、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木本豬毛菜(Salsolaarbuscula)等。
沼澤土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潤的土壤,不受氣候影響的非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於沼澤地、滯水窪地、泉眼周圍、河谷。占總面積的0.23%。分布兩個亞類。植被生長茂盛,覆蓋度較高。主要有喜溫性沼澤植物蘆葦(Phragnitesaustralis)、小香蒲(Typhamininma)、水蔥(Scripustabernacmontani)、蔗草(Bolboschoenus)、海韭菜(Triaglochinpalustre)等。草甸土是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的半水成土壤,多分布於綠洲與戈壁接壤地帶,地下水位較高的低洼處。占總面積的1.96%。植物生長茂盛,主要的賴草(Leymussecalinus)、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蘆葦(Phragnitesaustralis)、苔草(Carexspp.)等。
鹽土是含有較多可容性鹽的土壤,分布於極為乾旱、半乾旱地區易於積水的盆地,山間窪地或地勢平坦、排水不暢的地帶。占總面積的8.5%。植被覆蓋度較高,主要是鹽穗木(Halostachysruthenicum)、鹽角草(Salicarmiaeuropaea)、羅布麻(Apocynumvenetum)、黑果枸杞(lyciumtuthenicum)。風沙土是岩戈壁礫石就地風化的產物。經風、水搬動形成沙丘、沙壟、沙地。分布於橋子、南岔、瓜州和環城,占總面積的0.6%。植被覆蓋度較低,主要有駱駝刺(Alhagimaurorum)、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白刺(Nitrariaspp.)、檉柳(Tamarixspp.)等。灌淤土是乾旱環境下綠洲農業灌溉形成的土壤,是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產物,占全縣總面積的0.6%。以農作物為主,著生田間雜草。潮土是一種半水成的土壤,分布於洪積---沖積扇沿泉水溢出地帶的上部和河流下游的低平地區,占總面積的0.1%。植物以農作物為主,生有田間雜草。
植物資源
經系統考核論證,保護區內有植物資源362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裸果木、梭梭、膜果麻黃、胡楊等,可以引種栽培的固沙植物30餘種,檉柳、梭梭、擰條等種類植物能適應沙埋,具有很好固沙防沙作用。另外,有藥物植物100餘種,尤其是甘草蘊藏量豐富,是中國甘草重點產區之一。
鎖陽為保護區特產大宗藥材安西植物區系的主要成份是亞洲中部成份,屬亞洲中部特有種植物泡泡刺、膜果麻黃、蒙古沙拐棗、珍珠豬毛菜、白沙蒿、黑柴、花棒、旱蒿、霸王、齒葉白刺、大白刺、裸果木、短葉假木賊、蒿葉豬毛菜、尖葉鹽爪爪、細枝鹽爪爪、細枝岩黃芪、中亞紫苑木、灌木亞菊、叉枝鴉蔥、白頸鹽生草、蒙古蟲實、中亞蟲實、蒙古蔥、喀什菊等達20多種。其中裸果木、霸王、膜果麻黃、泡泡刺、又屬第三紀孑遺物種,裸果木還是國家Ⅰ類保護植物,另外還有梭梭、胡楊等國家Ⅱ類保護植物,這些特有和瀕危的植物種類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動物資源
從文獻記載和多年的實地觀測,已確定有脊椎動物158種,26目,55科。其中中國特有野生動物類10種,占總數的6.37%,列入中國《國家重點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7種,占總數的15.92%。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8種,有普氏野馬、雪豹、蒙古野驢、北山羊、黑鸛、金雕、胡兀鷲、小鴇。Ⅱ級保護種類20種,有草原斑貓、鵝喉羚、岩羊、盤羊、猞猁、天鵝、雀鷹、燕隼、黃爪隼、紅隼、長耳隼、長耳鴞、雕鴞、小鴞、暗腹雪雞、灰鶴等。列入《國際瀕危動植物物種貿易公約》規定保護種類14種。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鳥類42種,有毛腿沙雞、赤麻鴨、針尾雞、鳳頭麥雞、家燕、灰沙燕、紅尾伯勞、大葦鶯、普通秧雞、綠頭鴨、綠翅鴨、翅膀鴨、赤頸鴨、琵嘴鴨等。
普氏野馬作為特有物種已在安西滅絕。根據唐、宋朝時期一些文獻資料記載,瓜洲(原安西),晉昌都有普氏野馬分布,滅絕於何時沒有確切文字和資料考證。最後一匹野馬1957年在安西臨近肅北縣馬鬃山野馬泉被獵殺。
●蒙古野驢——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奇蹄目、馬科。為大型有蹄類。外形似騾,體長2米左右,高約1.2米,體重約260千克。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線黑色且較寬;頸下、胸、體側、腹黃白色、粉白色,鬃毛棕黑色。四肢粗短,蹄比馬小但大於家驢。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蒙古野驢屬典型高原寒漠動物。棲息于海拔3800~5000米的高原亞寒帶開闊草甸和寒凍半荒漠、荒漠地帶。以禾本科、莎草科、百合科的粗草為食,常食針茅、苔草、早熟禾等。8~9月發情交配,妊娠11個月,翌年6~7月產仔,每胎產1仔。幼仔4歲性成熟。
●胡兀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隼形目、鷹科。別名大鬍子鷲。體長102~115厘米,嘴大而側扁,頦下有一簇形如須的黑羽。上體黑而有銀灰色光澤,羽乾白色,胸具黑領。雌雄鳥體色相同,喙黑褐色,爪黑色。胡兀鷲生活高山地帶,以動物屍體為食,也捕食鼠類、野兔。
●草原斑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食肉目、貓科。體型粗壯,大於家貓,體長50~70厘米,尾長25~35厘米,體背淡沙黃至淺黃灰色,腹面淡黃灰。全身具棕黑色斑點,無條紋。四肢外側同於體色,也具小斑點。尾上具5~6條棕色橫紋,下面白色。草原斑貓多生活在灌叢、草原、低地林緣,也見於2000米以下的山區,以鼠類、鳥、蜥蜴、蛙、魚、大型昆蟲為食。
●雀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隼形目、鷹科。雄鳥較小,上體深灰色,下體白色而綴有較深、較細的棕褐色橫斑。雌鳥體長約400毫米,比雄鳥略大。上體暗灰色,頭頂、後頸尤暗近黑。尾具4條黑褐色橫斑。喉白,具棕褐色細紋。尾下覆羽白色。雀鷹常棲山地林間。捕食小型鳥類、鼠類。營巢在較高大的喬木上,每窩產卵4~5枚。
管理狀況
保護區管轄面積80萬公頃,
大多數區域均與新疆和玉門市、肅北蒙古自治縣接壤。始建初期,按照甘肅省人民政府的批覆,依照劃定的區域界線對保護區區界進行勘界和各功能區的劃定,組織管理處業務人員和職工完成了保護區南北兩片主要道口標誌和界樁、界碑設定工作,在區界處設定混凝土界樁1000根,水泥界碑6塊,木碑5塊。從1995年開始,管理處籌措資金在各功能區和區界劃定線上,製作埋設了永久性花崗岩石界碑25塊,在保護區重點區域和重點資源保護地段先後設立了柳園、布隆吉、鎖陽城等7個管護站,投資15餘萬元建立管理設施,調配了2名管護員和4名義務管理員,配備了部分管護工作所需設備和交通工具。管理處結合國家投資建設項目的實施,又先後在橋子生態功能區建設草原網圍欄5818公頃,在柳園西南方向小型濕地建設保護隔離區11.2公頃。在踏實生態功能區和北片區域黃草灘生態功能區建設高15米框架式鐵制觀測嘹望塔各1座,在南片保護區長山子核心區和北片馬連井核心區投資建設高山嘹望平台2處,重新製作埋設了50塊混凝土界牌和警示牌,並對布隆吉、鎖陽城2個重點基層管護站的管護設施進行了更新,建設標準較高房屋,調配2輪機車3輛,三輪機車1輛,望遠鏡2架,保證了保護區管理工作正常運行。保護區內明確了保護區的管理範圍和管理界限,實現了保護區依法管理規範化,程式化。保護區成立初期,由於條件和經費嚴重不足,整個區域內和管理處機關宣教設施數量很少,幾架普通照相機1套簡易擴音設備。到九十年代後期,保護區宣傳教育工作還是以人工操作為主,主要形式是召集會議,散發宣傳材料,播放錄音、張貼宣傳標語和口頭宣講,實物宣傳也只靠僅有的動植物標本室進行小範圍宣傳。
二十世紀,保護區宣傳教育力度、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大,經濟勢力不斷增強,宣教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從2000年開始,管理處三年時間裡投資近50萬元,先後在馬蓮井、布隆吉、十工山口設定大型鐵制雙面宣傳牌3塊,在保護區區域腹地設定雙面中型鐵制宣傳牌35塊,警示牌12塊,在國內十幾家報紙刊物上刊登宣傳資料20多篇(版),購置數碼攝像機、數位照相機5台,製作野生動物標本50餘件。2002年,申報立項,“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博覽中心”批准實施,計畫總投資300萬元,建設周期3年,占地面積45畝,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2003年開始建設,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博覽中心”是保護區成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宣傳培訓和科研設施,也是省內保護區行業中建設規模最大,展示內容最多,宣教功能最全的資源博覽和科研中心。管理措施如下:
1、資源管護站設施建設
在布隆吉鄉和鎖陽城鎮建設了2個管護站,配置交通工具,防護器械、野外巡視裝備及通迅工具,配備兼職管護員,重點區域建設2座嘹望塔,2座高山嘹望平台,3塊大型鋼架式宣傳牌,35塊中型雙面宣傳牌,150塊水泥標示牌。區域內基礎設施,管護資源能力進一步提高。
2、功能區界標識工程建設
按照“依法劃界、加強管理、合理布局、長效持久”的原則,在保護區主要道口、各功能區界定線和保護區邊界上設立了2000根帶有編號界樁和50塊界碑及3個大型宣傳標碑。
3、宣教、資源監測設備購置
配置數碼攝像機、照相機、GPS定位儀、望遠鏡、野外生活用具、資源監測車、全球衛星電話、電腦微機、野外研究儀器設備等必需儀器設備和使用工具。保護區自身科研水平、管護能力、監測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4、生態脆弱區退牧封育項目
2002年,經過立項申報,國家農業部確定劃撥項目建設資金100萬元,在安西縣境內由保護負責實施《安西保護區生態脆弱區退牧封育項目》。項目內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樣性調查、自然資源監測與保護,宣傳教育與培訓三大部分,按照項目要求和《項目實施方案》計畫進行項目落實。
5、生物多樣性科學調查
從2002年項目開始實施到2004年6月,保護區專業技術人員與邀請參加科考工作的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師生,分四個階段和季節,歷時60餘天,出動車輛85台(次),出動人員100次450個工作日,採取樣線觀測,定位取樣、分季普查的形式,對保護區近15年來的資源、生物、環境、氣象等演變規律和變化情況進行全面細緻地科學普查,在保護區重點區域確立新的植物、植被定位樣方點5個,野生動物觀測點4個,鼠蟲害預報點11個,定點觀測荒漠瀕危野生代表植物7科18種5000餘株,採集製作野生動植物標本98件,收集匯總了大量的技術資料,調查數據和影像資料、計畫出版發行500本保護區科普專集,也在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及法學院劉廼發教授主持下加緊編寫,2005年出版發行。
6、資源保護與管理
保護區在2003年5月份,組織了一次保護區始建以來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業務大巡查,查詢放牧戶60戶,查處破壞資源違規案件2起,發放宣傳資料2500份,勘測確定新的重點保護區域2處,有爭議保護區區界和草原界限80公里,採集野生植物種子120公斤,移栽荒漠珍稀瀕危植物7科18種1.2萬株、從外地調進超旱生植物種子158公斤,並在戈壁植物園進行了人工繁育試驗。
7、宣傳培訓
利用當地有線電視台和調瀕廣播等傳播媒體開闢了保護區宣傳專欄,舉辦科技、法律知識培訓班12場(次),散發宣傳資料和宣傳檔案1.5萬多份,優質牧草栽培技術規程2000冊,受教育人數2.2萬人次,在《中國環保黃頁》、《郵政廣告》等國內刊物上刊登了4篇宣傳和介紹保護區基本概況的文章,先後有15名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參加省、市和相關大專院校組織的專業技術培訓。
旅遊資源
安西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文物古蹟極為豐富。區內有石窟寺3座、古建築4處、漢唐墓葬2000多座。其中榆林窟是與敦煌莫高窟齊名的文物遺址。還有唐代鎖陽城遺址,新石器人類遺址、青石峽岩畫等。布隆吉人頭疙瘩一帶是著名的風蝕地貌地區。
●廣袤草原
安西地域遼闊。一望無邊的戈壁荒漠草地,豐盛的低平草甸和沼澤化草甸,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遊牧場所。區內草原主要劃分為溫性荒漠類草原,低濕地草甸類草原兩大類。其中:溫性荒漠類草原面積占84%,低濕地草甸類草原面積占14%。區內草原植物有60科,362種,可供家畜食用牧草205種。其中:亞高山溫性荒漠草原63.94萬畝,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戈壁溫性荒漠草原2756.28萬畝,主要分布全縣南北的戈壁荒漠區;低地鹽生草甸草原267.88萬畝。
●濕地景觀
保護區有濕地集中分布於保護區的南片。有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天然濕地由河流、沼澤和水泉構成,細分為河流草叢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保護區的河流有疏勒河和榆林河。疏勒河源於祁連山南麓托來南山,經昌馬大戈壁向西從玉門飲馬場流入保護區,又經環城、西湖入敦煌,早期直達羅布泊。榆林河源於祁連山的大雪山,出山後全部滲入地下,在石包城附近溢出,與泉水一同匯集成河,向北流入保護區西南部踏實盆地。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布隆吉、雙塔、橋子、踏實、兔葫蘆。保護區人工濕地主要是水壩和塘壩。大型水庫有兩座,雙塔水庫位於保護區北部邊緣;榆林河水庫位於南片保護區西南角。
●榆林窟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是國務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首次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西縣城南68公里處的榆林河峽谷(因其河谷遍生榆樹,故得名),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石窟42窟,據考證,建窟年代不晚於莫高窟。壁畫總面積5650平方米,彩繪佛像10826幅,彩塑272身。
●鎖陽城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位於安西縣城東南86公里的橋子鄉正南的戈壁荒漠中。據有關專家考證:該城始為漢代冥安縣治所,晉改屬晉昌郡,隋改為常樂縣,設玉門關於城東二十步,唐代瓜州(晉昌郡)暨晉昌縣的治所。初唐薛仁貴、王君奐、張守圭、章懷太子、索勛、李昌等先後任瓜州指揮使、刺史。唐貞元時陷於吐蕃,宋元置瓜州,明置罕東衛修繕該城。後被吐魯蕃滿速兒攻破,城廢至今。
●東千佛洞
東千佛洞又名接引寺,距縣城東南98公里,洞窟開鑿在長山子北古河道兩岸。現存23窟,保存壁畫和塑像9窟。壁畫總面積486平方米,彩塑38身,尤以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西夏窟見長,其密宗佛教壁畫可彌補莫高、榆林二窟之不足。
●雅丹地貌
保護區著名的自然景觀有布隆吉和鎖陽城的雅丹地貌。布隆吉雅丹地貌為風成地貌,位於312國道至布隆吉之間,面積近18km2。丘叢峰林,高低參差,似城如堡,如峰似山,造形奇特,有的如人頭,有的雄獅、金字塔、蘑菇雲;光怪陸離,千姿百態。鎖陽城雅丹地貌為風、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成因不同與前者有別。如大海的波濤自北而南,像奔騰的萬馬掠過戈壁草原。
相關詞條
隆寶自然保護區 | 大黑山自然保護區 | 麻陽河自然保護區 |
藥山自然保護區 | 沙坡頭自然保護區 | 寬闊水自然保護區 |
羌塘自然保護區 |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 |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 |
茂蘭自然保護區 | 西天山自然保護區 | 黃連山自然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