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刺

大白刺

大白刺 -分布於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新疆、青海各沙漠地區。生於湖盆邊緣、綠洲外圍沙地。蒙古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Nitraria roborowskii kom
【藥 名】:大白刺
【來 源】:為蒺藜科植物大白刺的果實。
【功 效】:補益脾腎 調經養血。
【主 治】:治脾腎兩虛所致失眠、多夢、驚悸、眩暈、耳鳴,貧血及產後氣虛血弱。
【性味歸經】:甘、酸,溫,肝、脾、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9-18克,水煎服。
【別 名】:齒葉白刺、羅氏白刺(《內蒙古植物志》)、陶日格一哈日莫格(蒙名)
【動植物資源分布】:主要分布我國西北地區。
【考 證】:始載於《內蒙古中草藥》。

形態特徵

高大叢生灌木,高0.5—1.5m,分枝密集,莖枝斜升或平臥,小枝先端針刺狀,老枝灰白色或棕褐色,粗4—8mm。葉2—3片簇生,狹倒卵形或匙形,長25—40mm,寬7—20mm,先端圓鈍或平截,全緣或具不規則的2—3齒裂,肥厚肉質,灰綠色或深綠色。聚傘花序,頂生,萼片5,綠色,花瓣5,白色。核果卵形,長12—18mm,直徑8-15mm,熟前青綠色,熟後深紅色,果汁紫黑色。果核狹卵形,長8—0mm,寬3一4mm。花期6月,果期7—8月 (圖147)。
大白刺大白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新疆、青海各沙漠地區。生於湖盆邊緣、綠洲外圍沙地。蒙古也有分布。

生態特徵

多生於荒漠區的湖盆邊緣,河谷階地和土質灘地上,與地下水的埋藏深度關係較大。幼株多發育在含鹽量較高的土質平地上,株叢被沙埋後生不定根,擴展枝葉,積沙成丘,越積越大,常高達1—5m,大小由幾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俗稱白刺包或白刺灌叢沙灘。在地下水埋深1.5—3m時生長最好。土壤為粘土、覆沙粘土及草甸鹽土等,地帶性土壤為灰棕漠土,石膏性棕漠土。植被蓋度約18—25%,個別達35%以上。抗旱,耐鹽鹼,耐沙埋能力很強。常與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檉柳(Tamarix spp.),霸王(Zygophyllum anthoxylon),合頭草(Sympegma regelii)、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沙蒿(Artemisia spp.),鹽爪爪(Kalidium spp.)等組成群落,伴生的多年生和一年生雜類草有沙竹(Psammochloa villosa)、沙米(Agriophyllum quarrosum)、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豬毛菜(Salaola spp.),駱駝蓬(Peganumsp.)及鹽化草甸上的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賴草(Leymus secalinus)、苦豆子(Sophora atopecuroides)等。

飼用價值

大白刺的嫩枝、葉是駱駝的好飼料,霜後也是羊的好飼料,果實是本屬中最大的,人、畜喜食,酸甜可口,有沙漠櫻桃之稱,營養價值也高,是家畜抓膘的好飼料,又可製作飲料。白刺根部長出的寄生植物鎖陽(Cynomorium)是中藥中有名的滋補強壯藥,也是餵豬的好飼料。大白刺灌叢的鮮草產量每平方米可達200—500g,群落的乾草產量每公頃約100—147kg,但產草量與白刺的草群組成有關,如白刺-梭梭草地,每公頃鮮草產量約795—495kg;大白刺一蘆葦草地則是525kg,檉柳一白刺草地為870kg.白刺的營養成分如表147。

物種特徵

本種果的顏色和形態變化很多,前人定有f. brunnescens Petrov. f. irregularis Petrov等變型。葉有灰綠色和綠色;嫩枝葉有被白柔毛和無毛之別。這些性狀極不穩定。我們認為種下等級勿須再分。本種有時由於乾旱,葉形變小,接近白刺N. tangutorum Bobr.但其花序上花較稀疏,果及核均較大,尚易分開。

果實價值

果在本屬中最大,且酸甜適口,有沙櫻桃之稱。甘肅武威野果加工廠已將本種和N. tangutorum Bobr.等種的果製成沙櫻桃飲料銷售。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用白刺、酸刺Hippophae rhamnoides L. 和茶藨子屬 Ribes sp. 等果製成蘭刺飲料,銷售於各城市這些飲料清涼味美,營養豐富。本種果入藥可治胃病,豬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枝、葉、果可做家畜飼料。枝條平鋪地面,積沙成丘,民眾稱為白刺包,有時高達20餘米,故為優良固沙植物。模式標本產於新疆車爾臣河流域南部,存聖彼得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