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aeolian sandy soil 發育於風成沙性母質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土壤質部分幾乎全由細砂顆粒(直徑在0.25~0.05毫米)成;剖面層次分化不明顯,僅有A層(有機質層)和C層 (母質層)缺乏B層(澱積層);風蝕嚴重;土壤處於年階段。 分風沙土主要分布於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多沙暴的地區,包括世界各大洲的沙漠、草原和半荒草原地帶。
形成
風沙土的形成過程與流動沙性母質上自然植被的出現、繁衍和演變緊密相關。當由流動性沙性母質構成的沙丘上出現稀疏的植物時,風沙土的成土過程即告開始。植物通過根系和它的地上部分對沙性母質產生固結作用和表面復蓋作用,從而減弱了沙性母質的流動性;植物死亡後遺留下的殘體轉變為腐殖質,又使沙性母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發生變化並使之產生發生層次。隨著植被的不斷發展,上述作用日益強烈,流動的沙性母質也漸趨於半固定或固定狀態,從而形成半固定風沙土和固定風沙土。
風沙土主要處於溫帶半乾旱、乾旱、極端乾旱的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地帶,部分處於海濱。大陸性氣候明顯,乾旱少雨,年降雨量<400mm,西部有些地區僅數十毫米。蒸發強烈,乾燥度東部為1.5~4.0,西部在4以上;氣溫變化大,年溫差和日溫差懸殊,常年多風,風期長,風力大,是風沙土形成的基本動力。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岩石以物理風化為主,風化產物為沙礫質。為風沙土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沙源。 風沙土地區的自然植被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以耐旱灌木或半灌木為主,以及耐旱、耐瘠的沙生植物。植物稀疏低矮,主要有沙柳、檸條、梭梭、沙拐棗、紅柳、胡技子、錦雞兒、沙蓬、沙蒿、白茨、白草、沙米等,濱海風沙土的植物主要有模柳、木麻黃等。
風沙的來源有岩石就地風化的產物,也有河流沖積物、洪積物、海積物,在海積沙地中的沙粒為海生動物的殼骼風化粉碎而來。沙性母質在起沙風力的作用下,沙粒開始移動,形成沙地特有的風沙地貌。
在這種自然環境條件下,風沙土的形成始終貫穿著風蝕沙化的風蝕過程和植被固沙的生草化過程,這兩者互相對立而往復循環以推動著風沙的形成與變化,成土過程很不穩定,土壤發育十分微弱,風沙土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流動風沙土階段:風沙母質含有一定的養分和水分,為沙生先鋒植物的滋生提供了條件,拉因風蝕和沙壓強烈,植物難以定居和發展,生長十分稀疏,復蓋度小於10%,常受風蝕移動,土壤發育極其微弱,基本保持母質特徵,處於成土過程的最初階段。 2.半固定風沙土階段:隨著植物的繼續滋生和發展,復蓋度增大,常在10%~30%之間,風蝕減弱,地面生成薄的結皮或生草層,表層變緊,並被腐殖質染色,剖面開始分化,表現出一定的成土特徵。
3.固定風沙土階段:植物的進一步發展,復蓋度繼續增大。通常都大於30%,除沙土植物外,還滲入了一些地帶性植物成分,生物成土作用較為明顯,土壤剖面進一步分化,土壤表層更緊,形成較厚的結皮層或腐殖質染色層,有機質有一定的積累,顏色帶灰,弱團塊狀結構,細土粒增加,理化性質有所改善,具備了一定的土壤肥力。固定風沙土的進一步發展,可形成相應的地帶性土壤。
性狀
風沙土質地粗,細砂粒占土壤礦質部分重量的80~90%以上,而粗砂粒、粉砂粒及粘粒的含量甚微。乾旱是風沙土的又一重要性狀,土壤表層多為乾沙層,厚度不一,通常在10~20厘米左右,其下含水率也僅2~3%。有機質含量低,約在0.1~1.0%範圍內;有鹽分和碳酸鈣的積聚,前者由風力從他處運積而來,後者是植物殘體分解和沙塵沉積的結果。
由於所處的自然地帶不同,風沙土的性質也表現出一定的地區性變異。通常是草原地區的風沙土有機質含量較高,鹽分含量較低且無石灰積聚;半荒漠地區的風沙土有機質含量較低,有鹽分及少量石灰的積聚;荒漠地區的風沙土有機質含量更低,鹽分及石灰的積聚作用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