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當擊打的方位不同時,發出的聲音亦不相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如鐘鳴;有的清脆悠揚,仿佛是輕敲木魚之狀,悅耳動聽。這五種聲音就是我國古代聲樂中的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基本信息

名稱來源 

五音橋,位於河北遵化縣清東陵,即順治帝孝陵神道。“七孔五音橋”是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里,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樑,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鼎盛時期的風貌。

此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

如果順著敲擊,因擊打的方位不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如鐘鳴;有的清脆悠揚,仿佛是輕敲木魚之狀,悅耳動聽。這五種聲音就是我國古代聲樂中的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

傳說

五音橋五音

當順治皇帝福臨病入膏肓之時,皇室動議為他建造陵墓。有善於奉承諂媚者奏道:“皇上篤信佛教,愛聽清音,何不在陵區建造一座能夠發出不同音響的大型石橋,一則可慰皇靈於地下,再則可造風景於人間,臣下孝心切望採納。”孝莊皇后感其忠孝便準從所請。此項任務無可爭辯地落到有神工巧匠之譽的老石匠奚何的肩上。建一座七孔長橋已非易事,再使石橋會彈奏音樂更不簡單。奚師傅苦思冥想,坐立不安,茶飯不進,夜不能眠。

一日在工棚打盹,似覺有個童子喊道:“奚師傅還不前來拜見魯班祖!”他猛一抬頭,面前是一位身著古裝、足穿麻鞋、手握竹尺的長者,連忙躬身作揖道:“弟子拜見祖師爺,請仙人指點迷津。”長者笑道:“你的心思我早已知道,請先隨我來看熱鬧。”說著便引他來到一個廣場。只見七八個叫花子在擊碗逗樂。別看他們七上八下,似乎雜亂無章,發出來的音響卻有板有眼,宛轉悠揚。他正在如痴如醉之時,長者又叫他仔細端詳所敲擊之碗。他定睛一看,原來那些碗有大有小,有粗有細,有厚有薄,有重有輕,有殘有整。看到這裡,他一拍腦門,大聲叫道:“明白了!明白了!”睜開眼來,哪裡有什麼祖師爺、叫花子,原來是南柯一夢。他玩味著所夢之事,覺得是魯班師傅的託夢點化,當即找來許多石片,反覆敲擊,都能發出聲音,其中有一種名叫方解石的,所發之音更為清脆,於是他捨棄其他諸石,專以輕重不同的方解石片試擊之,發現所發音響又有差異,有的如鍾如馨,有的如瑟如琴。他便精心挑選了輕重不同而體積相同的方解石,打磨成一塊塊橋欄,裝置在橋上。遊人手擊石欄便發出宮商角微羽五音韻律,故稱“五音橋”。

發音原由

五音橋所用石料亦屬獨特,除了全橋身用漢白玉石材拱砌之外,能發出音響的欄板,是使用質地潔白、細膩的方解石,此類石材約含有50%的鐵質石料雕刻建造的,因此能夠發出響聲。薈萃了清朝建築藝術精華的清東陵,同時也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頂峰。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以獲得最佳效果。

地理位置

五音橋在清東陵的神道上。清東陵坐落在河北遵化市西部馬蘭峪。東陵有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5個皇帝的陵墓。慈禧太后的陵寢也在這裡。陵墓建築群氣勢磅礴,巍峨肅穆。

自然氣候

河北屬於溫帶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本省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乾濕期明顯,具有冬季寒冷乾旱,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變,乾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風和日麗,涼爽少雨的特點。省內總體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日照充沛,熱量豐富。

附近景點

孝陵

五音橋五音橋

孝陵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瑞山主峰南麓,背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線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該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模宏大,氣勢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向北集資布置著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東平橋神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用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感受。由於該陵的建設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的一些明代建築的材料和構件。

該陵始建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91年至1993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從而又以健康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萬佛園

萬佛園燕山塔陵,是經國家民政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香港宣威集團與遵化市民政局合作興建的。始建於1997年,占地448畝,總投資2.6億元,是我國唯一坐落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清東陵風水牆之內的花園式林園,其風水與清東陵一脈相承。因該建築位於燕山腳下,具有陵墓性質,得名燕山塔陵。後有多座佛像建成,又稱萬佛園。這裡結合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及佛學、道學、儒學與現代園林藝術,是集人文景觀、旅遊、參學為一體的勝地。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該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五音橋五音橋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建設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聖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旅遊指南

住宿

清東陵旅遊區建有一座二星級和三星級飯店,設有高、中檔客房、可容納200人住宿,並設有多功能廳,歌舞廳、室內游泳館、桑拿房等設施,是休閒度假,舉辦會議的理想之選。

門票

通票(包括所有開放的陵寢及地宮)120元/人,學生、老年、軍人憑證件60元/人。

橋之美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臥,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嶺,古樸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