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鳥

太陽神鳥

太陽神鳥金飾是2001年出土於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個金飾呈一圓環形狀,金飾上有複雜的鏤空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鏇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著內層圖案,由四隻相同的朝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鏇轉方向相反。對其進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達94.2%。該金飾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現藏於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

基本信息

原物簡介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太陽神鳥金箔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鏇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鏇轉方向相反。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和極大的想像空間,該器生動的再現了遠古人類“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故事,四隻神鳥圍繞著鏇轉的太陽飛翔,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表達了古蜀人對生命和運動的謳歌。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有研究認為其外層4鳥代表四鳥負曰,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內層12道芒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這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陽的物證,也許當時古蜀人已經掌握了歲、時、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陽神鳥”金飾的蜀繡製品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遨遊後返回地球。
【視覺效果】盯著“太陽神鳥”,頭前後移動,你會看到“太陽神鳥”在鏇轉。
【最佳觀賞效果】把“太陽神鳥”放在紅色襯底上,動感更強。
【古代用途】據考古隊員推測,“太陽神鳥”是鑲嵌在一件紅色漆器上的一件裝飾品。(原因請看上文的最佳觀賞效果)

崇鳥崇日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它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外層的4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只飛鳥,還是內層鏇轉的太陽。特別是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裡面的鏇渦就如同一輪鏇轉的火球,周圍飛鳥圖案分明就是紅色的火鳥。外層飛行的神鳥和內層鏇轉著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謳歌。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中的4隻逆向飛行的鳥,也與“使四鳥”和“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以及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有關。在《山海經》中有“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陵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也有多處關於帝俊之裔“使四鳥”的記述,如《大荒東經》中說“有葛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晏龍……食黍,食獸,是使四鳥”;“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這也進一步說明這個時代的古蜀人是“崇鳥崇日”的。
這和三星堆文化中的“崇鳥崇日”習俗是一脈相承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的眾多“青銅鳥”、“圓日形器”和有著10隻鳥的“青銅神樹”,以及《山海經》等文獻記載中的“十日神話”的傳說等,無不說明了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也是“崇鳥崇日”的。
另外,從這個太陽神鳥金箔飾本身形象來看,內層的12道鏇渦狀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輪輪彎月,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這也正說明了為什麼金沙遺址出土那么多的象牙,以及為什麼古蜀人那么喜歡用象牙祭祀的原因。
還有我國南方各省出土的銅鼓、玉器、服飾上的太陽神鳥,亦是古文化深淵的無聲表達,形真意切。

基本概況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2005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太陽神鳥”金飾的蜀繡製品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遨遊後返回地球。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揭幕儀式在成都金沙遺址舉行。隨著一席紅綢徐徐飄下,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於今年8月16日起代言中國文化遺產的太陽神鳥金飾圖的永久雕塑展現在世人面前。 而太陽神鳥金飾會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中進行一段時間的展出。

太陽神鳥永久雕塑全高5米,直徑3.9米,厚30厘米。主體部分為青銅貼金,一如神鳥剛出土時剝開土層即顯的純粹金黃。向後傾斜12厘米的特別設計彰顯雕塑的層次感。托起神鳥的兩座大理石基座沒有過多打磨,寓意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據介紹,太陽神鳥原物是一件金飾,2001年2月25日出土於金沙遺址。今年8月16日,它從全國一千多件候選標誌中脫穎而出,被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標誌。國家文物局認為,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它的造型精練、簡潔,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徵。啟用後的“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將在文物保護、研究、收藏等領域使用,也可按照管理規定用於商業領域。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即“四鳥繞日金飾”,它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無論是外層的4隻飛鳥,還是內層鏇轉的太陽。特別是在紅色背景襯托下,裡面的鏇渦就如同一輪鏇轉的火球,周圍飛鳥圖案分明就是紅色的火鳥。外層飛行的神鳥和內層鏇轉著的太陽,表現的正是古蜀人對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和謳歌。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中的4隻逆向飛行的鳥,也與“使四鳥”和“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以及太陽神鳥和太陽神的崇拜有關。在《山海經》中有“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陵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也有多處關於帝俊之裔“使四鳥”的記述,如《大荒東經》中說“有葛國,黍食,使四鳥:、羆”;“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晏龍……食黍,食獸,是使四鳥”;“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這也進一步說明這個時代的古蜀人是“崇鳥崇日”的。
這和三星堆文化中的“崇鳥崇日”習俗是一脈相承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的眾多“青銅鳥”、“圓日形器”和有著10隻鳥的“青銅神樹”,以及《山海經》等文獻記載中的“十日神話”的傳說等,無不說明了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也是“崇鳥崇日”的。
另外,從這個太陽神鳥金箔飾本身形象來看,內層的12道鏇渦狀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輪輪彎月,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這也正說明了為什麼金沙遺址出土那么多的象牙,以及為什麼古蜀人那么喜歡用象牙祭祀的原因。

古籍記載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從古籍文獻中的記載看,《山海經》中曾有多處關於帝俊之裔“使四鳥”的記述,如

《大荒東經》中說“有葛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晏龍……食黍,食獸,是使四鳥”;“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據袁珂先生考證,使是役使之意。“使四鳥”或“使四鳥:虎、豹、熊、羆”可能是說役使的既有四鳥,也有四獸。而只有帝俊的後裔,才有這種役使四鳥與四獸的能力。在這些神話色彩很濃的不厭其煩的傳說記述中,除了十日神話與崇鳥觀念,似乎還反映了一種驅使和駕馭太陽神鳥的想像,太陽神鳥金箔飾上刻畫的四隻馱日飛翔的神鳥,與“使四鳥”的記述顯然並非是簡單的巧合,可能就包括了多重含義。

《山海經》中又有關於三青鳥與五彩鳥的記述,同樣是非常奇妙的神鳥。如

《西山經》說“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

《大荒西經》說,大荒之中,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騖,一名曰少黧,一名曰青鳥”;又說“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海內北經》說“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這些記述中的三青鳥與五彩鳥都非同凡響,也是古代先民崇鳥觀念的反映。

《山海經》中雖未見“使三鳥”之說,但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已含役使之意,而且三青鳥與五彩鳥皆是三隻。袁珂先生認為,通過這些記述可知,“三青鳥者,非宛轉依人之小鳥,乃多力善飛之猛禽也”。金沙遺址出土青銅有領璧形器上的三隻神鳥,那華美的冠尾和矯健的飛翔之態,是否也與上述的神話傳說有關呢?值得提到的是,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在宋本中作“三足烏”。《史記》司馬相如《大人賦》中也說“亦幸有三足烏為之(西王母)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還有《玉函山房輯佚書·河圖括地象》中也說“有三足神烏,為西王母取食”。所以郭璞認為三青鳥即為三足烏。袁珂先生亦持相同看法,認為此說有理。我們知道,

《淮南子·精神篇》中說的“日中有踆烏”,即為三足烏,又稱為陽烏或金烏,被認為是日之精魂。

古籍《洞冥記》中則又說三足烏是羲和役使的日馭。由此可知,它們實際上都是太陽神鳥,屬於十日神話與太陽崇拜觀念母題範圍內的不同傳說。這裡附帶要提到西王母神話傳說的起源傳播,其中濃郁的巫術色彩、複雜的精神內涵(如魂歸天門觀念、升天成仙思想、龍虎座透露的圖騰崇拜意識和信仰習俗,以及三足青鳥的特殊象徵含義等等),都與古蜀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關於三足烏究竟是什麼形態,因古籍中並無記述而不得其詳。求諸出土資料,我們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可以看到許多關於三足烏的描繪,有的在圓日中刻畫一隻飛翔的金烏,有的將圓日刻畫在陽烏的胸部作展翅翱翔狀,還有的則將三足烏雕刻成有三條鳥腿的奇異模樣立於日輪之中。這些描繪豐富多樣,並無統一的模式,大概都是後世對於遠古神話的一種想像式的解釋和表現。這些圖像(特別是三足烏刻畫成三條鳥腿的怪譎之態)曾遭到漢代學者的詰難,王充對此就大不以為然,

《論衡·說日》說“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審日不能見烏之形,通而能見其足有三乎?此已非實”。實際上在商周以降的圖像紋飾中還有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常常將三足烏描繪成繞日飛翔的三隻神鳥。例如戰國時期和秦代一些銅鏡上的三鳥環日圖,三鳥均為一足,有學者認為“可能為三足烏傳說的演變”,還有漢代瓦當上繞日飛行的三鳥紋,表現的也是同一個主題,可知三足烏的數量應為三隻,“也可以看作是以‘三青鳥’形式表現的日精”。

曆法的產生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金沙遺址出土的這個“太陽神鳥”(即”四鳥繞日金飾”)中,飛行的神鳥和象牙狀弧形鏇轉芒紋作為太陽神崇拜的象徵意義和神話色彩,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但是對於金箔飾中為什麼只有4隻鳥和12道光芒的論述卻不夠完備。

這裡的數字4和12並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們表示著特定的含義,外層4隻逆向飛行的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內層圓圈周圍的12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鏇轉芒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雖然從太陽神崇拜象徵意義的角度,它與“使四鳥”和“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以及太陽神崇拜有關。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所表示的這種一年分四季和十二個月的曆法的含義。因為從另一個角度,即從曆法這種科學知識方面來看,這個太陽神鳥金箔飾中的外層這4隻逆向飛行的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而它的內層圓圈周圍的這12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鏇轉芒紋則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的周而復始。這樣這個“太陽神鳥”又具有了新的色彩,即被古蜀人賦予了科學的含義。

對於古蜀人來說,無論是三代蜀王時期的蠶叢氏、伯灌氏、魚鳧氏,還是之後的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的古蜀人,他們把所能夠理解並掌握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總結為科學知識,如天文曆法知識等;而把不理解的自然現象就歸之於神秘的宗教崇拜和神話傳說。因此,神話傳說除去想像與誇張的外衣,都具有其科學性。古蜀人一方面祭祀祈禱天神和日神保佑;一方面順應天時,總結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科學地安排生產和生活。”民以食為天”。特別是在農業發明以後,一方面,古蜀人對於自然的依賴更加嚴重。人們既靠地,希望土地能生長出好的作物,又靠天,希望能夠風調雨順。然而,靠“天”,“天”威不可測,風、雲、雷、電肆虐,雨、雪、冰、霜侵襲,更要命的是旱、澇之災,飽受其苦的古人就有了“十日神話”和“大洪水傳說”,也就有了治水的大禹、鱉靈和射日的后稷這樣的英雄;靠“地”,“地”也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所有的這些不可抗拒、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災難又幾乎都是與“日”有關,而代表上天的“日月星辰”中,又以太陽為最突出。因此,“太陽”就成為各地先民崇拜的對象,祭“日”就成為必然。古蜀人尤為突出。以鳥為圖騰的古蜀人在崇拜太陽的同時,很自然地把太陽和鳥聯繫在一起。

另一方面,古蜀人首先又利用曆法為農業生產服務。古人採用的是觀象授時的辦法,來預告農事進程。即觀測自然現象來判斷農事季節。比如:作為候鳥,鳥是可以用來判斷農事季節的。“野人無曆日,鳥啼知四時”。因此,鳥也可以代表四季。曆法的先進性就是以歷年和太陽的回歸年之間的無限接近為前提的,而要準確地測量回歸年,最簡單而又確切的方法是測量日影的長度。因此,崇拜太陽和鳥的古蜀人在總結曆法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太陽和鳥的。《易繫辭下》:“(皰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視則觀法於地”。又《尚書堯典》:“帝堯任命羲和主持觀象授時”。《山海經》有榮成用歷、羲和作占日、常儀作占月、後益作占歲的種種傳說的記載。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有許多的人像和人物圖象,尤其是兩個祭祀坑裡出土的最多。如石人像、青銅人像、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像以及神殿和玉璋上的人像等。這些代表著各個階層、各個部族的人物群像中就有主持祭祀的大小群巫。他們除了主持祭祀之外,還掌握天文曆法知識,負責制定曆法。這在其它地方已經得到證明。比如中原的上古時期就是巫史不分的,甲骨文金文中多有記載。掌握天文曆法也是巫史的職責之一,甚至到了司馬遷父子時代還是如此。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積累,經過一代代巫師和古蜀人的努力,曆法也在逐步得到改進。因此,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陽和鳥崇拜)和曆法都在古蜀人的生產和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太陽和鳥崇拜以及曆法也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神鳥崇拜

金沙遺址出土的這個“太陽神鳥”(即“四鳥繞日金飾”)中,飛行的神鳥和象牙狀弧形鏇轉芒紋作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為太陽神崇拜的象徵意義和神話色彩,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但是對於金箔飾中為什麼只有4隻鳥和12道光芒的論述卻不夠完備。
這裡的數字4和12並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們表示著特定的含義,外層4隻逆向飛行的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內層圓圈周圍的12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鏇轉芒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雖然從太陽神崇拜象徵意義的角度,它與“使四鳥”和“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以及太陽神崇拜有關。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所表示的這種一年分四季和十二個月的曆法的含義。因為從另一個角度,即從曆法這種科學知識方面來看,這個太陽神鳥金箔飾中的外層這4隻逆向飛行的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而它的內層圓圈周圍的這12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鏇轉芒紋則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的周而復始。這樣這個“太陽神鳥”又具有了新的色彩,即被古蜀人賦予了科學的含義。
對於古蜀人來說,無論是三代蜀王時期的蠶叢氏、伯灌氏、魚鳧氏,還是之後的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的古蜀人,他們把所能夠理解並掌握的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總結為科學知識,如天文曆法知識等;而把不理解的自然現象就歸之於神秘的宗教崇拜和神話傳說。因此,神話傳說除去想像與誇張的外衣,都具有其科學性。古蜀人一方面祭祀祈禱天神和日神保佑;一方面順應天時,總結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科學地安排生產和生活。“民以食為天”。特別是在農業發明以後,一方面,古蜀人對於自然的依賴更加嚴重。人們既靠地,希望土地能生長出好的作物,又靠天,希望能夠風調雨順。然而,靠“天”,“天”威不可測,風、雲、雷、電肆虐,雨、雪、冰、霜侵襲,更要命的是旱、澇之災,飽受其苦的古人就有了“十日神話”和“大洪水傳說”,也就有了治水的大禹、鱉靈和射日的后羿這樣的英雄;靠“地”,“地”也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所有的這些不可抗拒、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災難又幾乎都是與“日”有關,而代表上天的“日月星辰”中,又以太陽為最突出。因此,“太陽”就成為各地先民崇拜的對象,祭“日”就成為必然。古蜀人尤為突出。以鳥為圖騰的古蜀人在崇拜太陽的同時,很自然地把太陽和鳥聯繫在一起。
另一方面,古蜀人首先又利用曆法為農業生產服務。古人採用的是觀象授時的辦法,來預告農事進程。即觀測自然現象來判斷農事季節。比如:作為候鳥,鳥是可以用來判斷農事季節的。“野人無曆日,鳥啼知四時”。因此,鳥也可以代表四季。曆法的先進性就是以歷年和太陽的回歸年之間的無限接近為前提的,而要準確地測量回歸年,最簡單而又確切的方法是測量日影的長度。因此,崇拜太陽和鳥的古蜀人在總結曆法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太陽和鳥的。《易.繫辭下》:“(皰犧氏)仰則觀象於天,俯視則觀法於地”。又《尚書.堯典》:“帝堯任命羲和主持觀象授時”。《山海經》有榮成用歷、羲和作占日、常儀作占月、後益作占歲的種種傳說的記載。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有許多的人像和人物圖象,尤其是兩個祭祀坑裡出土的最多。如石人像、青銅人像、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像以及神殿和玉璋上的人像等。這些代表著各個階層、各個部族的人物群像中就有主持祭祀的大小群巫。他們除了主持祭祀之外,還掌握天文曆法知識,負責制定曆法。這在其它地方已經得到證明。比如中原的上古時期就是巫史不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有記載。掌握天文曆法也是巫史的職責之一,甚至到了司馬遷父子時代還是如此。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積累,經過一代代巫師和古蜀人的努力,曆法也在逐步得到改進。因此,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陽和鳥崇拜)和曆法都在古蜀人的生產和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太陽和鳥崇拜以及曆法也是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因素。

永久雕塑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永久紀念雕塑揭幕儀式在成都金沙遺址舉行,隨著一席紅綢徐徐飄下,出土於成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都金沙遺址、於今年8月16日起代言中國文化遺產的太陽神鳥金飾圖的永久雕塑展現在世人面前。而太陽神鳥金飾會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中進行一段時間的展出。
太陽神鳥永久雕塑全高5米,直徑3.9米,厚30厘米。主體部分為青銅貼金,一如神鳥剛出土時剝開土層即顯的純粹金黃。向後傾斜12厘米的特別設計彰顯雕塑的層次感。托起神鳥的兩座大理石基座沒有過多打磨,寓意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據介紹,太陽神鳥原物是一件金飾,2001年2月25日出土於金沙遺址。今年8月16日,它從全國一千多件候選標誌中脫穎而出,被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標誌。國家文物局認為,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它的造型精練、簡潔,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徵。啟用後的“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將在文物保護、研究、收藏等領域使用,也可按照管理規定用於商業領域。

重現世界

太陽神鳥的出土純屬偶然,它的出土過程簡直是驚心動魄,相當的曲折。跟唐僧去西天取經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一樣,歷經了隨時都會被破壞的四關。
第一關:挖土機因為施工,把它從地下挖起來,堆放在溝邊風吹日曬幾十天,暴露在外面,沒有被人發現。
第二關:挖好的溝里,水泥管擺好後,由人工把堆放的土回填進去,在回填的過程中,也沒有被人發現。
第三關:因為回填去的土,高低不平,要由人工整平,在整平的過程中,又沒有被人發現。
第四關:回填進去的土,每隔5厘米,就要夯打一次,把它砸結實。為什麼把它砸結實呢?因為上面還要修道路。砸的特別緊密,每一層都是人工踩。振動機不斷震動,它也是毫髮未損,一點也沒被破壞。

神鳥的美

太陽神鳥的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外形規整豐滿
外面是個圓形。跟茶碟的大小差不多,準確尺寸是12.5厘米。、它的厚度可薄多了,只有0.2毫米,重量20克。圓是一個標準的正圓;
圖案精美傳神
在金器上,有非常完美的圖案;這個圖案分為內外兩圈,最裡面的一圈,是一個順時針鏇轉的火球,或者是太陽,外圈是四隻逆時針飛翔的鳥,(所以又叫四鳥繞日金飾)繼為傳說金烏負日,整個圖案顯得十分融洽、傳神;
工藝高超莫測
太陽神鳥出土後,發掘團隊立馬聯繫了一家專門生產金箔的著名廠家,做一件太陽神鳥的複製品,製作這一複製品,你猜猜他用了多長時間?一個月?不對;兩個月?不對;三個月?更不對。製作這一複製品整整用了半年時間!結果當發掘團隊看到這一複製品時,他們就知道,這是肯定一件複製品。因為它與原件有很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沒有原件的金光燦燦的感覺。
②圖案不生動;沒有原件的那種神韻;沒有運動起來的感覺。
後來發掘團隊又找了兩家廠家做複製品,可結果還是一樣。現代的工藝,現代的技術,現代的人,都沒有製作出來。這說明了金沙先民的技藝高超,經驗豐富。
就這樣,太陽神鳥出土了,存放在了四川省成都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
同名歌舞劇
同名根據太陽神鳥金飾改編的歌舞劇,由著名導演陳維亞導演,主題曲由著名演唱家譚晶演唱,由成都市文化局,藝術劇院演員編排。

古蜀曆法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實際上就是觀象授時的經驗總結。所謂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法則。曆法一般分為三類:(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曆。所謂“陰陽曆”就是年以回歸年為依據,月以朔望月為依據,把陰曆和陽曆結合起來的一種曆法稱為陰陽曆。

古蜀的曆法,首先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自身就形象、生動地反映出:外層4隻逆向飛行的鳥,每隻鳥對應3個月牙(或者說是火苗,或者說是象牙),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恰好說明每隻鳥代表一個季節(3個月),4隻飛行的神鳥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也說明古蜀人已經掌握四時的知識,能夠根據四時的不同特點而適時地安排農活。內層的12道鏇渦狀光芒,既象一道道火苗,又象一根根象牙,也象一輪輪彎月,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也說明古蜀人已經掌握了歲、時、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規律和原因,已經知道“歲”與太陽運行有關,“月”與月亮運行有關,一年有12個月,使用的是陰陽曆。

除此之外,還可以與同樣是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的冠帽相印證,這個青銅立人像的冠帽上的十三道象牙形鏇轉狀的弧形冠飾,好似太陽閃爍的光芒,與太陽神鳥金箔飾內層的鏇渦圖案有異曲同工之妙,有著類似的象徵意義。不同之處正好說明了這個弧形冠飾表示的是一年有13個月,即這一年是閏年,即加了閏月。因此,金沙遺址出土的這些考古材料,均可以作為崇拜太陽的古蜀人使用了比較完備的陰陽曆的佐證。

不論是太陽神鳥金飾上的12道象牙狀的弧形鏇轉芒紋,還是青銅立人像的冠帽上的13道象牙形鏇轉狀的弧形冠飾,這裡的12和13兩個數字之所以說是有著特定含義的,是因為還可以由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得到證明。12和13兩個數字都僅僅只是在金沙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出現,而在比之更早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就幾乎沒有出現,就說明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與太陽有關的考古材料中,是極少有表示10以上概念的圖案的。比如: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圓形銅掛飾,它的弧形鏇轉芒紋是最多的,也才九個;而同樣是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圓輪形器(有說是“青銅太陽形器”、“車形器”或“輪形器”),它的芒紋只是五個;至於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殿的頂部和屋蓋上的太陽形圖案,它們的芒紋是六個或者七個。絕對沒有超過十個的。只有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殿的頂部和屋蓋上的太陽形圖案是唯一的一個例外,它上面的太陽形圖案,每面有3個,4面一共有12個。並且都是既不似象牙,也不象月牙。說明它們都比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早得多,所以還不夠成熟,還沒有那種特定的含義,它們只是單純地表示太陽的形象,表示太陽崇拜。因此,可以說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人,至少在早期還沒有把宗教崇拜(尤其是太陽崇拜)和曆法聯繫在一起。只是在晚期才開始把它們聯繫在一起。

雖然很多考古文化出土器物中都有太陽形圖案。但是剛好是12個的,卻不多。只有甘肅東鄉出土的一件雙肩耳罐上共畫了12個太陽。鄭州大河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罐上也畫著12個太陽。這些都不僅是與太陽崇拜有關,也應該與曆法有關。但是,象青銅神殿的頂部和屋蓋上的這種每面3個,4面一共12個太陽形圖案,卻極少。它似乎表示的就是一種分一年為4個季節、12個月的陰陽曆。這也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它至少已經是屬於晚商時期的文化遺存,甚至有可能更遲至西周初。

晚商和西周時期的古蜀曆法有這么發達,也不是沒有可能。呂子方先生就認為蜀中的天文歷算特別發達,有其獨特的系統,產生過深遠影響。有“天數在蜀”之謂。古蜀人使用的曆法的發展,除了古蜀人自己不斷總結自然規律,不斷進步以外,也借鑑了中原地區以及其它地區的曆法知識。

中原地區的曆法,商代時使用的是一種陰陽合曆,出現閏月,有平閏年之分,平年一年裡有朔望月12個,閏年有13個月。月有大小月之別,用乾支排列記日,從甲子到癸亥,配成60天,周而復始。這在殷商卜辭中有不少證明。但是在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上只有”春”和”秋”。說明當時人們還沒有四時的概念。西周時期與殷商時期的曆法類似,但是,已經有了“二至”、“二分”和“四時”的概念。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完備的“二十四節氣”系統和“二十八星宿”天文系統。已經掌握了“金、木、水、火、土”五星的測定。周代天文知識的進步,也充實並完善了周代的曆法。

無論是文獻資料還是考古材料都證明,古蜀人與其它地區(尤其中原地區)的交流,自古就有,而且從來沒有間斷過。三星堆文化中許多考古材料具有其它文化特徵,就充分說明了三星堆文化與其它文化一直在進行著交流、交融和碰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是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的海貝等考古材料了。它們是古蜀人與其它地區交流的最直接證據。至於與中原地區的交流,文獻資料也不在少數,甲骨文中就有“至蜀”、“伐蜀”等文字。《尚書•牧誓》也明確記載了“蜀“跟隨武王”伐紂滅商”的事件等等。

總之,無論是金沙遺址出土的這個太陽神鳥金飾自身的形象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的,還是對比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出土的考古材料;無論是結合文獻資料,還是參考中原地區曆法的影響,都可以證明,金沙遺址出土的這個“太陽神鳥”(即“四鳥繞日金飾”)所代表的古蜀人所使用的曆法,與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的曆法相類似,都是相當完備的陰陽曆,一年有12或13個月,會置閏月,有四時的概念。說明蜀中的曆法確實先進。

製作工藝

太陽神鳥太陽神鳥
太陽神鳥金箔並非人們之前認為的有製作模具,精確測量證明工匠在製作時並沒有使用固定的模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研究室主任王仁湘日前在成都表示。

王仁湘是在成都參加“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論壇”時提出上述觀點的。該論壇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主辦,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大學考古系等專家參加了論壇。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太陽神鳥金箔,是古蜀人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也是古蜀文化精髓的體現,目前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此前專家們認為,從太陽神鳥金箔中央的漩渦形芒尖的大小及弧度、周圍4只飛鳥的形態判斷,古蜀人在切割時應有相應紋飾的模具。

王仁湘經過精確的測量,發現太陽神鳥金箔的外圓並不十分規整。他認為,可能原來取料為正圓,鏤空後略有變形,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了變形。外圓周長39.27厘米,選擇這個尺度可能是因為這是普通男子拇指、食指圍起來的大約圍度。

精確測量表明,4隻鳥在圓環上的分布並非是均衡對稱的,而且4隻鳥的形態與尺度都不相同,這表明古蜀匠人在鏤空時並非採用了同一個模型作為比照。王仁湘認為,4隻鳥身長相等,表明在成形過程中可能有過量度,但細部互不相同,如頸與腿均不等長,說明並非有一個統一的模本,而這更表現出古蜀匠人的高超技藝。

此外,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內圈12個芒尖圖案的切割並沒有嚴格的設計,芒尖圖案的長短、寬窄和間距各不相同。王仁湘說他推測是隨手切割而成。雖然沒有嚴格的設計,製作者卻熟練地做出了預想的圖案,在不嚴格中恰恰表現了製作者高超的技藝。

王仁湘說金沙太陽神鳥金箔由圖案構思上看,是要表現一種鏇轉的狀態,金箔外圈4只鳥的左鏇與內圈12個芒尖的右鏇,形成一種動態的對比,從設計上說是非常成功的。天體的共同特徵是鏇轉,而太陽神鳥金箔的構圖,特別體現了鏇轉的律動,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意,這個創意來自古蜀人的天文學知識。

成都標識

太陽神鳥的內涵
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12月30日揭曉,代表永遠翱翔的動力。
●環形與不斷圍繞圓心鏇轉的太陽,象徵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
●四隻神鳥代表四個季節,12根羽毛代表一年12個月,象徵生生不息。
●符合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西部大開發引擎城市開放包容、活力無限的城市特質。
體現成都特質:開放包容活力無限
在發布會上,首先播放了成都市形象標識宣傳片。在中國西部成都的上空,四隻金色神鳥結伴翱翔,所到之處都貫穿以金色軌跡。神鳥越過肥沃的田野,越過川西民居,越過天府廣場,越過錦江,最後交匯成一個動感十足的圓環。下方鐫刻著赭紅色印成的“成都”中英文標準字。
“太陽神鳥圖案最終被作為核心圖案,再加上‘成都’中英文標準字,共同組成了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金色和赭紅色成為標識的標準色。”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熊艷介紹說,太陽神鳥的圖案中,四隻神鳥代表四個季節,12根羽毛代表一年12個月,象徵生生不息。而獨具包容性的環形與不斷圍繞圓心鏇轉的太陽,象徵古蜀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從現代意義上講,符合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西部大開發引擎城市開放包容、活力無限的城市特質。
中英文“成都”動感不失莊重
位於太陽神鳥下方的中英文“成都”字樣,整體傾斜,動感且不失莊重,這是設計團隊專門根據成都的城市性格打造的。
“本來是想從字型檔裡面,選擇蘇東坡、唐伯虎等名家的字,但是覺得與太陽神鳥飽滿生動的氣質不符合。”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徵集活動評審樊劍修介紹說,考慮到成都歷史悠久,如今又作為中國西部的中心引擎,所以出發點要從歷史感中突出現代感。
四色輔助圖形用於不同形象
為使標識的展示更為突出,視覺範圍更廣,設計團隊還搭配了輔助圖形:即一個兩端向上、富有動感的凹形圖,其主色分為赭紅色、綠色、藍色、橙色四種,每種顏色輔以“太陽神鳥”的金色搭配,分別適用於宣傳城市整體形象、宜居形象、投資形象和旅遊形象。
赭紅色專門調配“成都紅”,顯示成都的沉穩大氣。
藍色用於投資形象,象徵成都的開放和融合。
綠色用於宜居形象,象徵成都的低碳環保。
橙色用於旅遊形象,象徵成都的休閒和動感。

關於太陽神鳥的詩歌

太陽神鳥
(作者:命運砝碼)
也許,
那一閃而過的,
似曾相識,
只是,
剎那間的思緒錯亂。
可那,
撲面而來的風,
和風中的塵,
卻告訴,
這口耳相傳的秘聞。
是你那,
十二道耀眼的光芒,
滋養了綿延不息的生靈啊!
前世今生的緣,
和所有的光啊,
都來自,
你涅磐的火焰。
高貴的天堂與那,
被地獄之火灼傷的靈魂,
注定,
都將在億萬年後回歸這鏇轉的火焰中啊!
都將融合於這十二道耀眼的光芒啊!
都將以流光的速度在宇宙中巡遊啊!
都將見證每一次的輝煌和輝煌之後的寂靜啊!
這才終於明白,
那,
那就是你,
太陽神鳥的鳴聲迴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