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赤灣天后宮,坐落在深圳南山區赤灣村旁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其創建遠溯宋代,其營造氣勢宏偉,明清兩朝多次修茸,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凡朝庭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裡時必定停船進香,以大禮禱神庇佑。明萬曆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赤灣天后宮為其重要一站。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是明清時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為保護和搶救歷史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中央及地方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於一九九三年開始對舊址進行重新修建。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其主體工程完工,開始對外開放。經省、市兩級文物管理委員會批准,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正式成立深圳市南山區天后博物館,成為深圳市八大博物館之一。
赤灣天后宮規模最大的祭祀活動為天后誕。天后的祭祀活動除民間外,官方每年春秋也到此致祭。作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明代朝廷曾頒文:凡另外是朝廷使臣出使東南各國,經過這裡時必定停船祭祀。另據香港魯言先生的《香港掌故》中載道:“由於赤灣天后古廟宏偉,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香港九龍水陸居民都前往赤灣天后廟去賀誕。因此,九龍油麻地、香港乾諾道中的海旁,都有數以萬計赤灣去。”
建築歷史
赤灣天后宮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始建年代無考。據明·黃諫《新建赤灣天妃廟後殿記》:“永樂初,中貴張公源使暹羅國,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後辭沙。天妃舊有廟,公復建廟宇於舊廟東南。”是則永樂以前已有舊廟,其創建年代應在宋元間。明、清兩代,廟宇不斷整修擴建,至清末,“有屋大小一百間,建築二十餘處。”中軸線包括牌樓、日月池、山門、前殿、正殿、後殿;左右有鐘鼓樓、長廊、偏殿、客堂等,成為廣東著名的有99個門戶的龐大廟宇建築群。
可惜的是廟宇於1960年代被部分拆毀和改造。1992年,文物部門出面爭取,南山區政府決定由政府撥款和信眾捐助相結合,贖回基地,對古建築進行分期修復。1995年完成包括山門、鐘鼓樓、前殿、正殿及碑廊等的第一期修復工程,國家文物局領導及專家親臨剪彩,該宮1988年已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又升格為廣東省文保單位。
建築特點
赤灣天后宮鼎盛時計有山門、牌樓、日月池、石橋、鐘樓、前殿、正殿、後殿、左右偏殿、廂房、客堂、長廊、角亭、碑亭等建築數十處,房屋一百二十餘間,占地九百餘畝,其殿宇巍峨壯麗,廟貌氣象萬千,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有擁有九十九道門的天后宮廟,也是深圳歷史上最負盛譽的人文景觀。在港澳台及東南亞各國久享盛譽。為深圳市重點保護單位之一。
天后簡介
天后,又稱媽祖、天妃、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許多沿海地區都建有媽祖廟。
相傳媽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關於媽祖的死,有的說是她在救人時自己身陷激流,溺水身亡;另一種傳說則是說她乘長風駕祥雲升天了。
媽祖從小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去世的當年,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就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後來,媽祖的信仰,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於南洋各地,媽祖也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台灣、東南亞沿海華裔居民普遍信仰的海神。現今,海外有一億多人信仰天后,各國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幾乎都存在天后信仰,相當多的海外華人把天后作為祖國和母親的化身,天后又成為海外遊子尋親問根的“橋樑”。在天后信仰中,寄託著對祖國母親的拳拳眷戀之心。
赤灣天后宮收藏有自宋至清的天后塑像多尊,天后宮新修正殿及室外天后塑像,亦嚴格按照宋代天后塑像造型,再現天后偉大形象。
景區景點
天后宮正殿
赤灣天后宮正殿相傳始建於宋代,自明至清多次修茸。近年按“官式做法、閩粵風格、海神特點”三原則重新修復。正殿面寬二十四米,高十六米,重檐高台,頗具王者風範,是祭祀天后的重要場所,為赤灣天后宮最負盛名的殿宇。殿內正中塑天后像,慈祥端莊,威儀肅穆,通高六米有餘,上方懸雍正,乾隆,光緒皇帝御書金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殿前設閱台,兩層台階分別為九級、五級,以應天后神格“九五之尊”的天數;閱台中置石雕青龍一對,四周環繞龍鳳石雕欄桿,雕工精美,栩栩如生,這裡為瞻拜朝聖者必到之處。天后寶像
天后,又稱天妃,天上聖母,民間俗稱媽祖,她因護國護民、捨生救航、捨己救人的美德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敬仰。現今,海外有一億多人信仰天后,各國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幾乎都存在天后信仰,相當多的海外華人把天后作為祖國和母親的化身,天后又成為海外遊子尋親問根的“橋樑”。在天后信仰中,寄託著對祖國母親的拳拳眷戀之心。赤灣天后宮收藏有自宋至清的天后塑像多尊,天后宮新修正殿及室外天后塑像,亦嚴格按照宋代天后塑像造型,再現天后偉大形象。
天后宮鼓樓
鼓為我國傳統打擊樂器。遠古時期以陶為框,蒙以獸皮或蟒皮;亦有以銅鑄成者。古代夜間擊鼓報更的代稱,如三鼓、五鼓等。鼓樓為北魏時兗州刺史李崇所創建,系報警和傳遞信息之設施,後逐漸失去原作用,成為報時設施,且往往與鐘樓相對應,以建造之精美供人觀賞。重大典儀或節度時鐘鼓齊鳴,寓意盛世太平之景。
天后宮前殿
赤灣天后宮前殿為天后宮重要建築之一。明永樂初年(公元一四零三年),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舟師遠下西洋,其副使張源曾重修赤灣殿宇。此前殿面寬二十四米,高十餘米。正門台基前面的浮雕紋樣石刻,相傳為宋代末年赤灣天妃廟原建築構件,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藝的重要的實據。殿前正面有龍柱四根,每根高四米二,全部採用我國傳統石雕鏤刻而成,雙龍盤柱,態勢生動。台階兩旁設定海神天后的守護神獸圓雕石麒麟兩尊,寓意著天后宮的神聖與莊嚴。
天后宮前殿龍柱
天后宮前殿龍柱用整塊青石精鏤而成,鬼斧神工,栩栩如生,為宮中最可寶者。
天后宮日月池
日月池位於赤灣天后宮大門正前方天后聖母照壁處,分為左右設定。日為陽,月為陰,象徽陰陽和諧,冷熱有序,剛柔相濟,生態平衡。喻天后聖母及其偉業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聖母泉
日月池東側,有一聖母泉,清澈的泉水緩緩流入池中,為天后宮又一景觀。
“聖水”井
天后聖水源自赤灣天后宮閱台前之聖水井,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品質優良,清新怡神。周圍民眾常來宮中敬汲聖水,相傳常飲此水可防病消災,益壽延年。
“神泉”井
天后神泉源自赤灣天后宮月池旁之神泉井,天然純淨,味道甘美。書載天后慈悲、安詳、端莊、秀麗,為中國歷史上最美的女神之一。相傳常飲此水烏髮養顏,永葆青春。
神仙樹
神仙樹,又名許願樹。據《天后志》載:永樂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隸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船隊行至珠江口南山附近海域遇險,請禱於天后。天后顯靈,救助鄭和。鄭和歸朝,復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祠廟。相傳該樹為鄭和副帥張源重修赤灣天后廟時親手所植,歷經數百年戰亂,屢毀屢長,生生不息。百姓常於樹下許願,多有靈應者,百姓稱之為神仙樹。
香雲閣
天后宮正殿左邊,是香雲閣,裡面掛滿了好運塔香,氤氳裊裊,清雅芬芳。環環相連的一座座塔香,寄託著世人合家平安、幸福美滿的的美好希望。
深圳旅遊景點
深圳歡樂谷| 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 | 世界之窗 | 大梅沙海濱公園 | 大亞灣核電站 | 東部華僑城 | 西沖•東沖 | 深圳海洋世界 | 歡樂幹線 | 仙湖植物園 | 小梅沙 | 野生動物園 | 園博園 | 明思克航母世界 | 中英街 | 壩光村 | 筆架山公園 | 大芬村 | 地王觀光 | 東湖公園 | 東門老街 |觀瀾湖高爾夫球會 | 光明農場 | 海上世界 | 皇崗公園 | 金沙灣海濱度假村 | 桔釣沙 | 荔枝世界生態園 | 蓮花山公園 | 南嶺村 | 南頭古城 | 新安故城 | 梧桐山 | 羊台山 | 中山公園 | 中心公園 | 碧嶺生態村 | 大鵬所城 | 東山珍珠島 | 兒童公園 | 海山公園 | 海上田園 | 海燕帆船 | 紅樹林 | 洪湖公園 | 華強北 | 深圳會展中心 | 龍園 | 馬巒山 | 七娘山 | 青青世界 | 仙人石 | 曾生故居 | 布吉公園 | 赤灣古炮台 | 赤灣天后宮 | 翠竹公園 | 大萬世居 | 東江縱隊紀念館 |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 | 何香凝美術館 | 鶴湖新居 | 龍城廣場 | 龍田世居 | 羅湖 | 人民公園 | 賽格觀光 | 石岩湖 | 思月書院 | 萬福廣場萬福壁 | 香蜜湖 | 信國公文天祥祠 | 園山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