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莧各等份。
用法用量
研為散,每服三錢,溫米湯調下。
功用
和解祛風,清熱解毒。
主治
破傷中風,半在表半在里,頭微汗,身無汗。
方義
地榆、馬齒莧清熱解毒;防風祛風解表,解痙;地丁香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上藥共用,共奏清熱解毒,和解祛風之功。
運用
辯證要點:身體強直,口噤不開,筋脈拘攣,面目歪斜。
使用注意
避風寒邪氣。
附註
方中地丁香,《醫鈔類編》作“紫花地丁”。
重要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此證由破傷皮肉,風邪襲人經絡,當分風邪在表在里或半表半里,以施汗下和三法。如邪在表者,寒熱拘急,口噤咬牙,宜服蜈蚣星風散見後追盡臭汗。邪在里者,則驚而搐,臟腑秘澀,宜江鰾丸見後下之。邪在半表半里,無汗者,宜羌麻湯見後。若頭汗多出而身無汗者,不可發汗,宜地榆防風散見後和之;若自汗不止,二便秘赤者,宜大芎黃湯見後。又有發表太過,臟腑雖和,自汗不止者,宜防風當歸散見後。發表之後,表熱不止者,宜芎黃湯見後。若傷時出血過多,筋失所養,經絡空虛,風邪乘之為病,不可再汗,宜桂枝湯見上中風門或當歸地黃湯見血。至於生瘡潰後失於調護,風邪乘虛侵入瘡口,其證不論虛實,風毒內蘊,不發於外,瘡口周圍燥起白痂,瘡不甚腫,濕流污黑之水,牙關微緊,項軟下視,不宜發汗,汗則令人成痙,當以參歸養榮湯見後加僵蠶主之,先固根本,風邪自定。若牙緊體強,肢搐背反而作痙者,宜十全大補湯見勞損加鉤藤鉤、梔子、天麻,治之不應者,用獨參湯見厥逆。手足逆冷,加桂、附。誤作風痙,汗之則危。”
中藥方劑之地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