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防風散[中藥]

地榆防風散[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榆防風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具有和解祛風,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破傷中風,半在表半在里,頭微汗,身無汗。症見身體強直,口噤不開,筋脈拘攣,面目歪斜。

基本信息

組成

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莧各等份。

用法用量

研為散,每服三錢,溫米湯調下。

功用

和解祛風,清熱解毒。

主治

破傷中風,半在表半在里,頭微汗,身無汗。

方義

地榆、馬齒莧清熱解毒;防風祛風解表,解痙;地丁香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上藥共用,共奏清熱解毒,和解祛風之功。

運用

辯證要點:身體強直,口噤不開,筋脈拘攣,面目歪斜。

使用注意

避風寒邪氣。

附註

方中地丁香,《醫鈔類編》作“紫花地丁”。

重要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此證由破傷皮肉,風邪襲人經絡,當分風邪在表在里或半表半里,以施汗下和三法。如邪在表者,寒熱拘急,口噤咬牙,宜服蜈蚣星風散見後追盡臭汗。邪在里者,則驚而搐,臟腑秘澀,宜江鰾丸見後下之。邪在半表半里,無汗者,宜羌麻湯見後。若頭汗多出而身無汗者,不可發汗,宜地榆防風散見後和之;若自汗不止,二便秘赤者,宜大芎黃湯見後。又有發表太過,臟腑雖和,自汗不止者,宜防風當歸散見後。發表之後,表熱不止者,宜芎黃湯見後。若傷時出血過多,筋失所養,經絡空虛,風邪乘之為病,不可再汗,宜桂枝湯見上中風門或當歸地黃湯見血。至於生瘡潰後失於調護,風邪乘虛侵入瘡口,其證不論虛實,風毒內蘊,不發於外,瘡口周圍燥起白痂,瘡不甚腫,濕流污黑之水,牙關微緊,項軟下視,不宜發汗,汗則令人成痙,當以參歸養榮湯見後加僵蠶主之,先固根本,風邪自定。若牙緊體強,肢搐背反而作痙者,宜十全大補湯見勞損加鉤藤鉤、梔子、天麻,治之不應者,用獨參湯見厥逆。手足逆冷,加桂、附。誤作風痙,汗之則危。”

中藥方劑之地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地芝丸
地金丸
地榆飲
地黃阿膠散
地黃雄黃散
地黃青娥湯
地黃餅
地黃鹿茸丸
地黃麥門冬煎
地黃黃芩湯
地黃黃連湯
地黃龍牡榴梅散
地龍丸
地龍散加減
地龍湯
地龍油
地龍浸液
地龍片
地龍粉霜丹
地龍糞散
地龍糞餅子
地黃敷方
地黃汁湯
地黃滋陰湯
地黃生薑煎丸
地黃益母湯
地黃紫蘇煎
地黃罨方
地黃肉桂湯
地黃膏子
地黃膏子丸
地黃艾葉湯
地黃芍藥芩柏湯
地黃芎窮丸
地黃薄荷湯
地黃通經丸
地骨皮飲子
地骨膏
地骨酒
地髓散

地髓湯
地髓煎
地髓煎丸
地鱉散
地鱉紫金丹
地黃丸
地黃二至丸
地黃五味丸
地黃人參湯
地黃餘糧湯
地黃養血湯
地黃加減湯
地黃雙桂湯
地黃葉豬腎羹
地黃合劑
地黃大補丸
地黃乾漆丸
地膚子丸
地膚子散
地膚子洗劑
地膚子煎劑
地膚散
地膚湯
地膚煎
地膽丸
地膽散
地膽膏
地黃醴
地芩飲
地苓芍桂湯
地菘苗散
地萹蓄散
地血散
地連散
地黃金粉煎
地金湯
地錦湯
地骨白皮五味飲子
地扁竹散
地松塗方
地柏清腸湯

地榆丹
地榆合劑
地榆槐角丸
地榆樗皮丸
地榆油膏
地榆絹煎
地榆膏
地榆芍藥湯
地榆解熱湯
地榆降血飲子
地黃門冬湯
地榆飲子
地榆黃連散
地王止血散
地瓜葛根煎
地仙散
地仙酒
地奧心血康
地黃竹茹湯
地柏散
地膚酒
地膚飲
地骨皮丸
地骨皮露
地黃糟裹方
地榆水
地黃門冬酒
地黃汁
地黃羊脂煎
地黃飲子
地黃小煎
地黃沉香丸
地龍水
地黃酒酥
地黃芍藥湯
地黃金粉散
地骨散
地羅湯
地羅甘桔玄冬湯
地丁湯

地丁膏
地下明珠
地仙丸
地仙丹
地黃石斛丸
地骨白皮湯
地仙飲
地參菊花湯
地黃石英酒丸
地乾丸
地骨皮湯
地骨皮粥
地榆敗毒散
地榆防風散
地黃散
地骨皮飲
地黃酒
地黃粥
地黃煎
地黃煎丸
地黃飲
地榆丸
地耳散
地黃花粥
地龍散
地丁飲
地榆散
地魄湯
地膚大黃湯
地黃湯
地榆湯
地榆油
地六湯
地黃膏
地膚子湯
地骨皮散
地黃餺飥
地仙煎
地輸湯
地連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