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
射干2兩,甘草2兩,枳實2兩,升麻2兩,乾地黃2兩,黃芩2兩,犀角6分,前胡3分。
處方來源
《外科集腋》卷四。
方劑主治
瘭疽。
用法用量
水5升,煎3升,加大黃1錢,煎1沸,去滓,入麝香2分,分3服。劑數以愈為度。
摘錄
《外科集腋》卷四
相關詞條
中藥方劑之地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瘭疽:①指生地手足指端處之疽。亦名蛇瘴、蝦眼,南方稱(扌翕)著毒。 ②手心毒之別稱,指體表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隨處可生,尤多見於指端腹面,故與今稱的瘭疽略有差異。多因外傷感毒,臟腑火毒凝結所致。
射干2兩,甘草2兩,枳實2兩,升麻2兩,乾地黃2兩,黃芩2兩,犀角6分,前胡3分。
《外科集腋》卷四。
瘭疽。
水5升,煎3升,加大黃1錢,煎1沸,去滓,入麝香2分,分3服。劑數以愈為度。
《外科集腋》卷四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