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落地珍珠、鐵秤錘、土地子、一粒金丹、陳傷子、鐵鈕子、山砒霜、泥里珠、 寸金黃、一滴金丹、地下珍珠、內寶珠、茅膏菜根。
入藥部位
球莖。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小毒。
歸經
歸肺、肝、胃經。
功效
祛風勝濕,活血止痛,散結解毒。
主治
筋骨疼痛,腰痛,偏頭痛,跌打損傷,瘧疾,瘰癧,腫毒,目赤,翳障,疥瘡,亦可用於小兒破傷風,肺炎,感冒。
相關配伍
1、治婦女白帶,血崩:地下明珠0.5-1.5g,研末沖服;或泡酒(1:5)服,1次5-10ml,每日2-3次。(《中國民族藥志》)
2、治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前列腺炎:取地下明珠適量,研粉調敷穴位上,外蓋敷料固定,8-12小時取下,發泡。10天1次,3次1療程。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敷大椎穴、肺俞穴;慢性前列腺炎,敷關元、命門穴等。(《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小兒驚風,肺炎,感冒:地下明珠乾品,研粉。1次1g,每日2-3次。(《中國民族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研粉,0.5-1.5g;或磨汁;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患處或穴位,作發泡劑。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內服過量可有頭暈、思睡現象。
採集加工
夏季採挖,採集時間一般僅10-20天,過時全草枯萎,就無法尋找。採得後貯存沙土內,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茅膏菜:又名盾葉茅膏菜。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有時呈攀援狀,高9-32cm,有紫紅色汁液。鱗莖狀球莖紫色,直徑約6mm。基生葉密集成近一輪或最上幾片著生於節間伸長的莖上;退化基生葉線狀鑽形,長約2mm;不退化基生葉圓形或扁圓形,花時枯凋;莖生葉互生,盾狀,半月形或半圓形,長2-3mm,邊緣或葉上面有多數頭狀腺毛,分泌粘液,形成露珠狀。螺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和莖頂;苞片楔形或倒披針形,具花3-22朵;花萼5-7,背面疏或密被長腺毛,邊緣具長腺毛;花瓣5,楔形,白色、淡紅色或紅色,長於萼片並具有色縱紋;雄蕊5,長約5mm;雌蕊單一,子房上位,l室,花柱3-5。葫果長2-4mm,2-4室背開裂。種子細小,橢圓形,種皮脈紋加厚成蜂房格狀。花、果期6-9月。
2、光萼茅膏菜:本變種與前變種主要不同之處在於萼背無毛,稀基部具短腺毛;花白色,花柱2-4,稀5;果片2-4,稀5。
生長環境
1、茅膏菜:生於海拔1200-3650m的山坡潮濕地的松林下、草叢中或溪溝邊。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
2、光萼茅膏菜:生於山坡、溪邊草叢、灌叢和疏林下。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球莖呈不規則的球形,直徑3-8mm,表面棕黑色,粗糙,皺縮,有不規則皺紋,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底部有鬚根痕,有的殘留淺棕黑色的鱗片葉。質輕而硬,切面黃色、淡棕紅色至淡棕色,粉性,在放大鏡下觀察有亮晶小點。氣微,味微澀。
現代套用
治療疔瘡。
相關論述
1、《杭州藥用植物志》:“治風濕性疼痛,頭痛,四肢痛及跌傷、碰傷。”
2、《貴州民間藥物》:“治難產。”
3、《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無名腫毒,瘋痛,眼生星翳,瘧疾,疥瘡。”
4、《江西草藥》:“活血、散結、止痛。”
5、《廣西本草選編》:“祛風濕,散結止痛。主治風濕關節痛,內傷胸痛,跌打損傷,瘰癧,角膜雲翳,翼狀胬肉。”
6、《安徽中草藥》:“抗瘧散結,清熱止痢,止血。”
7、《湖北中草藥志》:“用於跌打損傷,腰肌勞損,筋骨疼痛,偏頭痛等症。”
8、《中國民族藥志》:“主治小兒破傷風”(仫佬族),“小兒驚風、肺炎、感冒”(彝族),“急慢性角膜炎”(壯族)。
中藥方劑之地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