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防風

杏葉防風

杏葉防風,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杏葉茴芹 Wight et Arn.的根或全草。分布於西南及廣西等地。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祛風活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脘腹寒痛,消化不良,痢疾,感冒,咳嗽,驚風,白帶,疝氣,睪丸偏墜,瘰癧,跌打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別名

蜘蛛香、山當歸、馬蹄防風、九月白花草、滿身串、三足蟬、白花草、陽山臭、犁頭尖、清當歸、羊膻臭、馬蹄葉、地胡椒、小羊膻、騷羊古、九牛燥、羊山臭、大寒藥、消氣草、兔耳防風、小英雄、小菊花。

入藥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

歸肺、脾、肝經。

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祛風活血,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脘腹寒痛,消化不良,痢疾,感冒,咳嗽,驚風,白帶,疝氣,睪丸偏墜,瘰癧,跌打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預防流感:鮮杏葉防風根15-30g(乾品減半)。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2、治風寒感冒,咳嗽,破傷風,白帶:杏葉防風根6-12g。水煎服。(《麗江中草藥》)

3、治胃氣痛:杏葉防風五錢(焙),草豆蔻二錢,小茴香二錢(炒),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熱燒酒服。

4、治面寒疼,胸膈氣脹,面寒硬梗,肚腹疼痛:古方單用杏葉防風為末,每服一錢;今或用杏葉防風五錢(焙),香白芷二錢,威靈仙二錢,赤地榆三錢,過山龍一錢,茶匙草三錢,引燒酒一盅,和水酒煎服。或泡藥酒亦可。(3-4方出自《滇南本草》)

5、治食積腹滿:杏葉防風、萬年蕎、紫地榆各12g。水煎服。

6、治消化不良,嘔吐:杏葉防風6g,續斷6g,五葉草6g。水煎,兌米泔水和紅糖適量服。

7、治痧症:杏葉防風15g,水煎點酒服;或用杏葉防風末9g,開水點酒送服。

8、治急性腸絞痛:杏葉防風9g,馬蹄香6g,重樓9g。水煎服,紅糖為引,腹脹加川芎3g。

9、治紅白痢疾:杏葉防風15g,草血竭9g,翻白葉9g,胡椒9g;或杏葉防風12g,白頭翁9g,小丁香9g。紅痢紅糖為引,白痢白糖為引,水煎服。(5-9方出自《曲靖專區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塗。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100厘米。根長圓錐形或圓柱形,長5-15厘米,徑0.5-1厘米,有少數支根或不分支。莖直立,通常單生,稀為2,被柔毛,上部有少數分枝。基生葉4-10,有柄,包括葉鞘長2-20厘米,有毛;葉片不分裂,心形,長2-8厘米,寬2-7厘米,或較小,長寬各1厘米左右,稀為三出分裂,近革質;莖生葉少,中、下部葉有柄;單葉或三出分裂,稀為羽狀分裂;上部葉較小,有短柄或無柄,葉片3裂或1-2回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所有的裂片兩面都有柔毛,邊緣有齒。復傘形花序少,有長梗;通常無總苞片,偶有1-7,線形,頂端全緣或3裂;傘輻(6-) 10-25,長1.5-4厘米,有毛,或稍粗糙;小總苞片1-6,線形,等於或長於花柄;小傘形花序有花10-20,花柄不等長;小傘形花序的外緣花發育,中間的花近於無柄,有的不育;無萼齒;花瓣白色,間或微帶紅色,倒心形,基部楔形,頂端凹陷,有內折的小舌片,背面有毛;花柱基圓錐形,花柱長約為花柱基的2-3倍,向兩側彎曲。果實卵球形,基部心形,有瘤狀突起,果稜線形;每棱槽內有油管2-3,或單生,合生面油管2-4;胚乳腹面平直。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溝邊或灌叢中。分布於西南及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根細長圓錐形,稍彎曲或具分歧,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具多數橫向皮孔樣突起及側根斷痕,根頭部無纖維狀物。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白色,可見少數棕紅色油點,木質部黃白色。氣微,味淡而後略苦。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溫中散寒氣。治九種胃氣痛,胸腹中寒脹氣疼,寒疝偏墜,截寒熱往來瘧疾。“

2、《草木便方》:“消瘰癧,散血破癓;療蛇傷,腫毒,跌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