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伴隨冷戰的結束,雅爾達體系宣布瓦解,意識形態的作用逐漸減少,發展經濟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經濟合作也就成為各國對外交往中考慮的首要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的經濟越來越融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徵越來越顯著。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合作,形成一定製政治經濟集團,並可能由於相同的政治經濟利益走上軍事聯合的道路,致使國際軍事物流合作變得十分頻繁,同時,隨著遠洋運輸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軍事力量的全球到達能力大大提高,這就為國際軍事物流合作打下了物質和技術的基礎。國際軍事物流進入成熟階段。
發展特徵

(一)國際軍事物流協調組織向常規化方向發展
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事物的發展程度。國際軍事物流在二戰中成立了一些協調組織,如1942年上半年,同盟國家以美英兩國為基礎5個聯合委員會,即聯合運輸協調委員會,聯合原材料委員會、聯合軍需品分配委員會、聯合生產及資源委員會和聯合糧食委員會。在東方也成立了中緬印戰區航空後期懷念部。但這些機構都是為了解決當時面臨的問題迫於形勢而臨時組建的,戰爭結合後到便自動解散。戰後隨著國際軍事物流的頻繁運用,其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也逐步完善。如北約組織在1999年開發出“盟軍部署與調動系統”,在國際軍事物流方面主要有補給配套模組、運力模組、部署計畫模組等。科索沃戰爭之後,北約後勤已著手建立多國聯勤中心,制定有關條令,開展業務相關訓練等。可見,隨著一些軍事同盟或非集團性安全組織在平時執行安全任務和協同性演練的增多,國際軍事物流組織機構將進一步向常規化方向發展。
(二)國際軍事物流保障向精確化方向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非傳統作戰樣式的出現,“實時、實地、適量”保障成為各國軍隊物資保障追求的目標,其核心內容就是實現物流的精確化。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實現精確物流保障的條件已初顯端倪。首先,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克服了物流地域和時域上的限制。計算機發展網路化和智慧型化,便利縮短物資請領、發放時間,及時掌握物資儲運狀態成為可能。這些就為軍事物資實現跨國流動,達到精確物流保障準備了技術條件。其次,軍事物流設備的不斷更新、改造,也為國際軍事物流精確保障提供了物質基礎。如軍事倉庫內的拆碼垛、短途運輸、站台及碼頭裝卸車、船等高效機械作業,加之各種條形碼掃瞄器、綜合檢測儀、電子秤等新儀器和新技術的運用,都提高了物資清點、檢查的速度和質量為物流精確化提供了硬體支持。如美軍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藉助其先進的技術條件筆硬體設備,在戰爭前就對所需作戰物資進行精確估算,一改海灣戰爭中物資保障多而雜造成巨大浪費的狀況,成功地實現了國際軍事物流的精確保障。
(三)國際軍事物流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
軍事物流系統的有效運行離不開統一的標準。軍事物流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信息必須用統一的標準加以規範,以利於系統內不同子系統之間、軍事物流系統與整個後期大系統之間以及軍事物流系統在國際間的信息傳遞與共享。EDI技術的套用目標之一,正是為系統內各種物流信息提供一個統一的標準。試想如果各國沒有統一的物流標準,肯定會在轉運換車等方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從而降低物流保障效益。目前美國與其北約傳統盟國已基本實現了物流設施和工具的統一標準,如托盤採用1000mm×1200mm,貨櫃採用統一規格以及條形碼技術的大量使用,大大降低了軍事物流運轉的費用和難度。在物流信息傳遞技術方面,美國及其北約傳統盟國不僅實現了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也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所用這些都為實現國際軍事物流掃除了標準壁壘,為其在國際間有效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預見,隨著軍事物流跨國運行機會的增多,各國都會加大與國際軍事物流標準接軌的建設力度,國際軍事物流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
(四)國際軍事物流以遠洋運輸為主,多種運輸方式相結合
國際軍事物流運輸方式有海洋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以及由這些運輸方式組合布成的複合運輸方式。能否有效地選擇國際軍事物流運輸方式,關係到軍事物資運輸的速度和成本,直接影響物流保障的軍事經濟效益。海運特別是遠洋運輸,由於其運量大、運費低等優點,成為國際軍事物流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據統計,美軍在海外作戰所需物資中的95%都是通過戰略海運來輸送的。鐵路運輸則由於其方向不可轉移、運輸速度慢、易遭到破壞等缺點,在國際軍事物流運輸中較少採用,但不能完全忽略。如美軍在科索沃戰爭中就採用鐵路運輸方式跨國向科索沃運輸裝備。航空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好等優點,特別適合好緊急、優先補充物資的快速運輸,但由於其運費較高,在國際軍事物流輸送中只能承擔有限的緊急任務。因此,在國際軍事物流活動中。優勢互補,總的原則是:在不貽誤戰機的前提下,及時、準確、有效、持續地滿足作戰部隊的物資需求。
發展策略

一、有限開放軍事物流領域
開放型軍事物流則當今世界各國後期建設與發展的必然要求。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全球經濟出現一體化趨勢各國之間的聯繫空前密切,來往日趨增多,開放度進一步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國防都不可能獨立在存在於國際社會之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開放大潮的影響。比如,軍事領域的開放近年來也呈上升趨勢,各國軍隊之間的聯繫、交往與合作已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由於物流在軍事領域中更具有軍民兼容和國際通用性,因而它的開放更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當然,這種開放不是無條件的、不加限制的,要受國家的整體利益的制約。從目前情況看,軍事物流的開放還處於初始階段,潛力還很大,應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為此,要進一步擴大與世界主要國家軍隊的後期物流機構之間的來往,增加向世界主要國家派遣物流方面留學生的資料,熟悉有關戰時勤務和管理知識,為戰時國際軍事物流的形成奠定基礎。此外,要逐步擴大物流裝備的標準化和國際通用化,使物流技術裝備與國際通用化接軌,以便為戰時國際支援物資的使用和掌握打下堅實基礎。
二、完善與國際軍事物流接軌的基礎設施
國際軍事物流是運用各種設施設備來實現的。必須建立並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配置相應的倉儲和運輸工具,並保證各種運輸線的安全與順暢。否則就失去了爭取外援的基本條件,國際軍事物流也無法形成。因此,重點要抓緊完善國際運輸基礎設施。在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應抓好機場、港口等空、海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運輸高速化和裝卸機械化、自動化。,在新建的交通設施中,既要考慮到平時經濟建設的需要,也要考慮戰時加油、補給、修理、醫療等保障的輔助設施的布局問題。做到一次投資,多方受益,確保戰時國際軍事物流的順利運行。同時要完善動員徵用的法規制度。戰時運輸力量特別是水遠和空運力量很大程度上依靠民間的運輸力量,因此,要儘快建立起有關商船、飛機和汽車的徵用法規,以便戰時這些設施設備能及時迅速地轉化為軍事力量,為提高軍事物流保障效能服務。
三、加強國際軍事系統防護
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戰場高度透明、高精確制導武器廣泛套用,嚴重威脅著物流保障系統的安全,因此,各國把完善自己的國際運輸保障和破壞對方的運輸補給作為優先考慮的戰略問題,後期補給戰成為重要的戰鬥行動。而且地未來戰爭中,一些敵對國家可能會採取“國際制裁”的“窒息戰略”,即利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對某一個或幾個國家實行全方位的封鎖和禁運,切斷其所有國際補給的通道,破壞其戰略運輸保障,從而達實行既定的戰略目標。如海灣戰爭後,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的制裁就是典型例證。如何在封鎖和實施國際物流運輸保障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一方面要針對敵對我物流系統襲擊,搞好物流基礎設施的防護工作,如可設定一些有關橋樑、港口和飛機等的虛假目標,充分發揮“隱蔽求生存”的作用。另一方面,針對敵可能採取的“窒息戰略”,我們應發起政治攻勢,藉助威懾手段,打擊少數和敵對國家的囂張氣焰,營造一個有利於我軍開展國際軍事物流的良好環境此外,為保證戰時國際軍事物流的暢通無阻,平時我們應建立一套完事的戰時國際運輸保障預案。針對不同的作戰對象、作戰地域和作戰樣式,制定陸、海、空的國際物流運輸保障方案並根據預案組織一定規模的實兵演練。在條件具備時還可以與周邊國家協商,共同組織聯合物流軍事演習,為戰時的國際軍事物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物流術語(二)
在中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