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契約規制

應該說,對於消除一般的機會主義和失信行為,如物流供應商服務質量下降,達不到契約約定,收益分成和懲罰性條款的激勵兼容機制還是非常有效的;但對於一些更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如出賣顧客的商業機密換取高額報酬,仍期望藉助收益分成或處罰條款就不可能了,因為這時的激勵成本過高,甚至超出了物流服務本身的價值。長期契約的激勵作用也是有條件的,必須保證物流供應商的預期年投資收益率,否則他將更願意採取毀約、失信策略,以謀求短期內的高收益。
鑒於契約規制在激勵物流企業誠信經營、控制其失信行為方面的條件限制,物流需求方在依據契約規制供應商信用行為的過程中,還須注意以下兩點:其一,借鑑已開發國家標準契約範本的制定思路和適用條款,提高契約的周密性、完備性,對服務的各個環節、作業方式、作業時間、服務費用等細節做出明確界定,以便於事後發生爭議、糾紛的解決;其二,建立服務跟蹤制度,在明確合作各方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根據合作目標制定完成各項任務的規則和要求,並按照相應標準適時評估物流供應商的工作績效,當供應商不能履行約定或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應及時進行協商,改進或終止契約,避免造成嚴重損失。
內控制度

第三方物流企業基於信守承諾、履行契約的內控措施主要包括:
① 在服務契約簽訂階段,加強財務部門、實際業務操作部門及客戶服務部門對契約條款,特別是當事人義務、責任及服務標準條款的監督,確保承諾條件符合供應商的成本一收益要求和實際服務水平,杜絕過度承諾;
② 在物流服務提供階段,制定和執行嚴格的業務流程控制標準,由銷售、客戶服務、財務等部門對運輸、倉儲、配送等業務操作過程進行跟蹤、監控,保證服務過程符合契約約定和公司成本控制要求;
③ 服務完成後,比照和分析實際服務結果與契約約定標準的偏差,及時發現問題,徵求銷售、客戶服務、財務、實際業務操作等部門的意見,儘快加以改進。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物流企業迫於長期發展的壓力,具有不斷加強內部控制,持續改進契約管理、業務操作流程、費用控制等關鍵環節的意願和動力,因此,企業內控是規制物流企業客觀性失信行為的重要途徑,但如果物流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從一開始就抱著欺詐經營的念頭,就不可能有強化內控以謀求服務提升和樹立良好信譽的意願。因此,對主觀失信行為的治理還需要其他外部規制力量的介人。
政府行政管制

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政府管制對於規範市場有以下優點:第一,政府可以組織一支專業化隊伍,通過分工,專精於某些行業技術,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缺陷;第二,在契約不完善的情況下,管制可以發揮與契約類似的作用,節約交易成本;第三,有些涉及法律的問題,行政管制比通過法院解決有更高的效率;第四,市場契約由於新技術、新市場的出現而過時,但契約的“剛性”使其通過市場機制本身難以及時調整,而政府行政管制機制可彌補這一不足。
政府部門對物流行業信用問題進行規制的職責和重點在於:
① 以全國物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正式實施為契機,廣泛徵求發改委、商務部、交通部、民航總局等各部委、行業協會、物流及工商企業代表的合理化建議,儘快組織制定和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信用管理處罰條例》,對違反《條例》的失信企業給予相應的處罰,為第三方物流業的信用規制提供依據和保障;
②參考國際相關規則、標準,儘快制定出比較全面、詳實、與國際接軌的《第三方物流業務經營資質管理規則》,實行物流企業業務經營資質認證制度,將服務能力低劣的物流供應商驅逐出市場,以提高行業整體的履約能力;
③借鑑國外信用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經驗,制定針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徵信與信用等級評價規則,明確規定信用信息採集的主體、原則、範圍、方法和途徑,確定信用信息公開和披露的範圍、許可權、程式,確定對違反信用信息採集、使用規定的責任方的處罰條件;同時,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物流企業信用評價工作的主體、原則和評價方法,規定信用評價主體的權利與義務。通過規則制定推動物流業徵信與信用等級評價工作的開展,最大限度緩解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偏在,為遏制失信行為創造條件;
④支持行業協會的發展,幫助協會組織擴大規模、增強實力、提高管理和服務能力,在保持協會組織獨立性的前提下,將部分原屬於政府管制部門的職能和工作下放給行業協會,並對協會組織從事信用規制的公正性、有效性進行監督。
行業協會自律

物流業協會組織通過行業自律對企業進行信用規制,較之政府具有以下優勢:
①在監督交易行為上比政府部門更專業;
②所做出的裁決比政府部門或法院做出的單純的責任認定更為精細;
③能夠保守那些不宜傳達給政府的商業信息。
因此,即便是在功能健全的法律體系下。為了減低取證和執行成本,行業協會的自律機制仍可發揮重要作用。
基於行業協會自律機制所特有種種優勢,物流業協會理應成為最直接的企業信用規制者,重點承擔如下工作:
①積極倡導“誠信經營”理念,對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信用道德宣傳、教育,逐步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氛圍;
②充分發揮“專業知識”優勢,為政府部門制定行業信用管理處罰條例,健全物流企業業務經營資質認證辦法,制定徵信和信用等級評價規則及其他相關規則、規定,提供合理化建議;
③依照相關法規、行業規章或其他規則對物流企業的日常信用行為進行監督,接受工商企業及普通消費者對物流供應商違約、失信行為的投訴,協助政府部門進行調查、懲處;
④定期進行物流企業業務經營資質認證工作,期限為2~3年一次,將達不到相應標準的供應商拒於市場之外;
⑤具體組織和管理針對物流企業的徵信與信用等級評價工作;
⑥建立完善的物流企業信用信息資料庫系統,整合現有的分散於各地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及貨運配載站的信息資源,實現與其他分散資料庫的對接和信息共享,並對這些資料庫的規範性和信息真實性進行監督,同時廣泛徵集、甄別和加工處理業內企業的信用信息,向社會需求方適當公開;
⑦按照政府制定的物流企業信用等級評價規則與方法,依據企業信用信息,定期(如2~3年一次)對物流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價,將評價結果及時向全社會公示。
公眾監督

公眾對物流供應商信用行為選擇的規制,是輔助性的、間接的。如失信行為檢舉,是將物流企業的違約、失信信息傳遞給政府規制者或行業協會,由這些強制性規制機構對被檢舉企業進行調查、裁決,並給予相應的處罰;另一方面,公眾所傳遞的信息也包括誠信企業的守信信息,有助於誠信企業在市場上樹立良好的商譽,緩解物流市場信用信息引發的“逆向選擇”問題。在公眾監督意見反饋和意願傳達渠道通暢的環境下,公眾監督將成為約束政府管制者決策、行為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