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內容
原材料及設備採購供應階段的物流(一)這是企業為組織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物資供應而進行的物流活動。它包括組織物科生產者送達本企業的企業外部物流和本企業倉庫將物資送達生產線的企業內部物流。 物流的採購與供應歷來就是企業生產的重要前提。
(二)生產階段的物流
生產階段的物流是指企業按生產流程的要求,組織和安排物資在各生產環節之間進行的內部物流。為機械加工企業生產階段物流情況。生產階段的物流主要包括物流的速度,即物資停頓的時間儘可能的短,周轉儘可能地加快;物流的質量,即物資損耗少,搬運效率高;物流的運量,即物資的運距短,無效勞動少等方面的內容。
(三)銷售階段的物流
銷售階段的物流是企業為實現產品銷售,組織產品送達用戶或市場供應點的外部物流。對於雙方互需產品的工廠企業,一方的銷售物流便是另一方的外部供應物流。商品生產的目的在於銷售,能否順利實現銷售物流是關係到企業經營成果的大間題。銷售物流對工業企業物流經濟效果的影響很大,當成為企業物流研究和改進的重點。
(四)返品的回收物流
所謂返品的回收物流是指由於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或用戶因各種原因的拒收,而使產品返回原工廠或發生結點而形成的物流。
(五)廢舊物資物流
廢舊物資物流主要是指對生產過程中的廢舊物品,經過收集、分類、加工、處理、運輸等環節,且可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的全部流動過程。廢舊物流又可分為廢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兩個部分。廢品回收物流是指對生產中所產生的費舊物品經過回收、加工等可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的流動過程;而廢棄物流則是指不能回收利用的廢棄物,只能通過通過銷毀、填埋等方式予以處理的流通過程。
現狀分析
在普遍意義上講,中國大部分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狀況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設施布局
從工廠整體布局上,中國部分早期建成的廠礦本身從生產工藝上布局不大合理,工序間的銜接性差,廠內交叉物流現象比較嚴重,這無疑增加了生產的複雜性和生產物流成本。合理的廠區布置可使企業能從其提供的服務中獲得最大的效益,具體有:在滿足生產工藝過程的要求下,達到最短的運輸路線,儘可能減少或沒有交叉物流;有最大的靈活性,以使企業能對將來的發展變化有快速回響能力;最有效的面積利用;最良好的工作環境;最合理的發展餘地,對一個企業來說,生存和發展是它的兩大目標,因此,合理的廠區平面布置應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適當的餘地。上述物流問題的改善耗時長,投入大,但改進後會對整體物流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2、生產物流管理
從生產物流計畫管理上,生產物流計畫制訂缺乏基礎數據和預測信息,計畫的執行率偏低。企業生產計畫是企業生產管理的依據,也是生產物流管理的核心內容。生產計畫工作的內容就是要在企業生產計畫策略的指導下,根據生產預測和最佳化決策來確定企業的生產任務,將企業的生產任務同各生產要素進行反覆的綜合平衡,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對生產任務作出總體安排,並進一步對生產任務進行層層分解,落實到車間、班組,以保證計畫任務的實現。編制一個科學的生產計畫,除了要掌握國家巨觀經濟政策和企業經營的環境外,還要使用有關企業生產活動的許多基礎資料,如生產工序能力、工序的作業率、生產效率、產品收得率、主要原燃料和能源單耗、副產品的發生量等。充分而準確的信息資料是編制生產計畫的基礎。因此,編制生產計畫前收集和整理各方面的資料是一項必做的工作。這些資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反映企業外部環境和需求的,如巨觀經濟形勢、國家方針政策、競爭者情況、原材料及其它物資的供應情況、國家計畫及訂貨契約協定、市場需求等;另一類是反映企業內部條件和可能的,如企業發展戰略、生產經營目標、勞動力及技術力量水平、生產能力水平、各種物資的庫存水平、流動資金和成本水平、服務銷售水平及上期計畫完成情況等。在這些資料中,尤其重要的是反映外部需要的市場需求量和反映內部可能的生產能力兩方面的資料,而它們必須通過生產預測和生產能力核算取得。
庫存管理方面,大部分企業在制品和產成品庫存沒有合理的定額依據,在制品和產成品庫存較高。就生產過程的角度而言,庫存可分為:原材料庫存、在制品庫存和產成品庫存。庫存管理的目的是在滿足顧客服務要求的前提下通過對企業的庫存水平進行控制,力求儘可能降低庫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庫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必要的庫存量是防止供應中斷、交貨誤期、保證生產穩定和連續的重要條件,它有利於提高供貨柔性、適應需求變動、減少產銷矛盾。但庫存同時也需要占用資金、支出庫存費用,過量的庫存會掩蓋生產中的各種問題,因此,合理壓縮庫存已經引起各企業普遍重視。
在生產調度方面,調度機構設定比較臃腫,調度手段較為落後,信息反饋不實時等。
工序能力匹配方面,大部分生產企業生產過程中各工序生產能力不匹配現象較為嚴重,要么能力不足,要么能力過剩。
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中國大部分企業信息系統整體上比較滯後,企業內信息孤島現象比較嚴重。物流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物流是信息流的載體,而信息流反映著物流的運行,因此,利用以網路為依託的信息技術構建企業信息平台,實現物流領域及時、透明的信息傳遞和數據交換,這是企業生產和物流管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管理問題
(一)現行財會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於物流成本管理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時指出,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不適合現代物流的費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費用的實際情況,導致人們對物流費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虛假性。目前,中國企業現有的會計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勞動力和產品來分攤企業成本的,企業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中沒有單獨的科目來核算物流成本,企業的“損益表”中沒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記錄,因而較難對企業發生的各種物流費用做出準確的計算與分析,無法完整統計物流成本,使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無從下手。
(二)物流量規模小制約物流成本的降低
中國第三方物流還處於發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場還相當分散,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小,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重基礎設施建設,輕物流信息平台建設,缺乏標準化的運作程式,無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難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沒有物流業務外包的生產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物流量小,達不到規模經濟,並且物流設施和技術落後,在倉儲、運輸、配送各個環節仍然以手工作業為主,使企業物流成本管理難以開展,物流成本較高。
(三)物流成本橫向比較困難
各企業通常是分別對物流成本進行計算和控制的,即各企業是根據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來把握物流成本,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各企業間無法在物流成本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也無法得出確切的行業平均物流成本值,難以建立物流成本比較優勢。
提升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是企業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對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能推動企業物流的合理化進程,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對物流成本的控制,企業應當從思想觀念上和管理體制上加以轉變,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式和方法,堅持運用系統化的方法綜合考慮以得出合理的方案,最終追求總成本的最小化。在物流成本的控制過程中運用系統理論和系統方法,將與物流相互聯繫的各項業務環節組合成統一的整體,並將計算機運用到企業物流成本的綜合控制中,從系統整體出發,互相協調,為客戶、本企業內各部門提供最佳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物流成本。
(一)最佳化物流流程
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應從最佳化物流流程,改善物流管理入手,從企業組織上保證物流管理的有效進行。設定專門的物流管理的部門,實現物流管理的專門化;樹立現代物流理念,重新審視企業的物流系統和物流運作方式,吸收先進的物流管理方法,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尋找改善物流管理方法,有效管理企業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途徑
傳統的狹義的物資成本概念僅限於物資本身的購進價款,物資的質量成本及拖期交貨成本對企業成本的影響往往沒有得到計算、考核和控制。在物流成本構成中,倉儲成本比重僅次於運輸成本,因此企業應注重倉儲成本的管理,採用JIT(Just In Time)方法,完善物流途徑,縮短物流運程,減少庫存量和周轉環節,合理庫存,提高保管效率,這是降低物流成本最重要的方法。企業在保證物資質量和交貨時間的前提條件下,可以免去為防止殘次品和不按期到貨而多儲備物資,節省流動資金的占用,降低物資存儲費用。
(三)再造業務流程
為適應當前的競爭態勢,生產企業物流管理部門必須進行以市場、客戶為導向的流程再造,變職能管理為流程管理,通過流程再造,建立以市場為導向、面向客戶、以客戶評判作為服務考核結果、體現運作效率和效果的流程,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與流程再造相配套的還包括將原有的基於職能部門的績效評價指標過渡到基於業務流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後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能恰當地反映企業整體運營狀況以及流程各節點部門之間的運營關係,從而促進整個物流上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價值流、工作流高效流動,實現整個物流暢通無阻的高效運行。
(四)恰當選擇物流模式
從產權角度看,物流模式大致可以分為自營物流、物流聯盟和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實踐中,企業應該以物流成本最小化為最終目標,從企業的資金實力、管理能力、物流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以及物流市場的交易成本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權衡,選擇物流模式。
物流外包作為一個提高物資流通速度、節省倉儲費用和減少在途資金積壓的有效手段,確實能夠給供需雙方帶來較多的收益,企業選擇第三方承擔物流服務的情況將會更加普遍。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理想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實行物流外包或局部外包,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物流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企業的物流管理協同成本小於委託第三方物流的交易成本則應該選擇自營物流。
整合最佳化
根據中國部分企業生產物流現狀,如何在現有客觀條件下從全局高度對整個生產系統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達到均衡生產、 降低庫存、 及時供給 、降低成本的目的,是物流整合最佳化的核心所在。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整合生產物流系統:1.通過建立和逐步完善生產物流最佳化指標體系和生產計畫最佳化體系(包括規範生產計畫編制流程、市場預測品種最佳化產量最佳化等),解決生產經營規劃和生產作業計畫中存在的問題。
2.通過加強生產及物流過程控制,解決生產作業計畫最佳化編制、物流跟蹤、生產調度等方面的問題。生產及物流控制是指以生產作業計畫為依據,對從原料進廠到產成品出廠整個生產和物流過程進行動態的控制與調整,保證按時、按質、按量的
完成生產計畫和契約規定的產品。要實現上述目標,最佳化的生產作業計畫是基礎、物流跟蹤和合理的調度是手段、準確實時的信息是保障。物流跟蹤是從原料開始到成品出廠,動態收集記錄各工序的生產、庫存、運輸等實時數據,掌握生產物流的流量、流向及變化,物流跟蹤既是生產及物流控制的主要內容之一,又是生產及物流控制的基礎。
3.建立一體化的物資供應管理體制,採用實用拉動式庫存管理方法及原則,徹底改進傳統企業庫存管理模式。
4.通過企業流程再造,改進物流管理體制,獨立出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以規範整個生產物流管理過程,同時也解決了調度機構臃腫現象。
5.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鮑爾索克斯.《物流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2.王之泰.《現代物流學》[M].中國物資出版社,1995
3.丁俊發.《中國物流》[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3
4.王鍵.《現代物流網路系統的構建》[M].科學出版社,2005
5.《現代物流管理課題組.物流成本管理》[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6.張榮忠.《物流供應鏈降低成本之路》[J].交通企業管理,2003
7.賈玉玲.《談物流管理與成本控制》[J].新疆有色金屬,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