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概述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是指國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內容所進行的分階段的具體安排。它分為長期計畫(一般為10年或10年以上)、中期計畫(一般為5年)和短期限計畫(又稱年度計畫)。1982年,根據國家計委規定,把國民經濟計畫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既包括國民經濟發展計畫,也包括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計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是依據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體現黨和國家的經濟工作方針政策,以及一定時期內的政治經濟任務,在實事求是和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制訂的。反映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規定國民經濟發展的方向、規模、速度、比例關係和效益,是指導國民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編輯]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審查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國,就必須依法加強對經濟工作的監督。為此,必須按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切實履行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責,認真做好審查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這項工作。審查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責,也是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體現。做好這項工作,可以在經濟工作中更好地發揚民主,有利於計畫編制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措施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和人民民眾的要求。人大代表在審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草案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的報告時,可以著重把握以下幾點:(一)判斷巨觀形勢
做好計畫審查批准工作,首先要對巨觀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做好審查工作的關鍵。判斷巨觀經濟形勢,要分析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係,觀察經濟成長、就業、物價、投資和消費、貿易和國際收支等指標是否在合理區間,評價巨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找準主要的矛盾和問題。根據巨觀經濟形勢和巨觀調控目標,為解決主要的經濟問題和矛盾,每年的巨觀經濟政策一般都貫穿著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是審查的重點。這條主線正確與否、是否可行,代表應從全國大局出發,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加以判斷。巨觀經濟政策及其具體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每年的具體政策和措施較多,但或多或少會有所區別。總的來說,巨觀經濟政策既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也要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進行調整。如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出現了需求過熱、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現象,針對這種現象,中央果斷採取深化改革、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的措施,重點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和整頓金融秩序。又如1997年下半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加上國內供求形勢發生變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顯現,中央及時地作出擴大內需的重大決策,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國家計畫體現了各個時期的工作重點,也體現了巨觀調控的取向和重要內容。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畫、長遠規劃草案的審查,要著眼於長遠,進一步突出巨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
(二)審查計畫的指導思想
審查計畫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目前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來把握: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穩定的基礎,穩定則是推進改革和加快發展的必要前提和環境。必須在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妥善解決因利益調整而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各項改革,使經濟發展獲得強大而持久的動力,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良性循環。
3.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都與發展相關。當前要採取措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以滿足人口增長、就業增加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因速度過快導致供求總量失衡,引發通貨膨脹,或社會需求不足制約經濟發展,導致出現通貨緊縮趨勢。總的來說,就是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並著力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實現速度和效益的統一。
4.在保持經濟總量大體平衡的同時,積極推進結構最佳化和升級。既要發展傳統產業,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又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既要積極穩妥地實施城鎮化戰略,又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特別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既要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又要鼓勵東部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和中部地區儘快崛起。
5.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更要堅持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在更大範圍和更廣領域裡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國際競爭力,拓寬經濟發展的空間。
6.逐步調整行政手段的運用。更多地採取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慣例的經濟、法律手段,更多地發揮經濟槓桿調節經濟運行的作用。
7.靈活運用經濟政策。根據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注意把握巨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時機,增強政策的預見性。
(三)審查巨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和手段
1.審查巨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否適宜。從2003年開始,儘管計畫中還有許多巨觀調控目標,但經濟成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和進出口增長率被突出出來,稱為巨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
(1)關於經濟成長率。我國的實踐證明,經濟成長速度低了不行,經濟成長潛力不能充分發揮,綜合國力難以增強,也不利於縮小同國外的差距;高了也不行,農業、交通、能源、原材料供給難以承受。
(2)關於失業率。我國面臨人口增加和新的就業高峰的壓力,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力增加就業,保持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基本穩定,是一項重要任務。應當看到,完全解決失業問題,使失業率達到零是辦不到的,即使工作機會和想要工作的人數完全平衡,也會有失業的。因此,要確定一個準確的目標,把失業率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3)關於物價上漲率。目前,計畫中列入的是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都十分有害。要根據我國的經驗,確定物價上漲的合理區間,把物價波動限制在比較小的幅度內。
(4)關於外貿增長率。外貿是國際收支的基礎之一。我國的外貿已經保持了多年的盈餘,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實,即使外貿出現逆差,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意味著我國得到了更多的外國商品。當然,不能持續時間過長,因為承受逆差的能力總有一天會耗盡。
巨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四項目標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整體,是根據我國經濟運行和經濟體制的實際,圍繞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的要求提出來的,是近幾年來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實踐經驗的總結,構成了我國巨觀經濟調控的總體要求。
同時,巨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例如,穩定物價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著矛盾。失業人數過多,需要採取擴大信用的辦法,增加投資,刺激需求,從而可以增加就業人數。但是,信用擴大了,貨幣供應量增加了,需求增長了,容易導致物價上漲,加劇通貨膨脹。因此,必須把握好巨觀調控主要預期目標的數量界限。只要把握好巨觀調控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他巨觀調控目標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2.審查巨觀調控的手段和措施是否可行。我國巨觀調控的手段包括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計畫、財政、金融這三個方面。這三者被我國經濟界稱作巨觀調控的三大支柱。
(1)關於計畫手段。計畫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經濟調節的手段。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計畫是巨觀調控的主要依據和主要手段。產業政策是計畫手段的重要內容。產業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了加強經濟發展和最佳化經濟結構而制定的產業發展序列(包括規定重點扶持、限制發展、限期淘汰的產業和產品)以及相應的經濟政策。從總體上說,產業政策是調節總供給的政策,也是中長期發展政策。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借鑑日本、韓國成功地運用產業政策的經驗,開展制定產業政策的工作。
(2)關於財政手段。財政手段發揮調控作用主要是通過預算和稅收,也就是通過對社會資金和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來協調各個利益主體的關係,影響經濟運行。財政手段的主要作用是調節供求總量、供求結構、收入分配、貨幣金融和地區差別。
(3)關於金融貨幣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巨觀調控已從實物調控轉向價值調控,貨幣政策必然成為巨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巨觀調控中,雖然不可低估財政政策的作用,但貨幣政策的作用已越發顯示出來。貨幣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全面性。貨幣調控可以滲透到經濟的各個角落,其影響是全面的。二是靈活性。中央銀行可以隨時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進行調節,靈活性強,收效快。三是穩定性。貨幣政策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各個利益主體均要主動適應其影響,不致產生劇烈的波動。
在預期目標確定後,要重點審查為實現預期目標採取的措施是否恰當,是否得力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