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高乃依 Corneille,Pierre (1606~1684),出生在諾曼第省的港市魯 昂,祖父是諾曼第議會的掌璽參事,父親在魯昂子爵領地擔任水澤森林特別管理,祖上幾代都家境殷實。高乃依幼年接受親職教育,九歲到十五歲在耶穌會主辦的中學讀書。他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十分喜愛古羅馬作家塞內加的悲劇和雄辯家西塞羅的演說詞,對拉丁語的詩歌也有濃厚的興趣。由於學校的教師全是篤誠的天主教徒,而且其中還有幾位頗有名氣的傳教士,高乃依從小便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響,以致使他後來的一些作品帶有較濃的宗教色彩。
從教會中學畢業後,他攻讀法律,學成以後父親為他買了兩個職位:魯昂王家水澤森林事務律師和法國海軍部駐魯昂律師。當時,封建國家為解決財政困難而專設了賣官鬻爵制度,資產者可用金錢購買官職,政府出賣的主要是法院中的職位。高乃依擔任了二十多年的律師,其間過著悠閒寬裕的生活,並試著搞些業餘創作。
當時的魯昂是法國戲劇的中心,文化生活十分活躍。巴黎的一些重要劇團經常在那裡演出,十七世紀初法國大部分劇本也都是在魯昂印刷的。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高乃依對戲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開始從事戲劇創作。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劇《梅麗特》問世,坦率地說,這並非超群之作,但劇情比較貼近生活,人物對白設計巧妙。當時著名的戲劇演員蒙多里(1594――1651)把劇本帶回巴黎,搬上舞台。演出是成功的,這使高乃依初露頭角。在以後的五、六年間,他又先後完成了三部喜劇、三部悲喜劇和第一部悲劇。悲劇名為《梅德》(1635),是根據古羅馬作家塞涅卡同名悲劇的主要情節創作的,高乃依的悲劇創作生涯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總的來說,這些早期作品的題材不是十分理想,人物形象也缺乏生動感。然而,與當時充斥舞台的一些雜亂無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劇本風格較為簡樸,時代氣息較強,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色。當時,黎塞留為了加強政府對文學藝術的控制,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制,正在四處物色御用文人,高乃依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劇作引起了他的注意。1635 年,黎塞留把高乃依吸收到他親自領導的五人創作班子之中寫喜劇。從此,高乃依便可領到一筆豐厚的年俸,並能涉足上流社會的沙龍。開始他按照黎塞留的意圖進行創作,但漸漸地體會到為人捉刀代筆的苦衷,不久因與其他人意見不合退出了這個創作班子。
違背三一律作品
法國劇作家,詩人。1606年6月6日生於盧昂,卒於1684年10月1日。曾任律師,但對詩發生興趣。
第一部喜劇《梅里特》於1629年上演,獲得成功,便專心創作,1636年共寫了4部喜劇、3部悲喜劇和1部 悲劇《梅黛》,引起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被主教吸收進5人寫作班子,開始領取年金,不久因意見不合而退出。1636年他的5幕韻文劇《熙德》公演,轟動巴黎,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該劇取材於西班牙作家卡斯楚的劇本《熙德的青年時代 》,將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責任與愛情的劇烈衝突之中。劇中人都表現出剛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為了完成自己的義務,不惜犧牲一切。《熙德》演出後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但由於這個悲喜劇違背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在評論界引起了一場論戰。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組織力量抨擊此劇,發表《對〈熙德〉的意見書》。並對古典主義悲劇的美學特點作系統的闡述,寫有論文《論悲劇》,《論三一律》等。
嚴守三一律作品
高乃依在這種壓力之下沉默了幾年,終於改變了創作傾向。他隨後發表的3部悲劇,嚴守三一律的原則。《賀拉斯》描繪了一個寬容大量的君主。《西拿》 是一部宗教悲劇,頌揚為基督教事業而獻身的精神 。《波利耶克特》刻畫了理想公民的典型,主人公以民族利益為重,大義滅親。《熙德》和以上這幾部作品標誌著高乃依戲劇創作的高峰。不久,高乃依又寫出《龐貝之死》,這是表現他前期創作風格的最後一部劇本。此後,高乃依開始追求情節上的複雜離奇,布景上的光怪陸離,越來越忽視人物性格的塑造。《羅多古娜》、《妮科梅德》等是他每況愈下的劇作 ,1647年 ,高乃依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 。1652年他回到盧昂,整整7年放棄戲劇創作,此後也沒什麼成就,1674年寫出最後一個劇本《蘇雷納》後退出了戲劇界,晚境淒涼。
創作概況
高乃依一生謹守古典主義法則,除了代表作品《熙德》外,他還創作了悲劇《賀拉斯》(1640),《西拿》(1640)和《波利厄克特》(1643)。
《賀拉斯》取材於古代羅馬故事。賀拉斯三兄弟與親戚居里亞斯三兄弟各為其國,決一死戰,定出勝負以解決多年的糾紛。最小的賀拉斯智勇雙全,在兩個哥哥陣亡的情況下,分散敵人,將居里亞斯三兄弟一一殺死。羅馬獲勝,賀拉斯凱鏇歸來,受到痛失親人的妻子和妹妹的指責。妹妹為情人之死悲痛不已,詛咒帶來災難的祖國,賀拉斯勃然大怒,憤而將她殺死。父親為他辯解,說女兒是咎由自取。最後國王諒其功大於過,赦免了他。悲劇的主題是描寫愛國與個人情感的衝突。為了國家利益,小賀拉斯毫不猶豫地犧牲了夫妻恩愛,做大義滅親之舉。對他來說,封建義務便是一切,個人情感輕若鴻毛。他知道要與親情決一死戰,但沒有羅狄克那樣的痛苦和猶疑。他手上沾滿了妻兄們的鮮血,但想到的是榮光和喜悅。他請國王賜死,也無非是為了使獲得的榮譽變得完美。如果說《熙德》還在強大的封建勢力下努力為資產階級觀念爭得一席之地的話,那么在《賀拉斯》中,感情完全屈從於理性,沒有絲毫容身之地。賀拉斯自覺維護封建傳統觀念,但缺少時代精神。所以《賀拉斯》一劇雖然更具悲劇色彩,更符合"三一律",卻遠不如《熙德》那樣能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令人同情和引人共鳴。高乃依一味屈從封建勢力,迎合貴族趣味,因而損害了作品的藝術性。
悲劇《西拿》也取材於古羅馬故事,寫皇帝的恩寵和寬容感化了為情人報仇的西拿,體現了"仁政治國"的政治思想。西拿是名將之子。他的情人愛米莉因父親被皇帝處死,不管皇帝的恩寵相加,執意要西拿為她報仇。奧古斯都皇帝得知謀殺陰謀後,不僅沒有懲罰西拿,反而加官於他,結果贏得了反叛者們的一致擁戴。高乃依刻劃了一個理想君主的形象,希望法國君主能象筆下的皇帝一樣以仁慈服人,對反叛的大貴族和資產階級能既往不咎。
《波利厄克特》是一部基督教悲劇,通過顯貴波利厄克特反抗羅馬統治者的迫害堅定不移地以身殉教的故事,謳歌了基督徒的護教狂熱,表明了對法國專制基礎──基督教的肯定和維護。結尾也體現了一些宗教寬容思想。
1643年以後,高乃依陸續寫了二十多部劇本。作品中的宮廷氣息日漸濃厚,矯飾成分也增加了。他甚至一味去追求情節的複雜離奇,炮製所謂的"效果劇"和"英雄喜劇"。在專制政府的文化壓制下,高乃依越來越局限於服從於政治目的而遠離客觀現實,最終導致了一個劇作家藝術才能的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