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

《熙德》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詩,全詩長達3700多行,是根據歷史事實寫成的,《熙德之歌》便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

法國劇作家,詩人。1606年6月6日生於盧昂,卒於1684年10月1日。曾任律師,但對詩發生興趣。第一部喜劇《梅里特》於1629年上演,獲得成功,便專心創作,到1836年共寫了4部喜劇、3部悲喜劇和1部悲劇《梅黛》,引起紅衣主教黎塞留的注意,被主教吸收進5人寫作班子,開始領取年金,不久因意見不合而退出。1636年他的5幕韻文劇《德》公演,轟動巴黎,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該劇取材於西班牙作家卡斯楚的劇本《熙德的青年時代 》,將男女主人公投入到責任與愛情的劇烈衝突之中。劇中人都表現出剛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為了完成自己的義務,不惜犧牲一切。《熙德》演出後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但由於這個悲喜劇違背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在評論界引起了一場論戰。黎塞留授意法蘭西學院組織力量抨擊此劇,發表《對〈熙德〉的意見書》。高乃依在這種壓力之下沉默了幾年,終於改變了創作傾向。他隨後發表的3部悲劇,嚴守三一律的原則。《賀拉斯》描繪了一個寬容大量的君主。《西拿》 是一部宗教悲劇,頌揚為基督教事業而獻身的精神 。《波利耶克特》刻畫了理想公民的典型,主人公以民族利益為重,大義滅親。《熙德》和以上這幾部作品標誌著高乃依戲劇創作的高峰。不久,高乃依又寫出《龐貝之死》,這是表現他前期創作風格的最後一部劇本。此後,高乃依開始追求情節上的複雜離奇,布景上的光怪陸離,越來越忽視人物性格的塑造。《羅多古娜》、《妮科梅德》等是他每況愈下的劇作 ,1647年 ,高乃依入選法蘭西學院院士 。1652年他回到盧昂,整整7年放棄戲劇創作,此後也沒什麼成就,1674年寫出最後一個劇本《蘇雷納》後退出了戲劇界,晚境淒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