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鎮

十渡鎮

十渡鎮位於北京的西南部,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以“青山野渡,百里畫廊”而著稱。距市區96公里,乘917路公車、京原線列車可直達。全鎮總面積208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十渡鎮十渡鎮

十渡鎮隸屬北京市房山區,地處北京西南,太行山東北端、華北平原西北山區,距市區80千米,部分地段與河北省淶水縣相鄰。從地理位置上講,處於北緯39°5——39°6與115°3——115°8之間。

社區規劃

十渡鎮行政地圖十渡鎮行政地圖

十渡鎮政府設在十渡風景區內的十渡村,轄21個村委會(平峪村北石門村西石門村前頭港村、西河村、西莊村、九渡村八渡村、十渡村、馬安村、臥龍村、六合村東太平村西太平村、新村、西關上村六渡村七渡村、五合村、栗園廠村、王老鋪村)。

地理位置

十渡鎮十渡鎮文化

十渡鎮屬於全山區鎮,其海拔高度落差較大,海拔最高點大窪尖1210.8米,次高點牛角山1176.94米。最低點是五渡(西關上村),海拔135米。由於遠離城,沒有任何工礦企業的污染。空氣、水源質量良好。地理位置極佳。在北京西南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山清水秀的十渡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生物資源豐富,植被的覆蓋率達82%,是一個遊人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氣候簡介

十渡鎮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1.2℃,年平均降水量687.5毫米。這裡氣候宜人,水質狀況良好,由於拒馬河穿境而過,所以空氣相對濕度大,大氣質量優良,空氣質量數一級標準。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倉、自然空調”之稱。十渡風景區現在已經被確定為世界地質公園

風景勝區

十渡風景名勝區位於北京西南部,距市區70餘公里,轄區面積301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唯一以岩溶峰林、峰叢、河谷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十渡景區山奇水秀,谷壁峭立,峰林疊翠、石美潭深、景致幽勝,眾譽“青山野渡、百里畫廊”。十渡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每CM3達7000-10000個,素有“自然空調、天然氧倉”之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已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相配套的格局,年接待遊客數百萬人次以上。全鎮共有48家大型賓館、培訓中心,日接待能力達2萬人。景區內有蹦極、攀岩等36個旅遊項目,18處水面娛樂中心,10大集吃住游於一體的自然景區。近年來十渡鎮黨委、政府立足於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實施旅遊立鎮、旅遊強鎮、旅遊富民戰略,主攻三產,最佳化二產,提升一產,大力發展旅遊富民產業,使十渡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先後被國家計委列為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區、市級風景名勝區、市級優秀景區、文明景區、北京市唯一的旅遊專業鎮、北京市農業結構調整示範鎮、國家體育訓練總局攀岩、蹦極訓練比賽基地、全國青少年地質科考夏令營基地,並順利通過國家旅遊局“AAA”級景區評定,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被市園林局評為市級先進風景名勝區,連續4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景區,榮獲“全市旅遊安全先進單位”等稱號。

自然景觀

十渡山山石奇峰險,渡渡水清景美,峰、石、峽、水、洞、溪、潭景景相映,正是三步一景五步一畫繪出百里畫廊,百米一橋千米一渡構成十渡風光。十渡山水,四季如畫,處處是景。初春百花爭艷,香溢山川;盛夏群峰疊翠,碧波蕩漾;深秋紅葉似錦,柿墜枝頭;寒冬山嶺披銀,冰河如鏡。恰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十渡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拒馬河,它蜿蜒迂迴、穿山而過,宛如一條玉帶,與山峰映襯,相得益彰,是北方少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景區內山清水秀、環境幽美。人們感嘆:“早知有十渡,何必下江南”。十渡峽谷曲流迴轉,灣闊水深,渡渡可乘舟划船,青山野渡風韻如畫,渡渡有名,渡渡立標。

十渡山水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就有詳細描述。清朝乾隆皇帝數次來此尋游,每游必即興寫詩,房山縣誌中就有乾隆皇帝的《拒馬河》詩賦八首。此引其中之一首為例:“潦水盡寒潭,橫橋渡六驂。渚煙宜畫染,旅景與詩諳。岸葦白無力,崖楓丹欲甜。遙源何處是,重壘繢雲嵐。”明代榮國公姚廣孝、傅若金等歷史名人都曾以拒馬河為名寫過十渡讚美詩賦。自1978年十渡開發旅遊以來,中央和北京市重要領導人多次來十渡考察觀光。

美麗的山水風光也成為電影外景拍攝的理想之地,先後有《五個少林拳》、《戰爭插曲》、《蓋世英雄》、《大路朝天》、《西楚霸王》、《戲說乾隆》、《武則天》、《三國演義》、《張鐵匠浪漫史》、《流淚的紅蠟燭》、《大地之子》、《白求恩大夫》、《天與地》、《東周列國》、《西遊記》、《碧雪青天楊家將》、《孔雀公主》、《小放牛》、《俠義英雄》、《仙鶴神珍》、《山鄉》、《誘僧》、《天龍八部》、《蕭十一郎》等近百部電影、電視和廣告在此拍攝外景。

文化底蘊

十渡風景區內的文物古蹟眾多,如古城址、古炮台、古建築、古地道、古戰場、摩崖石刻等及近代革命活動遺址及有紀念意義的紀念館,六壯士紀念碑、趙然墓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平西抗日烈士陵園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歷史遺蹟對於增強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具有珍貴的文學藝術、歷史教育價值。十渡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有關老人臉、一線天、蝙蝠山、石人峰等景觀來歷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同時還有豐富的風土人情及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有頗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山寨和民居等。

生物資源

生物景觀是十渡風景區的重要造景要素之一。十渡山清水秀本身就包括它種類繁多的森林、草地、山花、野果。據調查,十渡風景名勝區內有8個植被型及32個群系,維管植物85科323屬。屬國家保護的植物有:青檀、胡桃楸、穿山龍、野大豆及北京特有植物:槭葉鐵線蓮、新記錄植物:多頭苦蕒菜。主要樹種有櫟、榆、山楊、山柳、核桃楸、青檀樹、水青岡等,晚景內還有五角楓、橡樹、桑樹、國槐、柏樹等十幾棵二級古樹名木。拒馬河中有古老魚種和繁多的水生動植物,細鱗產頜魚是古魚類活化石。一百多種野生動物中,褐馬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水獺和中華鱉等國家級保護動物。

自然奇觀

峰林峽谷景觀沿拒馬河兩岸的峽谷地帶,出露的基岩幾乎都是中元古界霧迷山組遂口條帶及遂石團塊狀白雲岩,屬可溶性鹽岩層,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礎。本區上奧陶紀(距今4.5億年)以前,大約十幾億年的歷史為古海洋所占據,形成一套巨厚的海相沉積。奧陶紀之後本區隆起為陸,經過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長期隆起、抬升、侵蝕,又經過新生代的強烈構造運動、差異性升降運動的影響,以及河流強烈侵蝕下切和各種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崖壁陡峭、峰叢林立、奇峰異石遍布、洞穴景觀奇特的地貌形態,有較深的地質文化魅力。
1、地表岩溶地貌

地表岩溶地貌主要發育在拒馬河河谷兩側,由產狀平緩的中元古界霧迷山組碳酸鹽岩地層形成的峰叢、峰林、孤峰、平頂山、谷地組合型岩溶地貌,是北方地區少見的規模較大的岩溶景觀。最典型的有筆架山、蝙蝠山、龍山、虎山、麒麟山、童子山等山峰及其它自然優美的山體,都是保護的重點。
2、地下岩溶洞穴
地下岩溶洞穴是本景區重要的地質遺蹟之一。它集中分布在景區的北部東關上、王老鋪、栗元廠、六合村和西太平,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為一長約16公里、寬約4公里的岩溶洞穴帶。絕大多數洞穴賦存於中元古界薊縣系鐵嶺組地層內,只有西太平洞穴賦存在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兒峪組灰岩中。這些成群出現的岩溶洞穴形態獨特,成因不同,景觀有別。區內洞穴大致有三種成因類型:第一種是東關上落水洞,其深246米,洞底面積近10000 M2,形成大廳式洞穴,故稱“龍仙宮”;第二種是由地下河沖刷侵蝕作用形成的具有雙層結構的長700米的三清地下大峽谷;第三種溶蝕洞穴,由各種化學沉積作用形成的堪稱地下藝術殿堂的仙棲洞。
3、拒馬河谷地及河流階地
拒馬河不僅是景區唯一的地表水資源,而且在景區內形成許多重要的地質遺蹟,如四渡和仙龍島等地保存完好的河漫灘、階地,西石門附近的離堆山及古河道等,它們是景區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4、海相沉積遺蹟
在距今8—14億年間,景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長達6億年的沉積,形成了巨厚的富鎂矽碳酸鹽岩,在這些碳酸鹽岩中,含有豐富的藻類生物化石—疊層石。疊層石在景區內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教學和觀賞價值。另外,在海洋沉積的過程中,由於氣候環境等變化,形成並保留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地質現象,如沉積波痕、交錯層理、風暴岩、矽質條帶、矽質團塊(石中石)等。最典型的疊層石分布在普渡山莊、孤山寨、東湖港、六合山莊等地;典型的石中石在孤山寨、東湖港和六合山莊等都有很好的出露。
5、構造形跡
由於受區域營力作用和構造運動的影響,岩石中褶皺、裂隙非常發育。有張性裂隙、X節理、棋盤格構造、劈理構造、複式褶皺、擠壓破碎帶、牽引構造、層間小型揉皺等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有孤山寨的“一線天”(張性裂隙)、七渡褶皺構造、六合山莊擠壓破碎帶等地質構造形跡和化石產地。

綠色養殖

為爭創國家AAAA級風景區,加快建設首都西南綠色屏障,十渡鎮政府確立了以旅遊業為主導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提出了為游而農的工作思路,並加快實施,

其中對全鎮養殖業的調整方針是: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逐步轉變; 一是在縮小絨山羊的養殖數量由過去的3萬餘只,縮到目前的1萬餘只,變過去傳統的遍山散養到現在的舍飼半舍飼養殖,由於注重了科技投入加大了改良力度,保住了“北京白絨羊的品牌”年產值仍在500萬元左右。

二是在流水養魚工作上以穩定水面、強化科技投入、增加優質魚養殖比例為思路,十渡鎮以中國水產科學院和北京市研究所為依託,大力度地進行了品種結構調整,並加大了科技投入提高了單產,名優名種養殖比例達到70%以上,在草魚、鯉魚、鯽魚品種的基礎上,養殖鱘魚、金鱒、香魚、美國鮰魚、鰣魚、蜇螺魚等計18個品種,養殖水面穩定在600畝,年產量保持在70萬公斤,年產值均在3000萬元左右。

三是林地果園內散養柴雞是一種新型的養殖方式,優點主要是林地果園可增施高度有機肥,又可節省除草勞力,特別是在這種大的自然環境下生產的柴雞蛋品味好,安全無公害。十渡鎮以出台扶持政策引導農民發展柴雞養殖致富,因市場看好,目前已有94家農戶養殖柴雞4萬隻。

綠色種植

十渡鎮地處太行山深山區,山巒起伏,峽谷幽長,懸崖峭壁,奇峰異石,拒馬河蜿蜒迂迴,穿山而過,猶如一條玉帶鑲嵌在峰谷之間,形成了北方少見的喀斯特地貌。

為爭創國家AAAA級風景區,加快建設首都西南綠色屏障,十渡鎮政府確立以旅遊業為主導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提出了為游而農的工作思路,並加快實施。重點是把加快環境建設力度與富裕農民結合起來,堅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原則,山上既有綠化樹種,又有彩色樹種搭配,山下既有主導果品,又能達到觀光採摘的目的。

一是綠化前臉山9570畝,其中實施了爆破造林1570畝,配套荒山造林8000畝,同時加大了173609畝生態林管護力度,設專職護林員581名,使太行山這條黃龍在十渡變成綠龍。

二是十渡鎮果品生產在全鎮經濟占重要地位,主要品種有柿子、核桃、山杏、紅果、花椒等,是著名的“房山磨盤柿”的主要產地之一,乾鮮果品年產量在300萬公斤左右。

三是退耕還林9050畝,其中栽植薄皮核桃1500畝,磨盤柿2200畝,特色果品1500畝,山杏3850畝,使我鎮的觀光採摘業初具規模,林木覆蓋率增長為73.62%。

地質奇觀

喀斯特廣泛發育的十渡自然風景區有眾多地質現象,成因獨特,造型奇美,堪稱地質奇觀,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天塹”一線天

一線天是地質上的斷層裂隙,這條巨縫長達65米,高35米-45米,寬1米-1.5米 ,最窄處僅0.6-0.7米,一人通過兩壁擦肩,進入巨縫涼爽宜人,抬頭仰望只見一線藍天,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線天,堪稱地質奇觀。兩側山岩奇異,岩石表面有輕微溶蝕,略有凹凸不平,在細小縫隙中有類似石鐘乳的沉澱形態,因為雨水的滲入和溶蝕,在兩壁岩石面上出現斑駁的沉積和侵蝕痕跡,如壁畫,似崖刻,有的形如飛禽走獸,有的如樹木花草,也有的似雲霞如波濤,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更增加了這一奇觀的神秘感。

仙峰谷“飛來石”

該石長5米,高3米,寬3米,其所在的河床和兩側山坡、山峰的出露基岩皆為中元古界薊縣霧迷山組遂石條帶白雲岩,而該石同則與之不同,它是由很多稜角狀石塊膠結而成,且火遂石成分含量較高,稱為同生角礫石。在地質上,把遠地而來與所在地基岩性質不同的岩石稱為飛來石。這塊飛來石的形成在中生代以前距今2.5億年之前,至此處安家落落至少也有200萬年的歷史了,它的形成和來歷是一部複雜的地質歷史紀錄,是開展科普教育重要的實物標本。

“同圓藻”化石

這塊巨石是中元古界薊縣系時代的古海洋中藻類繁生,在碳酸鹽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化石。在這種疊層石化中,因藻類種屬繁多,常見的平面形態常具有同心圓的構造,故又叫同圓藻化石,眼前這塊化石是在大約距今11-13億年前形成的,高7米,寬6米,厚約2米,形態完整,化石連片,結構清楚,層面構造在眾多同圓藻化石中非常典型,是罕見的地質奇觀。

千古河床“石中石”

在距今14-10億年前,這裡為淺海環境,當時氣候潮濕炎熱,際地上的大量碳酸鈣、碳酸鎂被水溶解帶到海洋中沉澱,形成石灰岩或白雲岩,同時陸地上的二氧化矽也以膠體的形式被一團一團的帶到海洋中,並隨海洋里正在沉積的石灰岩和白雲岩一起沉積,就形成了現在這種在岩石中包裹著的一個一個圓形、橢圓形的似爪狀的石塊。這石塊比包圍它的基岩硬度大,顏色也略暗些,故稱這一景觀為石中石。這種海洋中兩種不同物質同時沉積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普價值。

神秘的龍山"佛"字

十渡有座龍山,在它上邊一塊直上直下的崖壁上,有一個蒼勁有力的“佛”字,高3米多,寬約2米,遠看則清,近看則蒙;雨後則真,平日則虛。這個“佛”字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是水沿岩石的節理裂隙面溶蝕風化後形成的痕跡。龍山的岩石屬白雲岩,白雲岩可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蝕,所以在有裂隙的地方,當有雨水滲入時就發生表面溶蝕。由於裂隙面的不平整、不均勻,有的地方溶蝕較重,在同一岩層面上也有顏色深淺的變化,往往形成各種花斑、不規則的圖案,致於它能形成“佛”字形態,那完全是偶然、巧合,被稱為世界自然奇觀。

天然石佛

平峪村一位羊倌,在跌下數十丈深的山澗後,發現崖壁腳下有一個形象逼真的石佛,雙手腹前交叉自然而立,五官俱全,眉須分明。經專家鑑定,這是一大自然奇石,它是由上水石挾雜鐘乳石碎塊堆積而成的像形石。石人身上長滿了青苔,且在“嘴”下、眉上等凹陷部位生長少許青草,頗似鬍鬚和長眉,身上的青苔像衣服,頭部五官部位是沒長青草的裸露部分,是不上水的鐘乳石碎塊被膠結,兩臂和手也是鐘乳石碎塊。石人原位於峭壁下面,從石灰岩縫隙中滲出的含碳酸鈣水溶液,因水壓減低和溫度降低,使溶液中碳酸鈣發生沉澱,在上水石堆積過程中也摻進崩落下來的鐘乳石碎塊,因其形成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故上面長滿青苔,它能形成直立人形,完全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巧合,是一個罕見的自然奇觀。

七渡“太陽升”

在河岸的懸崖壁上,岩層呈清楚的半圓形隆起,一層一層的石灰岩以同心狀疊置,在垂直於半圓方向上發生一系列裂隙,如發自圓心的輻射線,從七渡橋西面隔河遠望,好像剛剛升起的太陽,放射著光芒,故稱這一景觀為“太陽升”。此景觀是岩層褶曲現象,在地質學科上稱為背斜構造,它是地殼上升隆起產生的地層褶曲,岩石向上凸起的部分形態稱為背斜,向下凹曲的岩層形態稱為向斜。背斜、向斜構造在野外是常見的現象,但是像這樣完整圓滑,又有如此形象的放射性裂隙,實在是典型、罕見,堪稱地質奇觀

龜壽山

在眼前的狀似大三角形的山峰上,由上至下,有無數高起的石塊,形像烏龜,大小不等,在沿著斜邊向下爬行,象是要爬下山峰,到河中飲水,故稱此山為龜壽山

王老鋪的“三清洞”

從六渡向北,在王老鋪村西約1公里處的坡腳下有一個溶洞,當地稱為三清洞。洞穴已測部分600米長。洞內是單一的溶蝕景觀,基本沒有石鐘乳等化學堆積。但是洞體規模宏大,侵蝕、溶蝕形態十分奇特,多為成排分布的窩穴狀、鐘罩狀溶蝕圓坑。有的窩穴形態奇特、巨大、互相連通,像人工開鑿的一排排石窟,像天花板上的燈罩,像滿天繁星,真是鬼斧神工,令人驚嘆稱絕。洞穴景觀與石花洞、銀狐洞、雲水洞等截然不同,它是一種奇特的溶洞景觀類型,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的發現和開發將為首都人民提供一處新型的溶洞旅遊景點,為岩溶科研、科普開闢一處理想園地。

蝙蝠山

在十渡,有三峰疊翠,錯落有致,高低跌盪的壯麗景觀,形似一隻巨大的蝙蝠,伸展著闊大的翅膀,在茫茫雲霄下翩翩起舞,永不知疲倦地迎接著四面八方的遊人。傳說以前,人們夜裡逃避洪水來到小山丘,但是人們發現水位上升,小山丘也往上長,兩側各伸出一膊,人們離地面越來越高。洪水退去之後,人們驚訝發現是一隻黑色的蝙蝠救了他們,那小山丘是蝙蝠的頭,兩肢是它的翅膀,故把這座形似蝙蝠的山稱為蝙蝠山。

仙棲洞

在十渡螢幕山旅遊區西南約兩公里的山腰上有一股清泉,名叫黑牛水。泉水出口直徑約50厘米,常年流淌不止,水量很大。當地人曾用六寸抽水泵抽水2個月,未曾抽乾過。70年代當地村民挖了一個容量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它澆灌山下百餘畝梯田、果樹。在歷史上少有的大旱之年,水量也不見減少。經過有關專家多次勘察,認為地下可能為一大型充水溶洞,為開發旅遊,當地人於1998年投資開鑿岩洞,這座被塵封了億萬年的藝術殿堂,於1999年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命名為“仙棲洞”。本溶洞發育在奧陶紀厚層灰岩地層中,已探深度超過3000米,仍未盡頭。洞內廳堂深遂廣布,暗河縱漫無源,多色種乳群現,大量鐘乳石造型奇絕、精妙、玲瓏,令人嘆為觀止,不禁稱絕,堪稱地下藝術天堂,已命名的景觀如仙棲神堂、白塔流蘇、仙棲飛瀑、仙塔尋根、百納神針、龜壽延年、五彩玉簾、仙棲來客、瓊漿玉液釀瑤池等近百處。特別是該洞入口為水洞,划船400米水路,再登入觀景,這在華北地區是少見的,其水路長度(在北方)僅次於本溪水洞。這是北京地區繼石花洞穴後又一大型溶洞,有些景觀可與石花洞比美,其水景可與石花洞互補。信步於洞內尤如與塵世隔絕,恍若來至仙境。這真是大自然在20世紀末賜給人類的造化寶庫。

九臉畫山

山峰的崖壁上,有一張張栩栩如生的人臉。這些臉隨著太陽光線的變化而變化,有時看象少女,有時看象老人,有時看象頑童。這些生動的人臉,並不是人工巧匠雕鑿而成,而是大自然天然形成,在大臉的周圍還有許多小臉,最多者可看出九個臉,故稱九臉畫山。

房山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