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鄉諺雲 “天下僧人泰州多”。僧多廟多,據統計,舊時海陵城區曾有寺觀廟庵達140多處。後人追溯歷史,鮮有述及南門外的濟公廟。
由於它臨河而建,無法南向開廟門。南牆與老通揚河只有一米多寬的窄路,供路人行走。廟門開在廟之東南角,亦近河邊。廟門也較窄,其寬不足一米,與一般民居之門相似。門之上方及左右兩側均無別樣裝飾,未署廟名。
濟公廟臨河而建,地基有所抬高,蓋因每年夏季老通揚河常有漲水,這樣不會使廟牆受損。地基抬高后,廟門前有四五級磚砌台階,站在廟門口台階上向東遙望,昔日高橋上的行人亦可目見。
規模
濟公廟正殿為橫排朝南三大間,三間面積約八十平方米。居中的是一濟公佛像,兩側有觀音菩薩像和彌勒佛像。濟公廟由於占地有限,無庭院空間,只有一廂房,在廟內西南角,十多平方米,與西側的廟堂相接。上世紀四十年代,該廟仍保存完好,內部仿佛新刷不久,棕紅色的樑柱仍較光亮。屋頂瓦片下鋪蓋小望磚,望磚間用石灰水勾勒的白線痕跡清晰可見,廟內四壁不見塵網。
傳說
老通揚河由東向西過高橋,向西流去,流經原濟公廟,其南岸為高橋南通江街和滕壩西街,其西岸有農舍和田地,地屬鮑徐鄉。河上無橋,兩邊來往行人均靠一擺渡船過渡。據說很久以前,七八個人乘擺渡船由西岸回東岸。船到河中央,突然狂風驟起,小船顛簸搖晃不已,並向一邊傾斜。其時渡河者失聲大叫,異常危險,撐篙者亦手足無措。在這萬分危險之際,只見老通揚河對面有一人穿著破舊衣服,戴一頂舊帽,手握一把蒲扇,朝小船方向拚命搖扇,口中還念念有詞。剎那間,那陣怪風頓時消失,小船又恢復了平穩,化險為夷。後來,人們說那搖扇者就是濟公顯靈,搭救人命。為感恩和紀念濟公活佛,於是在此處建造了濟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