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村
陝西省蒲城縣翔村鄉六合村
翔村鄉六合村位於縣城以北2公里處,全村6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人口2480人,耕地面積4870畝,全村以種植業為主,2005年人均純收入達2300餘元。
該村2006年又被縣委縣政府定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村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發展溫室大棚50餘座,並積極協辦成立綠翔蔬菜協會,並取得縣民政局及農業局批准,迅速帶動全村種植戶大力發展,並及時請國家科技部門組織專場專業技術講座6次,使村民在農業發展帶動全村經濟打好良好基礎。在現有的基礎上,2007年又組織村民進一步發展,擴大主導產業規模,增加村民收入,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六合村
六合村位於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的東部,泰西河從村境內流過。現有4個自然屯,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47戶,總人口1957人,幅員面積21869畝,耕地面積15585畝。盛產小麥,大豆,馬鈴薯,水稻。近年來,由於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村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全村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有了明顯進步。其中馬鈴薯,大豆個體經營產業逐漸壯大,已成規模,帶動地方經濟。
[編輯本段]2、陝西省蒲城縣翔村鄉六合村
翔村鄉六合村位於縣城以北2公里處,全村6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人口2480人,耕地面積4870畝,全村以種植業為主,2005年人均純收入達2300餘元。 該村2006年又被縣委縣政府定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村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發展溫室大棚50餘座,並積極協辦成立綠翔蔬菜協會,並取得縣民政局及農業局批准,迅速帶動全村種植戶大力發展,並及時請國家科技部門組織專場專業技術講座6次,使村民在農業發展帶動全村經濟打好良好基礎。在現有的基礎上,2007年又組織村民進一步發展,擴大主導產業規模,增加村民收入,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六合村
該行政村隸屬隆陽區瓦窯鎮,地處瓦窯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0 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40公里。東鄰 大寨村,南鄰 大浪壩村 ,西鄰 克恭村,北鄰 安樂村 。轄六合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52戶,有鄉村人口1063人,其中農業人口1063人,勞動力66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64人。 全村國土面積10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23℃,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57.9畝,人均耕地1.09畝,林地2702.1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80元。
雲南省楚雄雙柏縣愛尼山鄉六合村
六合村委會是雙柏縣愛尼山鄉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愛尼山鄉南面,距愛尼山鄉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雙柏縣城67公里。東面鄰玉溪地區新平縣太和鎮,南面鄰把租村委會,西面鄰玉溪地區新平縣者龍鄉,北面鄰愛尼山鄉麻海村委會。轄六合街、楊梅樹等3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66戶,共1972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1972人,勞動力1437人。 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61.99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4.8℃,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646畝,林地81845畝,人均耕地1.3畝,共有經濟林果地965畝。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收入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2元。
雲南省巍山縣廟街鎮六合村
該行政村隸屬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廟街鎮,地處廟街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約3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約7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16戶,有鄉村人口2974人,其中農業人口2974人,勞動力19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00人。 全村國土面積5.23平方公里,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溫16.10℃,年降水量723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烤菸、大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29 畝,人均耕地0.5畝,林地365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即:磚瓦製作、石材加工、銷售和外出務工)為主。
福建省明溪縣沙溪鄉六合村
位於沙溪鄉的東西部,是沙溪鄉唯一高山村,平均海拔400餘米。距鄉政府十公里,有6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185戶、663人,現有出國人員18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 畝,其中山地面積29750畝,耕地面積1840畝。2005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 萬元,村財收入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1元。 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交通環境,2004年實施沙溪至六合道路改造,實現全線通水泥路。 近年來,該村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把發展林竹生產作為一大支柱產業,墾復擴鞭竹山面積1萬餘畝,新植豐產林5700餘畝,年產毛竹達20餘萬根,建成茶葉基地500逐步形成以林業為主,穩定了村財和林農收入,每年利潤收入8萬元,加上筍竹加工和村民勞務,該村村民每年人均竹業收入達1000餘元。目前該村加工10萬餘根,年產值達200萬元,解決了200名勞動力就業問題。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六和村
基本情況
六合村現位於六合鄉駐地東10公里處,東為西崔村,南為渤海農場,北汀羅土地,全村區域面積2400畝,其中耕地面積為1803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132戶,總人口448人。
村史簡介
該村原籍利津縣董集小街村,於1883年由董集小街村郭、張、秦、胡、宮五性遷至原利津縣肖廟公社東,搬遷後續用了“小街村”的原名稱為“下小街”。解放前屬利津縣第三區管轄,1941年解放,屬墾利縣羅鎮鄉區管轄。1956年撤銷墾利縣,劃歸利津縣羅鎮區管轄。1958年成立羅鎮人民公社,歸羅鎮人民公社管轄,同年撤銷利津縣,劃歸霑化縣管轄。公社名稱未變。1961年恢複利津縣,羅鎮公社劃歸墾利縣,同時新置“羅鎮”、“肖廟”兩公社,今轄區屬肖廟公社的廟一、廟二、薄咀、大夾河、小夾河、下小街六個村,皆被水淹,村民四散居住。1965至1967年,利津縣政府撥專款另立新村,將六村合一村,稱之為六合村。後來,五個村莊的居民陸續遷回故址,唯下小街村民仍居六合村,但已不再稱“下小街村”,而沿用了“六合村”名,1982年生產責任制後,為便於種地,遷到現住址。1983年劃歸河口區,1991年河口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命名該村標準名稱為“六合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