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歷
1892年2月1日 生於江蘇省太倉縣。
1915―1917年 菲律賓大學森林技術管理科學習、畢業。
1917―1918年 菲律賓大學農科選讀。
1918―1918年 任南京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教員。
1919―1921年 任南京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分場主任。
1922―1924年 任南京東南大學農科秘書兼編輯。
1924―1926年 任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實業廳農科科長、代理廳長。
1927―1928年 任南京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長、南京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場長。
1928―1937年 任南京總理陵園主任技師、園林組長兼設計委員會委員等職。
1938―1939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林司科長。
1940―1942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林業司造林科科長、兼農產促進委員會森林勘察團團長和重慶四川教育學院教授。
1942―1945年 任農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主任。
1945―1946年 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及美國農業部水土保持總局研究部考察研究水土保持工作。
1946―1949年 任中央林業實驗所副所長、兼水土保持系主任,及中央農業復興委員會、全國水土保持專門委員會委員。
1949―1950年 任南京總理陵園管理處處長、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森林系負責人。
1950―1951年 任華東農林部林業局副局長。
1951―1953年 任安徽省大別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
1953―1955年 任安徽省林業局副科長、林業廳工程師、造林處副處長等職。
1956―1958年 任安徽省林業廳林業科學研究室主任。
1959―1972年 任安徽省林業廳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72年11月10日 逝世於安徽黃山。
生平概況
傅煥光,字志章,1892年2月1日生於江蘇省太倉縣瀏河鎮。6歲入私塾,12歲進瀏河鎮國小,14歲進太倉縣第一高等國小,1909年進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附小,1910年夏轉中院,1914年畢業(高中水平)。1914年秋到1915年轉南洋公學專科選讀。同年由政府公費派送菲律賓大學森林管理科學習,1917年畢業。1917―1918年在菲律賓大學農科選讀。1918年回國,歷任江蘇省第一農業學校教員,江蘇省第一造林場分場主任,南京東南大學農科秘書兼編輯。1924年7月赴綏遠省(現內蒙古自治區)任實業廳農科科長、代理廳長等職。1927年回南京任江蘇第一農業學校校長、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場長。1928―1937年任總理陵園(1928―1929年稱中山陵園,1929年7月―1954年稱總理陵園,1954年又改為中山陵園)主任技師、園林組組長兼設計委員會委員。他在總理陵園工作10年,為創建總理陵園作出重要貢獻。從1938年1月到1942年春歷任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林司技術科科長,農林部林業司造林科科長,兼四川教育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他兼任農產促進委員會森林勘察團團長,對人工杉木林和一些經濟林樹種進行全面考察。1942年到1946年3月任農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主任。在任期間於1945年4月由農林部派送到美國學習考察水土保持。他先在美國農業部水土保持總局學習,並獲得結業證書,後在美國西部華盛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留學美國期間,他在羅德民博士的協助下,走遍了美國各州,考察了美國水土保持和公園、森林、農場、林場,並幫助美國一些地方進行水土保持和林業工作。他寄回天水很多牧草種子,帶回薄殼核桃、大王松等種子,在總理陵園種植,並繁殖擴大。他在美國期間還以中國技術顧問名義參加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糧食會議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聯合國森林專家會議。在魁北克會議上,他發表了題為《中國的森林狀況及林業問題》的報告,介紹了中國造林、森林經營及林業發展的一些情況。 傅煥光1946年4月回國。同年6月離開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回到南京任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副所長,兼水土保持系主任和總理陵園管理處處長。
南京解放前夕,蔣介石指定他去台灣,他未遵從。他組織職工保護了中央林業實驗所和總理陵園的全部房產、儀器設備和園林樹木,使國家財產免受損失。南京解放後,他將寄放在他家的故宮文物,主動交給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繼續留任總理陵園管理處處長,兼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森林系負責人。1950年5月任上海華東農林部林業局副局長。他組織並參加華東區森林調查,提出振興華東林業的意見。
1951年2月,傅煥光被調到安徽省任大別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1953年8月後任安徽省林業局(後改林業廳)副科長、工程師、副總工程師、造林處副處長等職。他對安徽省和合肥市的造林綠化作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3月任安徽省林業廳林業科學研究室主任;1959年1月任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遭受種種非難和迫害,於1972年11月10日在安徽黃山含冤逝世。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後得到平反昭雪。
傅煥光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58年為安徽合肥分社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960年被邀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列席代表;曾當選為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傅煥光一向熱心學會活動。1917年為中華農學會會員;1928年成立中華林學會,他為籌備委員之一;1930年4月他作為中華農學會和中華林學會代表之一,參加日本農學會年會特別擴大會,並在造園學分組會上用英文演講《總理陵園計畫》 。1941年中華林學會恢復活動,傅煥光任理事兼編輯委員會委員,林業施政方案委員會委員,林業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和水土保持研究委員會委員。1951年成立中國林學會後,傅煥光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理事。
傅煥光為中國林業事業奮鬥終生。他本來愛好書法和詩文,為了振興中國林業,他放棄了個人愛好,選擇了林業事業。他到處宣傳森林的重要性:“哪個國家森林多,哪個國家就富強”,道出了森林與國家興衰的關係。傅煥光十分重視自己從事的事業,他遵循孫中山“要做大事,不做大官”的教導,放棄立法委員不當,要去種樹,有人曾提出讓他當部長,他不要,只擔任總理陵園主任技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熱愛新社會,主動將自己在南京中山門外苜蓿園的果園和房屋交給了國家。
總理陵園
總理陵園的前身是“義農會”的造林地。1917年成立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曾在此地造了一些林。1927年總理陵園計畫委員會成立時,傅煥光在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紫金山林區工作。他創議將江蘇省屬紫金山山地劃為總理陵園。傅煥光從1928年到1937年在總理陵園連續工作達10年之久,為紫金山的綠化,總理陵園的園林建設費盡心力,作出了重要貢獻。傅煥光主持總理陵園園林綠化建設,首先進行了全面調查,勘定陵園園址,根據地質、土壤作出區劃。全園包括3大部分:森林、園藝和植物園。陵園山地培育森林,成為綠色林海。傅煥光強調封山保護森林植被,同時開展大規模育苗造林。從1927年到1931年5年之間培育苗木380萬餘株。其中適應性強,造林容易成活的馬尾松就達334.6萬餘株。其它樹種有日本黑松、刺槐、麻櫟等等。這樣就為陵園的綠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陵園內部及鄰近的主要道路栽植行道樹。他從上海引進法國梧桐和楓楊等大苗1.1萬株,精心栽植,妥善保護,生長茁壯。這是南京首次成批種植法國梧桐,為全市營造林蔭大道樹立榜樣並提供種源。
園藝方面的重點是階梯墓道和各級平台兩側的樹種選擇和配置與主要建築物周圍的園景布置。根據不同背景需要和立地條件選擇了高聳蒼綠的雪松,挺拔雄壯的銀杏,碧翠多姿的龍柏以及槐樹、檜柏、羅漢松、日本扁柏等。這樣既莊嚴雄偉而又綠蔭婆娑。另外,種植了品種繁多的多年生觀賞植物及多種草本花卉。特別蒐集了多種珍貴菊花品種。全園盆栽花卉12.萬多株。這樣於林蔭深處點綴些錦繡鮮花,顯得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總理陵園植物園(最初稱“總理陵園紀念植物園”)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立的,是中國第一個大型綜合性植物園。對植物園園址的勘定和規劃設計,傅煥光邀請了在南京的林學家陳嶸,植物學家錢崇澍、秦仁昌等一同進行現場考察,選定中山陵西南部200多公頃土地為植物園園址;並邀請園藝學家章君瑜制訂規劃設計。1929年植物園建設正式動工。當時,植物園劃分為薔薇花木區,樹木區,松柏區和竹林區。後來的梅花山就是當時薔薇花木區的一部分。竹林區是利用中山門外原來的一片荒地開拓而成,是南京最大的一片竹林。
植物園一開始籌建就向國內外著名種苗公司購買各種種苗。在四五年時間內,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挪威、荷蘭等國共引進樹種1300餘種,開創了中國大規模從國外引進樹種的先例,建立了與國外著名植物園的聯繫。這種交往一直延續到“南京中山植物園”。傅煥光同時十分重視國內野生樹種的馴化栽培。他與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中央大學農學院等合作,派遣技術人員和工人組成工作隊到安徽黃山、浙江天目山、江蘇宜興、江西廬山等地採集野生苗木15800多株,種子1500多號,開創了大規模野生樹種馴化栽培的先河。
傅煥光在負責建設總理陵園的同時,十分關心陵園附近以及南京市的園林綠化建設。靈谷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文化教育館、藏經樓、革命歷史圖書館、中央體育場、國民革命遺族學校等處的園林規劃設計他都大力支持。靈谷寺塔北門門楣上“有志竟成”的匾額就是傅煥光親手所題。他總是希望為園林綠化事業多作貢獻。
傅煥光十分重視科技人才的招聘與培養。當時他招聘了園藝學家章君瑜、王太一,林學家林祜先、唐迪先;青年科技人員葉培忠、沈雋、吳敬立、沈葆中等人;同時還招用年輕的初級科技人員如賀賢育、賀文熔、周陛勛、趙儒林(當時名趙子孝)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專家教授,為園林事業作出貢獻。在籌建植物園之初,他派遣助理員葉培忠到英國愛丁堡植物園學習,回國後參加植物園的建設。後來葉培忠成了中國著名的林木遺傳育種學家。傅煥光重視技術工人。他經友人介紹從浙江聘請竹農林雙貴、許厚密負責竹林培育;茶農徐方千、陳翰友負責茶園栽植和制茶。
傅煥光胸襟開朗,平易近人。許多當年在他領導下工作過的人回憶,他總是面帶笑容,從不盛氣凌人。他聘用人才不分門戶,五湖四海;老中青親密無間,關懷備至。一次有個國民政府的要員帶姨太太到總理陵園觀賞花卉,隨手採花。一個實習生攔阻反遭要員毒打。工人們憤憤不平,將要員的小汽車送進陵園警衛處。這個要員回去後,要逮捕這個實習生。傅煥光挺身自擔責任,將實習生安置到外地暫避。風波平息後,又讓他改名重返陵園工作。10年間,傅煥光與全體職工團結合作,終於把總理陵園建設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大型公園。
杉木林事業
杉木是中國最主要的人工用材林樹種,有悠久的栽培經營歷史。就世界範圍來說,無論從人工林提供商品材之多,栽植經營歷史之久,還是木材產量之大,產銷範圍之廣,杉木都是處於世界的前茅。杉木在生產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產、供、銷的完整體系。傅煥光任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造林科科長時,在農產促進委員會的領導和支持下組建森林勘察團,傅煥光任團長,林學家宋時傑(原名宋廷模)為副團長,蘇甲薰、黃希周、吳敬立、趙儒林等人參加。考察先後歷時3年,幾乎跑遍了所有重要杉木產區,特別是湖南、貴州、福建、浙江、廣西等杉木中心產區。勘察團對杉木的造林整地(煉山)、栽植、撫育經營、林糧兼種和杉木幼林階段兼種早熟油桐(對歲桐)等方面進行詳細調查;對杉木的採伐、造材、集材作了系統的記述;對杉木林蓄積量、杉木材積的估測,包括青山目測和伐倒原木材積的測定以及林價的換算(龍泉碼價)和交易中種種陳規陋習,木商勾結地方官吏欺騙林農,運輸過程中的重重關卡、苛捐雜稅都作了深入調查訪問和生動翔實的記述。他們對杉材從產區到銷售市場的水運體系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記載。特別是著名的“苗頭”從貴州錦屏經過湖南,漂越洞庭湖,進入長江的全部流程,在全部水運過程中,為了適應從小溪、小河到大湖大江的不同流量和流速,對不斷改變筏形和筏的大小等方面作了詳細記述。杉木原條從產區小溪的散漂,到小河紮成小筏(稱卦子),然後改為中筏(苗頭)、大筏(洪頭)到洞庭湖改為“藍筏”,進入長江後改編為“大筏”。與筏形相適應同時改變勞動組合和行駛操作規約。他們還做了大量樹幹解析以了解各產區的杉木生長量;初步編制了杉木原木材積表。勘察團同時對毛竹和其它經濟樹種進行了調查。考察結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全文約50萬字。只因當時處於戰爭年代,經費、印刷都很困難,未能及時付印出版。後來又因多次搬遷,原稿至今尚無下落。這是林業文獻的一大損失。然而,傅煥光這種一心為發展人工用材林而深入調查研究總結民眾經驗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精神是值得學習和欽佩的。
水土事業
傅煥光一向重視水土保持工作,是中國水土保持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早在1921年,他發表了《提倡造林以弭蘇省水災》 。文中分析了江蘇省水旱災害的原因,提出了治理途徑:(1)防止海水倒流,營造固堤防風林,保證牢固的海堤和海塘;(2)防患太湖流域水災,在西部水源山區造林,作為“節水流的根本之計”;(3)防治蘇北水災,在各河上游造林,“使水流從容宣瀉,而淮北之沉災可紓矣”。他還引述法國因破壞森林而發生水災和以營造水源林而防治水災的歷史經過,來說明江蘇省營造水源林的重要。他指出水源林長大成林後“大利無窮”。他呼籲“治水者不獨注意於下游之疏浚,並規劃於水源,擇地造林,則蘇省幸甚,國家幸甚”。傅煥光於1922年又發表《推廣蘇省林業之商榷》一文,對森林作了分類,其中列有保全林,包括:水源造林,護塘森林,護圩森林等。 1942年,傅煥光被任命為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主任後,欣然離開大都市重慶,組織人員前往天水。當時交通十分困難,他率領大家並攜帶眷屬由重慶乘運貨汽車經成都到甘肅天水。在成都停留期間還偕同少數技術人員到岷江中游、青城山和都江堰考察。到天水後先租用城內民房居住、辦公。隨後在天水公園建築了一幢簡陋的辦公兼宿舍的平房。他首先到有關各方面拜訪並取得聯繫,廣泛徵求意見;另一方面就近考察了呂二溝、小泥溝等地。小隴山考察是在1942年底進行的。一行7人,踏雪進山,幾乎走遍了整個小隴山林區,採集了標本,記載了森林植被和地貌景觀。全程步行,食宿于山區農戶。考察後寫出《小隴山林區勘察報告》 。傅煥光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開拓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
傅煥光主持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工作期間,營造水土保持林,修築一些侵蝕溝谷坊和坡地溝洫梯田工程,河谷灘地柳籬卦淤,農田壠作,種植牧草,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
傅煥光在天水期間陸續招聘了葉培忠、蔣德麒、黃希周、張紹鍅、張德常、吳敬立、徐學訓、魏章根、吳中倫、董新民、呂本順、閆文光、薛志忠和若干助理技術人員組成技術班子。還聘請任承統、牛春山、袁義生、袁義田等指導協助工作。這是中國早期的水土保持科研隊伍。
1943年傅煥光等陪同國民政府行政院顧問、美國水土保持總局副局長羅德民考察西北水土保持,並在天水舉辦了水土保持研討會。研討內容包括水土保持的基礎理論、西北地區水土流失情況、土地類型及土地運用、天水呂二溝及瓦窯溝的水土保持試驗設計等方面。
1945年,傅煥光著有《水土保持與水土保持事業》論文,提出了水土保持學術理論方面的見解。他認為在遠古時代,大地遍生草木,水土流失和風蝕微乎其微。這“稱為地質土壤沖蝕或自然土壤沖蝕”。待人類活動激增,伐木燒墾,地表裸露,發生沖蝕和風蝕,肥土變為瘠地,“稱之為土壤沖蝕或加速土壤沖蝕”。他把水土保持之工作範圍劃分為:土地分類及利用、保土蓄水、保持水源、安定沙漠、恢復廢田和永續生產6個方面,包括農田水利、森林畜牧以及整個農村建設。他對水土保持的技術措施也提出了比較全面的實施意見。傅煥光這些對水土保持的深刻認識和高瞻遠矚的意見,時至今日,仍有一定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
1946年,傅煥光在任中央林業實驗所副所長兼農林部水土保持室主任和實驗所水土保持系主任期間,創辦了全國第一個水土保持訓練班。調訓森林、水利、農藝方面的大專技術人員,講習水土保持技術,提倡山地植樹造林,坡地種草放牧,平地從事農耕,以減少和杜絕水土流失。次年又在南京崗子村坡地舉辦水土沖刷試驗。他還向淮南、河南派員從事土壤勘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對於沙漠邊緣地區,他提倡營造防沙林帶,選種耐旱植物以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內侵。同時對8年淪陷期間被破壞的荒山禿嶺,發動綠化造林。
安徽林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傅煥光曾在安徽省工作21年,對安徽省林業和水土保持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傅煥光在任安徽省大別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期間,曾於1951年率領年輕科技人員對大別山林區進行全面調查。1952年10月寫出《安徽省佛子嶺水庫上游水源林計畫草案》 。草案列述水源區自然地理、森林植被及主要樹種分布和生長情況;提出封山護林,凡25度以上的坡地停耕還林,25度以下的坡地進行耕種但要修築梯埂的建議;還提出生物與工程相結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此期間,他舉辦了兩次護林保土訓練班,訓練水土保持幹部;組織護林小組,推行停墾、修築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發動民眾開闢苗圃,育苗造林和封山育林,收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1955年,他草擬了《佛子嶺、梅山水庫泥沙淤積的防止和水源林經營的意見》 。佛子嶺水庫於1954年11月建成,梅山水庫於1954年開工,1956年開始蓄洪。他在意見中分析了上游泥沙流失的原因,提出控制的辦法。他歸納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即是土地合理利用,農、林、牧配合經營”。他用通俗語言提倡“戴帽子”(山頂不開挖),“穿裙子”(山腳不開挖保護林草),“開天窗”(林間隙地利用),打橫溝,挖沙宕,豎擋壁和原坡整地(按山地原來坡度,開四留六,不拉平)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傅煥光在安徽工作期間,多次組織林業調查和森林勘察,撰寫了很多報告和文章,如《怎樣作到興地不走土》 (1952)、 《山地等高帶狀整地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1957)、 《淮北石灰岩山區樹種初步觀察》 (1956)、 《石質山地造林技術》 、 《安徽省速生用材林經濟林營造技術措施綱要(草案)》 (1962)等。在這些文章中,傅煥光建議加強山區交通建設,發展林業和副業,增加山區人民收入。他還提出要妥善選擇造林樹種,用材林與水源林相結合,充分注意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在森林經營方面,還特彆強調要嚴格執行合理採伐方式。
傅煥光當時雖身在安徽,但十分關心全國的水土保持工作。1963年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他以代表的身份,向大會提出了《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提高農林牧的生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提案。他列舉水土保持的效益和目的,指出當時由於過度開墾破壞林木,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情況,提出了從上層單位如何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各項建議。
1963年全國農業科技會議期間,傅煥光作了《南方水土保持問題》的發言。對南方水土保持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南方與北方不同,山地多土石山,坡陡,土薄,雨量大,沖刷得更加厲害。再加上燒林開墾和不合理的耕作,山區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日少。呼籲人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並提出了相應的水土保持措施。
傅煥光於1958年調查大別山森林時(於光明等人參加),在金寨縣境內發現大面積栓皮櫟,編寫出《栓皮櫟》一書的初稿,原擬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後因“文化大革命”動亂未能付印。1978―1980年,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又先後組織三次調查研究,由於光明等將原稿加以補充,編寫成《栓皮櫟栽培與利用》一書,於1986年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傅煥光在調查期間試剝了一部分栓皮送上海有關工廠加工試用,獲得成功,為開拓中國栓皮工業作出貢獻。
1955年3月,安徽省林業廳成立林業科學研究室,傅煥光任室主任。經過4個月的調查研究,他提出研究室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研究範圍,組織和人員配備,以及技術人員的培養。1959年1月,林業廳成立林業科學研究所,傅煥光任副所長,即組織安徽省林業科技人員制訂《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林業》 (草案)。這一草案對安徽省的林業科學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1963年後,傅煥光為了搞好林科所的建設,積極向省政府反映情況,請求撥給經費和土地,解決了林科所土地和房建問題,並從有關單位調來數十名專業幹部,加強了科研機構及隊伍,使該所出現了繁榮景象。
50年代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擬與安徽省林業廳合作,在黃山建立一個樹木園。黃山位於中國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樹木種類豐富;峰嶺重疊,峽谷縱橫,是華東高山(海拔1800米),有明顯的垂直植被帶譜,是難得的樹木園地點。黃山風景雄偉秀麗,奇松怪石,溫泉雲海聞名天下,建立樹木園將為名山增添科學內容。當時傅煥光已年近古稀,親自陪同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克俠和幾名年輕的科技人員,翻山越嶺選定樹木園園址和分區的具體位置。當時,安徽省林科所設於黃山,在困難時期,傅煥光長期住在黃山林校,生活十分困難,一直為發展安徽省的林業科學研究盡心盡力。在他逝世前兩年,當時因“文化大革命”原因尚未恢復工作,但他仍為林科所的建設與發展而操心。1970年1月,他給當時的領導機構寫信,衷心地提出了他對林業科研工作的看法和意見,表現了老一輩專家對林業事業奮鬥到底的精神。
主要論著
1 傅煥光.提倡造林以弭蘇省水災.森林,1921,1(4):17―22
2 傅煥光.推廣蘇省林業之商榷.森林,1922,2(4):19―25
3 傅煥光.總理陵園小志.南京,1934.
4 傅煥光.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南京,1934.
5 傅煥光.水土保持與水土保持事業.農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1945.
6 傅煥光.淮北石灰岩山區樹種初步觀察.安徽林業,1956.
7 傅煥光,於光明.栓皮櫟栽培與利用.北京.林業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