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渡風景名勝區

北京十渡風景名勝區

北京十渡風景名勝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西南,是中國北方唯一一處大規模喀斯特岩溶地貌。十渡風景區是中國國家AAAA景區和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9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並授牌。公園的申報成功,為北京增加了一處以自然景觀為主的科技型世界地質公園,也使北京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共有八個園區,其中十渡為八個園區的核心園區——十渡園區。十渡風景區是大清河支流拒馬河切割太行山脈北端而形成的一條河谷,全程約20公里。由於在歷史上這條河谷中一共有十個渡過拒馬河的擺渡渡口,故而得名“十渡”。現在公路已經修入河谷,這十處渡口早已改建為漫水橋沒有真正的渡口了,但是十渡的名字卻一直沿用至今。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十渡十渡
古代的拒馬河水很大,河上不能架橋,每拐一個大彎進一個村莊就有一個渡口,在一渡至十渡20千米內共有10個彎,也就有10個渡口,十渡也就由此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就與佛教有關,“十渡”是佛教的“十方世界,普渡眾生”的簡稱。十方世界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什麼十渡的一至五渡沒有叫“渡”,而從六渡開始才叫“渡”呢,因為佛教的信徒要做到五戒(亦稱五關)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過了這五關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關上)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從生死彼岸到達涅槃彼岸的六種途徑。這六種途徑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把有緣,應該得度的眾生,統統度化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圓果滿的象徵。

地理位置

十渡十渡
十渡風景名勝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西南和河北省接壤,地處太行山北段余脈東北側、華北平原西北山區,距市區80千米。從地理位置上講,處於北緯39度5——39度6與115度3——115度8之間。
十渡風景名勝區景區實用面積301平方千米,是北京市最大的自然風景區(長寬距離)。東起一渡村,西至大沙地,北到三清洞,南至高粱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最寬處25公里。
景區海拔最高點大窪尖1210.8米,次高點牛角山1176.94米,最低點是張坊84.2米。十渡鎮最低點是五渡,海拔135米。

自然環境

氣候

十渡十渡
十渡風景名勝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1.2度,年平均降水量687.5毫米。這裡氣候宜人,水質良好,由於拒馬河穿境而過,所以空氣相對濕度大,大氣質量優良,空氣品質數一級標準。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倉、自然空調”之稱。
由於遠離縣城,沒有任何工礦企業的污染。空氣、水源質量良好。地理位置極佳。在北京西南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山清水秀的十渡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生物資源豐富,植被的覆蓋率達82%,是一個遊人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演變

十渡十渡
大約在18.5-10.5億年期間,在地質上稱為中元古代,本區當時為強烈沉降帶,是廣闊的海洋環境。
在18.5-17億年前乏為長城期,本區為燕遼裂陷海,本區主要沉積岩石為石英砂岩、頁岩、白雲質灰岩等。大約在17-14億年前,稱為南口期。海洋進一步擴大加深。燕遼列陷海變為燕遼海、本區主要出淺海石英砂岩、矽質白雲岩,燧石團塊,燧石條帶白雲岩,含錳灰岩等,即本區北部的高於莊組、大虹峪組。
大約在14-10.5億年前,稱為薊縣期,七區仍為廣闊的燕遼海,沉積形成了巨厚碳酸鹽岩,如在石門村附近採石廠的紫紅色岩石為白雲質泥及鈣質頁岩,當時為淺海近岸環境,這套岩石形成年代大約距今14-13億年之間又稱為楊莊組質岩。
大約在10.5-8.5億年之間稱為青白口期,這一時期海水變淺,原來的燕遼海變為燕遼陸表淺海,本區沉積岩石為砂頁岩及板狀泥質白雲岩。
大約在距今8.5億年之後開始了地質歷史上有名中的加里東運動階段,地殼抬生,隆起,並有斷裂發生。
大約在距今8.5-5.7億年前,中國南方為海相沉積,稱為震旦系,而北方包括本區在內已上升為陸,停止沉積。
大約距今5.7-5.1億年前,為地質上的寒武紀,本區再度下沉為海,其中5.7億-5.5億年前為華北古陸,5.5億-5.4億年前為華北陸表海,5.4億-5.1億為濱淺海環境,這一時期沉積形成豹皮狀灰岩,鮞狀灰岩,竹葉狀灰岩,白雲質灰岩。
大約在距今5.1-4.39億年前為奧陶紀,在距今5.1-4億年之間本區海洋擴大加深,多形成厚層狀石灰岩。
大約從距今4億年-3.5億年之間本區上升為陸,即當時的華北古陸。缺失上奧陶(4億-4.39億),志留紀(4.39-4.09)泥盆紀(4.09-3.62億年)及下石灰紀(3.60-3.50億)。
大約距今3.50億年-3.26億年,本區為早石灰紀,華北準平原,3.26-2.9億年為中上石灰系,本區為華北北緣高地,海陸互動相,含煤碎屑堆積,煤層為本溪組和太原組(本區北部堂上,四馬台村,史家營一帶)。
大約從2.9億-2.5億年本區為二疊紀,其中2.9-2.8億年為早二疊紀,沉積砂頁岩含煤係為山西組煤層,2.7-2.5億年為近泥沙質沉積含煤系(上盒子組,下盒子組等)。
大約2.5-2.08億年前,本區再度隆起,地層缺失,當時為三疊紀。大約從距今2.08-1.35億年本區為侏羅紀,本區以砂礫岩沉積和火山岩為主,這時大量火山噴發,形成玄武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如百花山的火山岩。
大約距今1.35億-0.65億年之間白堊紀,本區在山前坨里一帶有礫岩和砂頁岩堆積。
距今6500萬年以來為新生代,其中6500萬年-240萬年之間為第三紀,240萬年-1萬年為第四紀,1萬年至今為全新世。

生物

這裡各種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市級野生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十渡山清水秀,西南各谷溝的山嶺區都有較好的原始次生林,有珍貴的野生獼猴桃和野葡萄。主要樹種有榆樹、山楊、山柳、青檀樹等,還有五角楓、橡樹、桑樹、國槐、柏樹等十幾科二級名木名樹。另外,還有霸王草、野葡萄等上百種可食用野菜及遠志、柴胡、黃芩、沙參、知母等百種名貴藥材。拒馬河中有古老魚種和繁多的水生動植物,細鱗產頜魚是古魚類活化石。有山羊、野兔、狍子、狐狸、獾、野雞、蛇、蠍子等多種野生動物,褐馬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還有水獺、中華鱉等國家級保護動物。

山水

它的山體是太行山脈北段中最高、最陡峭、也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峰林大峽谷。
十渡風景名勝區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拒馬河,它像一條蜿蜒的玉帶,又似一條銀白的蛟龍。關於拒馬河的源頭,《水經註疏》十二卷這樣記載:“拒馬水原名淶水,有二源,具發淶山,一出廣昌縣東泰山廟前古塔下:一出縣南七山下,至城東南匯合。拒馬河水質清澈,透明見底。河道九曲十八彎,素常平靜溫和,涓涓流淌。
拒馬河的形成,它來自於太行山深處,流經於太行山,由於源頭水量很小,稍大於小溪。但是,拒馬河兩岸沿途各處溝谷都有泉水流入拒馬河,匯集而成一條大河。拒馬河的流向。源頭在河北省淶源縣境內,自上而下,順勢於太行山山脈大峽谷中,自西向東,流經十渡,從一渡到華北平原,水量少時入白洋淀,水量大時入渤海。拒馬河是華北地區唯一沒有被污染的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