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頭苦蕒

多頭苦蕒

多頭苦蕒,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多頭苦蕒 Cass.的全草。分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外用消炎退腫。常用於肺熱喉痛,腹痛,痞塊,闌尾炎;外用治疔瘡腫毒,乳癰,目赤腫痛,皮膚風疹,跌打損傷等。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甘,性涼。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外用消炎退腫。

主治

肺熱喉痛,腹痛,痞塊,闌尾炎;外用治疔瘡腫毒,乳癰,目赤腫痛,皮膚風疹,跌打損傷等。

用法用量

9-15g,鮮品30-4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無毛,基生葉條狀披針形,長8-22cm,寬6-13mm,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柄,全緣,稀羽狀分裂;莖生葉橢圓狀披針形,抱莖。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或近傘房狀,具細梗;總苞長6-8mm;外層總苞小,卵形,內層總苞片8,卵狀披針形,長5-8mm;舌狀花黃色,長8-9mm,先端5齒裂。瘦果成熟時黃棕色,紡錘形,長3-4mm,具翅棱,先端有短尖頭,喙長約1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旱地或荒坡灌叢中。分布於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全草長15-30cm。完整基生葉片展平後呈線狀披針形,長8-20cm,寬5-13cm,邊緣全緣或具短尖齒,稀羽狀分裂;莖生葉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5cm,寬7-14mm;果有翅棱,喙長約1mm。氣微,味苦。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於喉痛、腹痛、風疹、闌尾炎。外用於無名腫毒、乳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