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藏雪雞額部及眼先皮淡黃色,頦、耳羽後部、喉及上胸均為白色,頭和頸的餘部深灰色。上背與頸的交接處有一道寬闊的皮黃色帶斑,大致同胸部的一條雜有灰色的帶斑相連,其上布滿灰色或黑灰色粉狀細點,背部帶斑的粉點更為密集。背灰褐色,滿布皮黃色粉斑,腰和尾羽近棕色,亦具粉斑。翅覆羽與背同色,但具棕白色,寬的羽緣,初級飛羽灰褐色,次級飛羽具白色寬邊,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中部及兩脅近白色,羽緣黑色,形成顯著的縱紋。
雄性成鳥前額、眼先及耳羽較小。土棕色,眼先棕色比較深,背和腰土棕色,上背棕色較淡,成一淡色環帶,下達至胸側,尾上覆羽灰棕,尾羽深棕,均略綴以黑色斑點,兩翅的覆羽與背同,但各羽兩側緣部白或棕白、形成顯著的縱紋。初級飛羽和覆棕褐色,飛羽外翈部邊緣和覆羽外翈均雜以黑褐色蟲蠹狀點斑,各羽端部有白緣,向外至外翈幾全變白,成一大白斑,頦、喉及前頸均白色,頦帶土棕,前頸有一灰褐色帶環,上胸與背同,亦形成帶環狀,下胸以下為乳白色,羽毛兩邊黑色,因而使胸與腹均呈白色而具黑紋,尾下覆羽白,內翈略黑。雌性成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跗蹠無距。
幼鳥上體與成鳥相似,眉以下稍沾棕,喉為沾土棕的白色,後胸以下為沾黃的白色,兩脅個別羽毛一邊具黑色縱紋。藏雪雞虹膜褐色到紅褐色,嘴角紫色,基部以及掩蓋鼻孔之臘膜為橙紅色,眼圍和眼瞼石板藍色,跗跖與距暗橙紅色或深紅色。虹膜深褐色;鳥喙黃色;腳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500-1755g,♀1170-1600g;體長♂490-570mm,♀510-638mm;嘴峰♂29.7-32.0mm,♀28.7mm;翅♂265-283mm,♀250-270mm;尾♂163-174mm,♀160-176mm;跗蹠♂60.3-61m9m,♀58.7-59.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藏雪雞一般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至6000米左右的森林上線至雪線之間的高山灌叢、苔原和裸岩地帶,靠近分布區邊緣的種群冬季可以下降到2000米,甚至1200-1500米處越冬。有季節性垂直遷移性。常在裸露岩石的稀疏灌叢和高山苔原草甸等處活動,也常在雪線附近覓食。從不進入森林和厚密的大片灌叢地區。屬於高山種類,出沒在終年積雪、人跡罕見的高山裸岩地帶,與高山植物雪蓮相伴,是高山動物的代表種類。
生活習性
喜愛結群,多呈3-5隻的小群活動。在密度高的地區,可以見到10-20隻,甚至多達近百隻的大群。白天活動,從天明一直到黃昏,常從山腰向上行走覓食,直到山頂。中午前後在岩石旁休息,梳理羽毛。性情膽怯而機警,很遠發現危險就立即逃離。翅強,善飛,但在遇敵害時往往奔走逃避,不得已時才鼓翼起飛,逃跑時,搖搖擺擺,略似雁行走姿勢,尾特別直,顯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覓食時不設“崗哨”,但在白天休息時,則由老鳥站高的岩石上“放哨”,發現敵害就發出長而大的鳴叫聲。
藏雪雞善於行走和滑翔,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在積雪三十厘米的地帶與盤羊、岩羊等高山有蹄類動物混雜活動,翻食野羊踏過的路徑下的植物,啄食植物的球莖、塊根、草葉和小動物等,有時下到牧民帳篷附近覓食。夜幕降臨,它們便隱身岩石底下過夜。由於其自身的保護色,遇有危險時原地伏身不動,很難被發現。在山坡岩石上奔走時非常靈活。飛行和滑翔的能力也較強,飛行沉重而急速,能從一個山頭飛到另一個山頭,或連續飛過幾個山頭,飛行時常伴隨著“嘎,嘎”的叫聲。繁殖鳥日夜重複嘶叫,聲似gu-gu-gu-gu。
藏雪雞的食性以植物性由主,偶亦啄食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食物包括莎草、針茅、藏玄參、早熟禾、雪蓮、珠芽蓼、蒲公英、異燕麥等高山植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塔吉克斯坦。藏雪雞在中國西藏各個地區均有廣泛分布,在青藏高原周圍的新疆、甘肅、青海、四川高山地區也有分布,但數量非常稀少。
繁殖方式
每年4-5月間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變得極為活躍,頻頻發出急速、高亢的求偶鳴叫,並伴隨有撲撲的振翅聲,尤以清晨頻繁。群體也逐漸分散、配對。配偶為單配製,雄鳥為了爭奪領域和配偶,常在岩石上相互啄斗,以胸相撞,直到將另一方擊敗。求偶時雄鳥的身體前傾,尾上翹並呈扇形展開,頸朝前伸,追逐雌鳥。交尾後開始築巢,巢很隱蔽,置於裸岩裂縫的草叢中,峭壁岩石下的石縫、洞穴中,很簡陋,呈盤狀,內鋪乾草、苔蘚、獸毛和自身腹羽。巢邊有灌木、雜草叢遮蔽。巢甚簡陋,裡面僅墊有少許乾草、羊毛和羽毛等。巢的大小為直徑40-47厘米,深8-10厘米。
每窩產卵4-7枚,最高可達13枚,每1-2天產一卵,10-15天產齊,產齊後才開始孵卵。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灰褐色、淡黃白色、橄欖褐色和皮黃色等,上面布有土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尖端較多,鈍端較為稀少。卵的平均大小為57.4-68×40.3-45毫米,平均重量為52.3-56.4克。
孵卵過程全由雌鳥承擔,雄鳥則在巢區內警戒和護衛,當有來犯者時,雄鳥不斷高聲鳴叫,引誘來犯者離開巢區。雌鳥除每天外出一次,覓食約半小時外,其餘時間均在巢中孵化。藏雪雞在不同的地區孵化期的長短有所不同,在西藏為27天,在新疆為26天,在甘肅則為19-22天。
最早在6月初就有雛鳥孵出。剛孵出時體重為75克,全身披有黑麻黃色的絨羽,嘴黑色,腿淡黃色。出殼後1天即可在地上行走,第3天就能隨雌鳥覓食,晚上隨親鳥在避風處過夜,出殼2周以後就可以飛行了。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藏雪雞藏南亞種 | Tetraogallus tibetanus aquilonifer | R. Meinertzhagen & A. Meinertzhagen, 1926 |
2 | 藏雪雞四川亞種 | Tetraogallus tibetanus henrici | Oustalet, 1892 |
3 | 藏雪雞青海亞種 | Tetraogallus tibetanus przewalskii | Bianchi, 1907 |
4 | 藏雪雞指名亞種 | Tetraogallus tibetanus tibetanus | Gould, 1854 |
5 | 藏雪雞北疆亞種 | Tetraogallus tibetanus tschimenensis | Sushkin, 1926 |
6 | 藏雪雞雲南亞種 | Tetraogallustibetanus yunnanensis | Yang & Xu, 1987 |
種群現狀
在西藏總數約有20萬隻,最高密度為每公頃0.06隻左右;在青海的總數更是多達100多萬隻,典型棲息地的密度為每公頃0.27隻;而新疆南部、四川西部等地的密度略低,為每公頃0.01隻左右。20世紀70年代以來,藏雪雞的數量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交通發達和人口較多的地區。
藏雪雞的主要天敵:猞猁、狐、雕、禿鷲,以及持搶盜獵者。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藏雪雞肉滋補強壯、鎮靜解毒,因此被利用。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 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