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出《素問·宣明五氣篇》。多因鬥毆、扭挫等引起。證見傷後局部腫脹疼痛,色呈青紫,甚則關節功能障礙,屈伸不利。包括古文獻之筋斷、筋走、筋翻、筋轉、筋強等症。治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為要,內服可用舒筋散,或疼痛嚴重者給予雲南白藥、止痛之劑。重在外治,可選海桐皮煎湯溫洗,並可用針灸、按摩、拔火罐、水療、蠟療等物理療法,局部自我之功能鍛鍊亦屬重要。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傷筋”這一辭彙,有時醫生也常常告訴我們“傷筋”了,但具體是怎么回事卻說不清楚;還有些人認為傷筋是運動員才有的情況,一般人不會發生的。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傷筋與我們大家息息相關,如某天下樓梯不小心崴了腳脖子,那也叫傷筋。因此,了解傷筋是怎么回事和如何預防及正確處理傷筋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表現
傷筋的整個過程如下:早期症狀為疼痛劇烈,局部迅速腫脹,在2~3天內瘀聚凝結,功能障礙。受傷3~4天后為中期,此時瘀血漸化,腫脹開始消退,瘀斑轉為青紫,皮膚溫熱,疼痛漸減。受傷2周后為後期,這時瘀腫大部分消退,瘀斑轉為黃褐色,疼痛不明顯,功能輕度障礙,此種殘餘症狀,經3~5周消失,功能可恢復。
中醫解析
傷筋是一個中醫辭彙,中醫把除骨骼以外的軟組織都稱作“筋”。其實多數的骨傷都合併有筋傷,也就是說,四肢和軀幹部位的軟組織損傷統稱為“筋傷”,俗稱“傷筋”。依據時間的長短,傷筋又分為急性傷筋和慢性傷筋。一般傷後二周內稱為急性傷筋;慢性傷筋一般指急性期失治或治療不徹底,造成局部隱疼或酸痛、功能障礙,常隨勞累及受涼後加重,往往可反覆發作。
主要症狀
1、新傷。局部疼痛及壓痛明顯,凡引起筋肉牽張的動作(主動或被動),均可加重疼痛。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腫脹或瘀斑,如發生筋肉撕裂傷時,可出現較大血腫或有關節不穩定現象,甚至出現異常活動。肢體活動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礙。
2、陳舊傷。常為鈍性疼痛,或作某一動作時方引起疼痛。壓痛輕,無腫脹或微腫或傍晚腫脹早上消退,可有筋肉萎縮、變硬,關節活動不利或關節鬆弛無力。
3、勞損。常多為鈍性疼痛、脹痛或酸痛,壓痛範圍廣泛,難以指出痛的集中點,常可於活動後減輕疼痛,但活動過多則可加重疼痛,或晨起疼痛較輕,而到了晚上疼痛則加重。局部筋肉可有腫脹、強硬、或呈索條樣變,亦可有肌肉萎縮無力,功能活動可有不同程度障礙。病人每逢陰雨天症狀加重,不少病人對天氣變化有預感。
診斷要點
1、詳詢受傷時間、原因和受傷情況,是否為擠壓傷,傷後有無尿閉、尿少及血尿;曾接受過何種治療,療效如何。
2、注意有無休克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損傷,有無擠壓綜合徵(以肢體或軀幹腫脹、肌紅蛋白尿及高血鉀等為特點的急性腎功能衰竭)。
3、詳查受傷部位,注意創口的大小、形狀、出血情況、受傷程度及範圍,皮膚有無瘀斑、水皰,皮溫有無改變,指(趾)端循環情況,肌肉有無缺血性壞死,傷肢是否腫脹、皮膚緊張和發硬、能否活動,有無感覺障礙。
4、嚴重創傷(包括擠壓傷)或全身症狀嚴重者,應每日查血、尿常規,記錄尿量,必要時作血、尿生化檢驗(包括肌紅蛋白)、心電圖及腎功能等。
治療
損傷早期不要熱敷和按摩。急性損傷後,有人立即對局部採用熱敷、按摩,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這樣會加重損傷和出血。24小時以後,損傷組織開始修復,才可採用熱敷和按摩,這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組織的修復和代謝產物及淤血的吸收,促進癒合。
採取綜合措施治療。如運動療法、理療、針灸、推拿中選擇1—2項,配合中、西藥治療,使損傷儘快盡好地康復,使病人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外敷法
初期:用冰塊裝入塑膠袋內置於傷處冷敷之。使其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降低組織溫度,抑制神經感覺,有止血、退熱、鎮痛、麻醉、防腫作用。若現場無法獲得冰塊等冷凍劑,就應馬上加壓包紮,使其避免出血或滲出,較為妥當。待24~48小時之後再行熱療或其他方法治療。
中、後期:將毛巾浸透熱水或熱水袋放在傷處。涼後立即更換,每次敷30分鐘,每天1~2次。以促進毛細血管擴張、開放,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和新陳代謝,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腫脹消退。不正確的處理如早期熱敷、按摩常常使出血不止,腫脹加重,在前臂、小腿等處,嚴重時會導致截肢的危險。
四肢受傷後應局部墊枕以抬高患肢,腰背扭傷宜臥硬板床休息。注意保護損傷部位,防止再次受傷。筋若有斷裂現象,可用粘膏或彈性繃帶等固定,以增強其穩固性,限制肌肉、韌帶超常範圍活動,使傷部組織能夠得到適當休息,利於損傷的癒合。
手法治療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記載,按摩法和推拿法是治療傷筋的主要手法。治療傷筋手法一般以按、摩、推、拿四法為主,並輔以揉、捏、擦、滾等手法,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還可選用拔伸牽引、屈曲按壓、顫抖搖晃、鏇轉斜搬等手法(具體手法,因篇輻所限,另撰人介紹),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松解粘連、軟化瘢痕等。
藥物療法
外用藥物初期及中期和後期。初期及中期,宜祛瘀消腫,理氣止痛。常用祛瘀止痛藥膏等敷之。如紅熱較明顯,宜消瘀清熱,解毒退腫。常敷四黃散、清營退腫膏等。症狀較輕者,可搽等以舒筋活血。後期,以活血止痛為主。
一般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酊劑,局部可用傷濕止痛膏貼上,較重的損傷如果皮膚完整,可用
雲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並包紮,隔日換藥1次,每日2~3次,加理療。如果皮膚有破損不宜局部外用藥物,特別是中藥外敷等,應該及時就醫,去醫院處理。後期以活血止痛為主。
內服藥物傷筋初期腫痛劇烈時,宜散瘀止痛。可服雲南白藥膠囊(2片/次、3次/日)、七厘散等。中期,宜舒筋活血。可服舒筋湯,舒筋活血湯等。後期或陳傷,常兼夾風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動功能障礙,宜養血和絡,祛風宣痹。常服小活絡丹、補腎壯筋湯等。
經過上述處理,一般2~3天疼痛減輕,一周后基本痊癒。
中醫處方
傷筋初期腫痛劇烈時,宜散瘀止痛。可服雲南白藥(成藥)、七厘散等。中期,宜舒筋活血。可服舒筋湯,舒筋活血湯等。後期,常兼夾風寒外邪、局部疼痛乏力,活動功能障礙,宜養血和絡,祛風宣痹。常服小活絡丹、補腎壯筋湯等。
傷筋常用藥方(成藥,藥店有售,故略)
1、消瘀止痛藥膏出典:《中醫傷科學講義·經驗方》
處方:木瓜60克,梔子30克,大黃150克,蒲公英60克,地鱉蟲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制用法:共研細末,飴糖或凡士林調敷。
2、四黃散出典:《證治準繩》。
處方:黃連1份,黃柏3份,大黃3份,黃芩3份。制用法:共研細末,以水蜜調敷或用凡士林調製成膏外敷。
3、清營退腫膏出典:《中醫傷科學講義·經驗方》。
處方:大黃2份,芙蓉2份,黃芩1份,黃柏1份,花粉1份,滑石1份,東丹1份,凡士林適量。制用法:共研細末,凡士林調煮成膏外敷。
4、八仙消遙湯出典:《醫宗金鑒》。
處方:防風3克,荊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當歸6克,蒼朮10克,丹皮10克,川椒10克,苦參15克,黃柏6克。制用法:煎水熏洗患處。
5、海桐皮湯出典:《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制用法:共為細末,布袋裝,煎水熏洗患處。亦可內服。
6、七厘散出典:《良方集腋》
處方:血竭30克,麝香0·36克,冰片0·36克,乳香4·5克,沒藥4·5克,紅花4·5克,硃砂3·6克,兒茶7·2克。制用法:共研極細末,每服0·2克,日服1—2次,米酒調服或酒調敷患處。
7、舒筋湯出典:《外傷科學·經驗方》。
處方:當歸10克,白芍10克,薑黃6克,寬筋藤15克,松節6克,海桐皮12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續斷10克,甘草6克。制用法:水煎服。
8、舒筋活血湯出典:《傷科補要》。
處方:羌活6克,防風9克,荊芥6克,獨活9克,當歸12克,續斷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紅花6克,枳殼6克。制用法:水煎服。
9、小活絡丹出典:《和劑局方》。
處方:制南星3份,制川烏3份,制草鳥3份,地龍3份,乳香1份,沒藥1份,蜜糖適量。制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一丸,每日服1—2次。
10、補腎壯筋湯出典:《傷科補要》。
處方:熟地黃12克,當歸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續斷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制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預防措施
防止傷筋要注意幾個問題:
1、在做運動和體力活動前要做肢體軀幹肌肉關節的準備活動。
2、加強體育鍛鍊,增強肌肉的力量和關節的穩定性。
3、老年人不宜做快速的體位改變。
4、鍛鍊應循序漸進,不宜貿然行事,以防意外。
相關資料
基本信息
書 名: 傷筋
作者:武春發
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4月
ISBN: 9787530431207
開本: 16開
定價: 36.00 元
內容簡介
《傷筋》共分五大部分:即卷1為總論,其內容為手法、手技圖示,詳細介紹接骨、上骱、理筋手法的操作規範及要領和各部位(關節)的練功術式;卷2為骨折,以圖示例,使之易學、易懂、易練、易用;卷3為脫位·錯縫,介紹各部關節脫位及上骱之法;卷4為傷筋,內容豐富,其中有法,往往用之得心應手;卷5內傷雜病,在骨傷基本治法的基礎上,“博採眾法”之長。此書其本上體現了骨傷治法的全貌,是一部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大型骨傷治療手法圖譜。
此書旨在強調非手術療法,不見血療法,突出中醫骨傷科手法治療特色,法治療特色,以利於監床套用。在這裡作者引用我國老一輩骨科專家孟繼懋教授的一段話:“必須指出,大多數骨折如閉合復位方法可能獲得滿意的療效,用切開復位來治療也不能創造更優越的結果。切開復位手術還是有它一定的弱點,因為切開手術存在感染的機會,剝離骨膜影響局部的血運;同時骨折周圍血腫的去除都會影響骨痂的生長。在一個經驗較少的醫師手中,切開復位失敗的結果較閉合復位失敗的結果更要壞些。因此我們強調對於骨折的治療,一般外科醫師應認真鍛鍊和掌握閉合復位的技術,根據骨折治療的基本原則來處理大多數骨折,無原則地採用切復位術應予糾正。”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傷筋概論
第二章 頭部傷筋
第一節 頭部綜合手法
第二節 顳凳關節內紊亂
第三章 頸部傷筋
第一節 落枕
第二節 寰樞推錯縫傷筋
第三節 頸椎病
第四章 肩部傷筋
第一節 肩部扭挫傷
第二節 岡上肌腱炎
第三節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
第四節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滑脫
第五節 肩峰下滑囊炎
第六節 肩關節周圍炎
第五章 肘、前臂傷筋
第一節 肱骨外上髁炎
第二節 肱骨內上髁炎
第三節 尺骨鷹嘴滑囊炎
第四節 肘關節攣縮症
第五節 鏇後肌綜合徵
第六節 前臂伸肌腱周圍炎
第七節 下尺橈關節損傷
第六章 腕、手部傷筋
第一節 腕部扭傷
第二節 掌指關節扭傷
第三節 腕管綜合徵
第四節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第七章 胸背部傷筋
第一節 胸椎棘突炎
第二節 岔氣
第八章 腰部傷筋
第一節 腰肌勞損
第二節 急性腰部扭傷
第三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第四節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徵
第五節 骶髂關節扭傷
第六節 尾骶部挫傷
第七節 臀上皮神經炎
第九章 髖部傷筋
第一節 梨狀肌綜合徵
第二節 髖關節內收傷筋
第三節 髖關節外展傷筋
第四節 股四頭肌捩傷
第十章 膝關節傷筋
第一節 膝內側副韌帶損傷
第二節 外側副韌帶損傷
第三節 髕軟骨軟化症
第四節 膝關節脂肪墊肥厚症
第五節 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
第六節 膝關節外傷性粘連
第十一章 踝、足部傷筋
第一節 跟腱部損傷
第二節 外踝部軟組織損傷
第三節 內踝部傷筋
第四節 外側跗跖關節部傷筋
第五節 足舟骨周圍軟組織損傷
第六節 跗骨關節挫傷
第七節 踝部軟組織粘連
第八節 跟痛症
第九節 足趾部傷筋
……
相關詞條
運動系統疾病 | 現代醫學 | 人體器官 |
運動傷害 | 運動損傷 | 體育 |
運動 | 健康 | 奧運會 |
骨折 | 脫臼 | 扭傷 |
挫傷 | 腰椎間盤突出 | 中風 |
關節炎 | 運動疲勞 | 重力休克 |
肱骨外上髁炎 | 叉腰肌 | 滑囊炎 |
打封閉 | 十字韌帶 | 抽筋 |
肌肉拉傷 | 跟腱斷裂 | 跟腱炎 |
運動傷害
運動員在體育鍛鍊和競技比賽的時候,人體各部位很容易受傷,本詞條的任務通過編輯介紹運動員容易受傷的部位和應採取的預防措施,儘可能減少傷害事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