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余之後。由余,周攜王
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孫(另一說是晉國姬叔虞之後),祖上因政治避亂逃亡到西戎。後在西戎為官時奉命出使秦國,秦穆公嬴任見由余才德橫溢,遂用計留由余在秦國為臣,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占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繫,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歷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詳見史記·秦本記。由余死後,秦王為由余建墓三處,罷朝三日以念。
源流二
源於党項羌人,屬於漢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唐代遷至河西走廊和今寧夏西部;西夏時期,党項羌貴族和大戶分布在靈州和西涼府。《西夏書事》載:“(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涼府。蒙古主進兵攻西涼,宿衛官粘合重山執大旗指揮六軍,手中流矢,不稍動。守臣斡扎簀力屈,率父老啟門降。於是,搠羅、河羅等縣皆不守。”由於是“啟門降”,蒙古軍沒有對西涼府百姓進行大規模殺戮,居住在西涼的党項族大戶得以保全了家業。余(雨)闕的高祖父是“銑節”一族的首領,以族名為姓名,代代世襲。銑節家族生活在涼州南山,到余(雨)闕祖父時,蒙古軍隊擴充兵源,把西涼州的唐兀色目人編為軍戶,開撥內地同南宋作戰。余(雨)闕父親在戰爭中因功賜官,被元朝統治者賜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廬州駐守。生子五改漢姓余:闑、少剌八、供保、闕、福。第四子即忠宣闕公餘闕。沙喇藏卜即為合肥余氏追認始祖。另有蒙古鐵改余之說,但或許因歷史久遠,歷史不可查。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余之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余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余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伙等,其中以陝西漢中一帶秦姓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余氏、褒斜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余氏、俞氏、于氏、勝氏等。
⑵.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 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後多冠漢姓為余氏、玉氏、裕氏、于氏、婁氏等。
源流五
源於赤狄,傈僳族,羌族,鮮卑族,古氐族,畲族,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他原先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鹹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後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
北方此際戰火連綿,社會動盪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沖,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晉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餘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餘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稱。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餘姓將佐隨往並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賢院學士余欽。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後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還有餘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後不久余淵海次子余鹹徙居湖南長沙,三子余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余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
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餘姓也得以繁衍發展。清代,有餘姓自福建省遷至台灣,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領余日清。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會城市薩克拉門托市市長余福慶(兩次連任)。
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雲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占全國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盞縣)。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晉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帶。
武威郡:河西武威(今甘肅武威)。元末死節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謚忠宣余闕公世居地。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余氏望祖元余闕謚“忠宣”。
清嚴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朝時期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後,封天錫為奉化郡公,他逝世後諡號“忠惠”。
八賢堂:北宋仁宗時余靖,曲江人(今廣東曲江),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聖年間,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氏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跡津津樂道。
四諫堂:余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世稱"四諫"。皇祐間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廣州10年,勤政廉潔,歸時不帶南海一草一木,廣州建"八賢堂",靖為八賢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書。余氏四諫堂、八賢堂即由此而來。
其餘有紹賢堂,培元堂,端本堂,敬義堂,敦睦堂,親睦堂,敦本堂,白華堂,風采堂,永言堂,豐樂堂...等。(詳見百度文庫余姓來源)
家譜
浙江仙居樂安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浙江黃岩蘆洋余氏宗譜稿,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稿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
安徽余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第十二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卷,(清)余克制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郡余氏家譜,(民國)余日院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卷。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安徽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清)余家修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石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歙縣藍田余氏統宗世譜,(清)余天柱編,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歙縣余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首。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安徽舒城龍舒余氏宗譜十二卷,(清)余紹瑞、余恩聰等續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缺第一~四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福建建陽書林余氏重修宗譜不分卷,(清)余振豪等修傳鈔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新安堂刊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福建安溪余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婦婺源長溪余氏正譜兩卷,(清)余章耀等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江西婺源長溪余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余有橫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寶善堂活字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檔案館。
江西黎川宏村西山余氏族譜八卷,(民國)余會元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黎川縣宏村鄉余家排。
江西銅鼓余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銅鼓帶溪高嶺村榧子洞。
湖北余氏宗譜不分卷,(清)余崇福撰,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當陽縣檔案館。
湖北武漢丹徒余氏宗譜不分卷,(民國)余毓溥編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余氏宗譜十卷,(民國)余仲明、余朗卿續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綠化鄉周山村。
湖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民國)余希純等續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余集鄉余集村。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清)余□□撰,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六冊、第一卷、第五~十卷、第十二~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余駿勛編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余氏宗譜,(民國)余宗全、余正財等纂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九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南中湘余氏延堂三修族譜十卷,(清)余發初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延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寧鄉余氏四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國)余品香、余和生修,余雲樵、余劍龍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新安堂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十八~二十一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余氏宗譜一百一十八卷,(清)余昌祖、余作誥纂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下冊、第一百十卷、第一百十二卷、第一百十四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余氏七修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覽渡余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八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漢壽余氏續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餘烈炳、余謨智等修,餘烈汝、余謨福纂,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十五卷、第十九~二十一卷、卷末。現被收藏在湖南圖省書館。
廣東余氏族譜三十卷,(清)余振新、餘澤探等編,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紹賢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中山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乳源余氏族譜十卷,(清)余衍箕、余大林等台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凌雲書院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福建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清)余國綱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手抄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重慶長壽余氏族譜一卷,(民國)余肅宇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長壽區沙石鄉場上村、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鄉先桂村。
四川榮縣余氏族譜四卷,(民國)余懋昭、余錫朋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瀘縣余氏族譜不分卷,(民國)余隆起、餘明暉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合江余氏族譜,(清)余觀和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合江縣焦灘鄉老瀘村柿子林(今僅存一卷)。
四川內江余氏族譜一卷,(民國)余楊亭續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內江縣朝陽山鄉。
余氏族譜六卷,(清)余衍爻等纂修,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雲和縣文物管理局(今僅存六冊)。
余氏族譜二十卷,(清)余桂芬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907年)步雲閣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余氏宗譜十八卷,(清)余復魁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忠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埠川余氏新纂宗乘五卷,(清)余有伶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邊田余氏重修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余傅思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余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有三部)。
余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四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貴源余氏支譜,(民國)余士勤撰。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普五卷,(明)余璦纂修,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余氏族譜三卷,(清)余之纂修,清康熙年間維新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余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余章乾、余德淇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余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民國)餘光紋修,李向榮纂,石聘玉編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余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四~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峰北余氏宗譜一卷,(民國)鄭敬之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長興麻園余氏宗譜十二卷,(民國)余樹南主修,余福豪協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致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鄉。
浙江紹興鹹歡河沿余氏家譜一卷,(清)余嘉福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紹興鹹歡河沿余氏家譜一卷,(民國)余嘉福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敬義堂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龍游高階余氏宗譜六卷,(清)余天燦、余瑞旭等續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龍游高階余氏家譜譜目錄序例,(民國)余紹宋纂,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常山定陽黃崗余氏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黃崗村。
浙江常山蘿蔓塘余氏宗譜兩卷,(民國)徐燮續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獅子口鄉塘底村(共四部)。
安徽徽州臨淮余氏宗譜,(民國)余學湘等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淳安瑤坡余氏宗譜,(清)余佩銓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平江碧潭余氏族譜,(民國)余鯤等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常州毗陵余氏族譜,(清)余升初初稿,余斯浩、余鼎勛續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二十二卷,首卷分上中下冊,著者待考,民國戊寅年(公元1926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碧潭碧潭余氏族譜二十四卷,首十二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缺第七卷,另附之公案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余氏族譜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4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平江余氏四修族譜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冊,(民國)余榮晃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字輩
安徽省金寨大別山余氏字輩:從文秉道 嗣述維新 成家顯煥 善慶長守 輔仁遠紹 福華恆厚
四川遂寧橫山字派 | 猷洪漢君鼎 水木日正長 人文金玉勝 龍鳳啟聯芳 祖德培忠厚 詩道乃大光 承先永載福 世代慶榮昌 |
琛下木瓜志仲派 | 修齊啟平治立志效忠良積善天加慶登庸永顯揚 |
琛下木瓜以仲派 | 仁義禮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啟述先謨 |
琛下碧潭派 | 宗祖文明遠詩書正象賢聖朝資輔翊榮貴永欽傅 |
琛下虹橋派 | 得勝回朝日功成可遠揚新安存志大善慶自天長 |
權下讓公木公派 | 世大興發祥永遠啟文明才華光上國福祿自天申 |
碧潭余氏另支字輩 | 宗祖文明遠澤政本家修賢能崇德教經學紹先猷 |
安徽六合余氏字輩 | 隆慶康賢培寬振泰信壽品寧 |
江西婺源、湖北英山余氏字輩 | 九文有道延良善維時思永承敬修昭盛德家運兆方興 |
安徽岳西縣余姓字輩 | 士應宏昌運賢良永錫芳育英崇 |
四川內江余字輩 | 量思達先元,學世能常仲,朝廷禮讓謙,科里贊坤乾 |
重慶市雲陽縣龍角鎮 啟文永庭 振興家邦 世代榮昌 長華吉祥
湖北省安陸市趙棚鎮楊興村周余沖余家灣 應啟祖光德 正新厚世仁
安徽金寨余姓輩分 光大登之道在明德新良善開科第敦本世源
安徽太湖、宿松余字輩:大福聰名道 仲彥子萬紹 廣尚志正啟 文德盛邦朝 承家傳世澤 嗣業允常昭 賢良應景運 達顯慶崇高
安徽省壽縣余氏(新安郡 靜勝堂)字輩(十一世至五十八世):尚德崇仁本支益茂 承先紹祖 世緒鴻昌 長傳勛典作善永祥 家聲克振 華國賢良 元澤紀兆 景明耀光 延厚吉慶 浩學同康
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玉蘭村字輩(前八輩):聖大光明 祖兆吉祥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白竹坪村字輩:世大光明吉 永正朝庭宮 威武長悠遠 富貴振家風。
名人
余善(東越).余祭(春秋吳國).余眛(春秋吳國)
余昭元(晉).余良(唐).余懃(唐)
余深(北宋).余端禮(南宋)余齊民(南朝宋)
余天錫(北宋)余靖(北宋).余玠(南宋)
余復(南宋)余闕(元)余有丁(明)
余繼登(明)余煌(明)余祥(明).
餘子俊(明)余象斗(明)余應桂(明)
余曰德(明)余懋學(明).余懷(清).
余朝貴(清)余正健(清).余國柱(清).
余三勝.余紫雲.余叔岩(清)余甸(清).
余洪元(清末民初)余昭常(清末)余聯沅(晚清)
民國時期
余紀忠 .余日章(中國紅十字會早期創始人) .余光中(著名詩人,作家) . 余占鰲(少將)
余漢謀(一級上將)余伯泉(二級上將) 余程萬(中將)
余祿慶(中將)余俊賢(台灣時期監察院長)
余政憲(台灣時期內政部長)余井塘(部長)
余錦源(中將)余啟佑(民國少將)余仁美(部長)
餘輝庭(少將)余躍龍(少將)餘子武(少將)余連發(1947年生人,陳水扁時期授二級上將)
余家菊(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傳韜(生物化學家,教育家,教務次長).
余嘉錫(語言學家、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
余秋里(開國中將,國務院副總理,原總政治部主任) .
余立金(開國中將,原空軍政委).
余成斌(開國少 將).余述生(開國少將).
餘光茂(開國少將).余品軒(開國少將).
余非(開國少將).余洪遠(開國少將).
余潛(開國少將).餘明(開國少將)
余克勤(開國少將)余積德(開國少將)
余國禎(革命烈士)余少傑(革命烈士)
余貴(烈士,特等功,二級戰鬥英雄)
余天雲(紅軍高級指揮官,革命烈士,)余賁民(革命家,烈士)
余嗣貴(開國少將)餘光文(開國少將).
余致泉(開國少將).余洪信(少將).
余魯生(少將)余文洪(少將)余用哲(少將)
余起芬(少將)余高達(少將)余獻義(海軍少將).
余庭(少將).余公保(少將).余同傑(少將)
余愛水(空軍少將).余加剛(少將)余涵非(少將)
余放(原國安副部長).余欣榮(農業部副部長).余蔚平(財政部副部長).
余亞農(副省級).余修(副省級). 余滌清(副省級).
余瑞璜(副省級). 余活力(副省級).
余章林(湖北鹹寧人,原黑龍江紀委書記)
余夢倫(院士). 余永富(院士).余少華(院士)
余松烈(院士)余學清(院士,享副部級).
余國琮(兩院院士). 余寶笙(著名生物化學,教育,社會活動家)
余旭(女,烈士).余男(女,著名演員)
余秋雨(著名作家).余華(著名作家).
〖余姓四言通用聯〗
名高四諫;
道就腳踏車。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聯
靈鼉負閣;
釣魚列屯。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聯
尤溪余氏
余姓的入閩定居有來自不同時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漢武帝時期隨漢軍入閩鎮壓閩越王后裔叛亂的陝西、四川一帶餘姓將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餘烈入閩為官,其家屬隨遷定居建陽,後裔分遷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總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將士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定閩粵界一帶山民暴動,後定居於閩南、福州等地。另有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余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陽為縣令,後舉家定居於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鎮),其後裔分遷沿閩江各縣及福州等地。據考,入閩余姓大部分源於余姓發祥地泗州下邳。
據尤溪余姓各宗譜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於杉洋余姓世系。入閩始祖為唐開元間由泗州下邳入閩任建陽縣令的余青。其長子余煥於唐天寶三年由建陽遷古田縣杉洋鄉(今杉洋鄉杉洋村)定居立祠。余煥四世孫余錫於北宋初,由古田遷侯官縣興賢里定居。余錫之裔孫余廿四,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由侯官(今閩侯縣)入遷尤溪五十都定居,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載有明永樂間由大田廣平(時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橋鄉余姓,還有清嘉慶間由永春入尤的聯合鄉余姓。這是尤溪余姓的3個主要支系。還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縣內各村的余姓。
(一)由閩侯入尤定居
新陽鎮上井、龍益、林尾、文山,管前鎮管前、西溪口、南華、真地,西城鎮東村、湆頭,梅仙鎮梅營余姓
新陽鎮上井村余姓始祖余廿四,於後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縣入遷尤溪五十都萬人莊(今池田村所在地)謀生,於鹹平五年(1002年)定居於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後)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長子余卅一於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於上井村龍身侖,建祠堂曰“種德堂”;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鎮南華山(今南華村)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當時縣內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間析歸大田縣)萬宅村(今大田廣平鎮萬宅村)定居;四子余卅七分支五十都洋頭院後(今龍益村)定居,其後裔余原益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在龍益村立祠建“龍溪堂”。其後,有餘卅七後裔遷往鎮內瓷廠村楊厝寨、雙鯉村,還有城關鎮,以及西城鎮湆頭、東村等村定居。
新陽鎮林尾村余姓始祖余鴻倫為余廿四之十三世孫,約於明中葉由上井村入遷定居。其後又有餘卅一“種德堂”裔孫由上井遷至新陽鎮文山村,管前鎮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鎮麻洋、東村,梅仙鎮梅營等村定居。
管前鎮管前村余姓始祖余伯六為余卅一裔孫,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遷當時的三都館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後,有裔孫分支至南華村定居。
西城鎮鳳元村余姓始祖余富七,約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遷至當時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鎮鳳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後裔孫遷至湆頭村定居。
梅仙鎮小蕉、源湖、登第,聯合鄉嶺頭,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紹七,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孫,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萬宅(今大田縣廣平鎮萬宅村)坑嚨頭自然村,入遷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鎮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幾代後裔(名不詳)由董山遷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後裔(名不詳)於民國初(1913年左右)入遷十都源湖(今梅仙鎮源湖村)定居。
梅仙鎮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詳),為小蕉余姓後裔至登第入贅後定居。
聯合鄉嶺頭村余姓始祖(名不詳),於清順治間由梅營彭坑自然村入遷定居。
台溪鄉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為新陽鎮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約於元中期先由上井入遷坂面蔣坑村米蘿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後轉遷入福廷坑橫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傳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橋鄉坑頭村余姓始祖余鍾孫,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今大田縣廣平鎮)入遷二都梨樹坑頭(今坑頭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聯合鄉聯南村余姓始祖余長演(字光疇,號廷演),約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鄉(今桃城鎮洋上村)至聯合塔兜街做糕點生意謀生,後定居於聯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續(利房)、文福(貞房)。其後有裔孫分支定居聯東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鎮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遷定居於該村後岬自然村。入遷年代及源流具體地點不詳
全縣其他各鄉(鎮)均有數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數人至40餘之間。
(五)新陽鎮上井“種德堂”祖余姓遷移
新陽鎮上井村余卅一“種德堂”祖余姓,民國及以前各個時期有後裔分別遷往省內順昌縣、安溪縣、漳平市、仙遊縣,以及廣東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裔孫余作團於1950年遷往沙縣富口鎮岩地村定居;其後有餘時波、餘生森、餘生來等遷往沙縣富口鎮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遷往閩侯縣甘蔗鎮化龍村定居;余作煉退休定居廈門市;餘生初退休定居山東省濟南市,其長子餘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婁市、次子余捷旅居墨西哥。
(六)新陽鎮龍益“龍溪堂”祖余姓遷移
新陽鎮龍益村余卅七“龍溪堂”余姓裔孫有遷居於沙縣的。
(七)梅仙鎮小蕉村余姓遷移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裔孫,於民國時期有8戶遷往三明市定居,並有裔孫遷往邵武市定居。
尤溪縣名人
姓名 | 出生地 | 學歷、職務 | 任職時間 |
余瑄 | 尤溪縣 | 貢生崇明縣丞 | 明 |
余大器 | 尤溪縣 | 貢生 | 明 |
余辟 | 五十都上井村 | 特奏名進士,任南昌府太守 |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 |
余琮 | 五十都上井村 | 歲貢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
余向宸 | 五十都上井村 | 歲貢 | 清嘉慶間 |
余向陽 | 五十都上井村 | 恩貢 | 清同治三年(1864年) |
余榮 | 三五十都上井村 | 歲貢 | 清同治間 |
余起鵬 | 五十都上井村 | 貢生 | 清乾隆卅三年 |
余起鳳 | 五十都上井村 | 貢生 | 清乾隆廿年 |
余飛鳳 | 五十都上井村 | 貢生 | 清 |
余德培 | 西城湆頭村 | 敕封大總 | 清 |
余洪年 | 西城東村 | 貢生 | 清 |
余洪教 | 西城東村 | 貢生 | 清 |
余坤賜 | 管前鎮管前村 | 進士 | 清乾隆間 |
余作欽 | 新陽鎮上井村 | 財政部督察 | 中華民國 |
余清福(1751~1810),清代福建尤溪縣池田鄉洋頭村人。余清福是小腔戲的創始人。
余有本(1949—1972年)西城鎮東村村人,中共黨員。1968年4月應徵入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5817部隊副排長。1972年12月2日在河北唐山建房中,因房屋倒塌犧牲。1972年12月2日,解放軍總政治部追認為烈士。
余天勛(1957—1975年)新陽鎮林尾村人,1974年1月應徵入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崇安844部隊66分隊戰士。1975年10月15日,在武夷山因翻車犧牲。1975年10月26日,解放軍總政治部追認為烈士。
家譜
《上井余氏族譜》新陽鎮上井村《上井余氏族譜》,原譜撰修年代不詳,於明正統年間因避匪患遺失。今留存舊譜為上井余姓四十一世孫余起鵬主持編修。1989年,曾重修一次(未完稿);2005年,由族人出資第二次重修。
《管前余氏族譜》管前鎮管前村《管前余氏族譜》始修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裔孫余起元、余起慶主持編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裔孫余自奮、余必端主持再次重修。全譜共三卷,約38000餘字。
《小蕉余氏宗譜》梅仙鎮小蕉村《小蕉余氏宗譜》,於2000年3月,由族人聘請吳步韓主持編修,余祥侶作序。全譜173頁,3萬餘字。
《大王公房譜》八字橋鄉坑頭村余姓《大王公房譜》(原稱《瓊瑤族譜》),始修於明代,由余七大郎主持編修。清初,由余雨化主持重修。原譜有世系圖、本系各地宅基地錄、源流、遷移、災變等內容。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族人聘請王春先生重修。全譜增續世系圖。民國11年(1922年),由裔孫餘光星主持重修,全譜續清鹹豐四年至民國11年的世系圖。1996年,由裔孫余孔梅、余唐益、余世傑、余澄等主持再次重修。全譜有源流、譜序、世系圖、世傳、墳圖、歷代名人、族規、家法等內容。
《 鳳元余姓宗譜》西城鎮鳳元村《鳳元余姓宗譜》,原譜失傳。1991年,由裔孫余州茂、余承廉等主持重修。全譜約6.8萬餘字。
拼音是yu的漢字
拼音是yu的漢字共有231個,如下: |
逾|羽|俞|豫|愉|余|御|遇|吁|於|芋|育|與|欲|魚|雨|語|愈|獄|玉|漁|予|譽|愚|虞|娛|淤|輿|嶼|禹|宇|迂|域|郁|盂|喻|峪|渝|榆|隅|浴|寓|裕|預|馭|嵛|閾|鵒|妤|窳|覦|舁|蕷|煜|鈺|諛|竽|瑜|禺|聿|歟|俁|傴|圄|庾|昱|萸|瘐|圉|瘀|飫|毓|燠|腴|狳|蝓|俁|俼|偊|傴|匬|唹|喅|喐|喩|噊|噳|圫|堉|堣|堬|娛|娯|媀|嬩|寙|崳|嵎|嶎|嶼|庽|彧|慾|懙|戫|扵|挧|敔|斔|斞|旟|棛|棜|棫|楀|楡|楰|櫲|欎|欝|歈|歟|歶|淯|湡|澦|漁|澞|澦|灪|灹|焴|燏|爩|牏|獄|玗|璵|琙|瑀|璵|畭|瘉|癒|盓|睮|砡|硢|礇|礖|礜|祤|禦|秗|稢|稶|穥|穻|箊|篽|籅|籞|緎|罭|羭|與|艅|茰|荢|萮|蒮|蓹|蕍|蕷|薁|蘌|蘛|虶|蜟|螸|衧|袬|覦|語|諛|譽|貐|軉|輍|輿|轝|迃|逳|遹|邘|鄅|酑|鈺|鋊|錥|鍝|鐭|閾|陓|隩|雓|霱|預|飫|饇|馭|騟|驈|骬|髃|鬰|鬱|魚|鮽|鯲|鰅|鱊|鳿|鴥|鴧|鴪|鵒|鷠|鸆|鸒|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