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土耳其城市]

伊斯坦堡[土耳其城市]
伊斯坦堡[土耳其城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斯坦堡(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5343平方公里。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遷都至此,起初稱為新羅馬,不過很快就以其創建者君士坦丁的名字而著稱——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之名在奧斯曼帝國征服之前至少存在百餘年歷史了,如1403年西班牙國王遣使覲見帖木兒大帝,使臣途經君士坦丁堡,在回憶錄中提到,希臘人也稱此地為伊斯坦堡。但西方國家認為奧斯曼帝國是此地的侵略者,所以依然堅持稱此地為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初建時為首都(獨立戰爭期間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堡才成為國際上的正式名稱。現在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也劃入市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發布,伊斯坦堡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基本信息

簡介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歷史上稱之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全市包括伊斯坦堡省的39個。它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分別為歐洲部分(色雷斯)和亞洲部分(安納托利亞),而歐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灣分為南部的舊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地跨兩個大洲的大都市。
在漫長的歷史中,伊斯坦堡曾經是羅馬帝國(330–395)、拜占庭帝國(395–1204,1261–1453)、拉丁帝國(1204–1261)、奧斯曼帝國(1453–1922)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遷都至安卡拉

伊斯坦堡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 。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名稱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在其存在的歷史之中曾擁有過很多個不同的名字,這些名字都是受該市統治者的文化、語言和宗教所影響。而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康斯坦丁堡)這些舊名現時仍然是某些國家活躍使用的名稱。除這些名字之外,伊斯坦堡亦曾被稱為“新羅馬”或“第二羅馬”,因為羅馬帝國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古代希臘殖民地拜占庭城建立了羅馬帝國的純正基督教首都,以抗衡仍有大量異教徒充斥的羅馬城。伊斯坦堡亦別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為該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於七座山丘上,以與羅馬的七座山丘相映襯。這七座山丘在市徽內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一座。由於伊斯坦堡在整箇中世紀有著極高的重要性和豐厚的財富,所以伊斯坦堡的另一個別名是VasileousaPolis(“眾城市的女王”)。

“伊斯坦堡”(土耳其語發音:[isˈtanbuɫ],口語[ɯsˈtambuɫ])時常被認為來源於中古希臘語短語“"εἰςτὴνΠόλιν"”,意為“進城去”。這反映了該城為這一區域中的唯一主要城市,就如今日人們時常將臨近的城市中心稱作“城”或“城裡”一般。另一種觀點認為該名稱直接來源於“君士坦丁堡”,只將此名稱的第一和第三個音節去除。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科斯坦丁尼耶”(奧斯曼土耳其語:قسطنطينيه)實際上是首都的正式稱呼,但和“伊斯坦堡”並列為通用名稱。從1930年開始,“伊斯坦堡”正式成為該市的唯一名稱。在現代土耳其語中,該名稱寫作“İstanbul”,其中“İ”帶一點(在土耳其語字母中帶點與不帶點的“I”為不同字母)。”中文譯名方面,官方以音譯為“伊斯坦堡”。

歷史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於伊斯坦堡現址定居的第一批人相信是紅銅時代的人,定居於伊斯坦堡安那托利亞方向的土丘,當地發現的器具可追溯至前5500-3500年。鄰近的卡德柯伊(舊名迦克墩)發現了腓尼基人的港口定居地遺址。早於前667年在墨伽拉國王拜占斯率領下他在海峽歐洲方向的拜占庭城地區殖民之前,迦克墩的摩達角是希臘人城邦墨伽拉在前685年第一個選擇殖民的地點。拜占庭建城之前是一個古舊的港口城鎮“力高斯”,由色雷斯人部落在前13至11世紀建立,鄰近的是“西美斯策拉” ,是老普林尼曾在他歷史著作中記述過的一個城鎮。伊斯坦堡現時只有數座屬於力高斯時期的城牆和建築存在,鄰近薩拉基里奧角,現時著名的托卡比皇宮位處的地方。在拜占庭城的時代,其衛城正位於現時托卡比皇宮位處的地方。

拜占庭在奈哲爾與塞維魯的戰爭中支持奈哲爾,使拜占庭於196年被羅馬帝國軍圍困,受到極嚴重的破壞。後來成為皇帝的羅馬皇帝塞維魯重建拜占庭,拜占庭很快重新恢復繁榮,以他兒子的名字一時改稱為AugustaAntonina。

君士坦丁大帝324年憑夢中先知的指示讓拜占庭城成為帝國新首都的理想選址,但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9月18日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卓里波里斯戰役終於擊敗了剩下與他共治的最後一位羅馬皇帝李錫尼,終結了名存實亡的四帝共治體制,而且當時拜占庭城附近的尼科米底亞(今伊斯坦堡以東100公里的伊茲密特)亦是較高級的羅馬首府城市。六年後的330年,拜占庭(當時更名為新羅馬,後來亦稱君士坦丁波利斯,意指君士坦丁的城市)被正式宣布成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逝世後其兩個兒子瓜分了羅馬帝國,其中君士坦丁堡成為了東部拜占庭帝國的首都。作為王朝的首都,而且位於歐亞兩陸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獨特位置令它成為各國間的商業、文化與外交中心。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發起而奪取耶路撒冷,但十字軍卻轉而攻占君士坦丁堡,該市被洗劫和褻瀆。該市隨後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十字軍希望以這個國家代替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分裂成為數個國家,當中的尼西亞帝國米哈伊爾八世率領下於1261年重奪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是希臘文化的傳承,並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很多宏偉的教堂得到重修,包括聖索非亞大教堂,曾是世上最大的教堂。東正教的精神領袖,君士坦丁堡牧首的首座現時仍然在伊斯坦堡法納爾區的聖喬治大教堂內。

在幾個世紀的衰落之後,君士坦丁堡被更多新興而強大的帝國包圍,最明顯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53日的圍城之後進入了君士坦丁堡,該市很快就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拜占庭帝國最後的數十年,君士坦丁堡因與外間隔絕及日益嚴重的經濟破產而衰落,它的人口驟減至三至四萬人,市內大片地區無人居住。因此蘇丹穆罕默德的首要工作是要復原該市的經濟,建立了大型的有蓋市集和邀請逃難了的東正教居民回城居住。俘虜亦被釋放,在城中定居。同時,魯米利亞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行政首長被下令要運送四千個家庭入城居住,當中包括穆斯林、基督徒或猶太人,組成了一個獨特的多種族社會。蘇丹亦與建了很多各方面的建築瑰寶,包括托卡比皇宮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宗教遺址亦賦予地方以興建大型的皇家清真寺(例如在聖使徒教堂原址與建了法齊赫清真寺),並毗鄰學校、醫院和公眾浴場。

蘇萊曼一世的統治是藝術建築學的一次大型成就。著名的建築師科查·米馬爾·希南設計了很多君士坦丁堡的清真寺和其他大型的建築,同時陶藝書法藝術亦興旺起來。

該市於1890年代開始現代化,興建了大橋、完善的供水系統、鋪設電燈和引入了有軌電車與電話。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首都由君士坦丁堡遷往安卡拉。在共和國早年,君士坦丁堡被以為會成為共和國新的首都。土耳其政府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語的習慣,在1930年正式將城市名命為“伊斯坦堡”。1950年代伊斯坦堡的建築經歷了很大的改變,全市有很多新的道路和工廠建成。有時有些歷史建築被拆卸以興建現代寬闊的林蔭大道、大街和公眾廣場。該市一度數目眾多和繁盛的希臘社群,當中剩餘的希臘原居民,在1955年伊斯坦堡大屠殺後,有很多離開前往希臘

1970年年代伊斯坦堡人口開始急速上升,從安那托利亞來的人都湧入伊斯坦堡找工作。很多新的工廠在市郊建成。這一陣子的人口增長導致住宅群的急速增長(有一些質素很差,導致在城中地震發生時造成了傷亡)。很多偏僻的村落被併入城市版圖。

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有紡織、食品、陶瓷、玻璃、機械、汽車製造、船舶修造等工業。也是重要漁港。有蘇萊曼清真寺等名勝古蹟。伊斯坦堡還是一座文化古城,擁有伊斯坦堡大學土耳其海峽大學等34所大學和高等學府。

伊斯坦堡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兵家必爭之地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土耳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屬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內陸及東部地區溫帶大陸型氣候明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酷寒。

地理位置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分成三個區:位於歐洲的舊城區和貝伊奧盧商業區,以及位於亞洲的於斯屈達爾區。風光秀麗、古蹟繁多、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使伊斯坦堡成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歐亞兩大洲共有的一顆明珠。伊斯坦堡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位於土耳其西北部馬爾馬拉地區,而位於黑海(KaraDeniz)和馬爾馬拉海(Marmara)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堡海峽,İstanbulBoğazı)及金角灣(Hali)橫貫其中。做為歐洲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首都的伊斯坦堡,保留了輝

煌的歷史遺產,也是土耳其人民值得驕傲的。伊斯坦堡確實由於豐富多彩的文化遺蹟,使遊客著迷,其所擁有的博物館、教堂、清真寺、宮殿、市場以及美妙的大自然風光,會讓人們流連忘返。夕陽西下時,佇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岸邊,當看見對岸的窗戶在落日餘輝的映照下射出的點點桔紅,這時你就會深深理解了若干世紀前的人們為何選擇了這樣一個非凡的地方,也會由衷地感嘆伊斯坦堡無愧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城市景觀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名片之一宣禮塔城

伊斯坦堡市有39個區。法提赫區,包括前艾米諾努區,是其中最中心的區,占據金角灣以南的歷史半島。該區相當於奧斯曼帝國征服之前的整個城市,在拜占庭帝國後期,金角灣對岸是加拉塔熱那亞城堡。這些熱那亞工事大都在19世紀拆除,只留下加拉塔橋塔,為該市向北擴張讓路。加拉塔現在是貝伊奧盧區的一部分,貝伊奧盧是伊斯坦堡的商業和娛樂中心,包括獨立大街塔克西姆廣場

多爾瑪巴赫切宮是奧斯曼帝國後期的行政中心,位於貝伊奧盧區北面的貝西克塔什區,對面是貝西克塔什體育場,是土耳其最古老的足球俱樂部的主場 。貝西克塔斯區的奧塔科伊曾經是一個小村莊,奧塔科伊清真寺因其得名,它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靠近第一博斯普魯斯大橋。從此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岸邊向北,是豪華的木構別墅“yalıs”,最初由19世紀的貴族和精英建造,作為夏季別墅。今天,有些成為這個城市最高檔的街區,包括貝貝克。再向內陸,介於第一博斯普魯斯大橋和第二博斯普魯斯大橋之間的Levent、Maslak和Mecidiyeköy,是伊斯坦堡主要的經濟中心。在貝西克塔什區和希什利區,擁有伊斯坦堡的最高建築和土耳其最大公司的總部。

如同貝伊奧盧區一樣,在亞洲一側的於斯屈達爾區和卡德柯伊區原本也是獨立的城市,分別稱為Chrysopolis和迦克墩。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它們仍然位於伊斯坦堡城市範圍以外,只有寧靜的海濱別墅和花園。然而,在20世紀下半葉,亞洲部分經歷了大規模的城市發展,巴格達大街發展成為高檔購物中心,類似於歐洲部分的獨立大街。事實上,這些地區大部分是空地,直到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與該市其他大多數住宅區相比,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整齊的城市規劃。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亞洲一側作為伊斯坦堡的正式組成部分,擁有該市三分之一的人口,作為經濟和商業中心歐洲部分的郊區。

由於伊斯坦堡在20世紀的指數級增長,該市的郊區相當多地方為非法建造的木屋區gecekondu(土耳其術語,意思是一夜建成)。現在,一些木屋區正在逐步拆除,代之以現代大眾住房。

建築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名片之二藍色清真寺

伊斯坦堡主要是以其奧斯曼建築而著稱,但是它的建築反映了曾經統治這座城市的各個民族和帝國的特色。在伊斯坦堡,除了奧斯曼建築形式之外,仍然能看到歷史遺留的熱那亞、拜占庭、羅馬,甚至古希臘的建築風格。同樣,雖然眾多的帝國清真寺統治著該市的大部分天際線,該市還是擁有許多古老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伊斯坦堡的希臘建築始於兩千多年前,有少數例證保存了下來。在托卡比皇宮的範圍仍可見到拜占庭衛城的遺址,但是也許希臘時代最突出的的文物遺蹟是少女塔。少女塔位於於斯屈達爾海岸外博斯普魯斯海峽中的一個小島,最初由希臘人建於公元前408年,指引海峽內的船舶。從那時起,少女塔已經歷了多次擴建和修復。少女塔今天已經不再用作燈塔,只是作為一個眺望這座歷史名城的熱門地點。

古羅馬建築證明更為耐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的方尖碑,模仿了羅馬的馬克西穆斯競技場,在蘇丹艾哈邁德廣場仍可見到。瓦倫斯水道橋興建於4世紀後期,把水引到城內,在法提赫區的西部,有920米相對完整。同樣,22公里長的君士坦丁堡城牆,大部分仍然可以見到。最後,君士坦丁紀念柱,建於公元330年,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新首都,距離賽馬場不遠。

早期的拜占庭建築遵循了古典羅馬的穹頂和拱門的模式,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些建築概念,例如聖謝爾蓋和巴克斯教堂(小聖索非亞教堂)標誌著圓頂建築的改善。伊斯坦堡現存最古老的保留原來形式的拜占庭教堂,是建於462年的大學修道院(部分成為廢墟)。另一座現存的拜占庭帝國早期建築是神聖和平教堂(HagiaIrene),這是新首都的第一座教堂,阿尼馬斯監獄,與西郊貝拉克奈的城牆結合在一起。拜占庭帝國在1261年收復君士坦丁堡之後,建造了兩座重要的教堂,科拉教堂Pammakaristos教堂。跨過金角灣,是熱那亞人興建的加拉達塔,當時加拉塔的最高點,今天是同名街區的一個地標。

拜占庭建築的頂峰,伊斯坦堡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是建於532到537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頂部是一個直徑31米的穹頂,在塞維亞主教座堂落成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它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後來奧斯曼帝國覆蓋了基督教鑲嵌畫,增加了伊斯蘭元素,包括四個尖塔,將這座宏偉的大教堂改成了一座清真寺。1930年代,這座建築改為博物館。

伊斯坦堡現存最古老的奧斯曼建築是安納托利亞堡壘如梅利堡壘,用於在圍城期間封鎖海上交通。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奧斯曼帝國繼續修建巍峨華麗的宮殿建築和清真寺,規定了伊斯坦堡令人印象深刻的天際線。這些帝國大清真寺包括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蘇萊曼清真寺新清真寺,所有這些都是建於奧斯曼帝國的鼎盛時期,16世紀和17世紀。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特別是在坦齊馬特改革之後,奧斯曼建築被歐洲風格所取代。相對於歷史悠久的半島上的托卡比皇宮和清真寺的傳統元素,多爾瑪巴赫切宮耶爾德茲宮和貝西克塔什的奧塔科伊清真寺,以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於斯屈達爾的貝勒貝伊宮,顯然是新巴洛克風格。

與此同時,獨立大街附近地區修建了宏偉的歐洲國家使館,成排的歐洲風格的建築物(主要是新古典主義,後來是新藝術運動)開始沿著大街出現。伊斯坦堡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著名建築師在該市興建這種風格的宮殿和豪宅。

人口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名片之三托普卡珀博物館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增長速度快。1950~2000年間,伊斯坦堡人口增長了十倍。伊斯坦堡1945年人口僅107.8萬人,1955年增長到153.3萬人。在20世紀下半葉時期,伊斯坦堡人口每年以4~5%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1990年,人口迅速增加到730.9萬人。2000年伊斯坦堡人口超過1000萬人達到1004萬,2014年一月份人口達到1416萬人。2015年1月人口達到1437萬人,人口占土耳其總人口(7769萬人)的18.5%。

人口密度超過2700人每平方千米,遠超所在國家土耳其101人/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在西部的歐洲部分(占總人口65%),而亞洲部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於斯屈達爾。人口大部分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移民,只有28%的人口為本地居民。男女比例均衡,男性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50.21%。

伊斯坦堡歷史上的人口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330

40,000

1914

▼909,978

400

▲200,000-400,000

1927

▼680,857

5330

▲550,000

1935

▲741,148

545

▼350,000

1940

▲793,949

715

▼300,000

1945

▲860,558

950

▲400,000

1950

▲983,041

1200

▼250,000-300,000

1955

▲1,268,771

1453

▼36,000

1960

▲1,466,535

1477

▲70,000

1965

▲1,742,978

1566

▲600,000

1970

▲600,000

1690

▲750,000-800,000

1975

▲2,547,364

1817

▼500,000

1980

▲2,772,708

1860

▲715,000

1985

▲5,475,982

1885

▲873,570

1990

▲6,629,431

1890

▲874,000

2000

▲8,803,468

1897

▲1,059,000

2007

▲11,372,613

1901

▼942,900

2010

▲12,915,158

宗教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名片之四地跨歐亞的永恆之城

伊斯坦堡的城市景觀,是由許多宗教團體所共同塑造。最大的宗教團體是伊斯蘭教。宗教少數群體包括希臘東正教徒亞美尼亞正教徒馬龍派天主教徒塞法迪猶太人。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伊斯坦堡共有2,691座開放的清真寺、123座開放的教堂和 26座開放的猶太會堂,以及109個穆斯林墓地和57個非穆斯林公墓。有些區過去曾經擁有數量可觀的這些民族,例如庫姆卡普區有相當多的亞美尼亞人;巴拉特區有相當多的猶太人;芬內爾區有相當多的希臘人;尼桑塔希區和貝伊奧盧區的一些街區擁有數量可觀的黎巴嫩基督徒。但是目前只有極少數人還留在這些區,因為不是移民國外就是移居到其他區。在有些區,例如在庫茲袞庫克,一座亞美尼亞教堂與一座猶太會堂相鄰,在路的另一邊是一座希臘東正教教堂,旁邊是一座清真寺。

穆斯林是目前伊斯坦堡最大的宗教團體。其中,遜尼派是人口最多的教派,但是也有許多當地的穆斯林屬於阿列維派。2007年,在伊斯坦堡有2,944座開放的清真寺 。

自1517年起,伊斯坦堡成為伊斯蘭哈里發的駐地,直到1924年,哈里發的頭銜被廢除,其權力移交給土耳其國會。1925年9月2日,tekke和tarikats被取締,因為他們的活動被視為與土耳其共和國的政教分離和世俗教育制度不相容。此後,大部分蘇非主義和伊斯蘭其他形式的神秘主義派別的活動改為秘密進行,其中一些教派仍然擁有眾多的追隨者。為了避免仍然有效的這些禁令,這些組織使用“文化協會”的名稱。

自公元4世紀起,該市就是希臘正教會的精神領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駐地。目前的駐地為芬內爾區的聖喬治教堂。土耳其正教會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各有一位大主教駐在伊斯坦堡。在保加利亞正教會的自主地位得到其他東正教教會的承認以前,其總部也設在伊斯坦堡。土耳其大拉比也駐在伊斯坦堡。許多地方反映進入伊斯坦堡的不同團體,主要的有阿爾巴尼亞村(Arnavutköy)、波蘭村(Polonezköy)和新波士尼亞(Yenibosna)。

住在伊斯坦堡的基督徒,主要是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奧斯曼帝國崩潰過程中,這些非穆斯林的少數民族被土耳其人驅逐,民族宗教關係緊張開始於19世紀20年代,持續了一個世紀,在1912年到1922年的十年間(巴爾幹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獨立戰爭)達到頂峰。此後,伊斯坦堡的基督徒人口從1914年的45萬下降至1927年的24萬 。今天,大部分留在土耳其的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少數民族都居住在伊斯坦堡附近。今天在伊斯坦堡的土著亞美尼亞人數量約為45,000人(不包括1991年以後從亞美尼亞來到土耳其的近4萬勞工,大多在伊斯坦堡), 而希臘人從1924年的15萬人,下降到目前的僅有大約4000人。目前有6萬伊斯坦堡希臘人居住在希臘,但繼續保留其土耳其國籍。

塞法迪猶太人已生活在這座城市超過500年。1492年,安達盧西亞的摩爾人王國滅亡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迫使他們改信基督教,於是他們逃離伊比利亞半島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二世(1481年至1512年)派遣凱末爾·雷斯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前往西班牙,解救塞法迪猶太人。20多萬猶太人逃往丹吉爾阿爾及爾熱那亞馬賽,後來去薩洛尼卡,最後到伊斯坦堡。蘇丹批准93,000名西班牙猶太人前往奧斯曼帝國避難。另一大批塞法迪猶太人來自西班牙控制的義大利南部。加拉塔的義大利猶太會堂(İtalyanSinagogu)的成員主要是義大利猶太人的後代,伊斯坦堡目前還有2萬多名塞法迪猶太人。伊斯坦堡大約有20個猶太會堂,其中最重要的是1951年成立的和平谷猶太會堂,位於貝伊奧盧區。

交通

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
• SabihaAirport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連線歐亞兩洲,1973年建成。穆罕默德二世大橋為第二座博斯普魯斯大橋。

經濟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有一個多元化的工業經濟,生產商品不同的橄欖油,菸草,運輸車輛,和電子產品。儘管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作重點,其低附加值製造業是實質性的,只占伊斯坦堡GDP的百分之26,但五分之四全市出口總額。伊斯坦堡一直是土耳其經濟生活的中心,因為它地處國際陸上和海上貿易路線的交界位置。伊斯坦堡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中心。它雇用土耳其大約20%的工業勞動者,貢獻土耳其38%的工業區。伊斯坦堡和周邊省份生產棉花,水果,橄欖油,絲綢,和菸草。食品加工,紡織品生產,石油產品,橡膠,金屬製品,皮革,化工,醫藥,電子,玻璃,機械,汽車,運輸車輛,紙及紙製品以及酒類飲品是本城裡的主要工業產品。根據《福布斯》雜誌,2008年3月,伊斯坦堡共有35名億萬富翁,居世界第四位。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證券交易所(ISE)是土耳其唯一的證券市場,1866年成立時名為奧斯曼證券交易所(DersaadetTahvilatBorsası),在1986年初改組為如今的結構。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

加拉塔的銀行街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金融中心,奧斯曼中央銀行(1856年成立)和奧斯曼證券交易所(1866年)的總部都位於這裡。銀行街仍然是伊斯坦堡的主要金融區,直到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土耳其銀行開始將他們的總部遷往現代中央商務區Levent和Maslak。1995年,伊斯坦堡證券交易所遷往位於伊斯提尼耶(İstinye)區的大廈內。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今天,該市擁有土耳其55%的貿易額和45%的批發貿易,國民生產總值占該國的21.2%。伊斯坦堡貢獻土耳其40%的稅收。2005年,伊斯坦堡市的國內生產總值為一千三百三十億美元。2005年在伊斯坦堡的公司出口總值為四百一十三億九千七百萬美元,進口值為六百九十八億八千三百萬美元;分別占土耳其的56.6%和60.2%。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該市有成千上萬的酒店和其他旅遊導向的產業,服務於度假者和來訪的專業人士。2006年,共有23,148,669名遊客到訪土耳其,其中大部分人是通過伊斯坦堡和安塔利亞的機場和海港進入土耳其。通過伊斯坦堡的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薩比哈·格克琴國際機場進入土耳其的遊客總數達到5,346,658人,比起2005年的4,849,353人又有上升。伊斯坦堡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會議目的地之一,是世界頭號的國際組織一個越來越受歡迎的選擇。

工業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海港和工業中心。該市主要製造品為編織物、麵粉加工、紙菸、水泥和玻璃。

運輸

沿舊城牆有鐵路。城市的亞洲部分是海達爾帕夏車站,是巴格達鐵路的起點。海上交通服務有多種形式:有港口的小舢板,小輪渡,也有國際大輪船。耶希爾柯機場在城西約27千米處。市內交通有公共汽車,渡輪最遠可達南面海上的克孜勒群島王子島,航程往返需要數小時。

社會人文

政府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市長由共和國總統任命,是伊斯坦堡市的行政長官和伊斯坦堡省的省長,君士坦丁大帝以羅馬為模式將城市組成14個區,現又劃分為12個區,每個區有一個區長。

衛生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省的衛生服務大多集中在該市,約有70多家醫院,約半數為公立。

教育

第一所大學是425年狄奧多西二世所建,1453年又建立了一所伊斯

坦布爾大學。在金角灣的加拉塔一側有一所理工大學以及美術學、理工學校、商業學校和經濟學校。外國的教育機構有1863年建的只收男生的美國羅伯特學院和1871年建立的只收女生的美國學院。

文化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文化宮是最重要的藝術中心,內有一音樂廳、一畫廊和兩座劇院。市交響樂團河市歌劇團在此演出。數量眾多的學會和研究機構總部都設在市內。其中有地理學會、德國和法國考古研究所和土耳其民俗學會。在小切克梅傑有一個核研究中心。

有許多公立和私立的圖書館,建於1677年的規模小但專業性強的克普呂律圖書館,收藏有奧斯曼帝國初期出版物以及1000多年的手寫藝術作品。許多本市的清真寺、宮殿和其他大型建築物中有博物館;其他有名的博物館有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土耳其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以及土耳其近衛軍博物館。

旅遊景點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不僅地理上橫跨兩洲,而且還兼收並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隨之遺留下許多源遠流長的名勝古蹟。伊斯坦堡現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

在古代東方博物館展有蘇美爾人的頭像、巴比倫人的瓦器、亞述人的浮雕等,這些都是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地區各民族史前時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館有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藝術的傑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關於聖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畫,是拜占庭藝術的代表作。在蘇萊曼清真寺,雕樑畫棟、鏤金刻銀,有許多奧斯曼時期的藝術珍品。在市內西岸舊城區里,歷代各帝國時期遺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樓、渡槽隨處可見。

著名景觀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
著名景觀包括托普卡珀宮,蘇萊曼清真寺,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考古博物館,卡里耶博物館,多爾馬巴赫切宮,地下宮殿,博斯普魯斯大橋,貝萊貝伊宮。

名勝古蹟

最能說明伊斯坦堡是東西方文化藝術交匯點的名勝古蹟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和托普卡珀宮。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堂。它是一個氣勢宏偉的長方形石頭建築,上面巨大的穹頂,直徑31米,離地面55米。底部四周有40個大玻璃窗,4座雄偉的拱門,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禮塔,將這座千年歷史的大教堂改為清真寺。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將它改為博物館。

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成於1616年,與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個宣禮塔。是世界上現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由於它的四周牆壁鑲嵌著兩萬多塊藍色花瓷磚,使得大廳里光線顯得格外柔和、靜謐,故又稱“藍色清真寺”。據傳燒制這些瓷磚的工匠是從波斯招來的,所以它展示了奧斯曼建築藝術和東方建築藝術的淵源關係。

托普卡珀宮建於1478年。這裡除了收藏著土耳其歷史上許多珍貴文物和文獻以外,還收藏著1.7萬多件中國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據說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德勒斯登藝術博物館,為世界第三位。

托普卡珀宮托普卡珀宮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岸邊上矗立著著名的多爾馬巴赫切宮。多爾馬巴赫切宮建於19世紀中葉,建築精美,以精湛的雕刻和華麗的壁畫、吊燈和裝飾品著稱。因其與建於15世紀的托普卡珀宮類似,所以被稱為新宮,而後者被稱為舊宮。1973年建成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橋長1560米,一橋飛渡歐亞,天塹成通途。該市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轉運全國57%的進口和11%的出口貨物,生產全國1/3的工業品。伊斯坦堡不僅海上運輸發達,鐵路運輸也相當發達,這裡是歐洲“東方鐵路”的終點,又是“巴格達鐵路”的起點。伊斯坦堡舊城區內有7座小山,因當時羅馬帝國國王曾把這裡看成是新羅馬,羅馬有7山,此亦相仿。其中,6山沿黃金角,1山孤峙西南,這些山頂大多平坦,但坡道頗峻,7山分布的名勝古蹟達40處左右,第一山有聖索菲亞教堂、聖艾琳教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艾哈邁德三世噴泉、彩磚閣、托普卡珀宮、馬爾馬拉海濱城牆。第二山有努魯奧斯曼清真寺、火焚柱、室內大市場。第三山有拉萊利清真寺、瓦倫斯引水槽。第四山有法提赫清真寺、舊伊瑪萊特清真寺。第五山有居勒清真寺、蒙古聖瑪麗教堂。第六山有卡里耶清真寺、阿德里亞堡門、君士坦西宮。第七山有七塔堡、伊姆拉霍爾清真寺(即斯陶迪翁的聖約翰教堂)。市中心的商業區十分繁華。黃金角南岸古老的室內巴扎,為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室內市場。創建於1461年,後又幾經擴建,占地達3萬平方米。8面開門,內有4000家店鋪、20家客棧和65條街巷,每天車水馬龍,人如潮湧。

友好城市

城市榮譽

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發布,伊斯坦堡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恐怖攻擊

2017年

2017年1月1日凌晨,土耳其伊斯坦堡市一家夜總會遭遇恐怖攻擊,事故造成39人死亡,40人受傷。

2016年

6月28日,伊斯坦堡的阿塔圖爾克機場(Ataturk)遭到三次自殺炸彈襲擊和槍擊,造成至少36人死亡,百餘人受傷。當地時間6月28日晚,土耳其伊斯坦堡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站樓發生爆炸事件,現場還傳出交火聲,目前已導致36人死亡、150餘人受傷
6月7日,伊斯坦堡的歷史中心一輛警車遭到炸彈襲擊,造成至少7名警察和4名平民死亡。
3月19日,伊斯坦堡繁華商業區獨立大街(IstiklalCaddesi)遭受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3名以色列人和1名伊朗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被指責應對此負責。
1月12日,伊斯坦堡Sultanahmet區的藍色清真寺古建築景區受到敘利亞襲擊者的炸彈襲擊,造成11德國遊客死亡,16人受傷。

2008年

7月27日:在伊斯坦堡兩次爆炸造成17人死亡,115人受傷。土耳其政府指責庫爾德工人黨應對此負責。

2003年

11月15日和20日,伊斯坦堡兩個猶太教堂、一個英國領館和滙豐銀行的一家支行分別遭受汽車炸彈襲擊,共造成包括英國總領事在內的63人死亡,百餘人受傷。基地組織和一個名為“伊斯蘭陣線偉大東方騎兵”的土耳其極端主義組織宣稱負責。

1999年

3月13日,伊斯坦堡一購物中心被投擲燃燒彈,造成12人死亡。庫爾德工人黨聲明為此負責,隨後又改口收回聲明。

1991年

12月25日,伊斯坦堡一百貨商場被投擲炸彈和燃燒彈,造成17人死亡,23人受傷。本次襲擊被歸咎於庫爾德工人黨。

1986年

9月6日,伊斯坦堡一個猶太教堂發生兩次自殺式爆炸襲擊導致22人死亡

土耳其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