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拉丁帝國(Latin Empire,1204~1261)
古國名,其拉丁語正式名稱是羅馬尼亞或羅馬尼亞帝國。是歐洲中世紀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為取代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而建立的羅馬天主教國家。因希臘人稱西歐人為拉丁人,故名。
歷史
1204年,西歐國家封建主在羅馬教皇號召下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後,在拜占庭帝國領土上按西歐形式建立的封建國家。其拉丁語正式名稱是羅馬尼亞或羅馬尼亞帝國。由鮑德溫一世出任首任君主“羅馬尼亞皇帝”。因希臘人稱西歐人為拉丁人,故名。首都君士坦丁堡。疆域包括小亞細亞西北部巴爾幹半島南部及其附近島嶼。
1195年拜占庭帝國皇帝伊薩克二世(1185~1195,1203~1204 在位)被其弟阿歷克塞三世(安基盧的,1195~1203在位)推翻。其子逃往西歐,以資助十字軍和同意東、西方教會合併為條件,要
求援兵支持復位。西歐封建主早已垂涎拜占庭的富庶,尤其是威尼斯為奪取拜占庭的商業利益,多方策動,促使第四次十字軍改變原定進攻埃及的路線,轉而進攻君士坦丁堡。主要由法國與佛蘭德封建主組成的十字軍廢黜了阿歷克塞三世。伊薩克二世復位,與其子阿歷克塞四世(安基盧的,1203~1204 在位)同為皇帝,並竭力搜刮貢稅,以償付十字軍的錢款,引發君士坦丁堡市民暴動,1204年2月8日市民殺死阿歷克塞四世。數日後,伊薩克二世亦死。於是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
十字軍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大部地區後,根據十字軍和威尼斯人的協定,威尼斯人占據了3/8的拜占庭土地,很快他們就在這塊征服的領地上建立了拉丁帝國(也稱羅馬帝國),他們沒有選舉十字軍統帥博尼法斯,而是選舉了佛蘭德斯伯爵鮑爾溫九世為皇帝,稱鮑爾溫一世。5月16日,教皇派來的新主教在君士坦丁堡為鮑爾溫一世加冕為拉丁帝國皇帝。
鮑爾溫即位後,面臨的是原拜占庭領土四分五裂,危機四伏的狀況。拉丁帝國占據君士坦丁堡、色雷斯和馬其頓以及小亞上的小部分領地。希臘被其他的十字軍瓜分後建立了塞薩洛尼基王國、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等十字軍國家。而原拜占庭的流亡貴族則分別在小亞的尼西亞建立了尼西亞帝國,在小亞的特拉比松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國,在愛奧尼亞海的東岸建立了伊庇魯斯公國。鮑爾溫一世雖然在幾個十字軍國家中建立了宗主權,但拜占庭的流亡政府卻成為了拉丁帝國的心腹大患。
1205年初,鮑爾溫打算去征服在小亞的拜占庭流亡政府,然而到了2月,色雷斯的希臘人在保加利亞沙皇約翰的幫助下發動叛亂,鮑爾溫的法蘭克騎士們倉促抵抗,4月14日在亞德里亞堡之戰中,十字軍被擊敗,鮑爾溫被俘後被刺瞎,不久死去。危機之時,鮑爾溫傑出的弟弟亨利繼承了帝位,他連續擊敗了保加利亞沙皇和尼西亞皇帝提奧多一世對拉丁帝國的進攻,使帝國轉危為安。然而1216年亨利被其希臘妻子所毒殺。亨利死後無子,皇位傳給了亨利妹夫,法王路易七世的孫子康特涅伯爵彼得。 此後的幾位皇帝相當無能,帝國每況愈下。
1224年伊庇魯斯取得帖撒羅尼加,1225年尼西亞收復小亞細亞。到了1228年彼得的小兒子鮑爾溫二世即位時,拉丁帝國的領地除了君士坦丁堡,幾乎已經被周圍鄰居們蠶食殆盡了,而由於連年戰爭,帝國的財政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而帝國內的有錢的威尼斯移民們,根本不打算在經濟上幫助王室,1236年,鮑爾溫二世開始遍訪歐洲以求得經濟援助,雖然從法國、教皇和佛蘭德斯那裡得到了一些經濟援助,然而杯水車薪,很快帝國又入不敷出了,於是鮑爾溫再出去討錢,拉丁帝國成為了當時歐洲著名的“乞丐帝國”。最後鮑爾溫不得不以他的兒子為人質,從當地的威尼斯移民那裡借些錢。帝國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1261年,尼西亞帝國皇帝麥可八世在熱那亞人提供的艦隊的支持下,偷襲了君士坦丁堡,打散了拉丁帝國軍無鬥志的威尼斯僱傭軍,拜占庭終於在半個多世紀後重新解放了君士坦丁堡。鮑爾溫二世背著欠威尼斯人的一屁股債逃回了法國,這個曇花一現的十字軍帝國,在內憂外患中,就此迅速崩潰。
帝國世系表
Baldwin Ⅰ of Flanders(1204.5.16-1205.4.14) 佛蘭德的鮑德溫一世
Henry of Flanders(1206.8.20-1216) 佛蘭德的亨利(鮑德溫一世弟,1205.4.14-1206.8.20為攝政)
Peter of Courtenay 彼得(未即位便被俘)
Yoland of Flanders(1217-1219) 佛蘭德的尤蘭德(亨利妹,彼德妻,攝政)
Robert of Courtenay(1221-1228) 羅伯特(尤蘭德子)
Baldwin Ⅱ of Courtenay(1228-1261.7.25) 鮑德溫二世(羅伯特子)
John de Brienne(1231-1237) 約翰·德·布林奈(共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