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發展過程至8世紀下半葉,蘇非把苦行禁慾作為修行方法,目的是認識、喜愛、接近真主,最後達到與真主合一。他們力求以神秘的愛和沉思冥想,消除個人意識,包括忘卻來世的厚賞,達到無我而消融於真主之中。神秘的愛是蘇非主義的基礎。
9世紀末,蘇非將經過精神修煉獲得的對真主的認識,稱為神智。這是神秘的直覺或內心的體驗,屬真主的賜予,其核心是真主精神之光對人的心靈的照明,從而使先天已有的神智再次萌發。為獲得神智並與真主合一;內心的淨化或精神修煉需經歷一系列不同的階段和狀態,而其出發點則是神秘的愛。蘇非主義的發展曾受許多外來因素的影響,但其始終堅持以經、訓闡發自己的主張,追求內在的真理和道路,漠視外在的禮儀和教法規定,從而招致正統派的猜疑和敵視。哈拉智因“我是真理”的言論被指控視自身為真主的肉體化身,於922年身處磔刑,使這種衝突達到頂點。此後,蘇非們開始與正統教義相協調。最後由安薩里排除其極端傾向後引入正統信仰,使神秘主義為教義體系服務。蘇非主義在被納入正統信仰後,並未喪失其獨立存在的特點。思辨神秘主義的體系化,以蘇赫拉瓦爾迪的照明哲學和伊本·阿拉比的存在單一論為代表。這不僅為正在普遍建立的教團組織奉行神秘主義實踐提供理論框架,也對伊斯蘭教後期的哲學思辨和教義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蘇非主義文學
特別是其詩歌,給阿拉伯、波斯、突厥、烏爾都等語言帶來文學的繁榮。在12~18世紀,蘇非主義是伊斯蘭世界精神生活的統治思想。18世紀中葉,瓦哈比派從外部對蘇非主義予以抨擊,蘇非派內部產生一批堅持正統教義、批判蘇非傳統的改革派,其主張稱新蘇非主義。近代以後,蘇非主義的影響日趨衰落,但在伊斯蘭世界,特別是民間和邊遠地區,仍不容忽視。
2禁慾主義
蘇非主義最初始於禁慾主義。穆罕默德對真正的禁慾主義沒有表露出任何傾向性,而對忘情於禮拜和齋戒的穆斯林則予以尊重。禁慾主義思想在《古蘭經》的許多章節中亦約略可見,例如第8章第67節說:“你們欲得塵世的浮利,而安拉願你們得享後世的報酬。”穆罕默德去世後,新興哈里發國家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連綿不斷的對外擴張,破壞性的內戰,殘酷的軍事專制,上層階級的奢侈,宗派主義種族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等,使成千上萬的人對現實感到厭惡,而想從禁慾主義的實踐中得到拯救。這種思想更為《古蘭經》中的世界末日論所加強,因而一部分穆斯林開始提倡守貧、苦行和禁慾。7世紀末至8世紀初,禁慾主義成為一種反奢華的勢力在伊拉克出現。這些人開始穿粗羊毛服(蘇夫),從而被稱為蘇非派。當時只是一種宗教實踐而非思辨體系。3神秘主義
在伊斯蘭教曆第二世紀,禁慾主義發展成為神秘主義。神秘主義者把苦行、禁慾作為一種修行的方法,目的是認識安拉,喜愛安拉,最後與安拉合而為一,而不是企圖在後世獲得安拉的報酬。蘇非主義對安拉的認識是憑藉一種神秘的直覺,最早創神秘主義直覺學說的是艾卜·蘇萊曼·達拉尼。使蘇非主義得以定型的是埃及人騷班·艾卜勒·斐德·伊本·易卜拉欣,他首創一種觀念:只有入神,才能認識安拉,此外別無其他途徑。依照蘇非主義者的說法,安拉是永恆的美,通向安拉的道路是愛。愛成了神秘主義的要素和精髓。到伊斯蘭教曆第二世紀末葉,神秘主義的愛的信條在拉比爾·阿德維雅的言行中得到發展。她是蘇非派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第一位婦女。她曾宣稱:她崇拜安拉,不是因為懼怕他,也不是因為貪圖天園,而只是因為喜愛安拉,嚮往安拉。神秘主義者力求通過愛和沉思冥想,即通過消除個人意識來服從安拉,使自己融於安拉,從而達到"無我"。首創無我主義的據說為波斯人艾卜·亞齊德·比斯塔米。
4泛神論
蘇非主義者把安拉與自然界,與一切存在物視為一體,具有泛神論的性質。蘇非主義代表人物哈拉智說“我就是安拉”。充分表明了他的泛神論思想。但是,把泛神論思想系統化的是蘇非主義神學家、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伊本·阿拉比。他的一元論學說,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安拉本質和德性的表現。蘇非主義者儘管吸收了許多外來的因素,但始終還是通過對《古蘭經》和聖訓的解釋來闡發自己的主張,但卻對正統的習俗和法定的宗教儀式表示冷漠,因而遭到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派神學家和哈里發政權的譴責乃至迫害。從9世紀末開始,一些蘇非主義者就被作為異端進行裁判,如哈拉智因被指控“篡奪安拉的最高權力”,被處以磔刑。因為他高喊“我就是安拉”不僅有損於安拉,而且有損世俗統治者的權力。但蘇非主義在度過這一困難時期後,不僅沒有衰落,卻發展成為正統派也不能忽視的力量,並出現了安薩里這樣一位把各種傳統的、唯理論的和神秘主義的因素加以綜合,將一些神秘主義思想引入正統信仰的“伊斯蘭教的權威”。他的學說不僅對伊斯蘭教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院哲學也曾產生明顯的影響。以後阿卜杜·卡迪爾·吉拉尼為蘇非主義作了本體論的證明。他把“經驗的統一”提高到了“存在的統一”。宣稱靈魂與安拉的結合即是被造物與安拉的融合。伊本·阿拉比又進一步發揮了這種神秘主義的思想,把客觀事物和人的意志都看作是安拉的本體和德性的表現,從而使蘇非派的神秘主義發展成為有系統的“泛神論”思想。
5教團的形成與發展
早期的蘇非派,幾乎完全建立在個人活動的基礎上。他們單獨地或結成小伙到處漫遊,宣傳其主張和生活方式,有時靠別人施捨為生,有時則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年久日長,在某些蘇非主義者的周圍,聚集了不少門徒,逐漸在各地形成大小不等的修道院。修道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修煉。不過當時通常是私人的結合,也是地方性的,沒有常設的機構。10~11世紀,論述蘇非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著作接連出現。在尚存的最早的這類論著中可以看到,他們認為要到達安拉那裡,必須通過一系列上升的階梯:懺悔、禁慾、克制、守貧、忍耐、信賴安拉、默認安拉的旨意等;隨之而來的是宗教感覺方面類似的階梯,諸如畏懼,希望、愛等。通過沉思冥想達到直覺。組織嚴密的教團,是在修道所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歷史上究竟有多少教團,眾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有200多個主要的教團,還有難以數計的分支。也有人認為教團總數有幾十個,但最著名的只有十餘個。
教團的出現
12世紀在巴格達出現的卡迪里教團是蘇非主義歷史上的第一個教團,因阿卜杜·卡迪爾·吉拉尼而得名。阿卜杜·卡迪爾·吉拉尼曾任巴格達經學院院長,善於講經,頗有威信。他在世時教團尚未真正形成,死後才由其弟子正式建立。現在成員遍及穆斯林世界各地。教義除要求信徒履行蘇非派儀式和理解其神秘主義外,還要求盡遜尼派的宗教職責。
依時間順序,第二個是里法伊教團,為伊拉克人艾哈邁德·本·阿里·里法伊所創。它以巴格達為中心,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地,並分為若干分支。這個教團主張禁慾、守貧、不殺生、不抵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信徒們互相以手搭肩,圍成圓圈唱頌經文,並前仰後合地跳躍,因而被稱為“嚎叫的苦修者”。信徒們有時還演出各種雜技,如吞炭火、活蛇、碎玻璃以及用針或刀刺身等。再其次是毛拉維教團,系13世紀波斯著名神秘主義詩人加拉勒丁·魯米所創,因他被尊稱為“毛拉”,故名“毛拉維教團”,在土耳其被稱為麥夫列維教團。魯米著有神秘主義的長詩《邁斯納威》,意譯為《訓言詩》,被奉為蘇非派的經典。該教團的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伴隨音樂鏇轉,因而被稱為“鏇轉的苦修者”。這個教團以前在土耳其的勢力較強,曾傳播到埃及、麥地那、大馬士革、克里特島和賽普勒斯等地,目前還流行於中東一些地區,主要在敘利亞的阿勒頗。
非洲的教團
最大的是沙茲里教團,創始人沙茲里。據說有13個分支,信徒遍布於北非以及敘利亞、葉門和東南亞等地。該教團的教義基本上持遜尼派觀點。與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和平相處,並稱其為兄弟。德加維教團系18世紀末穆來·阿拉比·德加維所創。信徒分布於摩洛哥東部、北部和阿爾及利亞西部地區。它雖由沙茲里教團中分出,但兩者卻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信徒苦修,蔑視世俗權力和財富,主張回到“純正的”蘇非主義。信徒在舉行儀式時伴以舞蹈和詩歌,並高聲贊主。這個教團本身又分為許多支派,其聖地在阿瑪吉朱特,每年9月舉行節慶活動。在埃及影響較大的還有巴達維教團和巴伍米教團。
中亞教團
在中世紀,影響大的有三個教團:花剌子模的庫布拉維教團、中亞的雅薩維教團和布哈拉的納格什班迪教團。庫布拉維教團的創始人是納吉姆丁·庫布拉。在傳播過程中曾派生許多分支,但大多數已不復存在。雅薩維教團的創始人是艾哈邁德·伊本·易卜拉欣。該教團擁有一些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的分支,信徒分布於中亞及伏爾加河流域、呼羅珊、亞塞拜然和安納托利亞等地。納格什班迪教團的創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本·巴哈丁(也有人認為是艾卜·雅古布·優素福·哈馬丹尼首創,幾經傳授才到了巴哈丁),因其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默頌經文並在胸前畫線,表示淨化心靈,故稱巴哈丁為納格什班德(意為畫家)。他宣傳溫和與謙遜,譴責貪權謀利,反對狂熱儀式。目前它的信徒分布在中亞、高加索、庫爾德斯坦、安納托利亞、印度等地。
在土耳其,還有因崇拜臥里(聖徒)哈吉·白克塔西而著稱的白克塔西教團。該教團創立於13世紀,發展於15世紀。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期,大部分近衛軍成員都加入了這個教團。它的教義受伊斯蘭教什葉派和基督教的影響,信仰十二伊瑪目,崇拜阿里,視安拉、阿里、穆罕默德三位一體。在儀式方面接近基督教,不遵行伊斯蘭教的禮拜儀式和教法,婦女禮拜時不戴面紗。在阿富汗和南亞次大陸有蘇哈來瓦迪教團。它的分支哈爾瓦提教團則分布於土耳其、阿拉伯半島、埃及、蘇丹、索馬里和阿爾及利亞等地。此外,印度還有契什提教團。
近代蘇非派教團
著名的有提加尼教團和賽努西教團。前者由提加尼於1773~1782年間創立於摩洛哥的非斯。其教義強調淨心善行,主張服從政府,因而得到執政當局的扶植。它的宗教儀式簡單,教團內互稱教友,嚴禁成員參加其他教團。總部設在非斯,其成員除到麥加朝覲外,還朝拜非斯的提加尼墓地。主要分布於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曾傳播於埃及、幾內亞、蘇丹、阿拉伯半島等地。賽努西教團於19世紀中葉在北非的昔蘭尼加(今利比亞境內)興起,其創始人為穆罕默德·本·賽努西。自稱是先知女兒法蒂瑪的後代,到處講道,宣傳穆斯林大團結,主張恢復先知的教義。1838年,他在麥加近郊建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宣傳點“扎維亞”,後遷至利比亞。在其繼承人穆罕默德·馬赫迪時期,教團的權力達到頂點,19世紀80年代信徒有155~300萬,遍布北非各地。20世紀初開始衰落。
6塔伊法階段
大約在15世紀,據稱蘇非主義教團已經歷哈納卡、塔里卡兩個階段,開始向塔伊法階段過渡。有的學者把這一過渡稱之為蘇非主義教團的封建化過程。在這個階段里,教團的權力空前集中。修道者和人數眾多的世俗成員要完全聽命於教團首領。臥里崇拜盛行。多數教團的首領一般都自稱聖裔,實行世襲制。教團的創始人以及在教團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的或在世的謝赫往往被尊為臥里而受到尊奉。與臥里崇拜密切相關的是朝拜聖墓,一般教團都為臥里修有墓廬(拱北),有些陵墓還修有頗為壯觀的道堂或清真寺。各教團往往都有自己誦念迪克爾(讚頌詞)的一套儀式。7教義和儀式
蘇非主義既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也沒有統一的教義和儀式。除了保持伊斯蘭教最主要的教義和外部形式之外,各式各樣的教團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為適應居民的地方傳統和觀念,接受舊有的宗教信仰和習俗。但各教團還有許多共同之處。與安拉相融合
蘇非主義多數教團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通過“無我”達到與安拉的融合。用伊本·太米葉的話說,在他們的觀念中,“被造物的存在不是別的,而是造物主的存在;一切源於安拉的本質,目的是最終還原於安拉的本質”。為達此目的,各教團的首領都構想了必經的途徑和階段,有的蘇非權威說要經過七個或更多的階段或梯階,中國一部分學者和穆斯林認為有三級,亦稱三乘或三程,但許多人則認為有四個過程或等級:①沙里亞特(意譯為“教法”),亦稱“禮乘”或“常道”,指通過竭誠地履行正統伊斯蘭教教法規定的五功來認識和接近安拉;②塔里卡特(意譯為“道路”),亦稱“道乘”或“中道”。指在宗教導師的指導下走上蘇非主義的道路。修道者經過各種功修,棄除其意志和個性,思念安拉,沉浸於對安拉的熾愛之中,最後通過心醉神迷的突發達到第三個等級;③買里法特(意譯為“認識”),即達到“認識”和“悟徹”真理的地步。這時內心已認識到宇宙統一於安拉,可洞察世界的虛幻、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的均衡等,修煉到這個階段就可以成為一位謝赫-臥里;④哈基卡特(意譯為“真理”),亦稱“真乘”或“至道”。修煉到這個階段,則認為已達“渾然無我,心不納物,唯獨一主”的境界,處在融於安拉,天人合一的狀態。
迪克爾
各教團的共同的儀式,原意是贊念安拉,並為此舉行一定的儀式。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神秘主義的核心。蘇非主義者認為,舉行迪克爾的根據是《古蘭經》的經文:“信士們啊!你們應當常常記念安拉,你們應當朝夕讚頌他超絕萬物。”迪克爾的形式不盡相同,有些教團朗誦迪克爾,如卡迪里教團、庫布拉維教團、雅薩維教團等;另一些則遵循默念,如納格什班迪教團。此外,如毛拉維教團等還伴之以音樂和舞蹈。據說舞蹈與精神的循環有關,大家圍繞著一個存在物跳舞,目的是要取得天啟的影響;鏇轉表示他們在外表和思想上的循環,意思是願安拉使他們內心深處變成神聖的,從而達到入神,達到與安拉的結合;跳躍則表示他們從人的地位跳到了與安拉相結合的地位。
贊珠
亦稱念珠。穆斯林的贊珠一般每串為33顆或99顆,關於贊珠的功用,巴格達的神秘主義者祝奈德認為是達到入神的方法。有人曾勸說他不應使用這異端的物品,他則回答:我不願拋棄把我引到安拉面前去的道路。到15世紀,贊珠得到普遍的推廣,現在,連嚴格的瓦哈比派也在使用。
臥里崇拜
伊斯蘭教沒有承認臥里的正式規定,早期的正統派覺得祈禱臥里是一種多神教的崇拜方式。到12世紀,正統派教理與臥里崇拜之間在哲學上已經調和,此後這種宗教儀式在各派穆斯林中就程度不同地得到承認或默認。由於對當地臥里及其陵墓的朝拜,有時就免除了到麥加朝覲的義務,特別是由於去麥加的路途遙遠,加上其他困難,遠非所有的穆斯林都能前往,因而蘇非派的臥里崇拜更加盛行。
對其他宗教信仰的汲取
在伊斯蘭教興起和傳播之前,在今日信仰伊斯蘭教的廣大地區,曾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如猶太教、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佛教、薩滿教以及其他多神信仰等等。蘇非主義者不僅對當地人民民眾中流行的信仰和儀式採取寬容的態度,而且從中加以汲取。如在昔日薩滿教流行的中亞許多地方,他們把對安拉的信仰與薩滿教對騰格里(“天”)的信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