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是指:潘安、宋玉、子都、宋文公、嵇康、衛玠、韓子高 、蘭陵王、慕容沖和獨孤信。

基本信息

版本之一

一、潘安

潘岳

潘安潘安
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晉時人,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潘岳年輕時,坐車到洛陽城外遊玩,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著他走。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出門。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水果來投擲他,每每滿載而歸,於是民間就有了“擲果盈車”之說。以至後世文學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詞。
有個叫左思的相貌奇醜,也學著潘岳的樣子去郊遊,但每次出門,婦人就往他車上吐唾沫,扔石頭,石頭倒也滿載而歸。典型的男性版東施效顰!二、宋玉

宋玉

宋玉宋玉
中國歷史上與潘安齊名的最著名的兩大帥哥之一。
登徒子好色賦》里,寫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說:宋玉“為人體貌嫻麗玉,口多微辭,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釋說有曾經有一位絕色美貌的東家之女登牆偷窺自己三年,但他都對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說自己好色。三、子都
子都子都
《詩經》有云:“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意思是說,一個女孩子本來跟某帥哥有個約會,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帥哥哥沒有見到,卻見到了一個愚駑蠢笨的傻瓜。在這首詩里,“子都”被用作了帥哥的代名詞,或者也可以說,子都是眾多鄭國少女——不排除某些少男——夢中的白馬王子和假想的約會對象,少女們都以能見到那位帥名滿全國的子都為榮,為了能見他一眼,甚至不惜呆呆的苦等幾個小時,由此便可以想像出,當子都未見而見到蠢夫的時候,少女會有多么的悲傷,哀怨和惆悵了。
《孟子》又曰:“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哎呀,連亞聖孟夫子都說“不知子都之姣者”是不長眼睛的人,可見子都可真真正正的的確確是個大帥哥了。那么,這個帥名動天下的子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怎么會有如此的魅力能讓天下的女人們瘋狂?
子都,春秋時期鄭國人,大名叫做公孫閼,子都乃是其字。子都這個人,不僅相貌生的美,還有著一身的好武藝,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鄭莊公的大夫。
大帥哥子都是帥名遠播的美男子,其容顏之美不僅震動了以莊公為代表的統治階層,而且也得到了以鄭國女子為代表的廣大人民民眾和以孟夫子為代表的子孫後代的認同,僅憑這一點,子都之入選美男榜,便實在是實至名歸的了。四、宋文公

宋文公沒有做國君的時候,是宋國的公子,被喚做公子鮑。
如果按照正常情況發展的話,本來是輪不到他做國君的,能一輩子安安穩穩的做個公子,已經足夠他禱誦好幾遍阿彌陀佛的了。那么又是什麼原因使得歷史照著非正常的狀況發展了下去而讓原先的公子鮑坐上了宋國國君的寶座的呢?原因就是因為他長的實在太帥了!
就因為他帥,公子鮑變成了宋文公?這未免也太過荒唐了吧?可是事實確實如此,雖然其過程並沒有說起來這般容易。那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荒誕的故事呢?因為一個女人愛上了他。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祖母(當然不是親祖母),宋襄公的夫人,周襄王的妹妹王姬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子鮑是一個“美而艷”的大帥哥,於是乎中年守寡,獨居深宮而難耐孤寂的半老徐娘王姬便看上了他,“欲通之”。可是公子鮑不願意啊,怎么辦呢?王姬便千方百計的想盡辦法.
昭公九年,宋昭公外出打獵,這正是上天賜予王姬的良機啊,於是她便派人把昭公幹掉,而迎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鮑當了國君。一段因帥得國的千古神話終於成為現實。(據《左傳》,昭公田獵,乃是王姬所使,且昭公亦知襄夫人將殺己,然也無可奈何,只能坐以待斃,可見昭公實在襄夫人控制之下,王姬欲獻國於公子鮑,實是易如反掌)。
那么這位帥哥,帥得令祖母傾心而折節慾通的宋文公,除了帥之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應該說還不錯,起碼要比他的哥哥,有“無道”之稱的昭公好了許多。《左傳》里說他“禮於國人”,《史記》中說他“賢而下士”,然而不管怎樣,即便是因帥得國,也還是要付出代價的,至於代價是什麼,大家稍稍想想便自然能夠猜到。

五、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
嵇康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同時英俊瀟灑,別人形容他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史稱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某次他去森林裡採藥,竟被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其風姿可窺一斑。
據《琴議》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六、衛玠

衛玠,三國時人。關於衛玠的美,《晉書》里用詞有“明珠”,“玉潤”等等,他為人喜怒不表於形,總之是個面無表情的玉人。
這孩子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洛陽居民傾城而出,夾道觀看小璧人。可這玉人特愛開口。當時風氣最盛行清談,爹媽怕衛玠磨牙磨得太累影響身體健康,就限制他說話,真叫人吃不消。
後來,衛玠到東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建業的官員們久聞衛玠艷名,立即答應予以重任。江東人士聽說來了個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圍觀,擠得衛玠舉步艱難,使他一連幾天都無法好好休息,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這個典故就是《世說新語》中的“看殺衛玠”。(所以我們的fans在追星的時候都應該斯文一點,小心把偶像給看死了)。
衛玠一生,沒在政治上興風做浪,沒為中國文藝或科技的發展做貢獻,軍事方面更是碰也沒碰過。這么個人,居然在《晉書》上有傳記,可見“美男”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文化現象。傳記里反反覆覆強調:俊美。

七、韓子高

韓子高梁朝會稽山陰人。據說他“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靡不嘖嘖”。韓子高貌美,美過中國少年瑰寶周小史(晉代有名的孌童),處於亂軍之中,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會拋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他的一根毛髮,史說:“亂卒揮白刃,縱揮間,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數矣”。可見此君貌美到了什麼程度?他絕非僅有漂亮的臉蛋,他身材修長,善於騎射,形體俊美,肌膚誘人,實在是英武異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多少純情少女,包括陳朝公主,都瘋狂暗戀子高,竟然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但韓子高卻甘願委身於南朝陳文帝陳茜,他們同食共寢,日夜不離。更因為子高的一段緋聞,而導致陳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滅了王司馬一族,最終造成了梁朝的滅亡和陳朝的建立。這種因為同性戀而導致王朝顛覆的史實,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韓子高,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雖然最終誓言未能兌現,但是韓子高貌美傾國的事實是不容辯駁的。陳茜病故以前,子高端水送藥,片刻不離,給彌留之際的陳茜以極大的安慰。偌大的皇宮,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門外,只有陳茜子高兩人病榻廝守,度過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陳茜死後,子高被冤獄賜死,年僅三十歲。

八、蘭陵王

蘭陵王名高長恭,又名高孝瓘,是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高歡之孫。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幹,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老四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
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赫敵人,所以每每打仗都不得不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懷疑“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吊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史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九、慕容沖

這個小字鳳皇的美少年是前燕開國皇帝慕容雋的幼子。五胡十六國時期傾國傾城第一人。短短二十幾年的人生,如掃帚星行空,轟動之大把北國江南所有美女都比化了。可惜五胡十六國這段歷史不出名,他也跟著被塵封。
話歸正題,前燕傳到第二任皇帝手上便不行了,被前秦吞併。作為戰利品,十二歲的慕容沖和姐姐清河公主被充入長安的禁宮,一對漂亮寶貝陪秦王苻堅風流快活。
後來苻堅因為影響不好,把慕容沖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守。十幾年後,淝水之戰,苻堅大敗。慕容沖結集鮮卑人,趁亂而起,馬踏關中,揮刀雪恥。數載孌童生涯,一朝鐵血皇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曲折經歷形成了性格的極端:外表陰柔,內心狂野,堅毅。
慕容家族以能征善戰桀驁不馴著稱,還有個特點就是外形好。出現慕容沖這么個集大成者,並非偶然。有趣的是燕國皇室選繼承人時,臉蛋漂亮的極占優勢。晉朝“以貌取人”的風雅被慕容鮮卑發揚光大了。繁殖的結果是代代英俊騎士,個個欣長矯健。可最終燕國就是被一幫繡花枕頭給玩完的。
有關慕容沖的詩詞:
徵兵北上分天下,忽聞禍患起蕭牆。不見幽人獨往來,卻聽淒韻滿迴廊。
短衣轅轍別愁緒,佇立寒風驀回望!是非鏖戰幾時盡?江天秋水空蒼茫!
馬蹄踏碎清秋夜,劍映蕭索冷孤光。戰火燒盡白骨亂,兵臨城下傲滄桑。
昔有鸞鳳止阿房,秦宮三載鎖離殤。烽火燎天悲歌泣,致使荒魂返故鄉。隔秋水,望八荒,浮生一寐多惆悵,梧桐翠,竹影深,重樓之中待鳳凰。

十、獨孤信

獨孤信,出生在一個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願。
後來,獨孤如願被權臣爾朱榮收編。爾朱榮見小伙子精於騎射,一表人才,立馬提拔為別將。人長得醒目就是好。
這時候獨孤如願才二十來歲,在軍中人稱“獨孤郎”,講究修飾打扮,又喜歡耍帥,曾在陣前匹馬挑戰,力擒敵將。單挑本來就少,這一回還是帥哥出陣,又有歷史價值又有審美價值。呵呵,可惜沒有錄像。
某日,獨孤如願到郊外打獵,等到晚霞滿天,策馬回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側戴帽子,學習這個帥呆了的新造型.

版本之二

第一位:韓子高

第一位:韓子高
【生平】
韓子高,野史稱作陳子高,本名蠻子,出身微殘,世代以做鞋為生。侯景之亂期間,蠻子寓居京城建康,時年16歲,長得容貌艷麗,纖研清白,如美女一般。當時兵荒馬亂,蠻子幾次陷入絕境,但每次亂軍兵刃就要加到他的頭上的時候,總是因為驚嘆他的美貌而不忍下手。蠻子靠著美貌死裡逃生,後來正準備隨同部伍還鄉的時候,無意碰上了陳霸先的從子陳茜(蒨),也就是後來的陳文帝。
陳茜乍見如花似玉的蠻子,大為震驚,繼而心中大喜,上前問蠻子道:“你可想享受榮華富貴?何不跟我走?”蠻子抬頭見是一個英俊的年輕將軍在跟自己說話,相信他能夠為自己帶來好運,便答應了。陳茜嫌他名字太俗,便讓他改名子高。
從此韓子高便作為陳茜的孌童,隨陳茜起居出入,很受陳茜的寵愛。陳茜性情暴躁,只要有所怨恨,馬上便氣得眼冒火星,牙齒咬得格格響,好像要吃人的樣子,但他只要見了子高,便怒氣全消了。韓子高如此見愛,當然會加倍曲意奉迎,以討陳茜的歡心。陳茜曾對韓子高說:“人家說我有帝王相;果真如此;到時我便冊封你為皇后。”可見他倆情愛之深。當然,陳茜後來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並沒有封韓子高為皇后,只是任他為右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承聖十月,一役,韓子高首次升職。(具體職位史書未記載)
張彪死,漸東平,韓子高禮賢下士,待人甚厚,漸掌軍中大權。
永定三年,六月,甲寅日,著韓子高為右軍將軍及侍衛總管,兼顧京師防務及宮庭戒備。
天嘉元年,陳國正式改元天嘉,改元同時,天嘉帝(陳文帝)封韓子高為文招縣子爵。
天嘉元年,三月,乙亥日,韓子高出征,平定陳昌
天嘉元年,九月,丁酉日,陳文帝下詔令司空侯安都、右軍將軍韓子高帥眾會侯瑱南討。
天嘉二年,正月,韓子高因南討有功,陳文帝提升右軍將軍韓子高為員外散騎常侍、壯武將軍、成州剌史。並特詔韓子高不必到成州赴任,身為散騎常侍,自當在帝駕前時時侍奉,故不必赴任。
天嘉二年,十二月,韓子高出征,平定留異,頸負重傷。
天嘉三年,三月,韓子高因平留異一役有功,遷貞毅將軍,東陽太守,接管東陽。因韓子高身為散騎常侍,應時時常伴帝側,故不用至東陽。
天嘉四年,十二月,韓子高出征,平定陳寶應
此役之後,陳朝內亂平定。韓子高權傾天下。
天康(天嘉七年改元天康)元年,四月,癸酉日,陳文帝死。
陳文帝死後,陳頊(陳文帝的弟弟)意圖篡位,“... ...降到仲舉(陳文帝時的大臣)為光祿大夫,不佞素以孝聞,但令免官... ...由是政無大小,悉歸頊手。仲舉被貶,心不自安,又與右衛將軍韓子高圖頊,事又被泄,仲舉子高,並下獄被誅。 (《南北史通俗演義》)
湘州刺使華皎,與子高向來友善,聞子高被戮,很是不平,遂譴人西入長安向周乞師,並自歸後梁遣子玄響為質
以下是《南北史通俗演義》中陳頊給子高定的罪名:“韓子高小豎輕佻,推心委仗,陰謀禍亂,決起蕭牆,元相不忍多誅,但除君側,何意復密詔華皎,稱兵上流,國祚憂惶,幾移醜類”。
後來子高就以謀反罪被害死了。其實那些所謂的罪名都是子虛烏有的,作者本人都說“多半是懸空架誣”,作者給的評價是“到仲舉子高等,為主而死,死尚足稱“,可見,子高可是名副其實的忠臣,而且只忠於陳文帝,致死不渝。
【古書記載】
韓子高,會稽山陰人也。世微賤,業織履為生。時子高年十六,尚總角,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自然娥眉,見者靡嘖嘖。即亂卒揮白刃,縱揮間,噤忍,更引而出之數矣。陳司空霸先從子茜,以將軍出鎮吳興,子高於淮渚附部伍寄載求還鄉。茜見而大驚,問曰:“若欲求富貴乎盍從”子高許諾。茜頗偉於器,子高勝,齧被,被盡裂。茜欲且止,曰:“得無創巨汝邪”子高曰:“身公身也,死耳,亦安敢”茜益憐之。子高膚理色澤,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騎射,若風。茜常為詩,贈之曰:“昔聞周史,今歌白童玉塵手別,羊車市若空。誰愁兩雄並,金貂應讓儂。”且曰:“人言吾有帝王相,審爾,當冊汝為後,但恐同姓致嫌耳。”子高叩頭曰:“古有女主,當亦有男後。明公果垂異恩,奴亦何辭作吳孟子耶”茜夢騎登山,路危欲墮,子高推捧而升。將任用之,亦願為將,乃配以寶刀,備腹。
另據野史記載,陳茜(蒨)曾寫下一首詩以表情義。(如下)
昔聞周小史,今歌月下人。
玉塵手不別,羊車市若空。
誰愁兩雄並,金貂應讓儂。
【評價】
韓子高一個十全十美人。貌美,美過國少年瑰寶周小史,處於亂軍之,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會拋掉手兵刃,竟然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一根毛,天,此君貌美到什麼程度?俊美,絕非僅有漂亮臉蛋,兩臂修長,善於騎射,形體俊美,肌膚誘人,實英武異常,令人痴迷而能自拔。少純情少女,包括陳朝公主,都瘋狂暗戀子高,竟然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而更美韓子高靈,出身寒苦,驕躁,有才有德,委身於得勢前陳茜(後來南朝陳文帝)以後,把全身都奉獻給這個同樣英俊情侶,同食共寢,日夜離,更因為子高一段緋聞,而導致陳茜一怒之感情用事滅王司馬一族,後來兩人並肩戰鬥,最終造成梁朝滅亡和陳朝建立。這種因為情侶瑣事而導致王朝顛覆史實,我國歷史絕無僅有。因為韓子高,國歷史第一次也最後一次提出男皇后概念,然最終誓言未能兌現,但韓子高貌美傾國,德服天事實容辯駁。陳茜病故以前,子高端送藥,片刻不離,給彌留之際陳茜以極大安慰。偌大皇宮,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門外,只有陳茜子高兩人病榻廝守,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陳茜死後,子高被冤獄賜死,年僅三十歲。十六歲時從一名貧苦少年,經歷征戰天勞苦,建朝創業艱辛,到最後與人陳茜一前一後離開人世,短短十幾年,人生像金子一樣閃光,可歌可泣,人生若能像子高這般充實度過,實別無求。

第二位:周小史

周小史是晉朝美男子,晉張翰《周小史》詩曰:“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盼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劉遵《繁華詩》曰:“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月十曼)臉若桃紅。挾彈雕陵下,垂鉤蓮葉東。腕動飄香麝,衣輕任好風。幸承拂枕選,侍奉華堂中。金屏障翠被,藍帕覆薰籠。本知傷輕薄,含詞羞自通。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蛾眉詎須嫉,新妝近如宮。”所謂周小童者,已即周小史,古有其人,擅美名如子都宋朝者,而詩人競詠之耳。
周小史堪稱唯美派的最高代表。在他的傳聞里,沒有帝王將相的瓜葛,沒有世俗濁流的侵犯,純情美麗,自然天成,是我國千百年來俊美少年寶庫中的一塊極為完美的寶玉。對他的描述,卻又怎能一個美字了得?周小史
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造成轟動的美少年
他的出生帶有十足的傳奇色彩
他一出生,母親就因大出血身亡,同時家中突現白狐,
相傳此為不祥之兆。
周小史的父親見了,自認為這個絕美的孩子是個禍水
便從此不讓周小史出門半步,不讓他讀書識字,將其軟禁。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周小史在十五歲的時候,被皇帝看中。
自然將他帶入宮內,成了當時有名的孌童。
可惜這位美少年並未在宮中呆多長時間就失蹤不見了。
至今各個學派說法不一.

第三位:董賢

董賢(前22年-前1年),字聖卿,雲陽人。董賢是漢哀帝男寵,因此扶搖直上,官至大司馬。哀帝死後,董賢隨即失勢,自殺死去。
生平
董賢是西漢御史董恭之子,是一個美男子。董賢初任太子舍人,漢哀帝即位後改任他職,二年後,哀帝有一天在宮中望見董賢,被他的儀貌吸引,拜他為黃門郎,自此漢哀帝和董賢有同性戀關係。
哀帝很寵愛董賢,甚至升他為大司馬,也納他的妹妹做昭儀,並讓董賢與其妻一同入宮侍奉。漢哀帝與董賢同起同坐,同睡在龍榻上。據說有一次,哀帝睡覺醒時董賢尚未醒,哀帝乃命人割裂衣袖起身,以免驚醒董賢,這就是成語--“斷袖之癖”的由來。漢哀帝賞賜了董賢很多財物,又升他的父親為少府,賜爵關內侯,董賢妻子的家人亦獲任官職,甚至董賢家的僮僕亦受到哀帝賞賜。哀帝欲封董賢為侯,丞相王嘉反對,認為“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流聞四方,皆同怨之”,董賢應該“千人所指,無病而死”,王嘉其後獲罪,在獄中絕食二十餘日,嘔血而死。元壽二年(前1年),匈奴單于來朝,出席宴會,看見群臣中的董賢年輕,覺得奇怪,便詢問傳譯,哀帝令傳譯回報:“大司馬年少,以大賢居位。”單于信以為真,恭賀朝廷得賢臣。哀帝後來在一次宴會中笑望董賢,曰“吾欲法,何如?”中常侍王閎勸諫哀帝不宜有此想法,哀帝默然不語,從此冷落王閎,但以後也沒有再公開提及此事。
西漢在漢哀帝和一個沒有能力的董賢的統治下,國勢更加衰弱。哀帝死後,董賢失去了靠山。漢平帝元始元年(1年),外戚王莽以太后名義把董賢趕出皇宮,又以董賢年輕為由,罷去他的大司馬官職,當天董賢與妻自盡,年僅22歲。董賢死後,朝廷沒收董家財產,家人被徙往遠處。
西漢皇帝好男色是有傳統的。漢哀帝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將後宮佳麗棄諸一旁,獨寵董賢一人。建平二年(前5年),有一天,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他就曾當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現,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絕色,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候。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輦而坐,同車而乘,同塌而眠。
董賢不僅長得象個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象個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後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於此。
董賢受寵日勝一日,不久升為駙馬都尉。他家的人也跟著占光;父親董恭升為光祿大夫,妹妹進宮封為昭儀(也是一個活寡)岳父封作大臣,妻子也被特許進宮居住。於是董賢的家與哀帝的家合二為一了,卻苦了傅皇后,一個人孤寂度日。
哀帝還下令在自己的陵旁為董賢建一墓,生則同床,死則同穴。董賢的宅邸也極盡奢華,收有四方珍寶。這些引起了大臣們的反對,批評皇上對董賢的封賞太過分。哀帝根本不聽。
元壽二年六月,二十六歲的哀帝突然病死。太皇太后讓王莽出來支持朝政。王莽極力彈劾董賢,不許他進宮。董賢知道大禍臨頭,與妻子自殺,也是為哀帝殉情。董賢死後,王莽疑心其假死,命人開棺驗屍,沒收其財產,將其家屬全部充軍流放。

第四位:潘章

潘章少有美容儀,時人競慕之。楚國王仲先聞其名,來求其友,因願同學。一見相,情若夫婦,便同衾枕,交無已。後同死而家人哀之,因合葬於羅浮山。冢忽生一樹,柯條枝葉,無相抱。時人異之,號為共枕樹。
評價:競爭已經到白熱化階段。殺出重圍榮獲第四名潘家弟弟。前面榜諸君皆重美色宜人,只有這潘章用情專一,可圈可點。清風吹起,羅浮山共枕樹繁茂枝葉常年訴說著這段偉大戀情,忽視感情濫交盛行歷朝歷代,潘章王仲都堪稱同人楷模。

第五位:安凌君

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一個小國(現在河南省鄢陵縣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庸
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戰國策·楚策》
阮籍詩曰:“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宿昔同衾裳。”
評價:提到龍陽,就能提安陵。安陵君貴族出身,有文化,有修養,而且十分精於世道,很會做人。少年時俊美可,青年後瀟灑誘人,學識淵博,性格沉穩,放眼一瞧,迷倒仰慕者黑壓壓一片,其魅力非能用語言描述。
江乙說於安陵君
江乙說於安陵君曰:“君無咫尺之地,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是以妣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於王,竊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國。”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於是,楚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嗥聲若雷霆,有狂兕牜羊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王大說,乃封壇為安陵君。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在《戰國策·魏策四》中的安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而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呢?”
秦王氣勢洶洶地發怒了,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要發怒,就要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長跪著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而安陵國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第六位:龍陽君

古稱男色為“龍陽”,也是有淵源的。龍陽君是戰國時魏王的男幸,象美女一樣婉轉媚人,得寵於魏王,後宮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龍陽君是中國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龍陽之癖也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戰國策·魏策》載:“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兇惡,而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專人於庭,避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王也,必親上而趨大王,臣亦猶恐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也是“龍陽之好”的由來了。
原文解釋:有一天他陪魏王釣魚,釣得十條大魚,不覺淚下。魏王問他何故傷心,他說:“我剛釣到魚時很高興,後又釣了一些大的,便想把前面釣的小魚丟掉。如今我有幸能與大王共枕同寢,但四海之內,美人甚多,聞知臣得幸於大王,必定打扮得花枝招展來向陛下獻媚,臣就象前面釣到的小魚一樣,也會被拋棄,臣怎能不哭呢?”魏王聽了很感動,便下令:四海之內,有敢向我介紹美人的,我就滅其族!
求取封君是戰國中後期普遍流行的政治思潮。張儀在遊說魏王時就曾經指出說:人多奮辭而少何信,這是因為說諸侯成功就可以“封君”,所以天下的遊說之士“莫不日夜 虱腕?目切齒以言從(縱)之便,以說人主”。這條材料生動地描述了人們為求取封號已經激奮到了何等的地步,而且反映出在當時求取封號的人不是少數。《經?法·?國次》篇說:滅掉一個國家之後,“列(裂)其地土,以封賢者,是胃(謂)天功”。這裡不僅鼓吹裂土分封,而且從理論上將其上升到“天功”的高度,誰悖逆這樣做,誰就是違反天意。於是國君們紛紛“舉其秀土,而侯封之”,魏王甚至將自己的愛妾也封為龍陽君。 他的真實姓名不知道。 從戰國策的記載看來他應該是婉轉媚人,頗有心機的吧。

第七位:秦宮

秦宮者,漢大將軍梁冀之嬖奴也。宮年少而兼有龍陽、文信之資,冀與妻孫壽爭幸之。李長吉為詩云:“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樓頭曲宴仙人語,賬底吹笙香霧濃。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飛窗復道傳籌飲,午夜銅盤膩燭黃。禿衿袖調鸚鵡,紫繡麻霞踏孝虎。折桂銷待曉筵,白鹿青蘇半夜煮。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涼屏生色畫。開門爛用衡線,捲起黃河向身瀉。皇天厄運猶繒裂,春宮一生花底活。鸞篦奪得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評價:單看李長吉詩句,就已經讓人魂繞夢牽。如此俊美少年,常伴大將軍身側,自然驍勇善射,英姿颯,難怪連大將軍妻子都深為迷戀,但妒忌,還要爭著與其銷魂,就算王昭君,也見得有如此魅力。

第八位:張幼文

張幼文與張千仞,俱世家子。幼文美如女,弱勝衣,而尤善修飾,經坐出,如荀令之留香也。千仞與之交甚密,出入比目。及院試案,二人連名,人鹹異之。既娶,歡無倦。而婦人之端者,見幼文,無狂惑失志,百計求合。幼文竟以犯血症。千仞日侍湯藥,衣解帶。疾革,目視千仞,能言。千仞曰:“吾當終身無外交,以此報汝。如違誓,亦效汝死法。”幼文點頭,含淚而逝,時年未二十也。千仞哀毀,過於伉儷。
評價:此君與述諸君同,出身鄉里,百姓,名副其實大眾情人,跟前面所說帝王專寵有本質區別。這樣少年能夠占據史書一角,足可見其俊美可以驚動全國。其弱勝衣狀,看比起那病施還要略勝一籌。

第九位:曹肇

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
評價:嗚呼!此君在帝王面前已經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其嬌縱程度比起彌子瑕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絕代美少年,縱是楊玉環與其爭寵,恐怕也要落在下風。

第十位:彌子瑕

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他在衛靈公身邊為臣,很討君王的喜歡。
有兩件事最能說明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彌子瑕私駕衛王馬車的事。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趕在當天晚上把訊息告訴了他,一瞬間,彌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到母親身邊。可是京城離家甚遠,怎么能心想事成呢?衛國的法令明文規定,私駕君王馬車的人要判斷足之刑。為了儘快趕回家去替母親求醫治病,彌子瑕不顧個人安危,假傳君令讓車夫駕著衛靈公的座車送他回家。後來衛靈公知道了這件事,不但沒有責罰彌子瑕,反而稱讚道:“你真是一個孝子呵!為了替母親求醫治病,竟然連斷足之刑也無所畏懼了。”
衛王接受彌子瑕沒吃完的半個桃子,是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遊覽。當時正值蜜桃成熟的季節,滿園的桃樹結滿了白裡透紅的碩果。輕風徐徐送來蜜桃醉人的芳香,讓人垂涎欲滴。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著吃了起來。這種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鮮爽口滋味是他未曾體驗的。當他吃到一半的時候,想起了身邊的衛王。彌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遞給衛王,讓他同享。衛靈公毫不在意這是彌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說:“你忍著饞勁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
彌子瑕年紀大了以後,臉上現出了衰老的容顏。衛靈公因此喪失了對他的熱情。這時假如彌子瑕有得罪衛王的地方,衛靈公不僅再不像過去那樣去遷就他,而且還要歷數彌子瑕的不是:“這傢伙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目無君威地把沒吃完的桃子給我吃。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做冒犯我的事!”
彌子瑕從年輕到年老,始終把衛靈公當成自己的一個朋友看待,在衛王面前無拘無束。可是衛王則不一樣。他以年齡和相貌作為寵人、厭人的根據,從而對彌子瑕所做的同樣的事情表現了前後截然相反的態度。因此不顧事情的本質,只按表面現象決定好惡的作法是十分錯誤的。
其出處在《韓非子·說難》。其中有說道:春秋時,衛國大夫彌子瑕受到衛靈公的寵愛。有一天他與衛靈公一起到果園裡吃桃子,將自己咬下一半的桃子給衛靈公吃。衛靈公大喜說:“你愛我以至可以把自己的手上的美味的桃子分給我吃!” 到了後來,衛靈公對彌子瑕的寵愛不復當日,衛靈公便以分桃的罪名處置了彌子瑕。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教哉!為母之故,亡其刖罪。”異日,與君游於果圍,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韓非子·說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