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七帝八陵位於鄭州鞏義市孝義鎮西村、芝田鎮、回郭鎮一帶,嵩山北麓伊洛河南岸的丘嶺上,陵區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北宋九帝中,除徽、欽二帝外,均葬於此,統稱“七帝八陵”。還有陪葬皇后陵、親王墓、帝系太子、公主和大臣墓共200多座,形成了龐大的陵墓群。
照埋葬時間的先後,八陵的順序依次是:1.宋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2.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3.宋太宗(趙廣義)的永熙陵;4.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5.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6.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7.宋神宗(趙項)的永裕陵;8.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宋陵主要分布在4個區域。西村區有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葬有宋宣祖、太祖、太宗,附葬皇后陵10座和宗室子孫墓140多座。永安陵系趙匡胤之父宣祖趙宏殷和其母杜氏合葬墓。另有太祖賀後陵、王后陵和太宗符後陵。永昌陵是太祖趙匡胤墓。永熙陵是太宗趙光義墓,附葬有太宗兩個李後和真宗郭后陵。蔡莊陵區有永定陵。在八陵村南,是真宗趙恆墓,附葬有真宗的李後、劉後和楊後陵。另有高懷德、蔡京、寇準、包拯墓。孝義陵區有永昭陵、永厚陵。永昭陵是仁宗趙禎墓,永厚陵是英宗趙曙墓。八陵陵區有永裕陵、永泰陵。永裕陵是神宗趙頊墓,附葬向後、朱後、陳後和徽宗王后4座皇后墓。永泰陵是哲宗趙熙墓,附葬劉後陵。宋陵的建置基本相同,均坐北向南,自南向北由鵲台、乳台、神道及兩側的儀仗石刻、陵丘和地宮組成。神道兩側排列的石刻,各陵大體相同。陵園正中夯築覆斗形陵丘,下有地宮,置放靈柩。北神門外建有下官,多已無存。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陵建築被毀,陵墓被盜,現僅存陵園殘跡和石刻340多件。諸陵石雕除永安陵僅有4件外,其他保存較好。
選址原因
北宋建都開封,帝陵卻選在距都城122公里的鞏縣。據說,因為開封地處平原,無山川可依,加上黃河水災頻繁,讓趙匡胤對定都開封一直心存疑慮,而洛陽不僅是歷代都成,兼具山河之勝,使其一直有遷都洛陽的打算,因此他將其父的陵墓遷至離洛陽55公里的鞏縣。後因大臣反對,遷都洛陽的計畫被擱置,但帝陵選在鞏縣卻成了定製。
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北宋流行陰陽堪輿術。鞏縣南有嵩岳綿延,北有黃河滔滔,高山大河之間,伊洛水由西向東流過。按照當時的堪輿學說,這裡極宜陰宅建造,“生於蘇杭、死葬北邙”成為許多人的理想。深受“五音姓利”堪輿術影響的統治階級自然就將這塊“頭枕黃河,足蹬嵩岳”的風水寶地選為天子的壽寢之所。
公元963年,北宋皇陵建成了第一座陵墓: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永安陵。此後160多年裡,這裡不僅建成了“七帝八陵”,還有21座陪葬皇后陵,144座親王、太子、公主墓,加上趙普、狄青、寇準、包拯等大臣之墓,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有“河南鞏義宋皇陵,嵩岳黃河倆間中。七帝八陵墓三百,華夏中原第一陵。”的說法。
格局
按照地理上的分布,宋陵可以劃分為四個區域:西村、蔡莊、孝義、八陵四個陵區,每個陵區都由上宮、下宮、皇后陵及陪葬王室子孫墓組成。北宋八陵的建制也大體相同,都是坐北朝南。按照宋朝制度,八陵前的石像定製為:望柱1對、石馬與控馬官1對、石虎2對、石羊2對、文臣武將各2對、宮人1對,石獅4對等,一般總數為58件,雖然內容和數量基本相同,但風格各異,各有特色。
宋陵布局莊嚴端正、拱衛森嚴,仿製的是唐陵風格,但相較於唐代十八陵,宋陵並沒有那么奢侈豪華。原來,北宋皇帝的葬禮有個習俗,即“七月而葬”,說到這個習俗,還得從趙匡胤說起。
宋太祖趙匡胤為其父修建好永安陵之後,卻沒有再提自己陵墓的事情。也許他覺得自己正值壯年,來日方長。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公元976年,年僅49歲的他卻突然駕崩。皇室大臣們只好將太祖殯在都城皇宮,同時在鞏縣開始永昌陵的建造。據記載,趙匡胤下葬永昌陵距其死時間恰好7個月,此後北宋皇室形成規矩:北宋皇帝死後才建陵墓,葬前均暫時殯於皇宮中,陵墓在7月內建好,即“七月而葬”。在此期間,朝廷會徵集數以萬計的人參與陵墓建造,由於時間緊迫,被徵集的農民常常在修建過程中由於勞累、意外等原因而死亡,異常殘酷。
百年浩劫
北宋自建國以來就一直戰事不斷,當金兵的鐵蹄踏上北宋國土,長眠於地下的宋朝皇室也不得安寧。在一個叫劉豫的人的帶領下,“鞏義八陵”遭遇百年浩劫。劉豫本為北宋大臣,後投降金兵,在金兵的支持下,建立偽政權“大齊”。此後,他繼曹操之後,成立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有記載的官盜機構,與金兵一起對宋陵進行盜挖。在他的授意下,盜墓的士兵出沒於各個墳墓,宋哲宗趙煦的屍體也被挖掘出來拋棄在外,一時之間,屍骨遍野,風水寶地成了亂墳崗。
在這場浩劫中,八陵中唯一倖免的是宋仁宗趙禎之陵——永昭陵。宋仁宗就是“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他一生仁慈,《宋史》評價其曰:“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他在位的42年間,國泰民安,還出了范仲淹、包拯、狄青等名臣名將。其逝世時,“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可見他得民心的程度。也許是懾於他的威名,使劉豫之流也不敢對其墳墓下手。
歷經近千年淒風苦雨,屢遭兵火焚毀,宋陵許多地方都已被夷為平地,但遺存下來的建築遺址和神道兩邊的石雕群,依然昭示著曾經的輝煌與風光。現今,宋陵陵園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陵區之一,留存的石雕尚有700餘件,它的建制與石像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趙姓家族歷史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