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趙弘殷據聞“少時驍勇異常,擅長騎馬、射箭”。他的生平有兩種說法:一說他是後唐開國功臣之一,本來在趙王王鎔旗下效力,協助李存勖推翻朱溫創立的後梁。後唐立國後,他負責統領禁兵,駐守在洛陽,於是舉家遷往洛陽定居。另一說法指他的父親趙敬本來在後梁出任官職,後唐成立後,“為躲避父禍,逃難到今洛陽郊外的夾馬營,被 鄉紳杜爽招為贅婿,定居於此。”後漢時官拜都指揮使。後來趙匡胤投靠郭威,趙弘殷被派護駕出征,在兒子勸說之下倒戈相向,促成了後漢的滅亡。
生平考證
《宋會要》云:“宣祖昭武睿聖皇帝,諱弘殷,翼祖子,母曰簡穆皇后劉氏。仕周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岳州防禦使。顯德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崩,贈武德軍節度使。建隆元年三月追尊為昭武皇帝,廟號宣祖。陵曰安陵(在開封府開封縣。令奉先資福禪院,即其地。乾清二年改卜於河南府鞏縣;景德四年析偃師、緱氏、登封縣地置縣,曰永安,以奉陵寢)。”
《宋會要》明確記載了趙弘殷的卒年,是其它史料所沒有的,但對其仕履記述過簡。《宋史·太祖本紀》所敘要詳細得多,寫了他早年投靠王鎔 ,以及在後唐、後漢、後周任職的履歷,但對趙弘殷在石敬瑭的後晉履歷卻隻字未提。石敬塘本為後唐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他靠著割讓燕雲十六州得到契丹支持,當上了兒皇帝,所以歷來為人所不齒。可是,由於石敬塘是篡唐稱帝,後唐將吏自然而然地成了後晉將吏,這就是說,趙弘殷仕於後晉是必然的事,除非他曾辭職不乾。事實是他並未辭職。《東都事略·帝系一》說他“自同光至開運,逾二十年不遷,而宣祖亦未嘗介意。”“不遷”指沒有升官。同光(923-925)是後唐莊宗年號,開運(944-946)則是後晉年號,由此可知趙弘殷確曾仕於後晉。正史對此諱莫如深,正是為尊者諱的具體表現。
趙弘殷南下鎮州投靠王鎔的時間,可由其妻杜氏的年齡推知。《宋史·后妃上》載:“太祖母昭憲杜太后,安喜(今屬定州)人也。”關於趙弘殷與安喜杜氏的婚姻,《東齋記事》卷一記此事云:“劉尚書渙嘗言:宣祖自河朔南來,至杜家莊院,雪甚,避於門下。久之,看莊院人私竊飯之。數日,見其狀貌奇偉兼勤謹,乃白主人。主人出見而亦愛之,遂留於莊院累月。家人商議,欲以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憲皇太后也。”劉渙所言未必句句是實,但事情的主體不會有錯。據《宋會要·后妃一》,杜氏於建隆二年(961年)六月二日病死,年六十歲。據此可知杜氏生於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宋史·后妃上》:“既笄,歸於宣祖。”笄,15歲;“既笄”,16歲。杜氏16歲為後梁貞明三年(917年)。這就是說,趙弘殷南下鎮州的時間為公元917年。杜氏的父親能夠招落魄中的趙弘殷為婿,從常情講,趙與杜氏應該年齡相當。假定趙的年紀為18-20歲,到他卒年的後周顯德三年即956年,可推斷趙弘殷享年57-59歲左右。
趙弘殷南下時間的考定意義重大,它為我們考證其它的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趙弘殷落魄杜家莊院的經歷,給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趙弘殷為什麼要南下,又是從何地南下並造成如此落魄的?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河朔地區頻仍的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動盪。據《資治通鑑》,晉軍在河朔地區還未站穩腳跟,遼軍即大舉南侵。遼軍於916年三月攻占新州(涿鹿)後,乘勝進攻幽州,並圍困幽州達二百多天。晉軍雖然在917年八月打破了契丹對幽州的圍困,但契丹於同年同月任命盧文進為幽州留守,後又任命他為盧龍節度使。盧文進以攻占的平州(盧龍)為大本營,每年都要率契丹騎兵入侵晉的北部邊境。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薊州自然是首當其衝。“晉人自瓦橋(今雄縣西南)運糧輸薊城,雖以兵援之,不免抄掠。契丹每入寇,則(盧)文進帥漢卒為鄉導,盧龍巡屬諸州為之殘弊。”(《資治通鑑》卷270)根據當時河朔地區的形勢,以及“少驍勇”(《宋史·太祖本紀》)的性格特徵看,趙弘殷應該是自薊州離家出走的。由趙弘殷在杜家莊院“雪甚”可知,他出走的時間已是本年冬天。於此我們同時看到:在917年,趙敬仍在薊州刺史任上,換句話說,趙敬任涿州刺史乃是後來發生的事。
石敬塘於936年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當上了兒皇帝。趙敬是否遭遇此事呢?按前敘趙弘殷在917年為18-20歲計算,再假定趙敬25歲有其子,那么,趙敬在917年為43-45歲。再推至936年,趙敬62-64歲。這樣一個年齡的趙敬應該還在涿州刺史任上,退一步講,趙敬應該還健在。總之,此時的趙敬已是遼國治下的臣民。結合《宋會要》“陵曰靖陵(在幽州)”的記載看,趙敬晚年占籍涿州,死後與其父其祖葬在了一起──幽州。
家庭
永安陵
宋太祖趙匡胤父趙弘殷的陵墓。趙弘殷生前為後周殿前都點檢,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歿,原葬開封東南隅。趙匡胤稱帝後,追封趙弘殷為宣祖,並將其靈柩遷葬於西村陵區。由於趙弘殷生前沒有當過皇帝,永安陵雖稱帝陵,但陵園規模比以後建造的七個帝陵要小得多。陵前石雕群不但數量少,形體也小。然而這些石刻造像雕法敦厚樸實,有濃厚的晚唐遺風。北宋時期君主陵墓
北宋皇帝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 ||||||
廟號 | 諡號 | 本名 | 曾用名 | 即位名 | 年號 | 在位時間 |
宋聖祖 | 天尊大帝 | 趙玄朗 | ||||
宋僖祖 | 文獻皇帝 | 趙朓 | ||||
宋順祖 | 惠元皇帝 | 趙珽 | ||||
宋翼祖 | 簡恭皇帝 | 趙敬[皇帝] | ||||
宋宣祖 | 武昭皇帝 | 趙弘殷 | ||||
宋太祖 | 大孝皇帝 | 趙匡胤 | 建隆、乾德、開寶 | 960年—976年 | ||
宋太宗 | 文武皇帝 | 趙匡義 | 趙光義 | 趙炅 | 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 976年—997年 |
宋真宗 | 元孝皇帝 | 趙德昌 | 趙元休 趙元侃 | 趙恆 | 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 997年—1022年 |
宋仁宗 | 明孝皇帝 | 趙受益 | 趙禎 | 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 1022年—1063年 | |
宋英宗 | 宣孝皇帝 | 趙宗實 | 趙曙 | 治平 | 1063年—1067年 | |
宋神宗 | 聖孝皇帝 | 趙仲針 | 趙頊 | 熙寧、元豐 | 1067年—1085年 | |
宋哲宗 | 昭孝皇帝 | 趙傭 | 趙煦 | 元祐、紹聖、元符 | 1085年—1100年 | |
宋徽宗 | 顯孝皇帝 | 趙佶 | 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 1100年—1125年 | ||
宋欽宗 | 仁孝皇帝 | 趙亶 | 趙烜 | 趙桓 | 靖康 | 1125年—112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