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

為學習研究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社組織專人以原山東海湖閣藏明版朱墨套印本為底本。參校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沿德堂刻本,清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清同治十一年山東書局刻本等。對《四書章句集注》校點整理,排印出版。全書簡體字橫排,經文部分,依照原書先後次序按章節排開。

基本信息

《孟子集注》《孟子集注》
為學習研究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我社組織專人以原山東海湖閣藏明版朱墨套印本為底本。參校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沿德堂刻本,清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清同治十一年山東書局刻本等。對《四書章句集注》校點整理,排印出版。全書簡體字橫排,經文部分,依照原書先後次序按章節排開。

概述

《孟子集注》孟子
孔子和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由他們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傳世的《論語》《孟子》二書,系孔子,孟子的言論輯錄,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到了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篇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 。而由他著述的《四書章句集注》 ,備受推崇,數百年中被定為科舉考試的必備教材,成為對所世有深遠影響的儒家經典。

作者

《孟子集注》 朱熹
(宋)朱熹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漢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章節

《孟子集注》《孟子集注》
朱熹《孟子集注》在整個孟子學研究史上是一個高峰和分水嶺。朱熹繼承了漢唐以來優秀的註疏傳統,同時融會新知,以理學思想來詮釋經典,使《孟子》一書自宋以還成為思想史上的焦點。

論文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諸書成書之經過》。通過說明《孟子精義》、《孟子集注》、《孟子或問》和《朱子語類》的成書經過,來研究四部書的關係以及對於研究朱熹孟子學的意義。

第二章是《蘊涵之訓詁特色》。從徵引、版本、校勘、考據和注釋體例等方面研究《孟子集注》的訓詁特色。

第三章是《揭櫫之理學思想》。研究了《孟子集注》涉及的理學範疇、學術公案、異端學說以及思想的前後變化。

第四章是《體現之事功思想》。指出朱熹於學術研究之外,還注重經世致用和究心治道。

第五章是《反映之解經思想》。首先為夫子自道,關於漢宋之異同,經傳之關係,解經之方法,解經之原則。其次是揭示朱熹注釋《孟子集注》反映的實際情形。最後從徵引、考據、體例、義理、禮教等方面指出朱熹解經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評價

朱熹《孟子集注》的詮釋特色是既藉助經典詮釋創新哲學體系,又儘量重視古注,追求本義;前者是對時代的呼應,後者是對經典的尊重。由此在詮釋實踐中弱化了“本體”與“方法”的緊張,強化了“原意”與“用心”的統一,發展了中國特異於西方的詮釋傳統。在中國的經學詮釋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義理闡發的創新性哲學詮釋而作為“宋學”的代表,受到追求經典本義的後代“漢學”詮釋家的批評與指責。

孟子概述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在山東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彶的再傳弟子。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3次搬家。後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 《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週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