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影名:《為孩子們祝福》
導演:趙丹
編劇:包時
主演:黃宗英 王龍基 蔣天流 李金康 蘇曼
上映:1953年
地區:中國大陸
顏色:黑白
類型:劇情片
本片根據秦兆陽小說改編。《為孩子們祝福》是趙丹執導的第一部電影。1951年由上海長江、崑崙影業公司攝製。
劇情概述
在某國小校里,貧苦孩子張化國受盡別人的欺負。一些調皮的學生常常拿他開玩笑,偽校長也誣賴他是偷表的小偷。張化國的父親在解放前被地主逼死,母親也被特務魏麻子強占。在家裡,張常常受到魏麻子的虐待。不幸的生活造成了他沉默寡言、孤僻的性格。新來的女教師王敏很關心這個可憐的孩子。
張化國的母親終於鼓起勇氣,向組織上檢舉了魏麻子的特務行徑,魏被繩之以法。
張化國通過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受少年先鋒隊的影響,性格變得開朗起來。在他的帶動下,一些調皮的學生也漸漸變好了。調皮大王趙增榮在王敏老師的教育下,承認了是他隱藏了那塊表,洗清了張的冤屈。
最後,要求進步的張化國和趙增榮都光榮地加入了少年先鋒隊。
幕後故事
兩個小主角都是“青島娃”
1951年攝製的兒童故事片《為孩子們祝福》,是趙丹執導的首部電影。劇情是:讀國小的張化國家境貧困,常被人欺負,有個調皮的同學偷偷把一個女同學的手錶藏了起來,誣陷他。後來,新來的女老師主動接近張化國,那個藏手錶的同學也深受教育,公開道出實情……
戲裡的兩個小主角——同是11歲的王龍基和李金康,都與青島有緣。演張化國的是王龍基,他是著名電影作曲家王雲階的兒子,曾長期居住在福建路25號(後因建快速路被拆),此前在電影《三毛流浪記》中成功扮演了三毛,頗有影響。2005年8月,央視來青拍攝電視晚會《青島與電影百年》,我受邀請登台講解,時年65歲的王龍基也應邀參加,我們在後台見過面。他於1960年考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電影文學系,畢業後分配到部隊文工團工作,再後來在上海一無線電工廠任高級工程師,而他的胞兄王肇基則長期在青島工作。
與王龍基演對手戲的“偷手錶”的同學,則是李金康,他先是住在江蘇路20號,1960年又舉家遷到江蘇路77號甲。我們是鄰居,自然相當熟悉。他後來到北京上大學讀文科,畢業後在北京體育學院教書。王龍基與李金康都告訴過我,趙丹是他們的恩師,他工作時一絲不苟,二人受益匪淺。
1952年《為孩子們祝福》在北京上映後,引起了王震將軍的秘書穆宗堯的注意,這個軍官年輕時有一青梅竹馬的女友犧牲了,他就發誓終身不娶,把全部的愛都獻給那些孤兒和貧困兒童,撫養他們教育他們。看了這部表現貧困學生生活的影片,他非要見見王龍基不可。結果兩人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他常常帶著王龍基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娛樂,王龍基也常向他匯報學習成績。王龍基也受到影響。
教育影響
政治化、成人化、訓育化的兒童電影觀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53年至1979年間,兒童電影主要以戰爭年代的蘇區、戰地與和平年代的學校、工礦為故事發生的場景,並在這種相對寫實、不無政治色彩的電影空間裡,展開了中國兒童電影針對新中國兒童必須經歷鍛鍊成長、即將承擔國家重任的電影想像。從1953年上映的第一部新中國出品的兒童影片《為孩子們祝福》開始,兒童電影作為一道獨具魅力的風景線,成為少年兒童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此過程中,新中國拍攝的大多數兒童電影直接將兒童推向民族的解放和獨立與國家的生產和建設空間,把成人作為兒童的模範,或使兒童逐漸以成人自居,很大程度上抹去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心理特點與言行差異,成為這一時期政治意識形態的又一種電影附註。與此同時,形成了一種政治化、成人化、訓育化的兒童電影觀念,不僅在當時阻礙了兒童電影的發展,而且深刻地制約著1979年以來至今的中國兒童電影創作。
正因為如此,從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前30年的兒童電影實踐,其中的許多作品如《為孩子們祝福》、《青春的園地》、《皮包》、《阿福尋寶記》、《大躍進中的小主人》、《人小志大》、《暑假的禮物》、《兄妹探寶》、《小足球隊》、《阿勇》、《小將》、《阿夏河的秘密》等,均因無法獲得觀眾的喜愛而很快便被觀眾遺忘;《接班人》、《父子倆》等影片,因政策變化太快或圖解政策過甚,拍成後在當時就未獲得發行機會。這些影片大多為回響“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以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等政治運動或全民動員而創作,把兒童的生存空間呈現為一些毫無童趣、缺乏生機的所在,把兒童的心理想當然地處理成迎合時政、大而無當的普泛概念,既無必需的兒童思維,也無相應的電影手段,其面目之枯燥乏味,由此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