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散文]

《春》[朱自清散文]
《春》[朱自清散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為朱自清的寫景佳作。全篇文章緊扣春這個主題展開描寫,從盼望春天,到描寫春天,再到讚頌春天,作者有條不絛地將一幅幅春天的美麗動人且生機勃勃的圖畫呈現在讀者面前,從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即他喜愛春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春》《春》

《春》是以寫景抒情的一篇散文作品。該文表達了作者朱自清在大自然中發現了美和希望,反映了他對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嚮往和對未來的希望,流露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盼望和興奮喜悅的心情,讚美春天,點出了春天的特點:新、美、健。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點通過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準確、生動地描繪,抒發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歷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1912年入高等國小,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中心思想

《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是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其源於作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

段落大意

第一段,盼春;

第2大段,繪春;

第3大段頌春,而且總共描寫了5副圖,是第3自然段的春草圖;

第4段的春花圖;

第5段的春風圖

第6段的春雨圖;

第7段的迎春圖。

寫作特點

文章中,作者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並按照盼望春天---描寫春天---讚頌春天的次序去深入而細膩地進行描寫,使本文的層次清晰,結構緊密。文章第一層是盼望春天,作者一下筆即描寫到“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也近了”,兩個“盼望著”的連用透露了作者盼望春天到來的殷切心情。而“東風”兩字則預先透露了春天的到來,“春天的腳步也近了”這一句話開門見山地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它亦是文章主題之所在。接著作者進一步申述春天怎樣來到,他透過具體而典型的春天的景物如“春山”,“春水”,“春日”等“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來表現春天的確來到人間了,因為山脈“朗潤起來”,水“漲起來了”,太陽“臉紅起來了”,這一切事物都說明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兩段是總寫,作者藉此先點明春天己來到,同時也為下文描寫春天作了鋪墊

文章的第二層次是描寫春天,這亦是文章重點所在,因此作者在此著墨特別多。作者運用活潑的筆觸深入而細膩地描寫春天的典型景物,這裡採用的是分寫。首先作者選取了小草來作描寫對象。作者說小草是“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的,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句“偷偷地”“鑽出來”將小草擬人化了,使小草的生長顯得生動而活潑。另外,“園子裡,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一句則點出了小草之多,從而我們似乎可以看出朱自清選小草來寫是因為小草有著“春風吹又生”的特點,透過小草的描繪可以揭示春天的來臨。

藝術魅力

《春》固然將春色渲染得生動感人,但寫春色其實也就是寫人的生命形態,天人合一么,而有限的春色卻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形態供人去生髮去解讀,給人以無限的再創造的空間,所謂不僅有具體生動的“象”,而且更有“象外”無限的“象”之謂是也,就看讀者是否領悟,能否闡發。

具體來看這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讀這一段,心中一定充滿欣喜之情,為什麼呢?你會說,五顏六色,鮮艷奪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這美之所以打動你,是因為你希望生命的形態也像這樣五顏六色,鮮艷奪目。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學家;有的人安於平凡,希望安分守己,過家常日子;也有的人願意東奔西跑,不斷變換工作環境,雖無大的成就,但卻充分體會品嘗工作的樂趣。有的人外向,言語滔滔不絕;有的人內向,輕易不向人表露內心。但所有這些,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命都像這些花兒一樣鮮活,飽滿,充滿生命的芬芳。你不能用一種生命形態去規範另一種生命形態,你也不希望這樣,猶如你不能因為喜歡桃花紅得像火,你就讓杏花、梨花都改變了顏色。你也許會說,我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這些,但從格式塔心理學的異質同構原理來說,這些景色描寫卻潛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態的趨向。自然,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意境的本質屬性原本就是一個“空”字,給你以無限解釋的可能,而我的這種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關鍵在於,你要有進行這種解釋的意識。

當然,解釋的無限不是解釋的任意,對象外之“象”的解釋要與“象”的屬性相吻合,桃花、杏花、梨花總是與美好、鮮活的生命形態相聯繫,而不可能與惡劣、頹敗、死亡有絲毫關聯。

這種象外之象可以是一種生命形態,也可以是一種生命感覺。我們來看這樣幾句:“‘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是一種充滿生命鮮活的溫情,足以使你飽受創傷的心靈、情感得到撫慰。人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總難免要受到和積累起許多委屈、傷痛,因之,特別希望得到一種溫情,這也是你讀到上面這段文字感到特別舒意的原因所在。

還有,這種象外之象還可以是某種生命的特質。你來看這樣一段描寫:“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連續兩三天的雨,本來是最讓人心煩的,但當這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時,再配以充滿生機的樹葉兒的綠,小草兒的青時,就讓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潤。而我們的生命,早已在社會的強行運轉中,枯涸了,乾裂了,我們早就盼著友誼、溫情、情趣、理解等等滋潤我們的心靈了,而這種滋潤,“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式的“潤物細無聲”是再適合不過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黃暈造成的溫柔,細雨給人的滋潤,正是人心靈所渴求的家園。最妙的,還有這樣幾句:“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稀稀疏疏,讓人感到了宇宙的大與人的小,但“靜默著”,又讓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潤、家園的安寧而底氣充沛、中氣十足。

不同的景,蘊涵著對生命的不同的描述與理解,這正是作者選擇、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的理路,也許作者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覺按照自己的藝術理解去寫。

作者在文末還寫到了“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都給人以極大的生髮空間,只是相對於前面,寫得更為簡約,這種詳略的搭配也同樣可以作如是觀。
象外之象中前面的“象”,是具體的自然之象,後面的“象”則因為讀者的閱讀而被充填進了社會與人生的內容,而這樣的一種充填,又由於讀者的各自不同,所充填進去的社會與人生內容又各各不同,從而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極大地擴大、豐富了作品的意蘊,也由於後面“象”的存在,使前面的“象”顯得既空靈又充盈,從而使文章雖然十分短小但卻含意無窮,給人以不盡的回味,這正是寫景詩文所構成的意境的魅力所在。《春》的藝術魅力也正在這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