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

《父子倆》

闕文導演1956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拍有短故事片《父子倆》,該片曾在古巴等國上映,深受好評。

基本信息

簡介

啟鵬的成名作之一是《父子倆》,這是一件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的佳作。畫面環境是在牛棚里,養牛老父幫著兒子擺弄手扶拖拉機。油燈氛圍,草料鍘刀,人物裝束,都是十分的真實。我們都下鄉勞動過,那個時候,青年人愛穿大紅顏色的汗衫背心,真實就是美,這確實是一幅真實的生活圖畫。農民從牛耕到機耕,是進步,兩代人的進步。《父子倆》是有深意的時代的作品,今天看來,仍然親切。

演職人員

父子倆 (1960)製作團隊 職員表

姓名 職責 姓名 職責
闕文、江世雄 導演 闕文、江世雄 編劇
孫伯華成兆薰 攝影 胡兆華 美術(製作設計)
張芝芳 剪輯 彭家梘 作曲
張瑞坤 錄音師(收音) 黃關海邱煜 製片人
鄭榮福 燈光(照明) 雷軍 化妝
新影樂團 伴奏 馮光濤 指揮

《父子倆》 (1960)演員表

姓名 姓名
林洪桐 小張 王炳或 老高
李苒苒 高妻 朱海濤 紅七
羅鶴齡 政委 勞鼎銘 白匪軍官

故事梗概

《父子倆》畫冊 《父子倆》畫冊
《父子倆》畫冊 《父子倆》畫冊

《父子倆》(1960)根據王願堅的小說《糧食的故事》改編。 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湘鄂贛根據地遭到敵人的嚴重破壞和重重的封鎖。根據地某山村裡的地下工作者老高,接到山上交通員小張帶來的游擊隊政委的重要命令:令老高在天亮前一定送一部分糧食上山,以配合作戰需要。老高兒子紅七聽到這個訊息後,跟隨父親一同去送糧,老高的妻子留下做村裡的工作。

老高父子挑著擔子機智地避過敵人的巡邏隊。在快接近目的地時,他們被敵人發現了,為了保護糧食,支援游擊隊,老高當機立斷,讓紅七轉移敵人視線,自己挑起兩副擔子躲了起來。一陣槍響,紅七被敵人抓住,押進了村子。匪軍官逼紅七供出遊擊隊的所在地,紅七閉口一言不發。敵人惱羞成怒,把他關進土牢,並決定槍斃他。正當敵人要下毒手的時候,老高領著游擊隊衝進村子,救出了紅七。游擊隊在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奪取了村莊,消滅了敵人。紅七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小游擊隊員。

導演介紹

導演:闕文導演:闕文

闕文,中國影視編劇、導演。生於浙江麗水。1950年起曾任《人民日報》編輯、記者。1956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在《春雷》、《阿拉爾罕》、《烽火少年》、 《青春似火》等片中擔任副導演。後與人合導《父子倆》、《巨瀾》、《元帥之死》,其中《元帥之死》在第四屆百花獎評獎中名列前十名。他獨立執導的、根據巴金名著改編的《寒夜》,獲1985年政府獎並參加了法國第三十八屆國際電影節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分別獲得榮譽證書和優秀影片證書;該片還參加了日本《中國映畫祭》和新加坡1985年中國電影節。他導演電視劇有:《不屈的橋》、《大敵當前》、《金瓶梅》和《江城七月》等。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有:《父子倆》(合作)、《寒夜》(合作)、 《多雪的冬天》 (合作)、《竊國大盜》(合作)、《生死沉浮》(合作)、《我要讀書》(改編)和《洗星海》等。撰寫了《讓電影走向的探索》、《從文學到銀幕形象》、 《一部影片的誕生》 、《一首悲愴的協奏曲--評〈孫中山〉》等數十篇電影文藝論文和評論。

影片藝術

《父子倆》描繪得更多的卻是被舊社會壓迫,性格比較特別的人,或者革命隊伍中思想作風不良的人。與此同時,導演也善於通過日常生活事件和用側面描寫來反映大的鬥爭。他用靈巧輕捷的筆觸刻劃出人物在階級鬥爭民族鬥爭的狂風暴雨中錘鍊出來的堅毅、英勇、智慧的性格,他們對於生活的喜悅和希冀,以及如何以艱苦的抗爭打碎舊秩序,迎來新世界。他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用平易單純的文字,表現出了人物身心的內在的美,生活鬥爭和自然風光的詩意。他幾乎不用慷慨激昂的言辭,作品的基調卻同樣是激動人心的,喚起了人們對於那樣的人物和那樣的生活鬥爭的熱愛。因此,他的作品看來似乎平淡。但從平淡中顯出新鮮;表現簡樸,而於簡樸中含著雋永;近乎輕柔,卻從輕柔中透出剛強。他的作品沒有離奇,不覺緊張,然而主人公的遭遇和命運卻緊緊扣人心弦。至於自然景物,作者輕輕勾勒。濃淡適宜,既富地方色彩,又充滿時代特色。可以說,他的白描手法做到既繪形又傳神;特別是他對白洋淀水鄉的人物景色的描寫,字裡行間洋溢著深摯感情。作家關於鄉親和故土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描寫,凝結著他對於人民和祖國的深沉愛戀,也飽和著對於他們命運的熱烈關切。這種感情,使他的作品具有特別能夠打動讀者心靈的魅力。作品的語言也凝鍊優美,刻劃人物,抒情寫景,十分準確細膩,而且基本上是民眾化的語言,這就使作品更易在民眾中傳播。這是一位十分重視創造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導演。導演善於抓住生活中的病態和缺陷,進行剖析和表現。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封建剝削,封建婚姻的野蠻性質,和對於這種制度的控訴,都具有強烈的藝術力量。作家以冷峻的態度,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矛盾;但作品留有舊現實主義的明顯痕跡,有的缺少明朗樂觀的氣氛,讀了給人以重壓之感,就反映解放區農村新的社會現實而言,使人覺得有所不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