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病毒

B型肝炎病毒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B型肝炎(簡稱B肝)的病原體,屬嗜肝DNA病毒科,該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病毒屬和禽嗜肝DNA病毒屬兩個屬,引起人體感染的是正嗜肝DNA病毒屬。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產和投入,B肝疫苗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感染率呈下降趨勢。

基本信息

生物學性狀

形態與結構

HBV病毒顆粒圖示HBV病毒顆粒圖示

1.大球形顆粒:亦稱Dane顆粒,它是一種由一個囊膜和一個含有DNA分子的核衣殼組成的病毒顆粒,直徑約42nm.核衣殼為20面體對稱結構。游離的核衣殼只能在肝細胞核內觀察到。血中Dane顆粒濃度以急性肝炎潛伏期後期為最高,在疾病起始後則迅速下降。Dane顆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還含有雙股有缺口的DNA鏈和依賴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認為Dane顆粒即完整的HBV

HBV DNA的兩鏈長短不一,長鏈(L)完整,為負鏈,長度恆定,約3200個核苷酸。短鏈(S)為正鏈,長度可變,約為長鏈長度的50~100%,鏈的增生按5′-3′順序進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鏈3′端的位置是可變的,而短鏈和長鏈的5′端位置固定點為粘性末端,通過250~300個核苷酸鹼基配對,以維持DNA分子的環狀結構。在粘性末端兩側,兩鏈5′端各有一個由11個bp組成的直接重複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該DR位於第1824個核苷酸者稱DR1,位於第1590個核苷酸者稱DR2,在病毒複製中起作用。

2.小形球顆粒:直徑約22nm的小球形顆粒是HBV感染後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組成。化學組成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與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離。在此顆粒中未檢出達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認為HBV的小顆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細胞時合成過剩的囊膜而游離於血循環中。

3.管形顆粒:直徑約22nm,長度可在100~700nm之間。實際上它是一串聚合起來的小顆粒,但同樣具有HBsAg的抗原性。

基因結構

目前,已可從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臟提純的病毒核心中分離出環狀雙股DNA,從而確定HBV屬DNA病毒。

研究Dane顆粒DNA結構發現,DNA分子含有約3,200個核苷酸。它包括兩個鏈;一個長度固定的負鏈和另一長度不定的正鏈。由於DNA生物合成是在多聚酶作用DNA引物生長末端3′-OH與加入的脫氧核苷酸的5'-磷酸基形成磷酸二脂鍵完成的,因此,鏈的增生按5'-3'順序進行,而且加到鏈上的每種脫氧核苷酸是按模板DNA的鹼基配對互補規律進行,長鏈在1,800或1,818核苷酸附近有一個製品。短鏈的5'-末端通過長達250-300個核苷酸的鹼基配對而維持分子的環狀結構。DNA多聚酶作用不斷延長短鏈3′端以修補缺口。缺口可能與HBV的DNA在感染細胞內的整合有關。

目前,由於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經確定,現已證實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顆粒的DNA所編碼,並且二類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有人比較病毒基因編碼能力和病毒多少,發現HBV DNA負鏈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而其正鏈開放讀碼區,不能編碼病毒蛋白。

HBV DNA負鏈有四個開放區,分別稱為S、C、P及X(圖26-2),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蛋白質。S區可分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核苷酸155~833)能編碼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個能編碼163個胺基酸(2,848-154)的前S基因,編碼Pre S1和Pre S2蛋白。C區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別編碼HBeAg和HBcAg.P區最長,約占基因組75%以上,編碼病毒體DNA多聚酶。X區(核苷酸1,374~1,835)可能編碼有154個胺基酸的鹼性多肽,長鏈的裂口位於此區。

抗原組成

1.HBsAg:HBsAg是由HBV的基因組所特定的,為上述三種形態的顆粒所共有。

HBsAg抗原活性屬於高浮力密度範圍內的脂蛋白類。用CsCl密度梯度離心,表面抗原(小顆粒和管狀顆粒)平均密度為1.20g/cm2.Dane顆粒的密度略高,為1.25g/cm2。純化的22nm顆粒的平均沉降係數為33-54S,分子量約為24-2.5×106。

純化的HBsAg含有類脂質、糖類、脂質、蛋白質及糖蛋白。它由8種多肽組成,定名為P1至P8.其中至少有二種或三種多肽過碘酸Schiff試驗陽性,提示存在糖類結構。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查提取的HBsAg,顯示有典型的蛋白吸收光譜。蛋白占總量的70~90%以上,廣義的HBsAg由三種蛋白組成:(1)主要表面蛋白(S蛋白,小分子HBsAg),由S基因編碼的226個胺基酸組成。(2)中分子蛋白(中分子HBsAg),由前S2、S基因編碼,在S蛋白226個胺基酸的N端附加一個含55個胺基酸的Pre S2蛋白組成,共281個胺基酸。(3)大分子蛋白(大分子HBsAg),由S,前S1和前S2基因編碼,在中分子蛋白281個胺基酸的N端附加一個含119個胺基酸的Pre S1蛋白組成,共400個胺基酸。

S蛋白即狹義HBsAg,是HBV囊膜的主要表面抗原的主要成份,包括糖基化的GP27和非糖基化的P24兩種形式,以二硫鍵相連形成二聚體,代表HBsAg的結構單位,具備完整的抗原性。如二聚體解離,則HBsAg抗原性將會明顯下降。

HBsAg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抗HBS,它是HBV的中和抗體,具有免疫保護作用,HBsAg的檢出是HBV感染的標誌之一。

前S蛋白2(Pre S2),的C端HBsAg端相連,Pre S2暴露於HBV囊膜外層,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Polymenized Human Serum Albumin,PHSA)的受體(PHSA-R),能與PH-SA結合。由於肝細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過血循環中存在的PHSA的介導,吸附到肝細胞表面,最後經胞飲作用進入肝細胞內。如病人血清中檢出Pre S2,表示HBV在肝細胞中複製。Pre S2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抗Pre S2.此抗體出現於急性感染恢復早期,比抗HBs出現早而維持時間與抗HBs一樣。抗Pre S2具有中和作用,可作為機體康復的指標之一。

Pre S1有較強免疫原性,並能增強Pre S2和HBsAg的免疫原性;Pre S1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Pre S1.該抗體有lgM和lgG兩種,其中抗Pre S1在HBV感染潛伏期,也就是在抗HBV~lgM出現前已產生,故可作為HBV早期感染的特異性指標。而抗Pre S1 lgG出現稍晚,在體內維持時間較長,具有中和作用。

HBsAg對一些促進變性的化合物,如乙醚、1:1氯仿一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鈉、吐溫30以及各種蛋白水解酶都很穩定。HBsAg在酸性下孵育幾小時仍很穩定。在鹼性下,冷凍融化不能使其滅活。表面的類脂質可能對於一些主要由蛋白組成的抗原決定簇起保護作用。

HBsAg具有幾種特異性抗原組分,包括各亞型共同抗原特異決定族a,和二組互相排斥的亞型決定簇d/y和w/r.HBsAg的主要亞型有adr、adw、ayr及ayw4種。歐美各國adr、為主,中國漢族以adr居多中區地區及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以ayw為主(西藏、新疆、內蒙等)。

2.HBcAg:HBcAg存在於Dane顆粒的核心和B型肝炎患者的肝細胞核內。HBcAg一般從HBcAg陽性屍檢肝或實驗感染的黑猩猩肝臟提取。在B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復期和HBcAg攜帶者中常可測出抗~HBc.此抗體對病毒無中和作用。體內如發現HBcAg或抗~HBc表示HBV在肝內持續複製。

3.HBeAg:有關e抗原的本質還不十分清楚,但多數認為它是潛藏存在於Dane顆粒的核心部分。到目前為止,尚未在HbsAg陰性的血清中出現過。HBeAg是一種溶性抗原。抗原已知有三種亞型:e1,e2及e3.由於HBeAg與DNA多聚酶在血液中的消長相符,故HBcAg的存在可作為體內有HBV複製及血清具有傳染性的一種標記,血中HBsAg滴度越高,HBeAg的檢出率亦愈高。有些病人可出出現HBe抗體,可能也是一種有保護作用的抗體。

培養

HBV的組織培養尚未成功。雖然近年來發展了從人胚肝獲得的分化膿細胞初代培養、製備半連續人肝細胞系和診斷性肝穿刺培養的成人胚組織的方法,但套用各種肝組織在體外培養HBV仍很困難。儘管用各種細胞和器官分離HBV的大膽嘗試,獲得一些“肝炎待定”病毒,但難以使其在組織培養中連續傳代,因而還沒有一個被公認是HBV.近來用提取HBV DNA進行傳染及通過細胞融合來拯救病毒的途徑發離HBV,仍未得到公認的結果。

南非學者(1976)報導了從一個HBsAg陽性原發性肝癌組織建立的細胞系(PLC/PRF/5)中找到HBsAg的複製。此細胞系的主要特點是能產生HBsAg逐日上升。104/日細胞可產生500ng HBsAg,免疫電鏡顯示大多數為22nm的顆粒,均為圓形,略有亞微結構。其抗原性與免疫性均與血液中的HBsAg相同。未見有Dane顆粒及管形。目前,此細胞系已用於體外研究病毒基因組表達的有用模型。

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動物,狨猴雖可感染但不如前者敏感。國外用黑猩猩研究HBV的發病機理,檢測自動免疫、被動免疫的效果以及HBV疫苗的安全性。但黑猩猩的來源短缺,難以廣泛套用。

抵抗力

HBV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對低溫、乾燥、紫外線和一般化學消毒劑均耐受。B肝病毒的傳染性和HBsAg的抗原性在對外界抵抗力方面完全一致。二者在37℃活性能維持7天,在-20℃可保存20年,100℃加熱10分鐘可使HBV失去傳染病,但仍可保持表面抗原活性。HBV對0.5%過氧乙酸、5%氯酸鈉和3%漂白粉敏感,可用它們來消毒。

初期症狀

1、B肝的全身症狀主要表現為體力不支,疲勞,沒精神,主要與肝功能受損,進食減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礙,營養物質攝入減少造成的,另一方面呢,因為B肝造成的肝臟炎症導致消耗增加而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導致肝臟代謝功能受損,加上B肝患者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影響B肝患者的睡眠和休息導致B肝患者看起來很沒有精神。

2、B肝患者的消化道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厭油,噁心,腹脹,上腹部不適等症狀,主要是因為肝炎時使得膽汁的分泌減少,使得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響,另外,胃腸道的充血水腫也會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3、B肝的黃疸症狀主要是因為肝病病情較重時,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膽紅素從尿液中排除使得尿液顏色加深,這是黃疸最早期的表現。

4、B肝的疼痛症狀主要表現為肝區疼痛,B肝患者一般沒有疼痛症狀,但是當肝包膜緊張,肝包膜上的痛覺神經受刺激,就會出現右上腹,右季肋不適或隱痛。

5、B肝患者會出現肝脾腫大的症狀。肝炎早期,脾臟沒有明顯的重大,後期會因為門靜脈高壓等原因使得脾臟淤血引起脾臟腫大。

6、B肝的肝外表現,主要表現為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出現肝病面容,還會出現蜘蛛痣或肝掌以及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病毒複製

1、病毒進入肝細胞後,脫去衣殼,DNA進入肝細胞核。

2、正鏈DNA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負鏈為模版,延長修補成完整狀態。

3、雙股DNA形成閉環超螺鏇。在細胞RNA多聚酶催化下,以負鏈DNA轉錄成長短不一的RNA。短的RNA僅作為信使RNA,長的還是前基因組RNA。

4、從信使RNA翻譯出e抗原,合心抗原,DNA多聚酶,和三種表面抗原。合心抗原組裝成內衣殼。

5、前基因組和DNA多聚酶進入組裝好的病毒內衣殼中。

6、在DNA多聚酶(逆轉錄酶)的作用下,以前基因組RNA為模版,逆轉錄為負鏈DNA。而前基因組則被降解消失。

7、以負鏈DNA為模版,複製生成正鏈DNA。

8、含有雙鏈DNA的內衣殼裹上外衣殼,成為病毒體。從肝細胞漿釋放至肝細胞外。

針對群體

哪些人群必須注射B型肝炎病毒疫苗:

處於HBV感染高度危險狀態的易感者(未感染過HBV的人)應接種B肝疫苗。主要包括:

①全部新生兒及幼稚園未接種過B肝疫苗的孩子;

②傳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經常接觸血液的工作人員;

③新加入某一群體的人員,如新入伍的戰士、新入學的大學生;

④從事食品服務行業者及保育工作人員;

⑤發育障礙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員;

⑥血液透析患者;

⑦使用血液製品者;

⑧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長期套用免疫抑制劑者;

⑨B肝病毒攜帶者的家庭接觸者;

⑩注射毒品成癮者;長期教養機構中的犯人。

不宜接種B肝疫苗的人群:

有血清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蕁麻疹及對青黴素、磺胺等一些藥物過敏者禁用。

低體重、早產、剖腹產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兒,暫時不宜接種B肝疫苗。雖然B肝疫苗對這部分新生兒並無害處,但因其自身的體質狀況易發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遲接種時間。

B肝疫苗有哪些副作用?注射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B肝疫苗自1979年問世以來,經過近20年的大規模套用和觀察,至今尚未見有關於注射後引起嚴重副作用的報導。只有少數人出現接種部位紅腫、硬結、疼痛,手臂酸重或發熱、噁心、嘔吐、乏力、皮疹等與一般疫苗接種大致相仿的輕微反應,多於1-3天內不治自愈。

由於B肝疫苗屬血源性的,在製備過程中純化與滅活程式十分嚴密,故不會產生像破傷風等動物血清疫苗可能造成的過敏反應,也不會感染上B肝、愛滋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亦末出現相互干擾作用;因此,可以說,B肝疫苗是安全可靠的預防疫苗,注射前也不必皮試。

注射時應當注意的事項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凡發熱、嚴重感染及其他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者,應暫緩接種。

2.新生兒第一針必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若超過48小時後注射。則預防效果降低。出生後一個月仍未行注射者,則應先檢測有關B肝指標,證實未被感染者,可與B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

3.B肝疫苗與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腦疫苗等同時接種,互相之間無干擾作用;但有人認為若與麻疹疫苗同時接種,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開接種。

4.注射後局部應保持衛生,最好三天內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

5.注射第3針疫苗後的1-3個月,應到醫院檢測保護性抗體(抗-HBs)水平,以判斷免疫效果。若無效者,需行加強注射一次。

6.成人注射前需先檢測B肝病毒(HBV)指標,已有感染,或感染後已痊癒並產生保護性抗體者,不需注射疫苗。

7.凡對福馬林或硫柳汞及其他藥物過敏者禁用

為什麼打了B肝疫苗不產生抗體?

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肝的最好措施,接種成功的標誌是B肝表面抗體(抗—HBs)轉為陽性。可是。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疫苗按規定時間接種了3次,但幾個月後複查B肝病毒五項指標(俗稱兩對半),疫苗效果如同泥牛入海無影無蹤——B肝表面抗體始終不產生。為此,有不少人感到疑惑和恐懼——不打疫苗不行,打了疫苗又沒反應。生活中B肝病毒無處不在,少了“防彈衣”,面對B肝病毒的“槍林彈雨”不就要坐以待斃了嗎?

注射疫苗後不產生抗體的原因比較複雜,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檢測方法不精確實際已產生抗體,但因檢測方法不精確而致結果陰性。這時應當用最靈敏的方法,如酶聯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來重新檢測。因為有的地方檢測方法不先進或不靈敏而得出假陰性結果。

◆免疫反應太弱機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太弱,只產生微量的抗體,以至用先進的檢測方法仍未能發現表面抗體的蹤跡。這時可加大B肝疫苗的劑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次。同時,注射B肝疫苗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藥物,如豬苓多糖、卡介苗等,被認為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已發生隱匿性感染如按規定時間接種後仍不產生表面抗體,則可套用PCR(體外核酸擴增技術)方法檢測被接種者血清中的B肝病毒核酸(HBV—DNA)。因為,有少數病人實際上已感染了B肝病毒,但其B肝表面抗原(HBsAg)的產量很少,用現有的檢測方法查不出來,或者B肝病毒已經發生變異,與普通試劑不發生反應,另外還可能有其他原因。這些病人雖然已感染了B肝病毒,但不產生免疫反應而機體呈免疫耐受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再注射B肝疫苗,也不會產生表面抗體。或可檢測其他肝病毒標誌物,如核心抗體(抗HBc)、e抗體、e抗原等是否為陽性。如果為陽性則說明感染了病毒,在這種情況下,再注射B肝疫苗也可能不會產生抗—HBs。

致病機理

HBV的致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鑒於B肝臨床類型可表現為多種多樣(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重症肝炎及HBsAg無症狀攜帶者),因而認為HBV的致病作用一般病毒不同。可能不是由於病毒在奪細胞內增殖而直接損害靶細胞,而很可能系通過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而引起病變和症狀。

1.特異性抗體:受B肝病毒感染後,機體可產生三種抗體,抗HBs、抗HBc及抗HBe.抗HBs一般在感染HBV後4周出現,對B肝有保護作用。據報導,在712名醫務人員中,有抗—HBs者發生B肝的不到1%,而無抗—HBs者有11%發生肝炎。但抗HBs僅能作用於細胞外的HBV,在預防感染上較重要,而在疾病恢復時尚需細胞免疫協同作用。

抗HBc的出現反映了HBV新近感染及正在體內進行增殖,因此,它可用為HBV在體內複製的一個指標。抗HBc一般在感染後60~150天出現,往往在症狀出現前或出現不久後即存在,比抗HBs出現要早31~87天,但不如抗~HBc存在持久。抗~HBc與肝中HBcAg量有關,慢性HBsAg攜帶者抗HBc滴度較低,慢肝活動期、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則較高。滴度波動與病情呈平行關係,由於抗HBc在疾病恢復過程中不僅不升高、反而下降,因此,認為抗HBc與抗HBs不同,它與保護無關,而與病毒增殖和肝細胞損害有關。

抗Hbe能使病毒活力降低,可能有保護作用,但機制不一樣。

2.免疫複合物的損傷作用:在B型肝炎病人血循環中常可測出HBsAg—抗HBs的免疫複合物。免疫複合物可引起Ⅲ型變態反應,其中以關節炎和腎炎最為常見。在暴發性肝炎病從血中有時也可同時測HBsAg—抗HBs,這種病人預後不良,死亡率高。因此,認為免疫複合物可在肝外引起病人的一系列症狀。如大量免疫複合物急性沉著於肝內,致毛細血管栓塞,則可能引起急性肝壞死而導致死亡。

3.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目前認為HBV是非溶細胞性的,即不會增殖裂解被感染的細胞。因此,機體清除B肝病毒主要依賴T細胞(Tc, T殺傷細胞)或通過抗體介導的K細胞來殺傷靶細胞,將病毒釋放於體液中,以後再經抗體作用。實驗研究發現,凡轉為慢性肝炎者,一般T細胞數及功能較低下。因此,推測可能B型肝炎病人T細胞功能強弱與臨床過程的輕重和轉歸有關。Dudleuy認為,當T細胞免疫功能正常,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不多時,B肝病毒很快被細胞免疫配合體液免疫予以清除,這時,由細胞免疫所造成的急性肝細胞損傷可完全恢復。如T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反應不足以完全破壞被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或亦不能產生有效的抗HBs,或即使抗HBs卻無法作用於細胞內的病毒,持續在肝細胞內的病毒可引起免疫病理反應而導致慢性持續性肝炎。如機體對病毒完全缺乏細胞免疫反應,既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亦不導致免疫病理反應,結果出現HBsAg無症狀攜帶症狀。如果T細胞免疫功能過強,病毒感染的細胞又過多,細胞免疫反應可迅速引起大量肝細胞壞死,臨床上表現為暴發性肝炎。但上述學說尚未被完全證實,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多數人認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相互配合發揮免疫作用。因此,抗體介導的K細胞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視,並認為是殺傷靶細胞的重要免疫機制。除上述T細胞作用低下外,還有人認為慢性活動性肝炎的發生與T細胞抑制性功能低下,Tc細胞或K細胞的殺傷功能過強有關,從而造成肝細胞持續損傷。

4.自身免疫反應:HBV感染肝細胞後,一方面可引起肝細胞表面抗原的改變,暴露出膜上的肝特異蛋白抗原(Liver specific protein:;LSP),另一方面可能因HBsAg含有與宿主肝細胞蛋白相同的抗原,從而誘導機體產生對肝細胞膜抗原成份的自身免疫反應。通過研究,發現確有部分B肝病人存在對LSP的特異抗體或細胞免疫反應。一般認為,如病人在病程中出現自身免疫反應,則可加強對肝細胞的損傷而發展成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5.B型肝炎與原發性肝癌:近年來,關於B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之間的關係,日益受到重視。國內外資料均提示肝炎患者的肝癌發病率比自然人群高。肝癌病人有HBV感染指示者也比自然人群高。Maupas等就HBV與原發性肝癌的密切關係作了以下論證:①B型肝炎傳染形成高度地方性的區域與原發性肝癌流行率高的地區,在地理上有相關性;②在地方性與非地方性區域,男性HBsAg慢性攜帶者中發生原發性肝癌的危險是相對恆定的。在此種人群中,原發性肝癌的年死亡率在250-500/10萬人。粗略估計全世界HBsAg慢性攜帶者約1.75億,原發性肝癌的年發生率為35萬例。這就指出與HBV相關的原發性肝癌是在全世界人口中較為流行的癌症之一;③HBV感染可先於並經常伴隨原發性肝癌的發生;④原發性肝癌常發生於與B型肝炎病毒有關的慢性腩炎或肝硬化的肝;⑤在原發性肝癌患者取出的組織中存在HBV的特異性DNA及抗原;⑥有些原發性肝癌細胞系已能在培養中產生HBsAg,並已證明HBV的DNA已能整合到這些細胞的基因組中。此外,含有HBV相似的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特性,它在其宿主可誘發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癌。在中國和美國的北京鴨(Anas domesticus)中已分離出一種相似的病毒。但對上述資料解釋仍有不同觀點:①HBV能引起致癌或促癌作用,須配合其它如遺傳、內分泌、免疫與環境因素而導致肝癌;②肝癌是與HBV無關的因素引起,但這些癌細胞可能對HBV特別易感,以致持續攜帶病毒。

微生物學診斷

B肝抗原與抗體的檢查法

目前已建立對HBsAg、HBcAg及HBeAg及其抗體系統的檢測法。以放射免疫法及酶聯免疫法及酶聯免疫法最為敏感,其次為反向被動血凝及免疫粘附血凝法。免疫擴散與對流電泳法雖不甚敏感,但仍為中國廣泛採用。三種抗原體系統中以檢測HBsAg最為常用。

實際意義

1.HBsAg:血清中檢測到HBsAg,表示體內感染了HBV,因而是一種特異性標誌。HBsAg陽性見於:①急性B型肝炎的潛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陽性);②HBV致的慢性肝病、遷延性和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炎後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等。③無症狀攜帶者。

2.抗HBs:表示曾感染過HBV,不論臨床上有無肝炎症狀表現,均已得到恢復,並且對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3.HBcAg與抗HBc:由於HBcAg主要存在於肝細胞核內,並僅存在於Dane顆粒中。因此,對病人血清不能檢測HBcAg,而測抗HBc.血清內抗HBc陽性反映:①新近有過HBV感染;②體內有HBV增殖;③有助於診斷急性或慢性B型肝炎,特別是少數病例就診時已處於急性恢復期早期,HBsAg已從血中消失,此時血中僅有抗HBc存在,因此,對恢復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4.HBc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HBcAg陽性揭示病人肝臟可能有慢性損害,對預後判斷有一定幫助。抗HBe陽性對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護力。

實際用途

1.篩選供血員:通過檢測HBsAg,篩選去除HBsAg陽性的供血者,可使輸血後B肝發生率大幅度降低。

2.可作為B肝病人或攜帶者的特異性診斷。

3.對B肝病人預後和轉歸提供參考。一般認為急性B肝患者,如HBsAg持續2個月以上者,約2/3病例可轉為慢性肝炎。HBeAg陽性者病後發展成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可能性較大。

4.研究B肝的流行病學,了解各地人群對B肝的感染情況。

5.判斷人群對B肝的免疫水平,了解注射疫苗後抗體陽轉與效價升高情況等。

如何護理

B肝病毒攜帶者日常護理的注意事項:

1.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衛生習慣:B肝病毒攜帶者要注意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衛生習慣,實行分餐制;女性還要注意經期衛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尿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圍環境,感染他人,所用食具、剃刀修面工具、牙刷、盥洗用品與健康人分開。

2.保護他人:對於B肝病毒攜帶者的家庭成員,及其他密切接觸者應積極進行血清B肝標誌物檢測,並對其中的易感者接種B肝疫苗。

3.保護性伴侶,對於無表面抗體的性伴侶應採取保險套保護性伴侶,並督促對方接種B肝疫苗。[3]

4.防止父嬰、母嬰垂直傳播:如果男方是B肝病毒攜帶者,女方應注射B肝疫苗全程免疫,可以有效預防女方感染以及母嬰的垂直傳播;如果女方是B肝病毒攜帶者,應在嬰兒出生後24h內儘早注射B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後12h內,劑量應≥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B肝疫苗加以阻斷,這樣嬰兒保護率可達96%以上。

5.定期複查及隨訪:B肝病毒攜帶者平常身體沒有明顯不適,容易放鬆警惕,忽略複查和隨訪。其實,病毒攜帶者進展為發病狀態,過程往往是隱匿的,自我感覺雖好,並不意味著肝臟沒有問題,有時肝臟炎症明顯,轉氨酶升高,患者身體未必不適。

因此,對於“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建議每6個月進行1次HBVDNA、ALT、AFP和B超檢查;“慢性HBV攜帶者”則需每3個月檢測1次HBVDNA和ALT,每6個月進行AFP和B超檢查。

6.保護肝臟:絕對戒酒,合理膳食,均衡營養,葷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多食一些水果、蔬菜、豆製品

7.勞逸結合,樂觀向上:B肝病毒攜帶者應該適度參加體育鍛鍊與休閒活動,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特點的運動項目,例如游泳、慢跑、打太極拳等等。活動應該適度,避免過度勞累;要起居有常,避免通宵達旦勞作,要調整好心態,豁達處世。

三種形態

感染B肝病毒的病人血清中有三種不同形態的顆粒,分別為大球形顆粒(直徑42nm)、小球形顆粒(直徑22nm)和管形顆粒(直徑22nm)。

其中,大球形顆粒又稱Dane顆粒,是1970年Dane首先用電鏡在B肝病人血清中發現的。Dane顆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顆粒,呈球形,具有雙層衣殼。外衣殼由來自宿主的脂質雙層和包膜蛋白組成,有大約400個HBV表面抗原(HBsAg)即蛋白鑲嵌於脂質雙層中。用離子去垢劑如NP-40處理病毒顆粒,去除病毒外衣殼後,暴露出內層核心。核心的表面為病毒的內衣殼,內衣殼蛋白為HBV核心抗原(HBcAg)。HBcAg經酶或去垢劑作用後可暴露出e抗原(HBeAg)。核心顆粒中間包裹著雙鏈DNA分子、DNA聚合酶(P蛋白)等。

而小球形顆粒和由小球形顆粒串聯而成的管形顆粒均由病毒的包膜蛋白構成,不含病毒基因組,因而不具有感染性,被稱為亞病毒顆粒。

抗原及抗體

由上可知,HBV的抗原有3種: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表面抗原大量存在於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以及檢測的主要標誌。它具有抗原性,可誘導機體產生特異保護性的抗-HBs,也是製備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由183個或185個胺基酸組成,高度磷酸化,是B肝病毒核心顆粒的唯一結構蛋白。正由於它存在於Dane顆粒核心結構表面,被表面抗原覆蓋,故不易在血循環中檢出。核心抗原具有強免疫原性,可誘導很強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刺激機體產生抗-HBc。

e抗原為可溶性蛋白質,傳染性強,游離存在於血液中,雖然很早就被發現,在病理上認為是HBV複製以具有強感染性的一個指標,但其功能尚不清楚。抗-HBe的出現,是預後良好的徵象。

B肝五項指標

介紹B型肝炎有關的知識:20世紀50年代末,BaruchBlumber為了研究具有遺傳變異性的血液蛋白成分,開始從世界各地收集血液樣本。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終於確定了最先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液中發現的抗原性物質為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即澳抗。此後更多研究相繼發現了抗-HBs((B肝病毒表面抗體)HBeAg(B肝病毒e抗原)抗HBe(B肝病毒e抗體)抗-HBc(B肝病毒核心抗體)。

抗病毒治療

無症狀攜帶者,無須治療

約80%的青少年B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屬於“無症狀慢性攜帶者”,特點是肝細胞內B肝病毒複製活躍,“大三陽”(HBsAg、HBeAg、抗-HBc均呈陽性),血清病毒水平(HBVDNA定量)很高;肝臟無明顯損害,肝功能正常,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由於這個時期常處於免疫耐受狀態,很難激發對病毒的免疫清除,所以目前不宜對這種人進行各種“抗病毒治療”及所謂的“保肝治療”。

抗病毒治療,須從青少年抓起

家長們對青少年B肝治療存在兩大認識誤區。一種誤區認為青少年B肝較輕,不影響生活和學習,是滯進行抗病毒治療無所謂。這種認識是很危險的。臨床上已出現1—2歲兒童可發生肝硬化,幾個月大的嬰兒可發生肝癌,青少年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就更非罕見了。因此,切不可忽視對青少年B肝的治療。另一種誤區認為要好好休息,活動越少越好,拚命加強營養。實際上這反可招致肥胖、脂肪肝甚至脂肪性肝炎,不利於身體康復。因此,對青少年B肝,只要不十分嚴重,適度活動是有益的。

實際上,無症狀攜帶者是,約20%~25%在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將發展為慢性B肝。若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則通常表現為HBeAg陽性的慢性B肝,通俗講就是大三陽慢性B肝。雖然大部分初次出現B肝病情活動的青少年病人,其肝損害特別是肝纖維化的累積程度不如成年病人嚴重,但小部分亦可出現重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青少年時期發生了慢性B肝,以後就有更長的時間或更高的機率發生慢性進展性肝病。因此,對慢性B肝應“從青少年抓起”,給予合理的抗病毒治療,以阻斷或減輕成年後的一系列進展性肝病。

干擾素治療,可優選嘗試

不少專家認為,青少年特別是青年病人將面臨婚育等人生大事,長療程的核苷類似物不宜作為其初治首選,而應優選選用療程明確(1~1.5年)的干擾素。又因青少年學習任務較重,故應採用每周只需注射一次的長效干擾素(如聚乙二醇化干擾素a-2a)。長效干擾素在療效上優於普通干擾素,但價格相對昂貴,所以出於經濟上的考慮,青少年病人也可選擇普通干擾素。青少年病人多能耐受干擾素治療,嚴重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停藥後不良反應幾乎都能消失。若干擾素無效,則可考慮口服核苷類似物治療。

由於國核心苷類似物尚缺乏在16歲以下,物別是7歲以下病人中的大規模臨床驗證,故藥品說明書一般不把小兒病人列為其治療對象。家長最大的擔憂在於核苷類似物療程過長,以及以後可能出現病毒耐藥等問題;畢竟,對於有可能需要連續多年甚至終生使用的藥物而言,其選擇是需要慎之又慎的。若選用核苷類似物,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儘可能選用抗病毒作用強、耐藥率藥物;

2、不可擅自停藥,經防病毒複製反彈,病情復發;

3、應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監測和調整治療方案。

青少年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特點,對病情和治療可產生一定影響。國小階段的病人,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常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家長密切配合。中學階段的病人,可能因為B肝、學習任務繁重、升學等多重壓力而心生憂慮,要給予耐心疏導,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大學階段的病人,常擔心疾病讓他們喪失發展機遇,在不久的將來還會面臨婚育等問題,經濟上往往又不具有足夠的獨立性,對治療費用的擔憂高於一般人群。因此,抗病毒方案的選擇和其他措施的配合,更需要結合個人情況進行考慮。

保健

慢性肝炎的表現多種多樣,治療也是五花八門。但治療的原則是一致的,即以適當的休息、營養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注意自我保健:

一要重視出現黃疸加深時的危害性。肝炎病人一旦出現黃疸,就說明肝臟有明顯炎症,甚至有肝細胞壞死。肝細胞壞死越明顯,黃疸就會越深。因此當肝炎病人出現深度黃疸時,應警惕由於大片肝細胞壞死導致重型肝炎的可能性。就目前的治療水平,重型肝炎及早接受治療效果較好;中期治療效果較差,治癒好轉率僅為50%左右;到了晚期,則失去了搶救治療的機會,其病死率高達90%左右。因此,當肝炎病人出現黃疸時應及時臥床休息,儘快到醫院救治。

二要忌酒。因為酒精不但直接損害肝臟,會使病情加重,而且會影響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

三是休息和營養要適度。由於過分的休息和營養可導致營養過剩,引發脂肪肝和其他相關疾病,而無所事事可加重心理壓力,產生神經衰弱。因此,當肝功能正常時,便可正常學習和生活。

四是切忌多用藥和濫用藥。對於無症狀的慢性肝炎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藥。有的病人總以為有病就一定要吃藥,吃了藥就有安全感,其實不然,大多數B肝和C肝病人是不需要用藥的。不恰當的用藥不但不安全,往往還會引起藥物性肝炎或其他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

五是服用藥物不能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肝炎病人接受藥物治療時應遵醫囑,堅持按時服藥。如果不按時服藥會影響療效,也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抗病毒藥物還容易引起耐藥現象發生。

六要樹立信心,充分認識慢性肝炎治療的長期性。不論是慢性B肝還是慢性C肝,治療時間特別是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而對於慢性B肝來說,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對於療效不佳或療效出現較遲的病人,應樹立信心,堅持用藥,病情就會一天天好起來。

消毒處理

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處理對控制B型肝炎的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末研究發現,B型肝炎病毒對多種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熱力消毒98°C2分鐘即可使B型肝炎病毒滅活而失去感染性;常用的含氯製劑如0.5%的次氯酸鈉,1分鐘即使B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聚合酶滅活;而過氧乙酸、環氯乙烷、碘製劑及戊二醛等,對B型肝炎病毒的滅活作用既肯定又確切,都極大地充實了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方法。

高壓蒸汽可以說是殺滅B型肝炎病毒的既簡便易行又完全徹底的方法。但因許多物品、器材經不起高壓蒸汽消毒,故又推薦採用對金屬無腐蝕作用的戊二醛消毒被污染的器械(如電鏡、內鏡等),效果相當滿意,但價格昂貴。對不耐高溫的物品的消毒,像疫苗與抗生素等,目前則採用r射線、X線和電子輻射消毒。這些射線能穿透塑膠製品的包裝,可達到完全殺滅病毒的止的,但常使人造纖維失去張力,使一些藥品色澤改變,故也難在國內推廣。

目前對紡織品、皮毛、塑膠製品、文物、小型精密儀器、內鏡、監護裝置、人工眼球器材等都採用環氧乙烷蒸氣消毒。而其他常用市售化學消毒劑則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

酒精、高溫不能殺B肝病毒,B肝病毒在外環境中具有很強的抵抗力,通常在37℃下能穩定60分鐘,一般的化學消毒劑或加熱到60℃4小時均不能將其消滅,在-20℃貯存20年以上仍具有抗原性及傳染性。將HBsAg陽性的血清塗於塑膠貼面、鉛片、布片上,在25℃的條件下,2個星期後滴基本保持不變,在6℃條件下,1個月內滴度不變。HBsAg陽性的血清傳染唾液和尿液後,其滴度在25℃下可維持1星期,6℃條件下可維持40天,有煮沸10分鐘或高壓蒸汽121℃消毒10分鐘或加熱65℃10小時,才有可能將其殺滅。足見其頑固性。但不要把B肝病毒看做是很可怕的惡魔,合理的消毒預防還是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常用於殺滅B型肝炎病毒的化學消毒劑有以下幾種:

(1)氯製劑:如3%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50*106的二氯異氰尿酸鈉及氯化磷酸三鈉等,室溫下15分鐘,用於清洗器皿和餐具,消毒效果滿意。

(2)氧化劑:0.2%-0.5%過氧乙酸及15%過氧化氫,在室溫下作用10-30分鐘,可作外科移植物的消毒劑。用於患者餐具的浸泡,可殺滅B型肝炎病毒。

(3)烷化劑:2%戊二醛,用於手術器械、電鏡的擦拭消毒,10%甲醛可用於血液製品中B型肝炎病毒的消毒。

(4)碘化劑:1%碘酊25°C作用15分鐘以上可用於消毒體溫計、各種醫用導管及牙科器械等。但應注意密閉,以免碘升華。消毒後應消除表面沾有的碘液。有條件時可選用碘伏(含有效碘200*10-6)則效果更好。而與肝炎患者更密切接觸者,如家屬及醫護人員,則主張選用肥皂和流水沖洗至少2遍以上,以儘量減少手上皮膚沾染的B型肝炎病毒,然後再用0.1%-0.5%過氧乙酸或含200*10-6有效碘的碘伏浸泡雙手1-2分鐘。

攜帶者婚育

婚前體檢發現B肝抗原單項陽性或雙項陽性(HBsAg和HBeAg),如果被檢者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如乏力、肝區痛、低熱、納差等,不影響生活和工作,這些人被稱為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據估計,我國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約占總人口的10%,是B型肝炎的隱性傳染源。雖然都有傳染性,兩者又略有區別。如果是HBsAg陽性者,表明B肝病毒在體內處於穩定狀態,其傳染性相對弱些;如果是HBsAg和HBeAg都陽性,表明B肝病毒在體內繁殖,正在侵害肝細胞,傳染性相對強些。婚姻法沒有規定禁止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結婚。

結婚以後怎么辦?如果婚前檢查男女雙方都是B肝抗原陽性,說明雙方都是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都已感染了B肝病毒,就不存在今後生活中誰傳染誰的問題了。如果只有一方是B肝抗原陽性,特別是HBeAg陽性的話,建議另一方應採取主動預防措施,馬上到當地衛生防疫站接種3針B肝疫苗,每針5~10μg,免疫程式0、1、6月。接種疫苗以後接種者便會獲得抵抗B肝病毒侵害的免疫力,今後不會患B型肝炎。

結婚以後家裡有一個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就相當於有一個B型肝炎的傳染源。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1、性生活要有保護措施。因為B肝病毒攜帶者的血液、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尿液、糞便等,都含有B肝病毒,生活密切接觸,特別是性交,是B肝傳播的三大途徑之一。接種疫苗以後接種者便會獲得抵抗B肝病毒侵害的免疫力,今後不會患B型肝炎.2、碗筷、毛巾、浴巾、面盆、腳盆、牙刷、茶缸等應單獨使用並定期消毒。

對B肝積極防範是對的,但對B肝抗原陽性者不能抱歧視態度,因為接種疫苗以後接種者便會獲得抵抗B肝病毒侵害的免疫力,所以只要你注射B肝疫苗,B肝就不會傳染到你身上,不該歧視他們。B肝抗原陽性者也不要背上思想包袱,定期到醫院檢查,觀察病情變化,平時不要太勞累,注意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就可以照樣夫妻恩愛,生兒育女,過快樂的家庭生活。B肝不是遺傳疾病,B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陰止B肝母嬰或父嬰的傳染,有效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感染其他器官

以往認為B肝病毒只能在人體的肝細胞中繁殖複製。近年由於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的發展,在肝外器官細胞內不斷檢出B肝病毒DNA,證實B肝病毒還可以感染人體肝臟以外的一些組織,並可在相應的組織細胞中複製,病毒的DNA還能整合到肝外組織的細胞中去。至今已在下列組織中發現有B肝病毒的存在。

1、胰腺:用內窺鏡採集的胰液中B肝表面抗原陽性,採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已檢測到胰腺腺泡細胞胞漿中有B肝表面抗原,在胞核中沒到B肝核心抗原陽性。

2、膽管上皮細胞:用原位雜交方法可查到膽管上皮細胞中B肝病毒DNA陽性。

3、腎臟:用核酸雜交的方法可在感染鴨肝病毒的鴨腎細胞中檢出鴨肝病毒DNA。

4、血管:用原位雜交法發現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的血管壁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中存在B肝病毒表面抗原。

5、其他組織:在皮膚、白細胞、骨髓細胞、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特別是B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內同樣已檢測到B肝表面抗原或B肝病毒DNA。

國內有報告在脾、肺、心、前列腺、睪丸中找到B肝表面抗原、B肝e抗原或B肝核心抗原。雖然這些肝外組織對B肝病毒也具易感性,但其親和力要比肝臟小得多。

病毒DNA

概述

B型肝炎病毒DNA是B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是B肝病毒的的核心物質和病毒複製的基礎。在病毒dna攜帶的遺傳基因,B型肝炎病毒DNA分別複製出新的病毒外殼和dna核心,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釋放出來繼續感染其他肝細胞。

B型肝炎病毒DNA是B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特異性強和靈敏性高的指標,HBV-DNA陽性,提示HBV複製和有傳染性。HBV-DNA越高表示病毒複製越厲害,傳染性強。B肝病毒的持續複製是B肝致病的根本原因,B肝的治療主要是進行抗病毒治療,根本目的是抑制病毒複製,促使B型肝炎病毒DNA的轉陰。

B肝病毒的基因組(DNA)是由兩條螺鏇的dna鏈圍成的一個環形結構。其中一條較長負鏈已經形成完整的環狀;另一條長度較短的正鏈,呈半環狀。在感染肝細胞之後,這條半環狀的DNA鏈要以負鏈為模板,在催化劑──B肝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長,最終形成完整的環狀。這時的B肝病毒基因組就形成了一個完全環狀的雙股dna。即形成共價閉合環狀DNA(即cccDNA),似乎可以把它看作是病毒複製的原始模板。模板形成後,按照模板的形狀複製新的病毒基因就很容易了。病毒基因會以其中的一條cccDNA為模板,利用肝細胞基因中的酶和DNA聚合酶的"催化",一段基因又一段基因地複製,形成負鏈、正鏈。最後再裝配到一起形成新的B型肝炎病毒DNA。

臨床意義

B肝病毒在宿主肝細胞內持續複製是HBV慢性感染的主要決定因素,HBV共價閉合環狀DNA(HBVcccDNA)是病毒複製過程中的一種中間形式,每個感染肝細胞平均有5~50拷貝,半壽期為14.5年。HBVcccDNA既能轉錄產生3.5kb前基因組mRNA,又能轉錄出病毒mRNA並翻譯產生包括HBsAg在內的病毒蛋白,是B肝病毒複製水平最特異的指標,但通過肝活檢來監測患者肝組織中的HBVcccDNA水平在臨床套用上有一定的難度。血清HBVDNA水平與傳染性和疾病進展密切相關,是病毒複製活動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標誌,是目前評價HBV複製情況的“金標準”,HBVDNA檢測是唯一能幫助確診隱匿性HBV感染和隱匿性慢性B型肝炎的實驗室檢測指標。而HBVDNA定量檢測對血清學非典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診斷至關重要,對非活動性HBsAg攜帶狀態的判定(血清HBVDNA<2000IU/ml)有重要意義,也是了解HBeAg陰性慢性B型肝炎病毒複製水平主要指標。

慢性感染各個時期具有明顯不同的病毒學特徵和宿主免疫反應狀態和肝臟病理損傷。HBVDNA實驗室定量檢測有助於確定感染者的狀態,對確定是否開展抗病毒治療及適宜抗病毒治療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

免疫耐受期其主要特徵是病毒複製活躍,實驗室檢測感染者外周血有較高載量的HBVDNA,通常高於20,000IU/mL(1X105拷貝/ml,下同),血清學檢測表現為HBsAg和HBeAg陽性,感染者的ALT多正常或僅有輕微升高,肝臟組織病理學正常或僅有輕度炎症反應。

免疫清除期實驗室檢測為HBsAg持續陽性,ALT持續升高,也可有間歇升高。外周血HBVDNA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通常高於20,000IU/mL,或有波動。處於此期的慢性HBV感染者HBeAg多為陽性,HBeAg陽性表明有較高的病毒複製,傳染性較強,可診斷為HBeAg陽性慢性B型肝炎。非活動性HBsAg攜帶狀態約有66%或更多的感染者會發生HBeAg血清轉換,實驗室檢測HBsAg持續陽性,但HBeAg消失,抗-HBe陽性,病毒維持低水平複製,外周血病毒載量低於2,000IU/mL或檢測不到,ALT在正常範圍內,肝活檢無明顯的炎症反應。再活動期實驗室檢測ALT間歇升高、肝臟有活動性炎症反應,血清HBsAg持續陽性,可有抗-HBe陽性,或HBeAg陽性。外周血病毒載量可低於2,000IU/mL。但如發生pre-C/C區突變,HBeAg表達下調或不表達,此時儘管HBeAg陰性,HBV仍處於高複製狀態,外周血仍可檢測到較高的病毒載量。

B肝恢復期每年約1%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可自發性清除HBsAg,實驗室檢測血清HBsAg陰性,可有抗-HBc和抗-HBs抗體陽性,血清中檢測不到HBVDNA,稱為B肝恢復(ResolvedHepatitisB),由於我國慢性HBV感染者多在嬰幼兒時期感染,自然發生B肝恢復者較為少見。

隱匿性HBV感染(OccultHBVinfection)血清HBsAg檢測陰性,但外周血或肝組織中可檢測到HBVDNA。

表1為幫助確定不同感染階段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及意義。

慢性B型肝炎、代償期和失代償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別為0%~2%、14%~20%和70%~86%,慢性B型肝炎所致相關肝臟疾病是HBV感染的主要致死原因,我國每年因HBV感染導致的肝硬化、肝癌死亡達30餘萬例。因此,對慢性B型肝炎應積極進行干預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總體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HBV,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肝硬化、HCC及其併發症的發生,從而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質量。慢性B型肝炎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保肝、抗纖維化和對症治療,以抗病毒治療最為關鍵。抗病毒治療主要通過長期抑制HBV複製來實現上述目標。抗病毒治療主要用於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的活動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因此,首先需要通過HBVDNA的定量檢測等可靠的實驗室診斷來確定慢性B型肝炎適宜治療患者及治療時機,並據此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治療過程中通過HBVDNA的定量檢測監測病毒學應答對於判定抗病毒療效、調整臨床抗病毒治療方案及預後等有重要意義。

目前的治療B型肝炎的藥物主要是包括兩類:一類為普通干擾素α和聚乙二醇干擾素α,另一類為核苷(酸)類似物。干擾素具有增強免疫和抗病毒作用,通過一定療程可使部分患者獲得較為持久的應答,有研究報導接受長效干擾素治療患者中HBeAg陽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HBsAg清除率可達到3%~10%。患者HBsAg消失或血清轉換的比率高於核苷(酸)類似物,但干擾素類藥物治療存在不良反應,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套用。核苷(酸)類似物通過抑制逆轉錄過程,以抑制病毒複製,抑制病毒作用較強,但短期內不能清除肝細胞內HBVcccDNA,停藥後復發率高。一直認為,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B型肝炎,HBsAg清除率較低,難以作為治療終點指標,但近年來,隨著臨床抗病毒治療方案的不斷最佳化和完善,通過持續的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慢性B型肝炎HBsAg清除率有所提高,部分報導可達6%。

HBVDNA的定量檢測除用於慢性B型肝炎的診斷外,患者外周血中HBVDNA載量也是決定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指標,幾乎各國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推薦依據病毒載量確定是否開始抗病毒治療。血清HBVDNA定量是確定患者抗病毒治療適應證的重要指標,對於HBeAg陽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HBVDNA≥20000IU/mL,且有肝臟活動性炎症者(ALT升高,或肝活檢發現肝臟炎症指數≥G2),即應開展抗病毒治療。HBeAg陰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往往病史較長,病變長期積累,肝硬化年發生率達8%~10%,高於HBeAg陽性慢性B型肝炎(2%~5%),因此,更應積極開展對HBeAg陰性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當HBVDNA≥2000IU/mL伴有肝臟活動性炎症指標時,即應開始抗病毒治療。

血清HBVDNA水平的下降為判定抗病毒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是基於應答指導的治療(response-guidedtherapy)的重要指標。因此,治療前應有基線水平檢測,一旦開始治療,則應每3~6個月檢測一次,動態監測HBVDNA水平的變化,同時檢測ALT、HBeAg和抗-HBe。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線路圖(roadmap)主要依賴HBVDNA的定量檢測確定病毒學應答情況,對判斷療效、預後和耐藥發生至關重要,是對治療方案進行最佳化和調整的重要依據。如果HBVDNA水平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有效,同一藥物繼續治療;否則為治療失敗應進行聯合治療。其中治療24周時的血清HBVDNA絕對水平若低於60IU/mL為完全病毒應答,可繼續同一藥物治療;高於60IU/mL但低於2000IU/mL為部分應答,應根據選用的具體藥物確定是否調整。治療24周時患者血清HBVDNA水平高於2000IU/mL則為應答不充分。

飲食調理

B型肝炎病毒以病毒為主,以傳染為途徑,從病因分析也離開內外二因,外因多由感受時邪,疫癘及飲食不節,內因多由正氣不足及情志所傷致陰陽失調氣機不暢。內外二因又互為因果,互相聯繫,病情演變也是比較複雜的。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與機體免疫反應有密切關係,所以保持機體免疫反應和免疫調控機能正常,是防止病毒性肝炎的內在關鍵因素。想讓自己的免疫系統夠強大,也可以通過日常飲食調節來實現.

1.多食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也助於促進消化功能。肝臟功能減退時常常影響脂肪代謝,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併有肝炎後脂肪肝。因此飲食要低脂肪、低糖(過多的糖進入人體內易轉化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飲食要包括植物和動物蛋白,如豆製品、牛肉、雞肉、魚肉等,動植物蛋白質要各半搭配。攝入蛋白質在消化後被分解為胺基酸才能吸收,然後在肝臟製造成人類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質。人體有8種胺基酸自身不能製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給。當動植物蛋白質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時,可彌補各自的不足,明顯增加蛋白質的利用率。適量的植物蛋白質能抑制動物性脂肪量,減低對動脈硬化的影響,保證必需胺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對肝病康復是不利的。

2.有研究發現冬蟲夏草可以改善和恢復肝功能。冬蟲夏草在近幾年的臨床使用中,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的效果,據研究蟲草素和蟲草多糖都能增強肝細胞的吞噬功能,蟲草酸、SOD和維生素E等都能抗肝組織纖維化,抗脂質過氧化,同時由於蟲草的增強免疫功能使肝臟的解毒作用增強,從而能夠有效保護肝細胞。

3.五穀雜糧等含澱粉類食品以及各種水果類、蜂蜜等,能供給糖,有補充日常生活所需熱量、增進肝臟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黃、牛奶等,可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補充熱量,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魚、蝦、貝類,牛、羊、豬的瘦肉、禽蛋類等,可補充蛋白質的食品,它們都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補充機體代謝消耗,提供一定熱量。

飲食注意

1、禁飲酒,因為酒里的乙醇主要經過肝臟進行代謝,長期飲酒會加重肝臟的負擔。

2、少油膩,B肝患者對脂肪的代謝能力減弱,應少食油膩的食品以防止血脂增高或形成脂肪肝。

3、忌辛辣,B肝患者應忌食辛辣的食物如辣椒,因為辣椒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嚴重的會導致胃潰瘍。B肝患者因為有消化道不適的症狀因此應少食或不食。

4、禁食放時間很長的不新鮮的食物。

5、忌生冷:肝病患者本來正氣不足,脾胃虛弱,生冷食物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特別是肝硬化或肝腹水的患者,生冷食物往往會造成腸炎,蛋白隨腹瀉丟失出現腹水或腹水量增大,故肝病飲食禁忌食用生冷和不衛生食物,以免出現腹水或腹水量增大。

6、肝病飲食禁忌食動物肝臟:肝臟作為解毒器官,一些毒性物質也會在肝臟積累。另外肝臟內膽固醇含量很高,100克豬肝含膽固醇高達400毫克,大量攝入會增加肝臟負擔,因此肝病患者不宜多食動物肝臟。

7、忌鹽:肝腹水的患者,鹽要先炒後再放入各種食品,儘量少食,因為食鹽有礙腹水的消退。這也是肝病飲食禁忌事項。

8、肝病飲食禁忌亂用補藥:飲食平衡是保持身體的基本條件。若滋補不當,打破平衡,會影響病情反覆。應慎用補藥。

9、忌生活無規律:“十分病,七分養”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的營養,規律的生活對肝炎病人的康復至觀重要。因此,對於該肝病飲食禁忌日常應注意。

10、肝病飲食禁忌濫用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對肝胃多有損害,肝炎病人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11、忌吸菸:菸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能損害肝臟功能,因此,肝炎病人必須戒菸。對此肝病飲食禁忌一定要注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