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

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關鍵。近年來,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宴會就進展迅速,有關文獻多分散在各種資料中。《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以抗病毒治療為主線,以臨床規範化套用為基礎,把與抗病毒治療相關的醫學理論與臨床醫療實踐密切結合,對各種類型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療,做出有針對性的規範化系統論述。《B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內容豐富、系統、論述科學,具有專業性強,重點突出,實用性價值高的特點,對感染科和消化內科醫師有指導意義,對其他相關科室的醫師也有參考價值。

序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感染性疾患。我國是B型肝炎流行的高發區,B型肝炎已在我國流行40餘年,成為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常見多發傳染病。我國約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1.2億~1.5億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約有3000萬人,每年有10多萬人死於原發性肝癌,因肝硬化及其相關性肝病的死亡人數更多達28萬,成為世人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儘管我國在B型肝炎的防治方面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慢性B型肝炎的預防和治療仍然是目前醫學界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自然史、肝臟組織病理學、病毒學、免疫學等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對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治療的指導思想也不斷地修正和深化。幾十年來,病毒性肝炎的治療由“三高一低”的營養療法,過渡到針對肝臟組織病理學變化的“護肝治療”;直到20世紀70年代,臨床上明確了B型肝炎病毒結構以後,通過對B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引發的免疫損傷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目前認為B型肝炎病毒本身的致病性有限,機體的細胞和體液免疫系統對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肝細胞,作為免疫攻擊的靶抗原,造成肝臟組織病理學損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多數研究證實,血清HBV DNA載量與肝臟組織病理學損害程度呈正性相關,因此,抗病毒治療是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關鍵,已成為國內外專家的共識。

抗病毒治療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治療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近10餘年來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針對病因的治療,使慢性B型肝炎的臨床治療有了極大的改觀,為阻斷肝硬化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改善了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了肝細胞癌的發生率。但慢性B型肝炎的病情複雜,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抗病毒治療並不能解決慢性B型肝炎治療的所有問題,使得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要兼顧護肝治療和有關併發症的處理。

目前臨床上套用的干擾素-α和核苷(酸)類似物等抗病毒藥物作用有限,僅能抑制病毒複製,不能清除肝細胞核內的HBV複製的模板cccDNA和肝外內源性的HBV持續感染,埋下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生化學和病毒學突破的隱患。因此,充分了解治療前病人的ALT及HBV DNA血清水平、HBV基因型、病程長短、是否為母嬰間垂直傳播或嬰幼兒期感染、有無其他嗜肝性病毒合併感染、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程度、飲食習慣、對抗病毒治療的生物依從性等諸多預測抗病毒療效的重要因素,嚴格掌握適應證.施行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將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否則將造成抗病毒藥物“好用難撤”的被動局面。

抗病毒治療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學上取得的成就無可置疑。但良好的治療措施必須來自長期的臨床實踐,現在還遠未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持續感染問題,這仍是感染病醫學研究領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世界上各種版本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指南》專家共識的套用期限,不足兩年即在藥物套用方法上更新一次,就充分說明抗病毒治療的路程任重而道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