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左玉河撰寫的《張東蓀傳》,是海內外第一部全面反映張東蓀生平的傳記,也是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研究張東蓀政治活動及政治思想的專著。該著1998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初版之後,立即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五四運動90周年之際,紅旗出版社將其納入《五四風雲人物書系》中予以再版(2009年5月版)。考慮到該著的基本觀點和結論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故這次再版除了增加一些照片並改動幾處錯別字外,仍然保留了原貌。作者在《出版後記》中對此作了詳細說明。再版後記
轉眼之間,《張東蓀傳》已經出版10年了。該著問世之後,立即得到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並給予很好的評價。人們之所以廣泛關注這部著作,首先是迫切想知道東蓀先生這樣一位被長期遺忘的文化名人,究竟在近代中國做了哪些事,說了哪些話,有著怎樣的文化貢獻;其次是想知道這位著名思想家究竟提出了哪些有見識的思想主張?這些思想究竟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當然,還想了解他在建國初期究竟犯了什麼事,為什麼會被歷史忘記得這樣長久。
人們之所以對這部傳記給予好評,首先是因為他們從中從這部傳記中知道了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了解了他們想了解的思想;其次是因為他們通過這部傳記,對東蓀先生這個人有了比較全面的理解,解除了一些思想上的疑惑。當然,這部傳記的客觀公正多少適應了人們的胃口。
張東蓀是一位近代中國的自由主義者,他懷抱著民主、自由的理想,為建立一種民主主義的新文化而努力;他是一位積極活躍於中國政壇上的著名政論家,評議時政,批評當局,充當著社會民眾的喉舌,經歷了自民國初年直到新中國成立的40年間中國政治上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哲學家,他曾經傾其全力介紹西方哲學,並成為五四以後第一個試圖建立中國現代哲學體系的哲學家。他的名字已經與近代中國的哲學史、政治史和思想史密切聯繫在一起,人們想繞都難以繞開。人們已經很難想像,當研究中國近代的哲學史和政治思想史時,會不再注意這樣一位活躍的人物。
歷史是無情的,長期的冷漠會使人們遺忘那些曾經風雲一時的人物。歷史又是公正的,那些曾經推動歷史前進的風雲人物即使一度被人冷落,但終究還會讓人們重新想起他們,重新審視他們,重新記住他們。
面對張東蓀這樣一位長期被人遺忘的思想家,人們自然會產生較多的同情,甚至有些人會為其人生的悲劇命運鳴不平。10年前,當陳寅恪、吳宓等與張東蓀有相似命運的文化名人引起人們的關注甚至熱捧時,這種憤憤不平之聲曾經環繞在我的周圍,影響著我的研究趨向。張東蓀的思想是相當深刻的,其不凡的學識和見解,曾令我擊節叫好;張東蓀的個性是相當倔犟的,其面對國民黨特務時的凜然正氣,曾令我敬佩不已;張東蓀晚年的命運確實是不幸的,八十老翁深陷囹圄的身影,曾令我淚眼朦朧。我驚服他思想的深刻,我感嘆他命運的不濟,我對他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我同情他和他的時代,我同情他和他的家人。
但沉冷的理智棒喝著我:同情的理解能夠替代客觀的評判嗎?昨日的不幸能夠成為今天炒作的理由嗎?
我是一個受過比較嚴格歷史學訓練的青年學者,當初研究張東蓀生平及思想,就是抱著純粹的學術立場。我能夠因為對傳主晚年的同情而動搖純粹客觀的批評立場嗎?不能。我抑制住廉價的同情,控制住激憤的情緒,理清了混亂的思路,毅然回絕了帶有炒作嫌疑的《晚年張東蓀》稿約,提起理性的筆鋒,辛勤爬梳在文獻史料與口述訪談的曠野上。
我曾經遍讀東蓀先生留下的文字,體味著他的所思、所想、所為;我曾經無數次與東蓀先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傾訴著我對他和他的思想所作的解讀和思考;我曾經將東蓀先生與其同時代的諸多人物進行反覆比較,尋味著他們言行之間的異同,追尋著其思想演變的軌跡;我曾經遍訪東蓀先生的家人及友人,力圖弄清眾多的歷史之迷;我曾經將東蓀先生的功過是非反覆思量,權衡著怎樣才能蓋棺論定。
這樣,便有了這部《張東蓀傳》的問世。
幸運的是,我的這種研究態度,得到了東蓀先生家人的充分理解。東蓀先生的長孫張詒慈教授多次表示:我們全家都是搞自然科學的,我們的責任是為您提供儘可能多的情況及資料,至於如何評價我爺爺的功過是非,那是您們歷史學家的事,我們決不干預。現在回想起來,沒有張詒慈、張鶴慈、張凱慈及東蓀之女張宗燁院士的理解和信任,這部傳記恐怕會是另外一種模樣。
當初撰稿時,我曾暗自立下宏願:希望這部著作能夠將東蓀先生的生平及活動清晰地勾畫出來,能夠對東蓀先生的功過是非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希望自己的描述和評價更逼近歷史的真實。10年過去了,這部傳記對東蓀先生生平活動及思想的描述,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這部著作對東蓀先生功過是非的評定,得到了人們的基本認同。這是我感到欣慰的。
這部傳記問世之後,一個被遺忘近半個世紀的思想家,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關注他的言行,發掘他的思想,審視其思想的現代價值。我曾不只一次地對張飴慈先生說:“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我的任務是將張東蓀這位歷史人物的生平及思想重新挖掘出來,還其歷史的本來面目;當人們普遍地注意並開始承認張東蓀的思想地位和歷史價值之時,就是我真正完成該研究課題之日。”
這部傳記問世後,我覺得自己對東蓀先生生平及思想研究的使命基本完成,故在著手編撰《東蓀先生年譜》並呼籲籌備出版《張東蓀全集》之際,僅僅將東蓀先生先生的《知識與文化》、《理性與民主》兩部著作依據東蓀先生手稿校勘出版,沒有再撰寫相關文字,而是將研究重心逐步轉移到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問題上來。儘管如此,我密切關注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張東蓀的研究動向,向眾多的研究者提供資料和信息,以期推進張東蓀思想的深入研究。
10年以後的今天,承蒙紅旗出版社的厚愛,這部傳記又要再版了。蔣建農社長和李凡總編提議能否藉此機會進行修訂。我認真閱讀了這部傳記,覺得10年來自己在資料上儘管有些新發現,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深化,但基本的觀點和結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能夠經得起考驗。故這次再版除了增加一些照片並改動幾處錯別字外,仍然保留了原貌。
學問者,天下之公器也。我真誠地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東蓀先生,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東蓀先生。我仍然願意一如既往地提供資料和信息上的幫助,真誠地希望後繼者能夠將張東蓀思想研究深入下去。
這部傳記是在我博士後研究報告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耿雲志研究員付出了很大心血,並撰寫序言以勉勵後學。在這部傳記再版之際,我再次感謝恩師的獎掖和鼓勵。我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辜負眾多師長及朋友們的殷切厚望。
值得一看的好書(十一)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