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納蘭性德
【作品體裁】詞
原文
水龍吟·再送蓀友南還人生南北真如夢,但臥金山高處。白波東逝,鳥啼花落,任他日暮。別酒盈觴,一聲將息,送君歸去。便煙波萬頃,半帆殘月,幾回首,相思苦。可憶柴門深閉,玉繩低、翦燈夜雨。浮生如此,別多會少,不如莫遇。愁對西軒,荔牆葉暗,黃昏風雨。更那堪幾處,金戈鐵馬,把淒涼助。
注釋
嚴繩孫(1623-1702),字蓀友,自號勾吳嚴四,復一號藕盪老人、藕盪漁人。江蘇無錫人(一說崑山人)。清初詩人、文學家、畫家,與朱彝尊、姜宸英號為“江南三布衣”。著有《秋水集》十五卷。康熙十二年(1673}繩孫與年僅19歲的納蘭相識,結為知己。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遷右春坊中允、翰林院編修等。納蘭曾留繩孫住府邸二年,彼此詩詞唱和,“閒語天下事,無所隱諱。”本篇是為繩孫南歸的贈別之作。 金山:山名,指江蘇鎮江西北之金山。這.里代指蓀友之家鄉。
白波東逝:意謂光陰流逝。白波,水流,李群玉《題金山寺石堂》:“白波四面照樓台,日夜潮聲繞寺回。”此處白波喻指時光。
玉繩低:謂夜已深。玉繩,北斗七星之斗杓,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即天乙、太乙二星。《太平御覽》卷五引《春秋緯·元命苞》:“玉衡北兩星為玉繩。”蘇軾《洞仙歌》:“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荔牆::即薜荔牆。荔,薜荔(又稱木蓮)之省稱。參見《鳳皇台上憶吹簫》〔荔粉初裝)注。
金戈鐵馬:指戰爭。《舊五代史·李襲吉傳》李克用與朱溫書云:“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辛棄疾《永遇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納蘭填此詞時“三藩”剛剛平定,但收復台灣、雅克薩,平定噶爾丹等戰事仍在進行中,故云。
賞析
納蘭是至情之人,無論是夫妻情、戀情,還是親倩、友情,無不表現出“痴情”二字。這裡所送之友是長納蘭32之歲的嚴繩孫,如此忘年之誼,在納蘭一生中並非僅見,由此亦可看出這位年青詩人的博愛之懷。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繩孫請假南歸,臨去“入辭容若時,坐無餘人,相與敘平生之聚散,究人事之終始,語有所及,愴然傷懷。”(《致納蘭哀詞》)二人之交厚及意氣相投可見。與這一首詞填寫的同時,納蘭還有四首詩詞贈別繩孫,其惜別戀友之情確是罕見。本篇所表達的正是這種愴然傷別的深摯的友情。值得注意的是篇末的“更那堪、幾處金戈鐵馬,把淒涼助”三句,將國事與友情溶一,遂使此詞境界闊大。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