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著眼於親職教育和親子關係的議題,解析當今社會在此領域中顯露的種種弊端,並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要想讓孩子合乎天性地自然成長,並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首先應從家長的自我教育開始,而自我教育的關鍵就在於省察自己內在的種種恐懼、欲望和不安全感。當家長不再把自己的恐懼與種種問題投射在孩子身上,當家長懂得真正愛孩子的方式,孩子與家長都能從親子關係中收穫成長的喜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闡釋了“道”的教育,也就是心靈教育、生命教育。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大人,這都是一生的學習。作者簡介
一念行者,一個走在路上、站在街上或坐在椅子上的人。喜歡寫作,以心為田,以字為種,以寫為春耕夏鋤。自喻為一個心靈的農民,春種秋收,披星戴月,筆耕不輟。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僅有當下一個不停變幻著的念頭。身份:一念。名字:一念。全部的所有:一念。一念行者,一念覺行。
目錄
一、家長與孩子教育(3)
一、家長與孩子教育(4)
一、家長與孩子教育(5)
二、大人和小孩(1)
二、大人和小孩(2)
二、大人和小孩(3)
二、大人和小孩(4)
二、大人和小孩(5)
二、大人和小孩(6)
文摘
【要求、期望、負責是不是愛】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那程度有多深。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都是恐懼的替代物。它們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要求、期望和負責意味著愛,你確定那是真的嗎?
在我們的教育中,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結果“要求”“期望”或“負責”成為了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的聯結。當我們對他要求、期望或負責時,這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了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教育是恐懼的面目,一個人越恐懼就越需要它,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覺者沒有教育的概念,因為他們不需要教育。老子從未提倡過教育,因為他處在了道的源頭。
萬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上,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嚴格地說,那不是愛,那是完全的恐懼。
我們對教育應持什麼態度?將它的意義下降到最低。沒有人需要教育,他們需要自我教育。
【別把小孩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么能夠安心?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了。
當一個小孩是一個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變成了整個社會或家庭的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來從更深的層面理解教育。
值得一看的好書(十一)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