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自從李宗吾提出厚黑學至今已經很久了,但他的學說和觀點非但沒有消逝,反而歷久彌新。即便是現在,許多人也將其與自己的實際結合起來,出版了諸如經商厚黑學、職場厚黑學等方面的著作。李宗吾,清末與民國時期學者,自號“厚黑教主”,被譽為“影響中國文化的20大奇才怪傑之一”。《厚黑學全集》通過黑學的全部精彩文章,體現了厚黑學體系的全貌,是歷年來最詳細、最權威的厚黑學版本。
內容簡介
《厚黑學全集》以1935年成都《華西日報》社出版的《厚黑叢話》、《社會問題之研究》、1936年成都晨鐘書局出版的《中國學術之趨勢》為底本,廣泛收集李宗吾各個時期的作品精心編撰而成。內容涉及到文學、哲學、政治、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研究領域。本書內容宏博,見解深邃,啟迪心智,文筆流暢輕鬆,語言幽默雋永,既讓人增長見識,深受教益,又讓人從中獲得一種非常特殊的閱讀快感與審美享受。
作者簡介
李宗吾(1880-1943),四川人,清末與民國時期學者,自號“厚黑教主”。原名世全,後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歲思想大變,與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為宗吾。被譽為“影響中國文化的20大奇才怪傑之一”媒體評論
這本書之好,在於告訴國人,一個蓋世奇才,對日非的事局,其內心的悲憤和痛苦是如何沉量,李宗吾先生一生為人做事,比柏楊先生不知高級多少,直可驚天地而泣鬼神。——柏楊
當年,他的書很多人喜歡讀,但很多人不敢和他來往,怕沾上邊,
——南懷瑾
我的朋友獨尊先生,發明《厚黑學》,恢詭譎怪,好像無邊無涯;但從中外古今的歷史來考察,從當今大人先生的事跡驗證,沒有一個能在厚黑學的範疇之外,這部書確實是宇宙最好的文章啊!
——瘳緒初
厚黑學已經發布很多年了,這個名詞很多人知道,但如果對一個人說:你本來是常常學習厚黑學的人,那沒有不變臉發怒的。這本書收效如何,就不必再爭辯了。
——唐倜風
讀過中外古今的書籍,而沒有讀過李宗吾的《厚黑學》者,實人生憾事也!
——林語堂
目錄
第一部分厚黑原理自序一
自序二
恐懼與憐憫——孟子、苟子的人性觀
天理與私慾——論宋儒對人性的扭曲
善惡之間:告子的人性論
人事興衰成敗的軌道
心理與力學
世界進化的三個階段
人性與磁電
人性與獸性——對達爾文學說的八點修正
原始人與現代人——對克魯泡特金學說的修正
第二部分厚黑學
序一/廖緒初
序二/唐倜風
自序
厚黑學
厚黑經
厚黑傳習錄
求官六字真言
做官六字真言
辦事二妙法
結論
跋/謝綬青
第三部分厚黑叢話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厚黑學發明史
厚黑史觀
厚黑哲理
厚黑學辯證法
厚黑學的套用
厚黑學再研究
第四部分厚黑雜說
古文體之厚黑學
孔子辦學記
宗吾談政治
宗吾談經濟
主張考試被打
諷刺國醫
自創“無極拳”
第五部分我對於聖人的懷疑
自序
我對於聖人的懷疑
第六部分中國學術的趨勢
老子與各學派的關係
道統的黑幕
中西文化的融合
第七部分厚黑教主傳
宗吾自述
我的思想系統
宗吾家世/張默生
六十晉一妙文
怕老婆的哲學
附錄
林語堂眼中的李宗吾
柏楊談李宗吾
南懷瑾回憶李宗吾
孤傲寂寥李宗吾/寒爝
親訪宗吾答客問/張默生
戰天主教/張默生
薄白學/張默生
前言
自從李宗吾提出厚黑學至今已經很久了,但他的學說和觀點非但沒有消逝,反而歷久彌新。即便是現在,許多人也將其與自己的實際結合起來,出版了諸如經商厚黑學、職場厚黑學等方面的著作。由此可見,李宗吾的厚黑學是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的,正如中國的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恆久價值一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將李宗吾厚黑學的原貌呈現給廣大讀者,以便於仔細的品讀和思考,追古思今,從而從不同角度挖掘其現代價值之所在。正如謝綬青為《厚黑學》所作的跋中所提到的那樣:厚黑學本身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就像一把尖利的刀刃,用來誅殺盜賊就是善,用來屠殺良民就是惡,善與惡與刀刃有什麼關係?李宗吾自己後來也多次提到了這一點。由此可見,即便是現在我們來讀這本書,也要儘量做到客觀公正,避免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厚黑學,事實上這樣也無助於我們深刻地理解它。就像現在很多地方和場合所多次提到的潛規則(hiddenorder)那樣,之所以存在肯定就會有其生存的空間和理由,需要我們正視它。本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1)內容翔實,多角度地反映了李宗吾及其厚黑學的全貌。我們翻閱了大量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報刊和相關歷史資料,收錄了李宗吾的全部精彩文章和相關論述,從而使讀者不僅可以領會厚黑學的要義和主旨,還可以看到李先生將自己的理論聯繫古今實際現象所進行的相關闡發和述評,比如書中的“厚黑叢話”“厚黑雜說”等。當然,他對中國古代思想流派和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分析與批判,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的懷疑與批駁都有著大膽的質疑與創新,這種思路與視角也有助於我們對當今社會現實的分析和思考。(2)在不失原文獨特風格的前提下,把文中古奧精深、難以理解的地方翻譯成了白話文,從而降低了讀者研究和理解本書的難度,增加了可讀性。
李宗吾的創新精神也許是他的理論之所以得以經久不衰的根源,而這種精神在當今時代,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對於我們都有著同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例如,他多次提到了“心理隨力學規律而變化”,將心理與力學聯繫了起來,這種思路原本就是一種創新{同時,他還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了“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和“辦事二妙法”等。這些都是他勇於創新的體現,甚至於他提出的厚黑學及其體系本身,也是他不畏世俗評論而進行的大膽創新。
精彩書摘
戰國是我國學術最活躍的時代,那時候遊說之風最盛,往往立談而取卿相之榮,其遊說各國之君,很像後世人主臨軒策士,不過是口試不是筆試罷了。一般策士擅長於揣摩之術,先用一番工夫把事理研究透徹了,進而出去遊說,總是把真理蒙著半面,只說半面,成為偏激之論,愈偏激則愈新奇,愈足以聳人聽聞。蘇秦說和六國,講出一個道理,風靡天下;張儀解散六國,反過來講出一個道理,也是風靡天下。孟子和荀子生在這一時期,染有此種氣習。本來人性是無善無惡的,也即“可以為善,可以為惡。”孟子從整個人性中截半面以立論,認為性善,其說新奇可喜,於是在學術界獨樹一幟;苟子出來,把孟子遺下的那半面揭出來,主張性惡,又成一種新奇的說法,在學術界又樹一幟。從此性善說和性惡說,遂成為對峙的兩種學說。宋儒篤信孟子的說法,其實根本上就錯了。然而孟子尚不甚誤,宋儒則大誤,宋儒言性,完全與孟子違反。有人會問:宋儒的學說乃是以孟子所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兩個根據為出發點,怎么會與孟子的說法完全相反?現說明如下:
小孩與母親產生聯繫,共有三種場所:一是一個小孩、一個母親、一個外人,同在一處,小孩對於母親特別親愛,這個時候,可以說小孩愛母親。二是一個小孩、一個母親,同在一處,小孩對於母親依戀不捨,這個時候,可以說小孩愛母親。三是一個小孩、一個母親,同在一處,發生了利害衝突,例如,有一塊糕餅,母親吃了,小孩就沒得吃,母親把它放在嘴裡,小孩就伸手取來,放在自己嘴裡。這個時候,絕不能說小孩愛母親。孟子言性善,捨去第三種不說,只說前兩種,講得頭頭是道。苟子言性惡,捨去前兩種不說,只說第三種,也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他二人的學貫通為一,於是他們的學說本身上就發生衝突了。
宋儒篤信孟子孩提愛親之說,忽然發現了小孩會搶母親口中糕餅,而世間小孩都是這樣,也不能不說是人之天性,求其故而不得,遂創一名詞叫做“氣質之性”。假如有人問道:小孩何以會愛親?說道“義理之性”也。問:既愛親矣,何以會搶母親口中糕餅?說道“氣質之性”也。好好一個人性,無端把它剖而為二,因此全部宋學就荊棘叢生、迂謬百出了。朱子出來,注孟子書上“天生蒸民”一節,簡單明了地說道:“程子之說,與孟子不同,以事理考之,程子更嚴密。”他們自家就這樣說,難道不是顯然違反孟子嗎?
孟子知道:一般人都有怕死的天性,見孺子將入井,就會產生恐懼心理,跟著就會將恐懼心擴大而生惻隱心,因此教人把此心再擴大,推至於四海,這是孟子立說的本旨。恐懼是自己怕死,不能說是仁,惻隱則是憐憫他人的死,方能說是仁,所以下文摘去“恐懼”二字,只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其實孟子本沒有錯,不過文字簡略,少說了一句“惻隱是從恐懼擴大出來的”。然而宋儒讀書不求甚解,見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句,以為人的天性一發出來就是惻隱,忘卻上面還有恐懼二字,把凡人有怕死的天性一筆抹殺。我們試讀宋儒全部作品,所謂語錄也,文集也,集注也,只是發揮惻隱二字,對於恐懼二字置之不理,這是他們最大的失誤。
但是宋儒畢竟是好學深思的人,心想:小孩會奪母親口中糕餅,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一旦讀《禮記》中的《樂記》,見有“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等語,宋儒恍然大悟道:糕餅就是物,從母親口中奪出是感於物而動。於是創出“去物慾”之說,教人切不可為外物所誘惑。
宋儒又繼續研究下去,研究我與孺子同時將入井,發出來的第一念頭,只是赤裸裸一個自己怕死之心,並無所謂惻隱。於是詫異道:‘明明看見孺子將入井,為什麼惻隱之心不出來,反發出來一個畏死之念?要說此念是物慾,但此時並沒有外物來引誘,完全從內心發出,這是什麼道理?繼而又醒悟道:怕死之念是從“為我”二字出來的,搶母親口中糕餅也是從“為我”二字出來的,我就是人,遂用“人慾”二字代替“物慾”二字。告其門人弟子說:人之天性,一發出來就是惻隱,堯舜和孔孟等人,滿腔都是惻隱,無時無地不是這樣。我輩有時候與孺子同時將入井,發出來的第一念卻是怕死之心,而不是惻隱之心,此氣質之性為之也,人慾掩蓋它了,你們需用一番“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才可以成為像孔孟、堯舜那樣的人。天理是什麼?是惻隱之心,就是所謂的仁。這種說法,即是程朱全部學說的主旨。
於是,程子門下的第一個高足弟子謝上蔡就照著程門教條去做,每天在高石階上跑來跑去,練習不動心,以為我不怕死,人慾去盡,天理自然流行,就成為滿腔都是惻隱了。像他們這樣的“去人慾,存天理”,明明是“去恐懼,存惻隱”。試想:惻隱是恐懼的放大形,孺子是我身的放大形,恐懼既然沒有,惻隱又怎么會有?我身既無,孺子何有?我既然不怕死,就叫我自己入井,也是無妨。因此見孺子入井,哪裡會有惻隱?
……
盤點生活勵志書籍(二十二)
人生需要學習,人生需要智慧,人生需要奮鬥,人生需要勵志,讀一讀生活勵志圖書,感悟人生,不斷的提升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