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刊物名稱:《北京文學》
刊物類別:月刊
主管單位: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編輯出版:北京文學刊社
國內統一刊號:CN 11-1122/I
國際標準刊號:ISSN 0257-0262
國外發行代號:M428
郵發代號:2-85
聯合征定代號:LD111122
刊物版式:16開156頁
刊物歷史
《北京文學》的前身是《北京文藝》和《說說唱唱》。《北京文藝》創刊於1950年9月10日,是由北京市文聯主辦的、新中國成立後創刊較早的一份文藝月刊。第一任主編為老舍,汪曾祺是那時的編輯部主任,又稱編輯部總集稿人。《說說唱唱》創刊於1950年1月,主編有趙樹理。1951年11月,根據中國文聯常委會關於調整北京文藝刊物的決定,《北京文藝》停刊了,其編輯人員與《說說唱唱》編輯部合併,老舍任主編;直至195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代會做出決議,《說說唱唱》於1955年3月終刊,其內容擴展,恢復《北京文藝》的刊名,於1955年4月重新創刊;主編仍為老舍,並一直擔任到“文革”中不幸罹難為止。
1966年“文革”開始後,《北京文藝》一度停刊。1971年復刊為《北京新文藝》,共試刊5期,成為“文革”中全國復刊最早的文學刊物。1973年,改回《北京文藝》的刊名。
1980年10月,《北京文藝》正式更名為《北京文學》。著名作家楊沫、王蒙、林斤瀾、李陀、浩然、趙金九、劉恆先後擔任刊物的正、副主編;1971年《北京文藝》復刊後一直到1981年的十年間,未任命過主編,而稱“主要負責人”,著名作家張志民和職業編輯譚誼、李清泉、蘇辛群都當過《北京文學》(《北京文藝》)的“主要負責人”。80年代後的十幾年間,實行的是編輯部主任負責制;1993年開始,實行社長兼執行副主編負責制、社長負責制;陸續主持過《北京文學》工作的有周雁如、陳世崇、藍春榮、傅用霖、章德寧。
歷屆負責人
1950年~1966年
“文革”前的主編及領導班子人員名單
主編:老舍
副主編:王亞平
編委:王春等16人
編輯部總集稿人:汪曾祺
主編:老舍
編委:老舍、田家、吳曉鈴、石煌、汪刃鋒、李微含、李岳南
編輯部主任:李微含、王慧敏、商白葦、譚誼
編輯部副主任:潘德千、曹菲亞
文學活動索引
1950年1月20日,通俗文藝月刊《說說唱唱》創刊,主編人李伯釗、趙樹理。
1950年9月10日,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月刊創刊,老舍任主編,創刊號刊出老舍的劇本《龍鬚溝》。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點名批評“楊雨明、端木蕻良”發表於二卷一期《北京文藝》上的文章《論〈武訓傳〉》。
1951年11月20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關於調整北京文藝刊物的決定,要求加強《說說唱唱》,原有的《北京文藝》停止出版,其編輯人員與《說說唱唱》合併,另組新的編輯委員會。《說說唱唱》應當成為發表優秀通俗文學作品和指導全國通俗文藝工作的刊物。“《說說唱唱》從1951年11月20日的第六期(總第二十四期)起,照此決定實行,主編為老舍。”“稿約”要求內容:“用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來寫新社會、新人物、新生活。”“形式:通俗易懂,力求能說能唱能表演。”
1955年5月20日,《北京文藝》重新創刊,主編老舍。
1957年7月,《北京文藝》發表社論《北京市文藝界要積極投入反右派的鬥爭》,並於第7期至第10期,以絕大部分篇幅,運用漫畫、諷刺詩、文章等形式,揭露、批判了一些人的言行。
1961年1月,《北京文藝》刊登了吳晗寫的新編歷史劇劇本《海瑞罷官》,並在當月演出。這個劇本後來竟成為引發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導火索。
1963年,《北京文藝》開始有了總目錄。
1964年2月,《北京文藝》刊載了毛澤東詩詞10首。
1965年3月,《北京文藝》轉載了繁星(廖沫沙)的文章《我的“有鬼無害論”是錯誤的》。
1965年12月,《北京文藝》轉載姚文元文章,並加了編者按。
老舍(1899~1966)
1950年9月-1966年任《說說唱唱》及《北京文藝》主編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著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話劇劇本《茶館》《龍鬚溝》(刊發於1950年9月《北京文藝》創刊號)等。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曾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50年5月至1966年,擔任第一、二、三屆北京市文聯主席。“文革”中不堪凌辱,於1966年8月24日投太平湖自殺。1950年9月《北京文藝》創刊開始,直至1966年8月“文革”中不幸辭世為止,始終擔任主編。
趙樹理(1906~1970)
1950年1月-1951年11月任《說說唱唱》主編
原名趙樹禮,筆名野小、吳戴等,山西沁水人。著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 《鍛鍊鍛鍊》,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三里灣》等。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文化大革命”中遭殘酷迫害致死。
1971年~1980年
(1966年主編老捨去世,1971年復刊後至1980年間未任命主編,而稱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
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
譚誼:1966、1971~1975、1977~1978
張志民:1975~1976
李清泉:1978~1980
領導小組成員:周雁如、孫迅韜、趙金九、姚欣
文學活動索引
1971年12月,在“文化系統指揮部”的領導下,編輯出版《北京新文藝》試刊第一期。
1972年3月,《北京新文藝》試刊第二期發表了浩然的長篇選載《金光大道》和劇本《海港》。
1973年3月10日,《北京新文藝》恢復了《北京文藝》的刊名,改為雙月刊,由《北京文藝》編輯部正式出刊,陸續開闢了評論、小說、散文、詩歌、演唱、美術等欄目。
1978年10月,李清泉調《北京文藝》任主要負責人,成就了一段《北京文學》的輝煌期。
1980年10期《北京文藝》更名《北京文學》,主要發表優秀短篇小說,並有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和文學評論。刊物立足北京,努力反映現實生活,形成了不薄名人厚新人的特色。
譚誼
1966年3月調到北京市文聯為黨組成員,主編《北京文藝》。“文革”開始後,《北京文藝》停刊。
1971年12月,《北京文藝》復刊,稱《北京新文藝》,譚誼同志任主要負責人。直至1981年調北京文聯研究部任主任。其間,在張志民(1975~1976)、李清泉(1978~1980)主持《北京文藝》(《北京文學》)期間,任領導小組成員。
譚誼,男,1924年10月生於山東煙臺市牟平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東北大學及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40年代末50年代初,任松江省文聯秘書長、創作部長,主編《松江文藝》。1955年在中國作協做組聯工作。之後,在北京市委黨校任教。60年代調至北京市文聯,為黨組成員,主編《北京文藝》,主持研究部工作。1948年開始寫作,著有獨幕話劇《麥收之前》《貸糧》,散文選《雲天集》,長篇小說《安魂吟》《心靈之幽》《夢的喜劇》,中篇小說《風情》《飄零》。發表各種體裁的短篇作品及評論數十篇。張志民(1926~1998) 1975~1976年任《北京文藝》主要負責人。
張志民(1926~1998)
男,著名詩人、作家,1926年生於河北省宛平縣(今屬北京)。代表作有《王九訴苦》《死不著》《社裡的人物》《西行剪影》《村風》《梅河散記》《祖國,我對你說》《今情·往情》《夢的自白》《大海·蒼天·人世》等。曾擔任北京作協副主席、《詩刊》主編、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等職務。1998年逝於北京。
李清泉
1978~1980年任《北京文藝》主要負責人
李清泉,1918年生,江西萍鄉人。1936年在武漢中國農村合作出版社任編輯,1938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院學習,畢業後一直從事黨的文藝工作。1954年任《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1978~1980年任《北京文藝》主要負責人;1980~1983年任《人民文學》副主編;1983~1985年任魯迅文學院院長。
1981年~1986年
主編:楊沫
副主編:王蒙、蘇辛群
編輯部主任
周雁如:1984~1985
陳世崇:1985~1986
編輯部副主任
周雁如:1981~1984
趙金九:1981~1983
姚欣:1981~1984
陳世崇:1984~1985
方順景:1985~1987
鄭叔方:1985~1986
編委:1985~1986
王蒙、鄧友梅、從維熙、古立高、阮章競、劉心武、劉紹棠、孫迅韜、楊沫、陳模、蘇辛群、張志民、吳組緗、林斤瀾、周雁如、浩然
1981年12月《北京文學》組成的新的編委會見刊,楊沫任主編,王蒙、蘇辛群任副主編。
1983年4月2日,《北京文學》與北京作協主辦的小說創作講習班開始第一講,參加講習班的正式學員有200人,旁聽的達700餘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文學》把握“追悼”和“傷痕”的文學之風,反思“文革”,體現了當時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
作為重要的文學媒介和思想文化重地,《北京文學》熱情迎接“歸來”的作家群,如:王蒙、汪曾祺、林斤瀾等。
這一時期,《北京文學》注重多文體並進,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方面均有優秀作品發表。
楊沫(1914~1995)
1981年12月-1986年3月任《北京文學》主編
楊沫,原名楊成業,曾用名楊君默,生於北京。著有成名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後改編成同名電影,產生很大影響。並著有中篇小說《葦塘記事》,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等。先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籌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副主席、主席。1995年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王蒙
1981年12月~1986年2月任《北京文學》副主編
王蒙,當代著名作家,1934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南皮縣。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發表長篇小說7部,中短篇小說集、評論集、散文集、古典文學研究、舊詩集、新詩集等數十部。作品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挪、瑞、荷等二十餘種文字出版。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作學會“和平與文化獎”,是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2004年6月獲俄羅斯科學院名譽博士學位。
蘇辛群(1927~1990)
1980~1981年任《北京文藝》主要負責人,1981-1986年任《北京文藝》副主編
原名佟常明,1927年生於遼寧省瀋陽市,1948年7月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參加革命。195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以後,先後任北京市出版事業管理局出版處副處長,北京市文化局出版文物處副處長、辦公室副主任等職。1981年以後,先後擔任《北京文學》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1985年後,出任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董事長。1990年4月病逝於北京。
周雁如(1927~1990)
1966年起任《北京文藝》領導小組成員,1984年~1985年任編輯部主任
周雁如,1927年12月生於山東省金鄉縣,1990年2月去世。1941年不滿14歲就參加革命,歷任冀魯豫湖西區《大眾日報》社記者,湖西軍分區火線社分隊長,冀魯豫文工團、平原省文工團創作組組長等職。1950年作為第一期學員進入中央文學研究所深造,1953年畢業後留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室從事創作,1954年初調入北京文聯創作部搞創作,同年秋天參加了《北京文藝》的籌創工作,由此開始了漫長的文學編輯生涯。曾任小說組組長、編輯部副主任、主任等職,直至離休。在她主持《北京文學》(包括《北京文藝》)小說工作三十餘年裡,經她編髮的許多小說在全國獲獎,發現和扶植了很多有才華的青年,由於她在編輯工作上的可貴貢獻,1988年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的編輯榮譽獎。
陳世崇
1985年-1991年3月任《北京文學》編輯部主任,1991年4月-1993年8月任《北京文學》專職副主編
1945年9月15日生於河南濮陽縣戶部寨鄉大屯村。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78年任《北京文藝》編輯,1980年10月《北京文藝》更名《北京文學》之後,先後任《北京文學》編輯、編輯部副主任兼小說組長、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專職副主編;1993年9月任《北國風》主編;1994年4月任《北京紀事》社長、主編;1996年2月任《東方少年》雜誌主編;1994年7月任北京市文聯副秘書長;1995年任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2004年1月任北京市文聯駐會副主席。
1986年~1989年
主編:林斤瀾
副主編:李陀、陳世崇
編輯部主任:陳世崇
編輯部副主任
姚欣:1981~1984
方順景:1985~1987
鄭叔方:1985~1986
傅用霖:1986~1989
1986年第1期,《北京文學》開闢了新欄目“《北京文學》與新時期文學十年”,幾位著名作家發表了感言。
1986年第6期刊登了舉辦青年小說作者改稿班的啟事,並於11期起開班授課。1987年3期刊登了本刊舉辦青年作者改稿班的訊息。本次改稿班有餘華、王立純、李國勝等人參加。
1987年同時開闢了五個新欄目,分別是“草木閒篇”“拾穗集”“侃大山”“人與書”“備忘錄”。除“備忘錄”外,每個專欄都請有一位主筆。
1988年2月《北京文學》發表了黃子平的《關於“偽現代派”及其批評》並開專欄討論。
1988年9月底,《北京文學》舉辦了一次汪曾祺作品研討會。
林斤瀾
1986年3月-1989年10月任《北京文學》主編當代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於浙江溫州。中學時代曾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9年到北京市文聯創作組從事劇本創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戲劇集《布穀》。作品大多為短篇小說,代表作有《台灣姑娘》《新生》。改革開放後寫了一系列以浙江農村為背景的短篇小說,1987年結集為《矮凳橋風情》出版,一時為人傳誦。至上世紀末,出版文集六卷,含散文、小說、文談三類。出版《春雷》《山里紅》《林斤瀾小說選》《石火》《滿城飛花》等多部小說集。自1958年起,在《北京文學》(《北京文藝》)發表《躍進》《趕擺》《肋巴條》《頭像》《滿城飛花》《陽台》《門》等短篇小說及散文多篇。其中《頭像》獲1981年全國短篇小說獎,《肋巴條》《門》獲“《北京文學》獎”。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
李陀
1986年3月-1989年10月任《北京文學》副主編。
著名文學批評家、作家。北京人。代表作有:小說《願你聽到這支歌》(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電影劇本《李四光》《沙鷗》(與張暖忻合作)、論文《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論各式各樣的小說》《現代漢語與當代文學》等。曾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2000年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同年創辦理論刊物《視界》。
1989年~1993年
主編:浩然:1990年9月見刊
副主編:陳世崇:1989~1993.8
編輯部主任
蘭春榮:1991.4~1993.8
編輯部副主任
傅用霖:1986~1989
章德寧:1990~1993
1992年《北京文學》出版了一期《大紀實》增刊,這是刊物走向市場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1993年5期,《北京文學》刊登了“京郊旅遊杯”小說大獎賽獲獎篇目。范小青的中篇小說《又見鄉塘》,喬典運的短篇小說《問天》等7篇作品獲獎。
1993年底,《北京文學》聯合陳建功等10位北京中青年作家,倡導和發起了“新體驗小說”創作活動。1994、1995兩年間,發表了畢淑敏的《預約死亡》等多篇有影響的作品,受到文壇的普遍關注。
浩然
1989年8月-1999年9月任《北京文學》主編當代著名作家。原名梁金廣。1932年出生於唐山。1956年在《北京文藝》第11期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喜鵲登枝》。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喜鵲登枝》《蘋果要熟了》等多部,另有散文集《北京街頭》。1965年出版長篇小說《艷陽天》(3卷本),被改編攝製成同名電影。1972年出版了另一長篇小說《金光大道》。粉碎“四人幫”後,出版有短篇集《花朵集》《浩然選集》等。另有長篇小說《山水情》(又名《男婚女嫁》)、《蒼生》等。從50年代開始在《北京文學》(《北京文藝》)上刊發的作品有短篇小說《春蠶結繭》、長篇小說《艷陽天》《金光大道》、散文《愛情嫩蔓上的一朵謊花》等多篇。
藍春榮
1991年4月~1993年8月任編輯部主任
藍春榮,1939年生,長春市人,1964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先後在中國評劇院、北京藝術研究所、《東方少年》編輯部任編劇與編輯,1991年至1993年主持《北京文學》編輯部工作。1994年退休。曾發表散文、報告文學、小說、童話等作品。
1993年~1995年
主編:浩然
社長兼執行副主編:傅用霖
副主編:章德寧、傅鋒
副社長:吳雙明[1995.5起任副社長]
1993年4月,1992年度“企業之星”報告文學徵文評獎揭曉。
1993年5月,由《北京文學》社和北京市郊區旅遊實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京郊旅遊杯”小說大獎賽揭曉。
1994年初,《北京文學》創建董事會,並在1期扉頁刊登董事會成員名單。《北京文學》是較早成立董事會的文學刊物。此後每年一屆,共延續了8屆。
1994年,《北京文學》提出“新體驗小說”這一文學概念,並陸續刊登了“新體驗小說”作品。
1995年8月,本刊召開散文創作研討會,並同期發表一組陣容強大的女作家散文專輯。
傅用霖
1993年初~1996年1月任《北京文學》社長兼執行副主編
傅用霖,1941年3月5日生於北京,滿族。1963年參加工作,曾當過工人、工會幹部。1979年調入《北京文學》,先後任小說編輯、小說組長、編輯部副主任。1993年底至1996年初任執行副主編兼社長。業餘作者出身,發表過長篇小說《天鵝湖之戀》,中篇系列小說《順城街軼事》,紀實文學《盜墓人》及中短篇小說數十篇。1998年退休。
1996年~1999年
主編:浩然
社長兼執行副主編:章德寧[1996.2~1999.9]
副主編:興安[1996.9~1999]
副社長:吳雙明[1996~1999]
1996年1月8日,《北京文學》社與中國神華集團公司和福建晉江九牧王製衣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北京文學“神華杯”小說大獎賽和“九牧王杯”散文大獎賽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1996年1期,推出“報告文學”專號。1996年10期,增加了“世紀觀察”和“百家諍言”欄目。
1996年8月舉辦《北京文學》第一屆“短篇小說公開賽”。
1996年《北京文學》召開各種類型的作者座談會、評刊會、發行會13次。
1997年10期《北京文學》頭條刊發了劉恆的中篇新作《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1998年8月獲首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1997年4月,《北京文學》在臥佛寺風景區舉行了董事會聯誼研討會。
1997年5月《北京文學》在順義縣石門村舉行了“北京新生作家群”座談會。
1997年11期,“世紀觀察”欄目以“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為題,發表了《女兒的作業》(鄒靜之)、《中學語文教學手記》(王麗)、《文學教育的悲哀》(薛毅)三篇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並由此引發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場有關中國語文教育的討論。
1997年,在“百家諍言”欄目中發表了一組有關現實主義問題的討論。
1998年《北京文學》增設“思想者訪談”“參考”“當代中國最新文學作品排行榜”等欄目。
1998年6期《北京文學》推出“中國知青專號”,以紀念知青上山下鄉30周年,發表梁曉聲、葉辛、陸星兒、徐友漁等人的作品。
1998年9期《北京文學》刊發了編輯部文章《我們要好看的小說》,鼓勵高貴品位、平民意識和極強可讀性的小說出現,引起文學界關注,台灣《聯合文學》轉載了此文。
1999年《北京文學》新增欄目“今日寫作”“聲音”“思想”“記憶”“舊文新讀”“人物”“建國50周年徵文”和“世紀留言”。巴金、季羨林、張岱年、鍾敬文、劉恆等近50位作家撰寫了“世紀留言”。
章德寧
1996年2月-1999年9月任《北京文學》社長兼執行副主編
職業編輯。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76年至今在《北京文學》工作。歷任小說編輯、小說組副組長、組長;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1996年2月,開始擔任《北京文學》社長兼執行副主編(1996年5期見刊)。2000年11月起,擔任社長。2002年末,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創辦了下半月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並主持編輯工作至今。在《北京文學》工作的近30年間,編髮了大量優秀作品,其中任責任編輯的6篇小說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篇獲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數十篇獲各級各類文學獎;另有2篇本刊獲魯迅文學獎的小說為其終審。曾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
1999年~2004年
主編:趙金九
社長兼執行副主編:章德寧[1999~2000.10]
副主編:孟亞輝[1999.12~2004]
副社長:吳雙明[1999~2004]
社長:章德寧[2000.11~2004]
執行副主編:楊曉升[2000.11~2004]
2000年3月,舉辦《北京文學》短篇小說評獎活動。
2000年8月,舉辦“中國首屆當代詩詞大獎賽”活動。
2000年10月,舉辦第一屆“老舍散文大獎賽”徵文活動。
2001年4月19日,市委副書記龍新民同志到《北京文學》月刊社調研。
2001年9月,發布“新世紀第一屆《北京文學》獎”特別公告。
2001年3月25日,邀請全國著名少兒教育專家、原《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盧勤,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辦家庭問題講座暨報告文學《教育:沒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長》簽名售刊活動。
2002年4月28日,首屆老舍散文大獎賽頒獎大會在北普陀影視城隆重舉行。
2002年5月13日,為著名旅美作家嚴歌苓舉辦了作品研討會和嚴歌苓新書《誰家有女初長成》新聞發布會。
2002年5月20至21日,與《北京日報》聯合發起並舉辦“她世紀與當代女性寫作研討會”。
2003年1月,下半月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創刊。
2003年9月,發布“新世紀第一屆《北京文學》獎”評獎結果。
2003年9月1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學勤、文化處處長王文光、副處長盧宏來到《北京文學》雜誌社,就《北京文學》近年來的辦刊情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
2003年9月25日,在燕京飯店舉行《北京文學》創刊53周年研討會。
2004年2月3日,在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誕辰105周年紀念日,與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聯合舉辦“第二屆老舍散文大獎賽”頒獎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國作協、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文聯有關領導以及首都文學藝術界的百餘人出席了頒獎活動。
趙金九
1999年11月-2004年5月任《北京文學》主編
河南鎮平人,1939年生,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文革”前在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工作。1972年到《北京新文藝》當編輯。1979年任小說散文組組長;1980年至1981年任編輯部領導小組成員、副主任兼小說散文組組長;1982年《東方少年》創刊期間任《東方少年》編輯部代主任;1983年後任北京作家協會秘書長;1984年任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兼任北京作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秘書長,1988年又兼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任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副主席兼任北京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2000年退休。現任北京市政府專家顧問團文化顧問。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深夜,升起一道彩虹》,短篇小說《民族魂》《鄉村酒肆》《月光如水夜如煙》《窗外,有棵白楊》《賣紅薯的孩子》等等。
2004.6年~2008.6年
顧問:浩然、趙金九
主編:劉恆
社長:章德寧
執行主編:楊曉升
副主編:孟亞輝
副社長:吳雙明
2004年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全國中篇小說年會。
2005年,舉辦第二屆新世紀《北京文學》獎評選活動。
2005年1月13日,北京文學月刊社與老舍基金會主辦第三屆老舍文學獎。閻連科的《受活》獲得優秀長篇小說獎,曾哲的《香歌潭》、程青的《十周歲》獲得優秀中篇小說獎,蘭小龍的劇本《愛爾納•突擊》獲得優秀戲劇劇本獎,《李大筐的腳和李小筐的愛情》、《故人西辭》獲得新人佳作獎。
2005年3月20日,發布“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2004年下半年)。20篇上榜作品在本刊第4期張榜公布。方方的《出門尋死》,鐵凝的《小嘴不停》,王宏甲的《走向新教育》,閻綱的《三十八朵荷花》分列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散文隨筆四類作品首位。
2005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9期發表報告文學《中國教育遭遇奧數鏇風》,第10期以頭題位置推出聚焦教育問題的報告文學力作《聯考殤》,對恢復了長達28年的聯考制度進行了一次尖銳的、全方位的檢討、詰問與反思,讀來振聾發聵。2006年1期至2006年12期,《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特辟出專版開展“中國聯考向何處去”大討論,號召一切關注聯考、憂思中國教育的讀者參與討論與思考,這是《北京文學》繼上世紀末掀起“憂思中學語文教育”之後,又一次針砭中國應試教育現狀、熱切呼喚教育改革的大舉動。
2005年9月17日,《北京文學》創刊55周年紀念大會在燕京飯店舉行。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代表及在京部分著名老作家齊聚一堂,共同慶賀《北京文學》創刊55周年。會上揭曉了新世紀第二屆《北京文學》獎,來自全國各地的14位作家榮獲各項獎勵。《北京文學》55年典藏系列(一套六本)暨紀念畫冊也同時首發。王蒙、陳建功、鐵凝、李瑛、謝冕、趙大年、寧肯……近百位文化學者作家齊聚一堂,余華、海岩、陳染等近文化名家寫來賀辭向刊物表達祝福。
2005年12月,第四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揭曉。畢淑敏的中篇小說《女工》[刊於《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4年8期]獲優秀中篇小說獎。
為紀念《北京文學》創刊55周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在第6~9期的封二刊登《北京文學》歷屆主要負責人介紹,第6~8期的封三刊登“光輝的歷程”專題,刊登《北京文學》歷年榮獲國家級獎項作品名錄和雖未獲國家獎但產生過影響的作品名單,第10期封三刊登現任領導班子的介紹。
2006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用十一期雜誌的封二選登作家賀辭,紀念《北京文學》創刊55周年。
2006年,1期《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公布了首屆“《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讀者最喜愛的小說獎”(2003-2004)獲獎作品名單。經過讀者投票、全國文學期刊資深編輯推薦,由著名評論家、編輯家謝冕、張守仁、曹文軒、雷達、賀紹俊、李潔非、章德寧七人組成評審會對候選作品進行投票表決,嚴歌苓、王安憶等十位作家的十部作品獲得首屆“《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讀者最喜愛的小說獎”則由讀者投票並列最高的池莉、陳應松獲得。
2006年4月18-19日,《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在北京密雲石駱駝舉辦“文學與底層”研討會。在京和來自天津、河北、湖北的著名評論家、作家、媒體記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2006年4月23-28日,《北京文學》發行工作會議在四川召開。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處的同志和北京、廣西、新疆、江西、陝西、浙江、山東等省市郵政系統報刊發行方面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廣泛交流發行工作經驗,並對《北京文學》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上海、廣東、湖北、湖南、甘肅、江蘇、福建、陝西、河北、安徽等地報刊發行局分別來電來函,表示了高度的關注。
2006年6月2日,由本刊主辦的“《天使在作戰》暨《北京文學》報告文學研討會”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開。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張勝友,北京文連黨組書記朱明德、副書記黎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張鍥,副會長周明、傅溪鵬,中國報告文學界著名作家評論家崔道怡、李炳銀、田珍穎、劉茵、王宏甲、何西來、王必勝、曲蘭、李朝全,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作者朱曉軍、主人公陳曉蘭,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章德寧、執行主編楊曉升、副主編孟亞輝、副社長吳雙明及《北京文學》雜誌社的部分編輯,中央電視台“半邊天”著名主持人張越以及首都十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出席了研討會。
2006年6月13日~6月25日,《北京文學》組織中國當下最有影響的部分實力派作家赴俄羅斯,與俄羅斯作家協會的部分作家進行文學交流。參加本次筆會的中國作家有:畢淑敏、葉廣芩、劉震雲、劉慶邦、方方、石鐘山、遲子建、陳應松、萬方、楊少衡、鍾晶晶、徐小斌等,本社社長章德寧、執行主編楊曉升、副主編孟亞輝參加筆會。
2006年8月,第三屆老舍散文獎大獎賽揭曉。本次大獎賽由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北京文學》雜誌社和北京市宣武區文聯聯合舉辦。評審會由著名作家評論家雷達、吳秉傑、白燁等以及讀者代表盧民鋒組成。本次大獎賽的特點是新人輩出。獲獎者分別是:安然的《你的老去如此寂寞》、林彥的《荒丘》、張守仁的《感悟天壇》、李雪峰的《在民俗里蹲著的村莊》、崔道怡的《青春的未名湖》、金翠華的《世間最美麗的眼睛》、肖復興的《憶秦娥》、李鋼林的《扇嘴巴子的故事》、潘岳的《西風胡楊》和趙鋒利的《走不遠的文人》。
2006年8月26日和9月27日,北京文學月刊社邀請《北京文學》的熱心讀者舉辦了兩次讀者座談會。
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上,看病難看病貴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和呼聲最大的話題之一。老百姓看病到底有多難?當今醫療問題的癥結到底何在?圍繞這些問題,繼反映中國醫療現狀的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醫患之間的戰爭》、《有什麼,別有病——中國農村醫療現狀調查》之後,《北京文學》刊發《中國醫療改革向何處去》問題討論特別啟事,從2007年第1期至2007年12期,在雜誌上開闢專版刊登普通讀者的優秀稿件與建議,本次討論共收到來稿千餘件。
2006年12月2日,《北京文學》在龍源期刊網發布的中文期刊網路傳播雙百(國內及海外)排行榜中占據國內排行榜第9位和海外排行第1位。
2007年,為進一步團結廣大讀者和作者,發現、幫助和培養文學新人,《北京文學》成立書友會,為期兩年,吸納並輔導了數百名書友會會員,一批會員在本刊發表作品,其他會員雖未在本刊發表作品,但與編輯部的眾多編輯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相對於眾多的全國讀者和業餘作者,本刊書友會的會員畢竟數量有限,編輯部有限的編輯力量不可能長期只為數量有限的會員服務。為此,北京文學月刊社從2009年起不再採用書友會的形式處理自然來稿,採取更廣泛的方式更多地團結廣大讀者和作者,在更大範圍發現和培養文學新人。凡訂閱2009年全年《北京文學》的讀者,憑雜誌每半年出現一次的原始標誌,只要在來信來稿時將原始標誌貼在信封上並在信封中附等額的返程郵票,編輯部將每信必復每稿必提出審讀意見。
2007年1月12日,北京文學月刊社與北京作協共同組織“新北京,新奧運”中國作家大型採風系列活動。同時舉行2008北京奧運籌備情況首次通氣會暨奧運文學作品選題策劃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張勝友,北京奧組委副主席蔣效愚,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王惠,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學勤,北京市委宣傳部副局級調研員兼文化處長王文光、文化處副處長張凝華、文化處幹部龍安,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朱明德、副書記黎晶,北京作協駐會副主席李青,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章德寧、執行主編楊曉升、副主編孟亞輝,特邀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趙瑜、徐剛、黃傳會、田珍穎、曲蘭、李鳴生、郝敬堂、沙林、孫晶岩、王希泉、徐雅雅、張健、劉孝存、陳德宏、石一宇、曾哲、甘鐵生,散文作家周大新、劉慶邦、閻連科、雷達、徐坤、張守仁、韓小蕙、劉進元、杜麗、徐小斌、劉連樞、韓春旭、馬淑琴、凹凸、趙晏彪,詩人於平、耿國彪、商澤軍、金明、大衛、崔墨卿等,以及首都各主要媒體新聞記者60餘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2007年1月12日,組織“新奧運,新北京”大型採風活動的部分作家實地參觀鳥巢、水立方。
2007年2月7日,與北京作協共同召開“新北京,新奧運”文學作品選題策劃會。出席本次會議的有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徐剛、趙瑜、蔣巍、孫晶岩、肖復興、黃傳會、王希泉、田珍穎、張健、徐劍、李鳴生、星竹、徐雅雅、劉孝存等。作家們表示將用文學的方式忠實記錄奧運會這一重大歷史時刻,同時圍繞如何宣傳奧運、表現奧運中的人和事,展現北京風貌,進行了熱烈討論。奧組委宣傳處處長張成鋼就作家們提出的有關採風具體問題作了必要的介紹與答覆,並提出了建議。
2007年5月15日,圍繞劉慶邦發表在《北京文學》第2期的短篇小說《八月十五月兒圓》和第4期的中篇小說《啞炮》,北京文學月刊社舉辦著名作家劉慶邦作品研討會。早在上世紀80年代,劉慶邦的小說成名作《走窯漢》在《北京文學》發表並引起讀者矚目,迄今在《北京文學》發表中短篇小說數十篇。此次研討會,是對劉慶邦近一時期的中短篇小說創作的集中聚焦、理論性總結與提升。作家評論家雷達、吳秉傑、崔道怡、何鎮邦、賀紹俊、李潔非、李敬澤、林斤瀾、荊永鳴,北京文聯黨組書記朱明德,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章德寧、副主編孟亞匯集北京作協、北京文聯研究部等方面的相關人士數十人及劉慶邦本人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研討會由北京文學月刊社執行主編楊曉升主持。
2007年5月26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第12屆《小說月報》百花獎(2005~2006年度)頒獎活動上,《北京文學》有3部作品獲:衣向東的中篇小說《電影喔電影》(責編楊曉升、張頤雯,原載本刊2004年第12期)、李唯的中篇小說《跟我的前妻談戀愛》(責編白連春,原載本刊2006年第3期)、石鐘山的短篇小說《血紅血黑》(責編白連春,原載本刊2006年第8期)。
2007年5月23日,邀請訂閱2007年兩刊的近20名幸運讀者,與著名作家溫亞軍、王梓夫,同北京文學月刊社的編輯一起暢遊華東五市,並就文學創作和辦刊等話題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交流。
2007年9月11日,《北京文學》主辦的“新世紀第三屆《北京文學》獎”在北京東方飯店隆重揭曉。共有19部作品獲獎。出席本次頒獎活動的有: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陳建功,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張鍥,中宣部文藝局理論文學處處長梁鴻鷹,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處處長陳建文,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報刊處處長喻萍,北京文聯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朱明德,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文聯副主席、原北京文聯黨組書記呂浩材,北京文聯黨組副書記黎晶、索謙、張占琴,北京文聯辦公室主任馬叢峰,北京作協秘書長王升山,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章德寧,北京文學月刊社執行主編楊曉升,北京文聯研究部主任兼北京文學月刊社副主編孟亞輝,本屆評獎活動評審、獲獎者以及首都各主要新聞單位的記者等近百人。
本次獲獎作品最顯著特點,首先是名家薈萃,新人輩出;第二個顯著特點是獲獎小說題材多樣,風格各異,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都做到了較好的統一;第三個顯著特點是獲獎報告文學強烈的現實感,干預社會幹預生活,懲惡揚善的戰鬥精神。這三個顯著特點,既體現出本屆獲獎作品整體上較高的思想藝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力,也體現了《《北京文學》新世紀以來高揚的“清新感、現實感,大眾性和可讀性”和“篇篇好看,期期精彩”的辦刊方向和作品的整體風格。
在中國作協舉辦的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中,《北京文學》發表並選送的蔣韻的中篇小說《心愛的樹》和朱曉軍的報告文學《天使在作戰》[《北京文學》2006年第6期]分獲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獎,並且雙雙名列榜首。
2007年,《北京文學》(精彩閱讀)在龍源期刊網發布的中文期刊網路傳播雙百(國內及海外)排行榜中雙雙進入前100名,分別占據國內排行榜第38位和海外排行榜第2位。這是繼2005、2006年之後,《北京文學》連續第三次進入“網民心目中的好期刊”行列。《北京文學》雜誌論壇同時獲“全球雜誌論壇2007年度最活躍刊社論壇”稱號。
孩子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當今中國眾多年輕的或年老的父母喋喋不休的話題。十幾年來,一些社會調查機構每年調查公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子女教育一直居高不下。而被調查的對象中,高達93%的人竟然回答只要子女能夠上大學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價。2007年第11期《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發表顧頤的報告文學《高三,走在刀刃上的日子——一個高三家長的手記》,同期還刊發編輯部關於“我們今天怎樣做父母”的問題討論特別啟事。從2008年第1期起至2008年第12期,《北京文學》開闢專版開展“我們今天怎樣做父母”的問題討論。第1期推出胡傳永同樣關注中國教育問題的報告文學《陪讀》,為本次討論推波助瀾。
北京文學月刊社發布2007年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本次排行榜繼續秉承“以質取文,寧缺勿濫,扶植新人”的原則,由原來的每半年一次評選,改為一年一次,篇目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幅減少。經過《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和文學界的部分專家推薦,再由《北京文學》組織編輯和專家審讀之後投票,最終原載於 《人民文學》 《當代》《北京文學》《上海文學》《中國作家》等雜誌的20篇作品入選。入選中篇小說的作品有張翎的《餘震》、葉廣岑的《逍遙津》、方方的《萬箭穿心》、袁勁梅的《九九歸原》、薛舒的《陽光下的呼喊》,短篇小說有劉慶邦的《黃花繡》、郭文斌的《世界上最好看的手》、馬忠靜的《旅途》、畢飛宇的《家事》、葉彌的《消失在布達拉宮的一頭鷹》,報告文學有孫春龍的《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馮鷺和徐蘊冬的《走讀紅其拉甫》、澤津的《田鳳山:一個省部級高官的畸形人生》、王敬東的《千金一諾》、孫大光《中國申奧親歷記》,散文隨筆有餘秋雨的《問卜中華》、賈平凹的《六棵樹》、陳啟文的《叫一聲老相好沉重》、舒婷的《大美者無鹽》、王十月的《聲音》。
2008年2月,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原主席、《北京文學》原主編浩然逝世。第4期封二、封三刊登了沉痛悼念浩然同志的文章和一組紀念浩然同志的照片,第5期發表一組緬懷浩然同志的散文。
2008年4月8日-12日,北京文學月刊社邀請來自全國各地近20名幸運讀者參加了“感受2008新北京、新奧運”活動。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北京文學月刊社迅速組織全體員工向災區捐款,同時向北川中學捐贈《北京文學》和《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共數千冊。《北京文學》第7期和《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第7期分別推出抗震救災特輯。
劉恆
2004年5月至今任《北京文學》主編本名劉冠軍。1954年生於北京。當過兵,做過汽車裝配工。1977年在《北京文藝》上發表處女作《小石磨》。1979年調到《北京文藝》任小說編輯。著有長篇小說《黑的雪》《逍遙頌》《蒼河白日夢》等;中短篇小說《白渦》《虛證》等;電影劇本《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張思德》等;電視劇本《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少年天子》等。在《北京文學》刊發過中篇小說《伏羲伏羲》《天知地知》《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及短篇小說《拳聖》《殺》《力氣》等多篇。其中《伏羲伏羲》被改編成電影《菊豆》,《天知地知》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獲1998年北京市首屆文學藝術獎。現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北京作家協會主席。
2008.6年~
顧問:趙金九
主編:劉恆
名譽社長:章德寧
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
副主編:孟亞輝
副社長:吳雙明
2008年6月,根據北京市文聯的安排並報北京市委宣傳部批准,楊曉升擔任《北京文學》社長兼執行主編,章德寧擔任《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主編並被聘為《北京文學》名譽社長。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第6期推出“奧運特大號”,加頁不加價。
為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周年,《北京文學》11期推出作家朱曉軍的報告文學力作《留守北大荒的知青》,這也是《北京文學》去年第5期發表孫春龍報告文學《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引起廣泛影響之後,又一次關注留守知青的命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也讓中內外記者和眾多作家聞風而動,紛紛奔赴四川災區投入抗震救災的採訪。《北京文學》2008年第8-9期合刊發表朱玉的長篇報告文學《天堂上的雲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銘心的生命記憶》。作者朱玉是新華社資深記者,她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奔赴地震損失最慘烈的重災區北川縣城,在為期半個月的採訪中與當地災民同生死共患難,返京後她一個人關在小屋裡不讓家人打攪,日以繼夜地寫作,每每悲情難抑,禁不住失聲痛哭。雜誌剛一出版就被讀者爭相傳閱。
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特辟版面,刊登反映奧運題材的散文、詩歌及攝影作品。
2008年6月,《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召開上海青年作家薛舒作品研討會。雷達、吳秉傑、白描、賀紹俊、閻晶明、章德寧、邵燕君、李靜、關聖力、方文、李浩、王虹艷等評論家和魯迅文學院第八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部分學員參加了研討會。
上海作家薛舒從2002年在《收穫》上發表處女作以來,短短几年間創作出了《鞭》《小鎮故事》《母雞生活》《陽光下的呼喊》《誰讓你叫“葉尼娜”》《天亮就走人》等眾多富有個性的中短篇小說作品。參加研討會的許多評論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薛舒的作品筆法老道,富有個性,有較高的文學品位。不少人認為,薛舒作品突出的特點是具有鮮明的人道情懷和悲憫色彩,關注邊緣人物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生存狀態。
2008年12月2日,由北京文學月刊社舉辦的《奧林匹克的中國盛典》首發式既“第四屆老舍散文大獎賽”的頒獎儀式,在北京培新賓館隆重舉行。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新聞宣傳部宣傳處處長張成鋼,中宣部文藝局理論文學處處長梁鴻鷹,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處副處長張凝華,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報刊處處長喻萍,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朱明德,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黎晶,以及首都文學藝術界的近百位人士出席了頒獎活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北京文學》從2009年第1期,以每期增加一個印章卻不加價的力度,開闢“建國60周年作品專輯”,刊登謳歌共和國偉大成就和光輝歷程的文學作品。
2008年11月,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院、龍源期刊網、全球中文電子期刊協會發布的全球中文期刊網路傳播雙百(國內及海外)閱讀排行榜中,《北京文學》(精彩閱讀)在總共2000餘種期刊中進入前100名,這是自2005年以來《北京文學(精彩閱讀)連續四年進入“網民心目中的好期刊”行列。
2008年底,出版《奧林匹克的中國盛典》。該書是由北京文學月刊社2006年底發起組織,時間跨度長達兩年的“北京奧運作家大型採風活動”文學作品集,包括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文學體裁,容量達70萬字,分上下兩冊,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結集出版。
2009年2月,北京文學月刊社推出“2008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收穫》《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南方周末》等14家雜誌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24部作品入選。本次上榜的作者陣容,仍然是名家薈萃,新銳迭出,既有王安憶、葉廣芩、范小青、張勝友、呂雷、李鳴生、余秋雨等老將,也有喬葉、袁勁梅、笛安、魯敏、朱山坡、王十月、朱玉、馮小涓等新秀。據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介紹,此項活動已經開展多年,運作程式已臻規範成熟,上榜作品事先經過全國各著名文學選刊《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和文學界的部分專家推薦,之後由《北京文學》組織編輯和專家在認真審讀之後投票選出。本次排行榜繼續秉承“以質取文,寧缺勿濫,扶植新人”的原則,由原來的每半年一次評選,改為一年一次,篇目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幅減少。原計畫四類文體各取十篇,最後各選了六篇。最終上榜的24部作品,基本上代表了2008年年我國文學創作在這4種體裁中最高的創作水平,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有突出特色。
2009年4月,著名作家、《北京文學》前主編林斤瀾先生逝世。《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第5期刊登了深切悼念林斤瀾同志的照片。《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6期也刊登了沉痛悼念林斤瀾先生的照片和散文小輯。
籍貫廣東揭陽市。198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同年分配至《中國青年》雜誌工作,曾任編輯、記者、文化版主編、社社會版主編,現任《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兼執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198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評論等各類作品近200餘萬字,長期以來關注重大社會問題和大眾文化問題,所著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魂告急----拜金潮襲擊共和國》(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告警----中國科技的危機和挑戰》(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中國教育,還等什麼》(《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只有一個孩孩子----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悲情報告》(華藝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六月風暴----拷問中國教育》(文匯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等曾先後在社會熱銷,反響強烈。 《只有一個孩子----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悲情報告》獲2004年度“正泰杯中國報告文學”大獎和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刊物特色
自改版以來,《北京文學》以其內容的清新感、現實感、大眾性和可讀性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
《北京文學》開設欄目包括“現實中國”、“作家人氣榜”、“好看小說”、“新人自薦”、“天下中文”、“文化觀察”、“真情寫作”、“網路奇文”、“閱讀參考”、“紙上交流”和“作家熱線”等等。
辦刊宗旨
刊物為讀者辦、編輯為讀者著想,為讀者服務、讓讀者喜歡。
發展成就
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北京文學》共10期原創作品(另有兩期是文學排行榜專號,屬於轉載作品),被全國各地報刊轉載、連載和轉摘的作品達到了62篇次,2002年全年共11期原創作品(另一期系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專號,屬於轉載其他刊物作品)中,被全國其他報刊轉載、連載、轉摘接近92篇(次),僅發行量高達38萬份、影響巨大的《小說月報》轉載就達到10篇,幾乎每期轉載1篇,《小說選刊》轉載了6篇。
在2003年2月舉行的“2001年—2002年度《小說選刊》優秀小說獎”評選中,《北京文學》2002年第6期發表的荊永鳴的《外地人》成為獲獎僅有的4篇短篇小說之一,尉然發表在《北京文學》2002年第5期的《李大筐的腳和李小筐的愛情》同時獲入圍獎;在5月公布的“第十屆《小說月報》百花獎”(2001年—2002年度)中,著名作家畢淑敏、蘇童、賈平凹分別發表在《北京文學》2002年第10期、第9期、第5期的短篇小說《藏紅花》《人民的魚》和《館子館》同時獲獎,占據了10篇獲獎短篇小說中的3篇。
在2003年9月19日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舉辦的“2001年至2002年度正泰杯中國報告文學獎”的評選中,曲蘭發表在《北京文學》2002年第5期的《從分數重壓下救出的少年英才》在總共5篇獲獎的中短篇報告文學中勇奪頭名。
翻開新世紀以來的《北京文學》雜誌,不難發現,每期都有兩三位當代實力派或正走紅的作家和評論家的作品,賈平凹、莫言、王安憶、葉辛、周大新、畢淑敏、閻連科、趙玫、 阿來、鐵凝、劉慶邦、嚴歌苓、史鐵生、張承志、石鐘山、談歌、陳源斌、何申、雷達、張平、陸天明、海岩、王宏甲、一合、何建明、葉兆言、張抗抗、張欣等等,均在這裡發表過作品。與此同時,該刊開設的“新人自薦 ”每期發表的小說處女作, 也使一批懷才不遇的文學新秀陸續在《北京文學》嶄露頭角。
佳作迭出
《下訪——〈黑臉〉書記反腐敗最新報告》、《不定嫁給誰》、《美麗的家——〈貧嘴張大民幸福生活〉續篇》、《幸福嫁衣》、《教育:沒有差的學生只有差的教師》、《教育:沒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長》、《情人節下午的玫瑰》、《一個縣委書記的自白》、《綁架事件》、《超光速運行》、《中國“另類孩子”的生存報告》、《寂寞之舞》、《幸福與傷害》、《中國家庭,鋼琴熱帶來的喜與悲》等一批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優秀作品,以及從第1期起策劃的“憂思中學語文新教材”系列討論、“新時期走紅作家今何在”等系列文章,先後被《北京青年報》、《文摘報》、《報刊文摘》、《齊魯晚報》、《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新華文摘》、《作家文摘》、《現代教育報》、《成都晚報》、《北京晚報》、《東西南北》、《文學報》、《小說精選》、《中華文學選刊》等報刊廣泛連載、轉載或轉摘,受到了各界讀者的廣泛好評。
《北京文學》獲全國獎的作者、作品及責編
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張潔《從森林裡來的孩子》(1978.7)--傅雅雯
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鄧友梅《話說陶然亭》(1979.2)--傅雅雯
--方之《內奸》(1979.3)--章德寧
--母國政《我們家的炊事員》(1979.6)--章德寧
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理由《中年頌》(1979.11)--周雁如
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錦雲、王毅《笨人王老大》(1980.7)--劉恆
--陳建功《丹鳳眼》(1980.8)--傅用霖
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汪曾祺《大淖記事》(1981.4)
--陳建功《飄逝的花頭巾》(1981.6)--傅用霖
--林斤瀾《頭像》(1981.7)--章德寧
第二屆(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鄧友梅《那五)(1982.4)--傅雅雯
第二屆(1981-1982)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柯岩《癌症≠死亡》(1982.7)--傅雅雯
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陶正《逍遙之樂》(1983.4)--章德寧
--李杭育《沙灶遺風》(1983.5)--章德寧
--張潔《條件尚未成熟》(1983.9)--傅雅雯
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鄒志安《喔,小公馬》(1984.1)--陳紅軍
第八屆(1985-1986)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鄒志安《支書下台唱大戲》(1986.6)--章德寧
第九屆〈1987-1988)全國優秀短票小說獎--阿成《年關六賦》(1988.12)--劉恆
魯迅文學獎(2995-1996)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董保存《毛澤東和蒙哥馬利》(1995.2)--章德寧
魯迅文學獎(1995-1996)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劉恆《天知地知》(1996.9)--興安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1997-2000)優秀報告文學獎--李鳴生《中國863》(1997.1)--章德寧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短篇小說獎(1997-2000)--劉慶邦《鞋》(1997.1)--興安
人員隊伍
顧問:趙金九
主編:劉恆
名譽社長:章德寧
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
副主編:孟亞輝
副社長:吳雙明
純文學期刊
《兒童文學》《少年文藝》《青年文學》《人民文學》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些陶冶了無數人情操,滋養了無數人心靈的期刊,這些傳播人類精神文明,關注社會,歷史與人生,人性的期刊也是許多文學名家發表作品的陣地。 | |||
《散文》 《鐘山》 《山花》 《芙蓉》 《天池》 《天涯》 《寫作》 《當代》 《收穫》 《詩刊》 《星星》 《滇池》 《芒種》 《芳草》 《飛天》 | 《雨花》 《躬耕》 《黃河》 《遼河》 《鴨綠江》 《小溪流》 《含笑花》 《青海湖》 《啄木鳥》 《詩選刊》 《北極光》 《六盤山》 《短小說》 《滿族文學》 《民族文學》 | 《散文百家》 《小說選刊》 《詩歌月刊》 《中華散文》 《散文選刊》 《兒童文學》 《少年文藝》 《青年文學》 《中國作家》 《四川文學》 《北京文學》 《天津文學》 《上海文學》 《長江文藝》 《廣西文學》 | 《當代小說》 《黃河文學》 《小說月報》 《北方文學》 《青年作家》 《西藏文學》 《安徽文學》 《山西文學》 《清明》[雜誌] 《金山》[文學期刊] 《微型小說選刊》 《小小說選刊》 《台港文學選刊》 《中篇小說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