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襖教,就是拜火教。就是中國人定義的“索羅亞斯德教”。索羅亞斯德教既崇拜火,也崇拜日月星辰。中國人認為該教是拜天,故稱為“襖教”。“襖”者,天神的省義字,不稱“天”而稱“襖”,說明這是外國的天神,和中國自有的本土天神是有區別的。隋唐之後,中國的史書逐漸將“索羅亞斯德教”統稱為“襖教”。現存的襖教經文,是用一種非常古老的波斯文字寫成的,說明了其發源地及主要的傳播區域。
歷史
襖教的歷史,延續了超過1000年。從公元前6世紀一直到後來阿拉伯人伊斯蘭教的興起。公元前6——5世紀,是襖教在波斯高原的興起,以後整個波斯高原,被馬其頓人統治者。後來波斯人(安息)於公元前247年起義,建立了波斯帕提亞王朝。這期間的幾百年里,襖教比較沉寂。後來,公元224年,阿達希爾大帝建立了薩珊王朝,(公元226——公元240年在位)並推翻了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開始復興襖教。並將襖教定位波斯的國教,享有極高的威望。很快,薩珊帝國也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帝國。
但是,做為國教的襖教,並沒有開放給除波斯人之外的其他民族或者地區,以維護其高貴特徵。因此,這種政權與神權教的結合,彼此都有很嚴重的連帶後果。終於,在薩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推翻之後,襖教的宗教團體和教士集團也隨著政權的滅亡而崩潰,由於缺乏民眾信仰的基礎,襖教進入了衰退期。
在伊斯蘭教時代,在阿拉伯人統治波斯和阿拉伯半島時期,波斯人和襖教信徒不像當時的拜占庭人那樣,可以選擇西遷。他們無路可走。襖教,要么被伊斯蘭教同化,要么只有往西南方的印度逃竄。因此,襖教的異端殘餘分子在伊斯蘭教的推廣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激烈的抗爭。在中亞地區宗教混戰期間,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中亞本土的宗教(襖教)之間相互辯論和鬥爭,產生了幾個新的教派——景教(基督教的變種)、密特拉教、摩尼教(摻和著基督教和襖教教義理念的宗教)、馬茲達克教等等。而後期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運動”中,很多思想也是受到了馬茲達克教教義的影響。這就是後話了~~
至於中國新疆地區的襖教的傳入,則是在襖教傳入印度之後,再通過印度進入喀里加尼亞地區的。唐朝中後期,隨著中亞地區的阿拉伯化,襖教在中國的新疆,這塊最後的淨土,也終於消失了。
襖教、摩尼教 在新疆歷史上都曾流傳過,襖教又名拜火教,原名瑣羅亞斯德教。約在公元3世紀後傳人新疆。史籍記載,在魏、梁、唐、宋各代,疏勒、于闐、焉青、高昌等地都有襖教流行,直到明朝以後,襖教才銷聲匿跡,摩尼教早在8世紀以前就傳入新疆,到五代、宋朝時期,摩尼教在新疆更加昌盛,現在已經絕跡。
無可否認襖教在古伊朗的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它在薩珊王朝時到達了最鼎盛的時期,被奉為國教。
襖教起源於古伊朗部落的宗教信仰(BC11century),在阿黑門時期開始形成統一的宗教儀式,在薩珊王朝時期占統治地位,被奉為國教。其理論為二元論(又稱二宗論),主張世界上的光明(善良)與黑暗(邪惡)兩個元素的鬥爭是不斷的。代表光明的神是:阿胡拉馬茲拉(奧爾馬茲德),代表黑暗的神是:阿赫里曼。襖教認為明暗善惡之爭,光明必勝,在這當中人類的作用也相當大。這裡用強調主觀能動性之意。而且人類的靈魂重於肉體。襖教徒必須恪守三戒:1、善思;2、善言;3、善行,且終生要幫助光明。由於襖教崇拜太陽神,而火(阿圖爾)的崇拜在襖教宗教儀式中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以至於西方把襖教徒稱為拜火教徒。
但是在薩珊時期襖教因其在人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而被統治階級所利用,修改其教義變為宣揚君權神授的工具。襖教神廟占有大量土地,上層祭司無疑是統治階級的上層分子。祭司集團通過各種複雜的法事,還從居民手中得到大筆的收入。如果考慮到司法也掌握在祭司集團手中,那就不難理解襖教祭司在薩珊國家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也就可以明白為何歷次人民運動矛頭總是首先指向襖教和襖教祭司集團,為何所有反對國家和教會運動的都帶有宗教改革派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