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歡樂也同愁》

《也同歡樂也同愁》

《也同歡樂也同愁》是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編著的回憶錄,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2010年4月1日出版。這是一份女兒們回憶父母親的珍貴記錄,獨特而真切。在這本書里,她們敘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親見、親聞的種種往事,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為止。追述祖輩家世,父輩東洋西洋求學,雙親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烽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也同歡樂也同愁》也同歡樂也同愁

這是一份女兒們回憶父母親的珍貴記錄,獨特而真切。在這本書里,她們敘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親見、親聞的種種往事,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為止。追述祖輩家世,父輩東洋西洋求學,雙親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烽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書中也記敘了有著姻親關係的陳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國時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躍人物,如陳寶箴陳三立、陳師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維等幾代人。作者從親眷的角度,憶述了大家族中的親情相助,生死別離。也以晚輩的眼光描寫了陳、唐夫婦與眾多學者教授、授業弟子的交遊往來。

書中記述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為研究陳寅恪補充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從一個家庭的聚散、個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紀的國家興亡、時代變遷。

背景

1939年秋在香港。左起:陳小彭、陳寅恪、唐篔、陳美延(前小童)、陳流求1939年秋在香港。左起:陳小彭、陳寅恪、唐篔、陳美延(前小童)、陳流求

在雙親陳寅恪、唐篔離去四十年後,女兒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共同執筆撰寫回憶錄,講述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到1949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裡種種親歷、親聞、親見的往事。

姐妹三人在後記中表示:“這種想法萌生已久,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拖再拖,我們姐妹均是耄耋老人了,若再不完成此心愿,女兒們也將隨父母而去,就會成為永遠的愧疚。我們決心拿起筆,不顧文墨拙劣,儘量記下尚未忘懷的往事,雖未必能將許多心潮起伏的感受用文字描述,仍要竭力敘述親歷、親見、親聞的事件,作為三姊妹對父親母親逝世四十周年的紀念。”

《也同歡樂也同愁》書名取自父親詩句,回憶錄的開頭兩章追述陳寅恪先生的祖輩家世、海外求學、與夫人唐篔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等故事,這些均得自於三姐妹兒時父母對她們的親口講述。書中講到陳寅恪先生生平與兄弟姐妹的第一次合影:這張攝於1896年春的照片上,花園裡五個小孩並排站立,大家都好奇地注視著鏡頭,只有當時七歲的陳寅恪手握身前一枝桃花。多年後陳先生向女兒解釋:“當年照相是件稀罕事情,因此對拍攝覺得甚為新奇,心中暗自思量:長大後恐難以辨認出照片上哪個小孩是自己,剛巧拍照時他正站在一株桃樹旁邊,便伸手握住一枝桃花作為標記,想將來再看時必定不致出錯。”

回憶錄的重點部分是1932年至1949年這十七年間,父母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以及抗戰烽火中舉家流離,父親目盲,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從中不僅能體會出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也不難看到一代學人的精神世界,20世紀的國家興亡與時代變遷。

陳家三姐妹雖然均非文史專業出身,但自小所受庭訓和家風影響,在寫作過程中本著嚴謹求實的態度,強調親歷、親聞、親見,竭力做到真確無誤,有一分把握說一分話。對自己的回憶反覆印證;引用資料,多取當事人的詩文記載;每件事都儘量查考相關記述,在材料比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取孤證。在文字風格上,也字斟句酌,力求措辭適度,力求達到一種雅馴而樸素的文風。

陳家世交、學者吳宓的女兒吳學昭在談及此書時也說:“關於陳寅恪的書雖說出了不少,但以女兒的身份回憶父母雙親,秉筆實錄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感受,這是第一部。質樸真摯,可以作為歷史來讀。”

女兒憶父母

陳寅恪的名字於讀者已不算陌生,關於他的著述也已有不少,但無論是大部頭的研究或隻言片語的記敘,大多是籠罩在大師光環下、從學術、冶學等等角度著筆,而陳氏女兒將她們記憶中的家事娓娓道來,不僅給讀者還原出一個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陳寅恪,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伴的生活,更提供了一些不為人知、旁人無從揣度想像的細節。

這本 回憶錄以時間為序,著墨最多的部分是1932年至1949年這17年間,講述了陳寅恪夫婦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尤其在抗戰烽火中的流離奔波。長長的回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家人不停地逃難、搬遷、聚散。一家人前後搬家近20次。居無定所、生活困苦,女兒們年幼多病,母親體弱,父親更是遭受失明目盲的重大打擊。

作品主要描述了20世紀上半葉的陳寅恪:青年時代歐美留學,後與張申府、竺可楨、吳宓、俞大維傅斯年等人交往深厚;抗戰時期攜家帶小,顛沛流離,遠赴西南聯大;中年以後,右目失明,左目又盲,執教清華;晚年遭股骨頭骨折不能站立,繼續完成80萬字巨著《柳如是別傳》,直到被紅衛兵勒令“不準再放毒”。一家人經歷顛簸曲折的20世紀中國往事,可謂與家事國事“也同歡樂也同愁”。

書中,既有女兒與父母的生活親見、故知往事,也有雙親相識姻緣、撫子奉老。既有陳寅恪校園教書治學,抗戰舉家流離,更有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時間則從女兒們的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到1949年為止,重點是在1932年至1949年這17年間。  

在女兒們眼中,父母不僅情深意篤,父親的成就與母親一生的陪伴幫持密不可分,唐篔不僅以孱弱之軀在各種艱難環境中操持家庭中的一切、悉心照顧家人,在丈夫失明後,還協助他的學術工作。夫妻二人一生中還留下無數相互唱和的詩作表達心曲,比如陳寅恪在西南聯大時感嘆“人間從古傷離別,真信人間不自由”,留在香港的唐篔和詩“秋星若解興亡意,應解人間不自由”——這是夫妻間的直抒思念,是妻子對丈夫的溫言慰藉,更是心有靈犀的琴瑟相諧,這份默契無論放到哪個年代也是羨煞旁人的浪漫。

回憶不僅僅在於記錄,又是一種反芻,經過時間沉澱的記憶會有更多理性與反思。同時,陳氏三姐妹的筆不僅限於父母及家庭生活,也描繪了與陳氏家族休戚相關的諸多社會名流、學者的舊事與交往,那一代人在亂世的堅持、堅韌及相互扶助令人感動。陳寅恪如是,他們那一代的無數知識分子亦如是,令他們名垂青史的不僅有學術上的造詣,更有追求獨立、剛正不阿的風骨。

作品評價

讀到流求、小彭、美延合撰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三聯書店出版)書稿,真有說不出的高興,為寅恪伯父唐篔伯母高興,也為讀者高興。這些年來,市上關於陳寅恪的書,少說也出版有幾十部,但是以女兒的身份秉筆實錄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感受,這卻是與眾不同的第一部。書稿不文不飾,質樸真摯,視角獨特,內容翔實,有根有據,可作為歷史來讀。
流求姐妹點點滴滴的回憶,一個個細節的動情描述,極大地豐富和加深了我們對寅恪先生的認識,了解他成長的時代環境、家庭背景,看到寅恪先生的言談笑貌、襟懷風度,他那與時代同歌哭,與國家和文化同呼吸的個人性格。對於國家和文化,寅恪先生實是視為一體的。我們也看到賢惠精幹的唐篔伯母,如何歷經風雨全身心地照顧寅恪伯父的生活,支持他的事業,更加體會寅恪贈詩“烏絲寫韻能偕老”、“然脂功狀可封侯”等句含蘊的深沉。
寅恪伯父唐篔伯母相繼離世已四十年了,親友們每回想起那個悲慘秋日的情景,心上仍不免隱隱作痛。大家都寄望流求姐妹撫思追憶,把她們所了解的父親母親以及與雙親共同度過的時光,用文字記載下來留作紀念。流求姐妹也久有此意,遲遲沒有動手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年一直在為實現父母親的兩個心愿而忙碌奔波。
一是忙於收集整理出版父親文集;二是覓地安葬父母親的骨灰。這在常人看來似乎並不十分難辦的兩事,她們卻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和精力來爭取落實。其中的曲折和艱辛一言難盡,只有身在內地親自操辦其事的流求和美延感受最深。

寅恪伯父唐篔伯母遺體火化後,骨灰起先留置在火葬場。以後落實政策,寅恪伯父骨灰被移放廣州革命公墓,美延就將父親的一半骨灰和母親的骨灰,一同捧回她在中山大學的宿舍,朝夕相伴,一心想著如何遵照父親的囑咐,安葬父母的遺骨於杭州六和塔後的牌坊山祖塋,與祖父散原老人、祖母明詩夫人及大伯師曾之墓相伴。

書摘

在清華校園,父親是一名盲人教授

母親及我們姐妹,在與父親離別一年之後,又在南京薩家灣南祖師庵七號九姑寓所團聚了。此時我們的父輩陳家兄弟姐妹六人中,康晦姑隨新午姑出川至寧不久,父親寅恪剛由英倫返國,七叔方恪早在南京居住,遠在廬山的五伯隆恪、武漢的八叔登恪也都趕來南京相會,這是抗戰勝利後的一次大團圓。每天晚餐後,父親總邀大家到自己暫住之室“煮粥”,即共話家常,這個房間比較僻靜,也不干擾別人。六兄妹商議儘快將祖父靈櫬南運,與祖母合葬杭州。誰也沒有料到,這竟是他們最後一次聚會,此後我們的父輩又天各一方。
到南京後,父親須要決定行止,是留在南京專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還是北上清華任教。最後決定接受清華大學的聘書,重回老朋友眾多且熟悉的清華園。未在南京工作,是否與父親一貫不願生活在政治中心(首都),有些關係?

重返清華園,父親已是一名盲人教授,11月又開始授課,講堂設在家中最西邊的狹長大房間內,校方搬來一塊較大的木製黑板及若干張課桌椅,父親坐在黑板旁一張藤椅上講授。開課前,原“助理教學工作所聘徐高阮君”,因故未能按時到任,父親寫信給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鄭天挺教授,請求支持,“暫請北京大學研究助教王永興君代理至徐君就職時止”。不久,鄭天挺主任又派北大教師汪籛君來幫助工作,清華再派陳慶華君來任助手。三位助手分工大致為:王先生主要負責授課有關工作;汪先生重點在研究方面;陳先生則管涉及外語部分。早上王先生先到,離去後,陳先生來工作,由於工作結束已過食堂開飯時間,所以須在我家午膳後才回去。而汪先生的工作時間只能排在下午和傍晚了,下午汪先生常陪父親散步,邊散步邊討論業務,工作散步兩不誤。由於王、汪二位均非清華教員,不能在清華參加分配住房,後來學校替王先生租賃了離我家較近的校外居所,便於早上趕到(那時由城內到西郊清華的交通極不方便);汪先生則住我家教室黑板後面,用布簾隔開的小間裡。父親仍繼續擔任燕京大學研究生劉適的導師,劉先生隔兩天下午來一次。另外,父親還指導清華大學研究生王忠,及1947年考入清華的研究生艾天秩。父親仍如既往,要了解世界學術動態,除陳慶華先生要讀西文雜誌外,周一良教授也有時來家敘談並譯讀日文雜誌、論文。
父親備課、上課發給學生的講義主要是講授時援引的史料原文,這些史料都是從常見史書中所摘取,至於如何考證史料真偽,如何層層剖析講解這些材料,而不斷章取義、歪曲武斷,做到水到渠成地提出他的論點,則全裝在自己腦中,未見他寫過講稿。若寫,就是有“引文(數據、論據)”有“寅恪案(本人觀點)”的論文。關於他的著述,石泉(原名劉適)、李涵(原名繆希相)教授在懷念文章中寫道:陳師治學態度十分謹嚴,既有開拓性的學術眼光,又有深邃敏銳的洞察力。他善於從極普通的史料中,發現別人所未發現的問題,而不靠掌握珍稀罕見的材料取勝。考證極精,又絕非煩瑣;所考問題小中見大,牽涉到重大社會、文化、政治、經濟方面。他厭煩繁複冗長、堆砌材料的文章。陳師雖掌握極豐富材料,但絕不廣徵博引以自炫,只用最必要的材料,因此行文十分簡練。

父親對研究生的學業及論文撰寫,一貫親自指導、嚴格要求,目盲後仍然如此,不假藉助手。父親指導劉適在1948年夏完成了碩士論文《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論文五十年後得以出版,劉適在自序中述及論文寫作的過程:進行每一章之前,皆曾向先師說明自己的初步看法,經首肯,並大致確定範圍後,始著筆。每完成一節、章,則讀與先師聽,詳細討論後定稿。先師對史料之掌握極為嚴格:必須先充分占有史料,凡當時聞悉並能見到者,不容有絲毫遺漏;而選用於論文時,力求精煉。尤注意史料之核實,同一史事,記載有出入者,須認真鑑定,確證為史實者,始得引以為據。在觀點方面,持之尤慎,必以史實為立論之基礎。論文中每有分析性之論點提出,先師必從反面加以質詢,要求一一解答,至澄清各種可能的歧見,始同意此部分定稿。

這樣,父親雙目失明後近兩年,在同事、朋友協助下,依靠耳聽(他人讀資料)、口述(由他人記錄)的方式,繼續安排全日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我們常聽父親說,雖然史學目前難以達到數理學科的精確度,他仍盡力提高歷史學的科學性。抗戰勝利後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萬繩楠教授,在他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前言中也談到:陳老師治學,能將文、史、哲、古今、中外結合起來研究,互相發明,因而能不斷提出新問題、新見解、新發現。每一個新見解、新發現,都有眾多史料作根據,科學性、說服力很強,不斷把史學推向前進。

社會各界人物書籍大盤點(一)

風雲變幻,宕盪起伏,更為眾多的人物提供了指點江山,各領風騷的歷史舞台。所以,在近代史研究中,人物的研究始終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期任務就介紹社會各界人物相關書籍。
《中國男生最崇敬的偶像》
《知道點中國名人》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採訪錄》
《中國宗族史研究入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青瓷紅釉:民國的立愛與鍾情》
《大人物的小故事》
《開國元勛的子女們——哈軍工高幹子女傳記》
《大師底片中國最重要的課本人物經典瞬間》
《往日瑣事》
《克洛岱爾情結:卡米耶與保羅的一生》
《民國風流》
《鄒魯回憶錄》
《中國名人故事》
《偉大人物五分鐘傳記》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影響學生一生的100位世界名人》
《亂世之鞭: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30個人》
《洋人舊事——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外國人》
《扒著門縫看歷史》
《真有意思》
《苦境——中國近代文化怪傑心錄》
《不可不知的2000箇中外名人》
《百年五牛圖》
《名人傳:經典譯林》
《偉大的猶太人》
《風情動春秋:傳奇女子》
《錢幣界名人逸事》
《民國報人——新聞史上的隱秘一頁》
《美人傾國——帝王紅顏的不了情愁》
《魯迅三兄弟》
《名士風流》
《蔣介石評說古今人物》
《紀德文集》
《中外名人故事》
《一代名士張伯駒》
《魯迅評點古今人物》
《面孔: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
《性格鑄造歷史》
《京華人物》
《美國華人群英錄》
《維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國》
《大師的側影》
《最愛的男子》
《大中國上下五千年》
《領袖們》
《新華文摘精華本》
《與偉人談心——百年暢銷版》
《人氣魯豫有約》
《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
《民國民人的最後結局》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100名人排行榜》
《世界盡頭的發現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水手》
《美第奇家族興亡史》
《韻冽看風流》
《妃嬪浮華錄:36位皇后的愛恨情仇》
《家在雲之南:憶雙親,記往事》
《楊瀾訪談錄2》
《三大師傳》
《讓未來記住今天》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千手拂雲,千眼觀虹:季羨林、錢學森、楊絳、侯仁之、陳省身、黃萬里的人生比較》
《一生應結識的25個人》
《歷史上那些女人們》
《瞧、這些女人》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世界名人百傳》
《20世紀中國報人的風采軼事》
《傅譯傳記五種》
《合肥四姊妹》
《偉大的人物》
《民國大腕》
《我們的她們》
《也同歡樂也同愁》
《小崔說事》
《林徽因與梁思成》
《天下女人之美麗綻放》
《希臘羅馬名人傳》
《銀行家》
《人物誌》
《名人傳》

2010年值得推薦的40部好書

讀書,當然要讀好書,新書。本期任務讓我們走進本年度值得推薦的40部好書中去吸取養料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