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述
本書是作者近年的散文結集,以回憶為整本書的基調與主題。《虎坊路甲十五號》《農展館南里十號》,以特定空間為對象,追憶往昔歲月。前者寫的是作協幹部宿舍,後者寫的是文聯大樓,記錄下作者在成長及工作歲月中難以忘懷的若干人物與幾段往事。作者從事出版十餘年,打過交道的作家不可計數,《我和我的作者們》記錄下其中印象深刻的幾段過往。《消夜的繁華舊夢》《老城門邊的私家地理》,分別以北京的消夜場所及老城門為記述對象,私人記憶與社會變遷相結合,折射出近一二十年北京城的氣氛流轉。
序言
書名緣起於網路上流行的一句話,“到不了的都叫遠方,回不去的都叫回憶。”
這話到底想說什麼,我其實不太明白,好像有點形式大於內容,覺得這么個調調說話有意思、顯得機靈吧。也確實像情竇初開的“維特”用粉紅信箋寫情書,抖機靈。
回不去的都叫回憶,我猜實際想說的是: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古人說得如此簡潔透徹,到今天,就繞得這么模糊彆扭。人心曲直變化,從中可以管窺。
寫作一道在今天,因為發表途徑便捷,造成大多數人寫起來不過腦子,隨便寫完,滑鼠一點撒出去,流於報刊或者網路。這樣的寫作又分兩種,一種是“宣洩式寫作”——純為情緒找出口;一種是“打工式寫作”——像在飯館洗盤子,完成任務而已。二者都對寫作缺乏敬畏心。
作品片斷
白頭髮的路翎在甲十五號很特別,獨來獨往,與所有人從不打招呼。住在樓里的,遠近都算同事,見了面,至少會點頭示意。當然也有迎面假裝不見的,那是因為文人相輕,抑或左中右觀點不同,道不同不相與謀。但是,假裝不見也是一種打招呼,各自相遇那一霎那,心電圖上都會起些漣漪。路翎則不然,是真的不理人,緊埋著頭,想來即使與人擦肩而過,內心也是死寂一片。別人倒也不在意,一是因為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二是因為,他十幾年如一日,散亂的白髮稀疏柔弱,衣衫陳舊且有些破爛,走路略有點跛,動作也不協調,偶爾抬頭時,可見目光呆滯。大家從這呆滯,很容易聯想起他受過的苦,明白他精神上所受刺激尚未徹底恢復。
但是,大家都想錯了,他心裡什麼都明白。
作品評價
《過得去》中如雷貫耳的名字不少,但細細讀來,每個人物的事都挺禁得起琢磨,都會讓有心人有所會心,絕不是報紙副刊上常見的“名人軼事”一類可比。從這個角度看,《過得去》算是本有見識的書。
《過得去》這本書,主要篇目都在“提人”,各色各樣的名人和非名人,寫這樣的東西,一不留神就難免會“顯擺”了。在這兒,就不能不說楊葵在文字上的用心了。為了避免“顯擺”,楊葵採取了最平實的寫法,“只想用乾淨規矩的句子,老老實實地回憶一些人一些事。”,書中的人牛,事牛,任何顯示自己寫作本事的企圖都可能對筆下的人和事造成干擾。在這件事兒上,楊葵一點也不糊塗。
近幾年楊葵一直在堅持禪修,宗教於人,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對人處世態度的改變。相由心生,文字也是相,從《過得去》中我看到了楊葵心境的改變和文字的進步。希望他能在坐墊上做久些,那樣我們很有希望看到一種更加“不做作”的文字,也看到一個更加有見識的人。
作者簡介
楊葵,1968年生,江蘇人,1989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曾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編的書得過“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本人獲過“全國優秀編輯獎”、“中直系統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業餘寫散文隨筆,還有影視劇,作品有《在黑夜抽筋成長》等,電影《黑白》曾獲法國朗斯電影節評審會大獎。
目錄
自序
虎坊路甲十五號
農展館南里十號
我和我的作者們
關於消夜的繁華舊夢
老城門邊的私家地
2010年值得推薦的40部好書
讀書,當然要讀好書,新書。本期任務讓我們走進本年度值得推薦的40部好書中去吸取養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