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醉後》
【年代】初唐
【作者】王績
【體裁】五言絕句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醉後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詩詞格律
這首五言絕句的用韻方式是首句不入韻仄起式,其韻腳是:多歌;韻部為:下平五歌(平水韻)。
阮籍醒時少,●●⊙○●,
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
乘興且長歌。⊙●●○△。(註:○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品簡析
這首詩表明了作者的觀點:飲酒是避免感知人生短暫的方法。酒是王績一生鍾愛,他常常是乘著牛車,途經酒店,聞香下車,開懷暢飲,數日不歸。經常醉酒,醉了便隨便倒地,醒後復飲。在王績的詩文中,出現頻次最多的,當是“酒”字,他一次次把自己灌醉。王績在酒業上的鑽研與投入不比詩歌少,為杜康立祠祭祀,尊為酒師,並且把曾經一起喝酒、釀得一手好酒的焦革也一起供奉。此外,還寫下《酒經》、《酒譜》各一卷。
這首短詩前半用典,後半議論。詩以魏晉名士阮籍和隱士陶淵明的沉湎酒中之事得出人生短暫,應當及時行樂的觀點。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其中還有深意。
大凡隱士,都有不得己的隱退苦衷。人類的智商發展了文明,也發展了鬥爭。人人都希望個性解放,王績在爭鬥里看破了——沒有永恆的勝利,只有暫時的羞辱。如果遁世躲避,其羞自解,其心自寬,“服食養性”、“非其力不食”,與天地自然相處,更多的是心靈深處的輕鬆與悠閒。隱居,飲酒,讓他在精神上解放了。無欲則剛,他重新回歸到了精神貴族的行列。
文學傳統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角色和反應,詩人可以從中挑選。只要適合自己的幻想和個性需要,他可以在利用了它們之後又把它們拋棄。在宮廷詩中,各種角色和反應受到嚴格的限制,蘊藏其中的創造潛力被極大地消耗了。詩歌不再起應有的創造和心理學的功用。王績從前代詩歌中尋找新的角色和反應的解決辦法,與魏徵、李百藥基本相同,只是他的個性把他引向另一類前代詩歌。將王績的詩只看成“自然的”是對他的誤解。他的自然是通過陶潛的模式及宮廷詩的襯托體現出來的。
作者簡介
王績(585—644)隋末唐初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煬帝時,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性簡放”,酷愛喝酒,時人稱“斗酒學士”。只要有人以酒邀請,均不推辭。後因酒醉失職,棄官歸隱東皋而終。工詩善文,作品多以田園、隱逸生活為題材,常以阮籍、陶潛自況。其詩突破了齊梁時期宮體詩華靡的風格,擴大了詩歌表現的內容,在唐詩發展的最初階段,作出了一定貢獻。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東皋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