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人物,始於1840年,迄至當今。凡其業績見於1949年後者不入,座於1840年稍前者,若與近代史有關聯的,由酌收入一二。共14165人。
所收人物,包含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藥衛生、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及書畫篆刻、鑑賞藏書、實業、實業、宗教各界,並及清代帝王與有關的歷史人物。
陳玉堂老先生以花甲之年,獨力撰寫了本書,成書三百萬字,其網羅人物之眾,搜求史料之富,為同類著作中所僅見。尤以書後之字號索引,一檢即得,此乃它書所無法與之相比的。該書原本面向文史學界,頗受青睞,孰料又被收藏界、文物公司等視作必備之工具書,亦成為拍賣行業不可缺的參考書。被譽為“一部百年來的社會縮影之獨特辭典”、“填補了我國學術研究工具書林之空缺”;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浙江樹人出版獎提名獎”、“浙江省版協優秀圖書一等獎”和國家級出版獎的“第八屆中國圖書獎”。
書籍介紹
本書330萬字,為我國首部近現代人物的原名、別名、室名、筆名、化名、別號、外號,乃至文史書籍中影射名的大型工具書,共著錄上自鴉片戰爭,下至當今之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以及歷史人物一萬餘人,著重考查名號來源及筆名出處,並撰有人物小傳或簡介,其中相當一部分鮮為人知,而是首次披露,其史實可對學術界誤傳者得到更正與澄清,有些則頗具啟迪性之史料信息。
名人的原名和字號,形形式式,雖至時今,但尚非人所共知,如林則徐初字石麟(見法式善《清秘述聞》)、李鴻章原名李章銅(見徐珂《清稗類鈔》)、楊度原名楊承瓚(見李肖聃《星廬筆記》)、蘇兆征原名蘇吉(1927年10月,於《布爾塞維克》第1期發表《革命叛徒的寫真——汪精衛……》署名)、胡也頻原名崇軒(於1924年8月,在《京報》副刊《火球旬刊》,發表處女作《雨中》署名。該文要比現代文學史中,定他發表於《民眾文藝周刊》上的《夢後》是處女作早出四個月)。二十年代,天津曾出過一本《4、翠花》(京劇演員於連泉),作者署名舒舍予,八十年代有一學者誤以為是老舍佚著,並寫成論文。其實此人與老舍原名舒舍予同姓同名,是一位南京籍京劇票友。有一種因避諱而改名者,如繆荃孫《續碑傳集》撰鄭獻甫傳曰:“象州鄭君字獻甫,其名避文宗舊諱,以字行”云云。之後,姜亮夫《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等均從繆氏,因未知鄭氏真名而不能著錄。其實鄭獻甫原名存佇,道光年間著《鴻爪集》曾署用。後因避鹹豐帝奕濘(與佇同音)諱而以字行。清末詞學大家況周頤,原名周儀,因避宣統帝溥儀諱而改名;原國民黨中央監委唐紹儀,也因避溥儀諱而改紹怡,直至辛亥革命後才恢複本名。古人曾流行過一種叫“縮稱”的名字,如申包胥叫申包,陶淵明稱陶淵。迨至近代,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昆仲,曾稱周樹、周作、周建,並請陳師曾分別治印(見《魯迅日記》)。又有一種異字同義的通用字,亦常見於各人名字之中,如周樹人字豫才,章太炎當年致其信函時稱“豫哉”,因哉與才古通,篆體哉字頭寫作“才”,故章氏用哉字。又如吳梅,別署“吳某”、“長洲呆道人”,其“某”與“呆”,均和“梅”字義音相同。
對人物的化名、筆名,能知其來源和出處,這將使研究歷史更趨深邃。如周恩來曾化名伍豪(此乃當年在天津成立覺悟社時,社員以號碼拈鬮取諧音為名而來,他拈“5號”,遂以“伍豪”為名)。後在黨內長期使用,當年叛徒顧順章與國民黨反動派,為陷害他,曾在《申報》上演出一場所謂“伍豪啟事”醜劇,轟動一時。鄧穎超化名逸豪(因拈“1號”諧音),並以為筆名。其他尚有劉清揚的念吾(25)等。孫文在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之後章士釗對其尊稱為孫中山,從此流傳成為行名(孫文,曾被清廷視為“罪人”,將其竄改成污衊性的“孫汶”,並見諸公文。張文祥為“張汶祥”亦如此)。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曾以“子任”筆名,在其主持的《政治生活》雜誌,發表《中國國民黨選派學生赴莫斯科孫文大學》一文。1982年《湖南文史資料》第三集,載有何漢文《記留俄學生》之文,述及“子任”的文章,並雲學生留俄事記載甚詳,但作者不知“子任”是毛澤東,因此對所撰未能進一步闡發。有些化名,知其真名後,對研究就能更為深入,如本院前院長黃逸峰,1927年6月,任南京地委書記時,化名黃國材;1928年2月,任南通特委書記時,化名張文采。反之,難免不夠全面,如李根源在辛亥革命時期,曾組織創辦《雲南》雜誌,並以“高黎貢”為筆名,在該刊發表論著。八十年代有學者介紹《雲南》雜誌及“高黎貢”文章時,因不知此乃李氏筆名,故而未能全面論述。有的化名又當筆名者,如柳直苟(夫人李淑一),在大革命失敗後,曾以“高方”名,譯有《優生學與婚姻》一書,可見其早就注意及此。其他如鄧小平用化名鄧斌領導百色起義,陳雲原名廖陳雲,參加革命後用今名,彭真原名傅懋功,筆名春雷,等等,該書均有著錄。
相同筆名,若不加區別,就易混淆,如用“巴人”者,就有魯迅、王任叔、蕭公權、柳倩等;用“佩韋”者,亦有數人,見用於《十字街頭》的是魯迅,見於《婦女雜誌》、《小說月報》的是茅盾;見於《中學生》的是宋雲彬;見於《越風》的是劉蕙孫;見於《野草》等刊的是夏衍。二十年代《晨報副刊》,前後曾有兩位署名“南湖”者,一位寫舊詩者廉泉,一位作新詩的徐志摩。又有一種合用的,如梁啓超所辦之《新民叢報》,報社社員曾共用“社員”、“社員某”等,梁氏亦曾署用。又如夏衍在重慶編《新華日報》副刊時,曾用筆名司馬牛,1945年離渝後,筆名為胡繩等沿用。解放前夕,上海的《展望》周刊,“周末專欄”作者仲亭,初為宦鄉筆名,他離滬後,專欄則改由王元化、陳虞孫、尚丁等繼續用仲亭筆名發稿。以上情況,書中均詳加註明,便於查閱。還有其他如子襲父之齋名,夫婦、弟兄共用之室名等等,就不贅舉了。
獲獎
該書從編寫到出版,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海內外眾多新聞媒體,紛紛載文予以報導。本書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86-1993年)著作三等獎;獲得1992-1993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獲得浙江圖書獎一等獎;獲得北京第八屆中國圖書獎。
社會各界人物書籍大盤點(一)
風雲變幻,宕盪起伏,更為眾多的人物提供了指點江山,各領風騷的歷史舞台。所以,在近代史研究中,人物的研究始終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期任務就介紹社會各界人物相關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