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以下簡稱《大系》)是筆者目前所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套專業音樂書籍。《大系》是中國音樂考古學的第一部重典,本著對各省音樂文物進行全面普查和地毯式收集的宗旨,而成為中國音樂文物資料的集成性典籍。它的編纂與出版無論對於音樂界,還是考古界,都是一件大事。目前,已經出版了《大系》第Ⅱ期工程的第一卷本和首項成果——《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湖南卷》。
上世紀中葉,隨著中國田野考古學的迅速發展,在科學的田野考古發掘方法的引導下,大量珍貴的文物被考古工作者科學發掘出來。眾所周知,考古出土的各類材料是古代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直接、真實的遺存和忠實的反映,它們的日益豐富,使得學術界對於歷史研究的方法和視角產生了新的認識。考古材料和文獻資料成為了歷史研究的“車之雙軌、鳥之雙翼”,少一不行,缺一不可。音樂歷史的研究亦無例外。楊蔭瀏先生較早地在他的音樂史著作中引入了考古材料。這不僅成為了當時乃至其後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研究的範例和趨勢,影響到了下一代學人,同時也為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問世
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第一期工程12省卷的問世,是中國音樂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件引人矚目的大事。這項成果的完成,代表著中國音樂考古學開始走向成熟,形成較為完整的、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學術成果,並且將對中國音樂史乃至中國文化史的研究,產生持久的影響。
1986年,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和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的倡導下,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共同發起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這項具有開拓性的學術工程,被批准為國家“七五”社科重點項目,正式上馬。歷經10年,這部具有“中國音樂文物集成”意義的巨著,終於問世了。
內容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一期工程12省卷10冊,共收錄有各類照片、拓片和線描圖5000餘幅,運用音樂考古學方法進行研究、記錄而形成的文字及數據資料近200萬字。所收錄的文物,其年代從新石器時期到清末,跨越約8000年。文物包括各種古代樂器、舞具、飾繪、磚雕石刻、紙帛繪畫、俑人泥塑、洞窟壁畫以及以樂音符號記錄古代樂曲的樂譜經卷,內容非常豐富。在這些文物中,不乏歷代文獻中曾給以著錄的傳世名器,也不乏聞名於世的重大考古發現,同時還收錄了相當多數量第一次面世、並鮮為人知的文物。
意義
1977年呂驥、黃翔鵬一行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四省進行音樂考古調查,調查中發現了中國先秦青銅編鐘“一鍾兩音”的現象。1978年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湖北隨州曾侯乙編鐘和其他隨葬樂器的被發現,以及通過這項考古發現而帶來的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例如即使以今天的科技手段都不那么容易做到的、雙基頻青銅鐘的結構設計、冶煉鑄造以及相關的音律設計;具有獨特表述方式的鐘律理論體系;並非傳自古希臘而具有道地中國特色的十二律鐘律體系在先秦的運用……可以說已經使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呈現了一個嶄新的面貌。而在更大範圍內形成的音樂考古成果,則通過《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出版得到了集中的反映。不僅糾正了某些文獻記載的失實之處,並且在更多的、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充實和補充了以往音樂文獻記載的不足,使中國音樂文化史的面貌,得到大大的改觀。
從更寬的視野來看,中國音樂考古學的一些成就,不僅對中國音樂史,而且對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也會產生重要而特殊的貢獻。例如,通過距今7600年以上、屬新石器時代的河南舞陽賈湖七音孔骨笛,我們可以證明,早於有文字的歷史約3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曙光就已經伴著音樂而覆蓋著華夏大地。
自新中國建立以來,通過積極的開拓和努力,尤其是本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通過一些重大的音樂考古學術活動以及《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撰等音樂學術工程,中國音樂史學界開始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國自己的人文、學術特點的音樂考古學科體系。這也是《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在出版之外對於中國音樂史研究更為重要的意義。歷史的物態遺存也會因為輸入新的文化精神、得到新的套用而重新參與到當代文化建設中去。我們相信,即將開始的、被列為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的《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第二期必將為當代中國音樂的文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國家圖書獎為了鼓勵和表彰優秀圖書的出版,國家新聞出版署決定設立"國家圖書獎",於1992年10月10日制訂並頒布了《國家圖書獎評獎辦法》。國家圖書獎是全國圖書評獎中的最高獎勵,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授獎額為30個,不分檔次。 |